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數(shù)英用戶提問:當我們談及女性主義時,在談論什么?
前段時間,在數(shù)英廣場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提問:“當我們談論女性主義時,我們在談論什么?當我們在做女性向項目時我們在做什么?”
下面的回復也很真實:“不得不說,大部份仍然是生意。”
那時,大概是3·8婦女節(jié)前后,女性向廣告項目集中投放的時期,并且呈現(xiàn)出與以往很不同的特征。
從個人觀察來看,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更下沉: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局限于品牌,一塊大屏甚至一張紙皆可成為表達的載體。
態(tài)度更鮮明:女性角色從幕后走向臺前,女性主體意識明確。
自傳播率變高:人們更愿意分享,也是女性意識普遍覺醒的一種體現(xiàn)。
這些現(xiàn)象,是女性主義嗎?在承認“浪潮式”表達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個人更愿意用“奪回主體性”來概括,相比“主義”命題下的宏觀敘事,“主體性”更側重具體的人,這也意味著,承認個體可以對事物發(fā)展的走向擁有更高的主導權和改變力量。
借用播客《展開講講》中的觀點,很多時候,女性所需要的是一種“在場感”,是通過“做事”,與世界形成直接的互動。
那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當我們談及女性主義/做女性向項目時,我們在做什么?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品牌爭搶的“中女”受眾,尚未被真正理解》中提到的“女性群像不是一種樣態(tài),而是一種境遇”是一個承接關系。今天的議題,其實也可以轉化為:在“女性主義”聲浪中,廣告營銷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若同樣是“生意”,為何有些項目飽受好評,有些卻是另一個極端?
在我看來,廣告營銷主要承擔以下三個角色——
1
觀察者:允許漸進與偏差
在此,想先借助意大利導演寶拉·柯特萊西的開山之作《還有明天》引入一些思考。
電影的結尾有一句話:“我們緊握選票,就像緊握情書。”這是當時意大利記者安娜·加羅法洛的原話。有人認為,只保留前半句就好了,為什么一定要和情書綁定?這樣的女性主義不夠激烈。
然而,我們無法站在當代的視角審視過去的局限性,當我們談及女性主義,允許漸進與偏差,是在滋養(yǎng)做出改變的勇氣,拋掉過多的評判,才有更多人愿意嘗試突破。
安娜·加羅法洛的話,結合電影的時代背景,就好理解了:二戰(zhàn)后的意大利面臨政治、經(jīng)濟等多重危機,同時迎來了民主重建和現(xiàn)代化轉型的機遇,在1946年,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有了選舉權,也就有了電影中迪莉婭手中那張選票。
正是這次女性投票率高達89%的公投,讓意大利由君主制向共和國邁進,憲法承諾男女平等,現(xiàn)實卻是女性還沒有“離婚自由”,男權和家庭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束縛著女性,“愛情/婚姻”是關乎當時意大利女性生存的重要議題。在當時,也許有很多個像迪莉婭一樣的女性,投完票之后,依然要回去面對家暴、男女不平等的收入等問題,但我相信她們至少不再絕望,這張“選票”就是改變的希望。
后來,“情書”的重量終于慢慢比選票輕,直至今天“輕到可以被丟掉”——
1948年,意大利首次在法律層面確立男女同工同酬原則。
1960年,意大利工會與企業(yè)首次簽訂行業(yè)層面的男女同工同酬協(xié)議。
1970年,意大利首次允許離婚。
1975年,意大利廢除“丈夫為一家之主”條款。
1978年,意大利女性有了墮胎權。
……
21世紀,全球女性的受教育權正在上升,各領域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女性身影。
今天,當我們身處一個經(jīng)由前人走過漫長道路爭取而來的更良性環(huán)境中,應當看見與承認這個“漸進式”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為諸如“怎么還有這么老土的主張”“這還是21世紀發(fā)生的嗎?”這樣的批評聲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意味著,新一代人有了更強的意識,進步還在繼續(xù)發(fā)生。
類似的“漸進”,在商業(yè)上也不鮮見。
2020年,薇爾突破性提出月經(jīng)不隱藏,推動女性生理健康公共討論。
2021年,在照片美顏技術盛行之時,多芬“反向自拍”(Reverse Selfie),鼓勵人們正視和喜愛自己自然的樣子,是打破容貌焦慮的有力宣言。
美顏軟件可以去除瑕疵、雀斑和自信
同年,內外的NO BODY IS NOBODY出圈,大膽向單一的審美標準說不,更多人有了反身材焦慮的意識。
2023年,伊索的「女性文學圖書館」,提醒我們女性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閃耀時刻。
2024年,珀萊雅提出“有情緒,就有情緒安放地”,對女性議題的關注開始由外在轉向內在心理。
2025年,品牌的表達更多元,透過不同的聲音,我們看見了更立體和更有力量的女性形象。
廣告營銷中的女性主義,也是走過了一個由表及里、漸漸推進的過程。如今,當女性更加從容地對容貌、身材,當打破月經(jīng)羞恥成為一種共識,當越來越多女性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我想”“我要”“我可以”,且能勇敢說“不”,我們再回望過去,發(fā)現(xiàn)廣告營銷的步伐往往與社會觀念進步的步調一致,而那些“就快一小步”的發(fā)聲,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推動社會意識的進步甚至影響群體行動。
因而,廣告營銷要觀察的,是現(xiàn)象背后的底層需求,是情緒之下的困境。
而作為個體,當周圍的聲音越來越多,我們也會保持警覺,進行篩選,純討好式的“消費主義陷阱”越來越不被買單。
2
記錄者:每一種聲音都有意義
如果說觀察是為了發(fā)出有影響力的聲音,那么記錄則是為了擴大影響力。
但記錄什么?
記錄她們與世界的交手。
當我們談及女性,目光不應只聚焦于女性本身,還應關注她們的生活體驗、她們的“在場”。
梅賽德斯·奔馳記錄了完成奔馳汽車首次長途旅行的她。
始祖鳥記錄了攀登高峰的她們。
Lululemon記錄了不被年齡定義、活出生動的她。
珀萊雅記錄了敢于打破邊界、釋放真實感受的她們。
而天貓,記下了品牌曾經(jīng)發(fā)出的聲音,當那些突破性的發(fā)聲再次回響,依然有萬鈞之力。從一朵花到遍地開花,不是一天可以完成,也不是一次廣告營銷就會實現(xiàn),但每一次微小的改變都是一抔沃土。
不要只在婦女節(jié)這天記錄。
巴黎奧運會Nike的那句“你不必等到見過海,再做贏過巨浪的夢,讓海浪見識見識山的高”,無論看多少遍還是會被震撼和感動。不做比較,記錄與認可她所在領域的閃光時刻、支持她所熱愛之事,這是相信女性的可能性。
在#廈門女程序員奧運大眾馬拉松女子第一#這個詞條沖上熱搜之后,Nike寫道:“把大眾的天花板定得再高點”。這是尊重女性的主體性。我們常說女性的頭頂像是有一層玻璃天花板,但值得高興的是,當越來越多女性開始站上世界舞臺,那層天花板可以由她們親手打破,“成為行業(yè)天花板”也不再是句口號。
女性的身影不應該只在婦女節(jié)那天亮相,“女性營銷”也不是一場節(jié)點式的表演秀。
3
改變者:保護好“創(chuàng)作者情懷”
熱愛、情懷、創(chuàng)意,是過去與廣告營銷人對話時,時常被提及的幾個詞。
隨著時間的拉長,AI代替廣告的聲音縈繞于耳邊,“文科無用”的論調高漲,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大膽做夢的勇氣,“當一個改變者”更顯得天真與傲慢。
可我依然想說,AI無法取代人類。好奇心、想象力、愛與體驗,皆是超越算法的尋在,就像女性主義進程中,那些無法被程序、運算替代的時代刻痕,以及群體跨越時空做出改變的“接力”,都獨一無二。
真切地希望,在一切加速向前的時代,那些被珍視的“創(chuàng)作者情懷”不要被磨滅,當今廣告營銷中常被提及的共鳴、情緒不正是由這樣的情懷、初心生發(fā)出的人性溫度嗎?女性主義議題的向前發(fā)展,亦離不開這樣的情懷。
當我們談及女性主義,在談論什么?現(xiàn)在我會回答,大概是在創(chuàng)造一種讓沉默者發(fā)聲、讓隱形者被看見的社會參與可能,讓女性在歷史敘事中找回自我坐標,但女性主義依然是未完待續(xù)的開放議題。廣告營銷,作為與人緊密相關的一部分,有助力改變發(fā)生的力量。
最后,感謝兩位數(shù)英用戶的提出的議題,歡迎大家繼續(xù)探討、補充,也歡迎在數(shù)英廣場或評論區(qū)留言新的發(fā)問,希望咱還能「來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