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知道,廣告里經濟上行的感覺是?
“好像零幾年廣告,特別欣欣向榮的感覺”、“有種經濟上行的感覺”。
難以想象,一支廣告竟有如此強大的精神能量,引人感嘆。
韓國人氣女星Jennie給香奈兒拍攝25手袋廣告,舉手投足間散發自信的氣息。她的眼神堅定有力,甚至有些叛逆,她的笑容純粹明亮,連帶著廣告都好像充滿了生命力,能為當代人來場即時的心靈馬殺雞。
挺好奇的,為什么大家會用“像零幾年廣告”這樣的一句話,來夸香奈兒這支廣告?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大家如今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里,自然而然懷念起千禧年經濟上行的繁榮氣息。
而廣告是時代的鏡子,最能反映不同時期的集體情感之下,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
零幾年廣告偏張揚,注重創意的大膽和跳脫;
現在廣告大多是細膩敘事,聚焦具體的人、事、物。
過去廣告VS現在廣告
當大家習慣了靜水流深式的廣告表達,某一天突然在一支新廣告上,發現以前廣告的影子,自然會產生被鼓勵到、被點燃到的感覺。
話說回來,零幾年廣告怎么就在大家心目中,如此重要又特別?
一、千禧年廣告,多巴胺的刺激
有一說一,零幾年的廣告營銷,氣血感實在足。
一張對比圖就能說明一切了。
以前的麥當勞餐廳很會用色彩,給人一種笑嘻嘻地跟大家打招呼的感覺。
然而,現在的麥當勞餐廳走起工業風路線,真是肉眼可見的不嘻嘻,班味快溢出屏幕了。
也不怪網友調侃“麥當勞成了沒有情緒的中年人。”
這么一對比,大家會時不時懷念千禧年的廣告營銷,不無道理。它的活潑氣息是不斷釋出的,并且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1、大膽又跳脫的廣告視覺,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
還記得小時候最常看到的電視廣告和平面海報,要么是以品牌色調為注意力抓手,要么是以人物表情為視覺錘。
像百事可樂就是最會放大自己視覺識別系統的了。很明顯,百事可樂在千禧年間發布的平面廣告,無論是人物服化道還是平面背景,都沿用品牌經典色調電光藍,一目了然。比如:百事可樂2004年的藍色風暴海報,位于視覺中心的明星們,從頭發到服裝都是百事可樂的電光藍,非常抓眼球。
正如視覺語法理論(Kress & van Leeuwen)指出:
高飽和度色彩通過強烈的視覺對比形成“敘事矢量”,直接引導觀眾視線。
試想一下,如果某一塊區域都是百事可樂這張海報,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藍色風暴了。
同樣是搶占注意力,零幾年的防曬霜廣告,擅長體現人物的陽光笑容。廣告畫面經常是一個人微仰著頭,直面燦爛的陽光,很輕松地笑著。這無形之中既營造活潑的情感氛圍,又傳達自家產品能夠抵抗紫外線的信息。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大程度上,千禧年廣告依托大眾媒介單向輸出,比如報紙、雜志、電視和戶外廣告牌這些媒介。所以為了追求覆蓋率與符號化記憶,過去廣告習慣用色彩策略,或者人物表情,強化廣告的存在感。
過去、現在的美妝海報對比
2、沒有邏輯的廣告敘事,反而令人驚喜
如今的廣告,不論是傳遞品牌價值觀,還是體現品牌產品在某個細分場景的必要性,多數會交代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有較為完整的邏輯鏈條。
過去的廣告呢?有時很不合常理。太極急支糖漿零幾年的產品廣告,就是最好的證明。
只見廣告一開始,一個穿白裙子,仙氣飄飄的女人在前面邊逃邊喊:為什么追我?
后面獵豹一直追著她,說:我要太極急支糖漿。
最后一幕是女主角拿著產品,面對鏡頭,獵豹在一旁溫順得,像是剛剛生猛凌厲的場景,沒有發生過。
太極急支糖漿2004年廣告
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在電視機前,眼睛里是大大的不理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搞抽象。
完整敘事沒有,廣告結尾只是呈現主角把太極急支糖漿喂給獵豹,沒有表明獵豹為什么急需太極急支糖漿。
(廣告效果,請勿模仿)
看起來很無解,只有靈光一現的感覺。但出人意料的是太極急支糖漿的這支廣告,雖然很沒邏輯,但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喜感,被很多人記著,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有時候,廣告的“離經叛道”,如果換個視角來看,是可以看作一種打破常規的積極,很有生命力。品牌的敢于嘗試會透過作品,傳達給用戶。
3、鮮明的集體感,帶來被包容的安全感
留意到千禧年的一些廣告,會喜歡把人聚到一起,詮釋彼此之間的友情。像這種在汽水廣告,表現得很明顯。
坦白說,雪碧這支古早廣告,我到現在都看不膩的。
雪碧2006年廣告
一輛車,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行駛著。車上的男孩女孩們一個接一個打開雪碧暢飲,然后跳入經特效處理過的沙漠之海,激起不小的水花。就連小狗都開心得跳進去。
最后,她們都奔上車了,留下一條修勾還在撲騰撲騰?
很有活力,又有點可愛。雪碧這支古早廣告的迷人之處,在于對一群人玩得盡興的特別描繪。只有人與人之間感情夠深,才會聚到一起,才會一起喝雪碧的時候是那么的開心。鮮明的集體感,是廣告帶動觀者情緒的一種方式。
4、技術不足的時代,有種粗糙但拙樸的真實
無論是從畫面分辨率,還是從信息技術來看以前廣告,都是青澀的。但現在仍然有不少人,愿意花時間去重溫。
這是為什么?
因為現在廣告技術多了,能夠制造視覺奇觀,有時候反而因為技術糅雜,導致創意失焦。一堆眼花繚亂的東西,到最后大家可能就是看了個寂寞。
再看千禧年廣告,盡管低分辨率,視覺技術不足,但創意亮點很明顯,能充分體現產品信息。就像999皮炎平產品廣告,清晰輸出產品快速止癢功能的亮點。
999皮炎平2003年廣告
視頻里,樓上住戶大喊“很癢”,樓下老阿姨一聽,立馬拿竹竿彈跳起飛到鄰居窗前,給他撓背刷。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立馬就不癢了,接著亮出999皮炎平藥膏。止癢原因清晰可見。
廣告,是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語言。有時候表達再精美、再與眾不同,觀眾聽不懂,無法理解品牌到底想傳達什么內容,也無濟于事。
所以,以前廣告能被人記住,在于把技術視為載體,服務創意本身,把一種特別的感覺恰到好處地落到大家心坎上。不是越炫技,越有效,而是越與品牌有關聯,越貼合創意,越能引起關注。
二、過去的美好感覺,有時可能是錯覺?
過去意味著絕對的確定性和安全性,集體記憶也可能會被美化。
周杰倫×動感地帶2006廣告
也就是說,回憶是那么妙不可言,那么令人意猶未盡。這也許是假象,源于人大腦的美化和欺騙。
心理學家們將美化過往記憶的表現,稱為“玫瑰色回憶效應”(Rosy Retrospection)。
當我們開始追溯以前看到的、經歷的,大腦自動撇除曾經存在的負面情緒,放大積極情緒,這就等同于附上一層玫瑰色的濾鏡,似真非真的感覺。
所以,我想我們或許應該警惕這種過于美好的錯覺。
因為沉浸玫瑰色回憶效應,沒有理性地看待過去記憶,可能會導致對當下和未來的信心不足。
就像最近,我聽到的一個觀點:
現在的廣告審美降級,還是以前的最香。
真是如此嗎?
我覺得過去廣告的經典和不可復制性,毋庸置疑。但以此為標準評判現在的廣告,未免有失偏頗、水土不服。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世紀之交的千禧年,涌現各種可能性,帶來紙媒和電視廣告的黃金時期。
品牌不僅手繪、實拍和創意剪輯的方式來傳遞信息,還注重創意夸張化,以不切實際的特點,形成品牌記憶點。
旺旺小小酥廣告
現在數字技術已顛覆媒介生態和內容創作方式,品牌會調整策略,有的放矢。
如果是以消費轉化為目的,短劇營銷是的眼下不錯的選擇,品牌通過提供情緒價值,增強粘性,引導產品下單。
如果是以品牌價值輸出為中心,品牌比較傾向于tvc,常常以細膩溫暖的小故事,聚焦一個人的心聲或者情感,展現自己的精神內核。
京東小家電:為生活沸騰寫詩
以我來看,不同時期廣告各有千秋,沒有所謂的對錯。
以前廣告,讓我們熱血起來;
現在廣告,讓我們靜下來。
無論是哪種,都可以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滋養,取決于我們某個時候的內心所需。
希望我們都能在不同時期的廣告,找到一塊精神自留地,不過分沉溺,不偏不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