自大的瑞幸,傲嬌的星巴克,誰能在數字化戰場中“活下來”?
作者:Ying lian zhang,來源:曉程序觀察
5月29日,瑞幸咖啡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廈門召開,瑞幸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宣布,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門店數已達到2370家,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咖啡連鎖企業,且復購率達到54%。
錢治亞更是放言,瑞幸咖啡將在2021年底建成10000家門店。如果實現,瑞幸將成為中國咖啡的“新龍頭”。
瑞幸咖啡的風生水起,讓咖啡行業的老大哥星巴克壓力倍增。
兩天前,星巴克中國宣布,從6月1日起,星巴克中國將調整現有管理團隊架構。
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王靜瑛升任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同時,星巴克中國現有業務重組為兩個單元——“星巴克零售” 和“數字創新”,直接向新成立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辦公室匯報。
也就是說,星巴克中國的數字業務,提升到了跟門店零售業務同等地位。要知道,對星巴克而言,在中國的3789家門店,一直是其核心業務與收入來源。
不過,星巴克把數字化業務提到如此高度,即讓人感到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意外是因為,星巴克中國在數字化方面的進展一直被認為有些“緩慢”,或者說“傲嬌”。上周,星巴克中國推出快取服務“啡快”,而這項服務早在2015年就上線了北美市場。
再往前一次的數字化嘗試,還得追溯到去年9月,星巴克聯手餓了么,推出“專星送”服務。這種迭代的頻率,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領域,確實有些緩慢。
與星巴克的“慢”相比,瑞幸的“快”就顯得格外突出。
瑞幸得以迅速擴張的法寶,正是它的數字化經營模式,一方面通過數字化運營降低上游供應端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外送快取的形式,減輕門店資產,迅速擴張。通過這樣的打法,瑞幸僅僅花了19個月就在納斯達克成功敲鐘,更提出了要在今年成為行業第一的口號,瑞幸確實有它“自大”的資本。
那么,“自大”的瑞幸,“傲嬌”的星巴克,在數字化戰場誰能夠活下來呢?
01
慢半拍的星巴克
早在幾年之前,移動支付遍布大江南北,連路邊賣紅薯的都不用找零的時候,星巴克門店竟然不支持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一直到2016年底,星巴克才正式接入微信支付。
在這之前,星禮卡是星巴克門店的主要的移動支付方式,另一個是Apple Pay。2016年底,中國支付寶用戶數已經達到4.5億,而微信支付的月活躍用戶已達到6億。
2018年8月,“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全面戰略合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舉行,阿里巴巴CEO張勇、星巴克總裁兼CEO Kevin Johnson親自出現。
這場發布會的上一周,星巴克發布的Q3財報顯示,中國區營收出現負增長,9年來最差。而一直被星巴克視為救命稻草的中國市場,面對這份成績單,難免有點尷尬。
為此,星巴克選擇支付寶,想要在數字化方面作出一些改變。
9月,星巴克在部分城市門店開通了外賣服務——“專星送”,專星送由星巴克與餓了么合作推出,通過星巴克App在線點單,餓了么提供專屬配送服務。對于一直在期待星巴克外賣服務的顧客來說,“專星送”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當然,星巴克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也不僅僅是外賣,兩家公司能夠各取所需,對兩者的運營、物流、會員系統等進行升級改造。
比如:星巴克與盒馬深度合作,聯手打造星巴克新零售智慧門店,智慧門店會與星巴克星享俱樂部會員系統打通。這意味著顧客不僅可以在星巴克App下單,還可以在淘寶、天貓、支付寶、餓了么、盒馬等阿里系平臺選擇服務。
與阿里合作之后,星巴克中國區2018年Q4的營收略有好轉,然而并不能直接說明這是“外賣”的功勞,畢竟當年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還是星巴克飲品漲價,但無論如何,至少說明數字化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5月21日,星巴克中國上線快取服務——啡快(Starbucks Now),在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代表性商圈門店上線,將于5月底覆蓋京滬300 家門店,并計劃逐步推廣至全國。“在線點,到店取”是啡快的slogan,而這與瑞幸咖啡的主要優勢“不謀而合”。而瑞幸正是專注快取店的模式,并以此瘋狂擴張直至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天前,瑞幸咖啡于納斯達克敲鐘。
而這次星巴克中國團隊架構大調整,距離“啡快”服務推出僅有6天,距離瑞幸上市也僅有10天。
顯然,星巴克著急了。
02
半路殺出個“瑞幸”
說說瑞幸咖啡。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的第一家門店開業;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于納斯達克敲鐘。也就是說,從成立到上市,瑞幸咖啡僅用了19個月,成為全球最快IPO的企業,也是中國咖啡第一股。
今天的瑞幸咖啡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瑞幸創始人兼CEO錢治亞指出,當下中國咖啡市場主要有三個痛點,一是高價格、二是咖啡品質不一、三是便利性不夠。
而瑞幸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生長,正是針對這些痛點采取了不一樣的新零售模式。一是提升咖啡品質,選用頂級供應商與原材料;二是通過數字化運營降低成本,推出更實惠的價格,以及各種形式的優惠補貼;三是高密度門店覆蓋,專注快取模式,解決了便利性的問題。
此外,錢治亞首次披露了瑞幸的顛覆性商業模式,瑞幸以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把技術用在門店管理、庫存和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等方面,實現高效運營、優化客戶體驗,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
瑞幸的模式是比較符合當下用戶的消費習慣的。數據顯示,外帶仍是中國消費者最普遍的消費形式。據瑞幸方面介紹:星巴克的“第三空間”也許只能滿足30%在店消費者的需求,卻無法滿足另外70%非在店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所以,瑞幸選擇專注快取店,高密度門店覆蓋,不依賴高客流地段,瑞幸創始人兼CEO錢治亞也在“大會上”公布,目前瑞幸的快取店已經超過90%。
從消費流程來看,瑞幸的外帶模式不僅可以節省店面與人力成本,而且線上點單的形式還可以做到門店100%無收銀臺。線上點單的模式則是完全去掉了人工收銀的成本。而這,正是瑞幸創始人兼CEO錢治亞所說的降低成本,把價格做到最低。據了解,瑞幸咖啡的單品價格比星巴克普遍要低至10元。
那么,瑞幸能夠威脅到星巴克的地位嗎?
從數字業務上,瑞幸通過快取和外賣的形式,占據了一定先發優勢,但星巴克也已經補齊了這兩項業務,二者不分伯仲。
從營銷角度看,即使瑞幸通過鋪天蓋的廣告做到了人人皆知,那接下來的留存與轉化呢?目前并沒有看到確切的數據。但去星巴克的消費咖啡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哪怕不需要過多的營銷推廣,一提到咖啡,大家也都會想起星巴克。
從線下體驗來看,中國咖啡文化的養成,離不開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很多人去星巴克不僅僅是喝咖啡。從這點上,門店大都“小巧玲瓏”的瑞幸也很難超越星巴克。
目前來看,瑞幸的優勢是還是低價、高密度門店覆蓋、專注快取服務、與數字化運營,這也是星巴克目前想要做到的。
瑞幸已然成為新零售的典范,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很難不讓人想到其會成為“咖啡領域的小米”,這也是不少投資人看好瑞幸的原因。不過,這并不能僅靠優劣勢對比去判斷瑞幸是否會威脅到星巴克的地位。
畢竟,咖啡依舊是個增量市場,還會有更多后來者異軍突起。此外,咖啡文化到底能否適應這種“快消”式消費,而忽略用戶體驗?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驗證。
03
“數字“星巴克的待解題!
去年Q3財報發布后,面對呈直線下滑的營收數字,星巴克決定將重心放在中國,而此次中國管理團隊的調整,則是這一決定的直接體現。而且,數字業務被提到與門店零售同等重要的地位。
那么,星巴克的數字化都做了什么?
就目前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數字創新”包括了星享俱樂部、專星送、以及剛剛推出的啡快等業務。除此之外,星巴克在“第四空間”的探索創新還會持續。
星享俱樂部,星巴克的積分計劃。顧客消費累積的“星星”,可以用來升級顧客會員等級,達到金星級會員會員后,還可用于兌換飲品或食品。
星禮卡,星巴克推出的預付卡產品,用來在星巴克門店消費使用,在星巴克接入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之前,星禮卡是主要的移動支付方式。
專星送,星巴克的外賣服務,與餓了么合作推出,由餓了么提供專屬配送服務。
啡快,星巴克的“在線點,到店取”服務,上周推出,在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代表性商圈門店上線,將于5月底覆蓋京滬300 家門店,并計劃逐步推廣至全國。
由于截至發稿前,星巴克中國并未回復曉程序觀察的采訪內容。
所以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以上所提到的,星巴克目前的數字化行為,目前還是僅停留在“線上點,線下取”,當然,也包括利用社交平臺,進行社交裂變,完成更多用戶沉淀和消費。
但事實上,這種模式是可以將用戶線上線下一體化,并且能提高單店的銷售力,但這些僅限于前端的改造,而對于星巴克來說,也僅僅完成了增效。
“數字化”的另一個標簽是“降本”和“智能”。這就更需要星巴克進行后端的改造。舉個例子,通過門店和總部的數據打通,實現門店的數據和用戶協用,當一家店里沒有用戶想喝的飲品,智能系統可以迅速把最近店面的產品調撥過來。
而更加“智能化“的是,平臺可以根據大數據算出門店周邊用戶的口味喜好,以此調整貨架展示和庫存,這才是真正的前后端數據一體化的成效,也是星巴克最想達到的目標。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曉程序觀察(ID:yinghoo-tec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