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擊風暴,記錄雷鳴前的閃電;
用氣球把相機送上30000米高空,拍下地球的弧面;
自曝商業模式,“我們怎么在b站做商單?”
揭露行業黑幕,“今天的所謂4K視頻,清晰度竟不如4年前的1080p”
……
以上內容,是很多年輕人喜歡影視颶風的理由。
“牛X”、“太強了”、“這都行”、“無限進步”……憑借那些總能令人驚嘆的視頻,影視颶風連續六年獲得B站“百大UP主”,粉絲關注量突破1100萬+。
粉絲基礎就是商業基礎。去年《揚聲》的采訪中,創始人Tim透露,影視颶風一年營收過億,盈利過千萬。在仍有不少百萬級UP主表示“賺不到錢”的今天,這個數字實在令人艷羨。
從0到10000000,影視颶風如何漲粉?
從博主到內容公司,他們如何營收過億?
今天談談影視颶風和它的商業模式。
一、10年漲粉1000萬,影視颶風靠什么?
影視颶風,Tim潘天鴻創立。頻道誠如其名,專注影視及相關數碼、科技領域。
在很多粉絲熟知的創業故事里,因成績太差高中被父母送出國的Tim,因一次為畢業生制作視頻的經歷,找到了“這輩子該做的事”。
那之后,他順利進入肯特大學就讀電影專業。2015年,創立了這個賬號。
憑借對影像的專注和持續更新的勤勉,這個有些內向卻格外喜歡記錄、分享的年輕人,積累下第一批粉絲。
影視颶風早期的內容,以剪輯教程、數碼測評為主
到2018年,22歲的Tim大學畢業,回國建立工作室時,影視颶風的粉絲已有10萬+。
之后,頻道颶風般生長——
創業第一年內,就實現了盈虧平衡;
2019年,頻道粉絲數突破100萬;
2021年,公司員工規模突破100+;
到2024年,影視颶風已連續6年入選B站“年度百大UP主”、B站粉絲突破1000萬……
據網友截至今年3月的統計,影視颶風已是B站粉絲量排名第18位的UP主,妥妥頂流。
怎么做到的?
我仔細翻了下影視颶風的視頻,尤其是那些播放超百萬、甚至千萬的爆款。
千萬粉絲的漲粉秘訣,答案就在評論區。
1、“學到了”——知識是漲粉的基礎
眾所周知,B站是個學習網站。影視颶風也是個知識向博主。
不夸張的說,很多廣電專業學生、影視行業新手,是把影視颶風的視頻當做教材用的。
何同學在影視颶風的一條留言
比如2020年出的“達芬奇剪輯”系列,至今仍被不少網友納入“剪輯必學”計劃。
不只是有專業人群,影視颶風龐大的粉絲基礎,更在于分享拍攝技巧、后期干貨、數碼測評的同時,影視颶風提供了適配泛人群的“入門課”。
這些年,自媒體時代呼嘯而來,攝影、攝像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了。
“新出的iphone好用嗎?”“pocket值不值得入手?”“設備為何頻閃?”Tim的解讀有料也有趣,愛用影像記錄生活的大家,看到了就是學到了。
頻道頁致力于打破行業信息差。去年上熱搜、被下架的“視頻為何變糊?”這種行業內幕信息,“這都敢說”的贊嘆中,大家圍觀、分享,也對頻道更信任有加。
2、“哇!”——用影像制造wow moment
先看一支視頻。
2021年,影視颶風下了個“買一顆衛星”的小決定。
幾經周折,半年后,衛星要發射了,又取消了;又有消息了,又擱置了。
兩年后,屬于影視颶風的衛星,終于搭上了火箭。評論區征集的上千名粉絲的心愿,循環播放,撒向浩瀚太空。
《我們買了一顆衛星》
這期視頻播放量1300萬+。
我們都知道,wow moment是廣告的注意力抓手。對自媒體也一樣。以影像為主線,這些介于科技與人文間的大膽創意和挑戰性內容,影視颶風也出了很多。
決戰魔術師劉謙;
讓身有殘疾的粉絲,看到自己跑起來的樣子;
B站名梗“華強賣瓜”重制;
這些視頻里,讓人感受影像這個事,可以是有趣的、是有溫度,也是令人大呼“牛X”的。
跟著影視颶風,你還能看到鏡頭可達的邊界有多遠。
新疆、貴州、云南、大興安嶺、阿拉斯加;萬米高空中的飛機、100年前的舊火車;甚至閃電、空氣、雪花、地球……
視頻看完,人還會不由自主被“燃到”。也許它不創造什么實際價值,但只有年輕人能做到,只有年輕人愿憑一腔熱血去完成。它激勵有想法的人別害怕嘗試;不再做夢的人,也忍不住“一鍵三連”。
3、“這個視頻到處都透露著真誠”——坦誠是產生粉絲的前提
喜歡影視颶風的人一定也是Tim的粉絲。Tim那份“不把大家當外人”的坦誠,這些年來為頻道圈粉不少。
比如上面這句評價,來自2019年一期自揭“商業模式”的視頻——也是影視颶風最早的出圈之作。
【自媒體商業模式大揭秘】
視頻中,Tim毫無保留:創業一年賺了65萬;嘗試生鮮電商失敗了;還剖析了工作室的運作模式,連“up主怎么賺錢”這種“商業機密”,都毫無保留地放到了臺面上說。
真誠是必殺技。這則視頻前,影視颶風花了5年把粉絲數做到20萬+;視頻發出后,頻道粉絲直接漲到了45萬+。
分享與互動由此延續下來。比如【創業故事】系列、每增加100萬粉絲更新一期的Q&A”,以及不定時向“精神股東們”分享各種幕后故事……
“自曝”能獵取好奇,人味兒讓偏科普向的頻道更有趣。坦誠互動更帶來用戶粘性:看Tim從一個零星關注的博主,到一個創業公司的老板,一步步做大做強;期間踩了坑,又從坑里爬出來、走的更高……“養成系”的陪伴感下,彈幕上“無限進步”越刷越多,對Tim、影視颶風甚至背后的團隊帶上粉絲濾鏡的用戶也越來越多。
粉絲的參與感,又為“共創”制造條件。1215個人的未來寄語、2173個人的童年、5291個人的車窗……
總的來看,
知識性分享,為影視颶風打好觀眾基礎。
在此基礎上,創意挑戰的奇觀感,帶來漲粉破圈;幕后類內容則用來維持用戶分享。
而不論哪種類型,還有一條底層思路——
影視颶風把爆款當作一種策略。
Tim曾表示,爆款驅動是影視颶風的核心策略之一。“爆款帶來的出圈,才會讓賬號體量真正增長。”
所以他們“花大錢,整大活”,除《自媒體商業模式大揭秘》之外,《我們買了一顆國產衛星。》、《百大up主的創業故事》等,都為影視颶風創造至少20萬+漲粉。
但好創意不常有,考慮到制作周期和動輒百萬的投入,爆款也只能是一年出個2、3期。保持周更的影視颶風,還需要保持日常內容的高水準。
為此,Tim從爆款中推導出一套方法論——HKRR理論。
快樂屬性Happiness,知識屬性Knowledge,共鳴屬性Resonance,無論哪種內容,至少要滿足其中一點才稱得上合格;而針對視頻,還多一個R:Rhythm節奏。
沿著方法按圖索驥,頻道時時有好內容,用戶的訂閱習慣也穩固下來。
就這樣,影視颶風一步步拓展議題、積累人氣,也孵化出新的賬號矩陣。
億點點不一樣
2019年,影視颶風將頻道中,探索自然、科技的部分“分家”,有了“億點點不一樣”。現在,這個頻道的平均播放量,甚至比影視颶風都高出不少。
颶多多StormCrew
新iPhone出來,老板給員工無痛換Pro;紀念粉絲破千萬,在職和曾在職員工都收到一枚黃金獎牌……粉絲對“夢中情司”的向往,讓專注分享星奧傳媒“破產團建項目”的新頻道,粉絲量不斷上漲。
在此基礎上,影視颶風走出B站,在抖音、微博、小紅書、公眾號/視頻號多平臺布局。
IP之下,一個全網覆蓋超2000萬+的影響力矩陣已然成型。
二、一年一個億,影視颶風怎么賺錢?
賺錢的問題不需要怎么深挖。影視颶風已經有不少內容專門去說“影視颶風是如何賺錢的”。
19年,Tim就有指出影視颶風的盈利模式:
頻道內商業合作(25%)+TVC拍攝服務(50%)+電商產品銷售(25%),三足鼎立。
現在看,比例或有出入,另外也有一些流量分成、內容付費、商業活動的收入未計入其中,但這三者依然構成影視颶風的主要收入來源。
換句話說,影視颶風一魚多吃——MCN、內容公司、制作公司的錢,都叫他賺了。
1、商單——廣告也能好看嗎?
在B站,影視颶風做商單,有兩個天然優勢。
一是賽道優勢。影像數碼是影視颶風的基本盤,也為頻道吸引核心客源——B站主要商單來源、最有錢的甲方之一的3C類品牌。
從影像品牌如大疆、影石、佳能,到日益注重攝影功能的手機品牌iPhone、vivo、OPPO、小米……都與影視颶風不下一次合作。
二是,有粉絲基礎=有商單選擇。
和很多頭部博主一樣,影視颶風的商單以成本更高、自由度更大的定制商單為主,而非常被罵“恰爛錢”的貼片式硬廣。
據@西部小陳的分享,影視颶風B站定制商單的單價是100萬,全站頭一檔的高價。
這么貴,還有品牌買單,因為影視颶風一定程度做到了廣告即內容。
換個視角看前面提到的視頻——
買衛星的兩百萬,有影石insta360的贊助;跟拍飛機的工具,來自OPPO Find X8 Pro……
但甲方滿意,還能漲粉的“一拍即合”畢竟是少數的。Tim自己也承認,自媒體做商單,更多時候難免有“為了一碟醋,包了一盤餃子”的尷尬感。
怎么避免讓挑剔的B站用戶罵“恰爛錢”?
一方面,HKRR理論也用于商單。和劍與遠征去新疆拍大片、和領克深入大興安嶺,都做到了內容有趣且貼品牌。甚至還能搞出花樣來,比如解讀“我們如何在B站做廣告”的時候,順道就給愛打廣告的徠芬做了次露出。
另一方面,影視颶風探索了一種類似“影視招商”的商單模式——創意先行。
先由編導由內容出發考慮創意,之后商務包裝權益,主動去找到品牌拉贊助、賣創意。這樣,甲方“一拍即可”,團隊也能更自由創作。
10000張照片還原老君山、尋找最后的蒸汽火車等,就是在這樣的商業邏輯下完成的。
2、制片——他們不光賺了廣告公司的錢
影視颶風拍了不少大片,在制作上的能力有目共睹。
早在2017年,團隊只有幾個人那會,Tim就接到過給王者榮耀拍TVC的項目。多年來沉淀基本功,星奧傳媒已經是個專業的制作公司了。
因為自媒體起家的特殊性,TVC拍攝服務也和頻道商業合作互通。
一來,TVC拍完,影視颶風又能反過來,發揮自媒體的影響力為品牌TVC的傳播出力。
二來,既然頻道做的就是影視,那TVC拍攝的幕后故事,是不是也可以作為一直特殊的商單在頻道發布?
蘋果元宵短片的幕后故事就是這樣。
影視颶風×蘋果 《寒假作業》
幕后故事
甚至像與劍網3的合作,還以“如何從甲方手里賺到錢?”為話題,包裝成原生內容,獲得近200萬的播放量。
作為制作公司,影視颶風又賺到了媒介投放、廣告商單的錢……誰看了不羨慕。
3、電商——依然做的是IP生意
電商對于影視颶風,更像個IP生意。內容潛移默化了專業形象,粉絲也愿意出于對頻道的信任、對Tim的喜愛,對“影視颶風”出品下單。
電商產品主要有兩類。
一是有影視颶風“實力”背書的3C類商品。
產品大部分獨立開發,包括濾鏡、補光燈、相機轉化器、鏡頭拋光布等等,其中,Snap Filter這款影視颶風“花了8個月終于做出來”的手機外置磁吸濾鏡,還是銷售超6000+的“爆款單品”。
還有一些大家常用的充電寶、存儲卡、手機殼、相機包,也是為關注頻道的影像愛好者量身定制。
另一類屬生活消費品。
這類產品,也可以看做是影視颶風的周邊。比如服飾、包帶,都是Tim本人當模特。
一些產品的設計靈感也出自頻道內容。最近新出的“討好型人格”T恤,圖案由Tim手繪,也是他對自己性格的調侃。
此外,像頻道出鏡比較多的李四維,還有一款以他的形象設計的T恤。
為推廣自家產品,影視颶風也做電商直播。也有Tim出鏡帶貨。雖然有些整活略顯尷尬,但愛看“老板出糗”的樂子人,也因此在直播間停留、下單。
三、去往星辰大海的路,可以更慢一些
前段時間,我們拆解了另一位B站頂流——食貧道。
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獨立經營,沒依附MCN,也不側重直播賣貨,靠內容賺錢。
區別在于,食貧道小團隊作戰,以付費內容為主要營收來源;影視颶風公司化經營,商業化模式更復雜。
而這也代表著目前B站頭部up主,兩種主要的經營模式。
哪種模式更好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到最近一些對影視颶風的“差評”:
“廣告越來越多了”
“內容沒意思了”
“Tim,已經不是曾經的潘天鴻了”
……
拋開樹大招風的惡意攻擊不談,我想關于內容的質疑本質上還是模式問題。
“廣告多”、“內容水”,癥結都在產品思維的內容生產。
一方面,團隊越大,運轉成本就越大,少不了商單輸血。但即便影視颶風能保證商單質量、保證商單與原創內容的比例,人們總是會更容易對數量的“頻繁”、而非比例的“均衡”產生印象。
另一方面,標準化、流程化保證了穩定產出。但無可避免地是,量化標準、量產內容總難免出現“罐頭產品”,少了些我們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但這都不是啥大問題。Tim自己也有清醒認知,22年的采訪中就說過,“過多‘恰飯’只會帶來產能的枯竭。”而產品思維的好處還在于,可以及時收集反饋、積極回應、調試內容。影視颶風最近一期視頻,就用戶對測評內容的質疑做了回應。
“Tim變了”的聲音背后,一個確實存在的隱憂是,運營一家公司對一個人的消耗。
前面提到過,人們喜歡影視颶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Tim身上,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不斷接近夢想的可能性。
Tim變了嗎?
我不覺得他丟了初心。只是從一個UP主,到一家100+員工的公司的老板,一個龐大的機器開始高速轉動,即便掌舵者也容易被裹挾進去。搞創作本來就是個經常讓人想死的工作,既要管理公司、又要在頻繁更新的多個頻道出鏡,一些視頻中Tim就多了些人機感。
還有疲憊。
羅馬街頭看小鴨子的時候,Tim感慨:“希望大家該休息的時候,咱就歇上一歇,也不打緊。”
視頻詳見:去了一趟米蘭。
在1000萬粉絲Q&A中,有人問Tim怎么平衡工作與生活,他攤手:“首先我沒有生活。”
視頻詳見:影視颶風1000萬粉絲Q&A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但疲憊會消磨敏感和鮮活感,對依然不能脫離個人IP存在的影視颶風,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都在。
話說到這了,公司化運營還有好處嗎?
非要說的,開一家公司或者有個系統作業的團隊的好處,大概就是有更大的可能發揮合力、接近目標。
影視颶風的目標很中二:星辰大海和奧斯卡。(在未來的某一天去火星、在2028年獲得奧斯卡獎。)
誠然,“燃”或許已不是當下的主旋律。但那些總能獲得百萬播放的實驗性內容也證明,帶著些傻氣的理想主義也不會過時。
只是作為“精神股東”,還是希望影視颶風可以慢一些。
緩下來,繼續“無限進步”。
參考來源:
1. 影視颶風官方頻道
2. 劉潤,能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往往都很簡單,250406
3. 36氪,B站百萬UP主,如何體面「恰飯」?|了不起的創變者,22042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