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們掀起減肥潮,又一種流行趨勢出現
編輯:橘總,作者:大稚,設計:胖兔,來源:Vista氫商業
原標題:“搞免費活動比居委會大姨積極”,搶不到夜校的打工人快把迪卡儂們玩成大學社團了
2025年的第一波減肥潮,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
上個月,國家衛健委宣布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轉眼間,各種有獎減脂挑戰賽遍布大街小巷。
京東發起“減重得現金”活動,先在北京試點,于是北京的京東大藥房最近人滿為患,排長隊只為上秤稱重;
各地商場、企業、社區也加入戰局,又是送錢又是送電瓶車的。
圖源:抖音@浙江之聲
在這股贅肉甩賣的浪潮中,以“運動界迪士尼”著稱的迪卡儂,也在積極承辦著“超級減肥王”。不過獎品不是錢,主要是一定面額的代金券或者直接送店里的商品,屬于你甩贅肉它甩貨。
既能減肥還能免費拿獎品,這樣的好事讓人摩拳擦掌也讓人心生疑惑:
開門做生意的運動品牌,為啥要賠本督促我減肥啊,難不成是因為他善嗎?
一、運動品牌門店
打工人新的社區活動中心
“迪卡儂減重”這個詞條在小紅書上已經有超過7萬條相關帖子。從2024年就在辦“減重挑戰賽”的迪卡儂,終于在群英薈萃的減肥商戰元年,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如此人氣,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迪卡儂門店夠多,此為一勝。
商場、地產搞減肥挑戰賽都是單兵作戰,大廠京東也只在北京試點,而迪卡儂在全國各地門店擊鼓傳花。哪怕沒這活動的地區,面對網友的熱切詢問,也得聽勸一回。
外地的減肥活動獎池再大也只能望洋興嘆,樓下的迪卡儂還是可以淺嘗。
在此基礎上,門檻不高、得獎不難,此為二勝。
雖說迪卡儂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店的規則不盡相同,但報名都不花錢,只需打開小程序注冊個會員,有的門店要求50“燃值”(迪卡儂積分),這也不難賺,我玩了一個H5小游戲“燃值”就到600了。
至于獎勵,有的是連續4個周末到店里打卡稱重,每次體重下降超過0.5公斤,即可提供梯度獎勵,最高在100元內迪卡儂產品中任選一件;
有的以2個月為一個階段,每階段減重大于等于1公斤算完成,拿下一個階段送50元商品,連續兩個階段送99.9元商品,最高到連續完成五個階段,送666元商品。
當然,在社交平臺上聲量那么高的關鍵原因,恐怕是多發小紅書額外發獎,此為三勝。
只要你帶話題打卡,發帖數或點贊數達到一定要求就有額外禮品。
其他減肥活動也常把在社交平臺上發帖作為考核指標,比如京東辦的那個。商戰之所以為商戰,小心思圖窮匕見,看似賠本,實則要賺吆喝。
而迪卡儂的算盤早在你起心動念上小程序報名的時刻就嘩啦啦響了。
這個名為“迪卡儂運動連”的小程序,首頁是“圈子”,用來建立社交關系網,
第二頁是“活動”,方便規劃運動時間表。
減肥原來只是蕓蕓眾活動中比較能引流的一個,辦減肥大賽的好處原來還在于讓更多人成為會員、加入社群。
“社群”泛指某種層面上的同道中人聚在一起,如今也是被運動品牌玩出花兒來了。
創立伊始就走“大眾性價比”路線的迪卡儂,做門店要做成各種器材隨便試用的運動版迪士尼,搞社群也主打量大管飽,各種活動應有盡有。
對每周撓破頭皮琢磨帶孩子干點啥才好的父母來說,迪子可以是一箭三雕的少兒興趣班,又讓娃有事做,又讓娃學到了點什么,還讓娃強身健體。體能、輪滑、籃球,迪子都開班,連跑酷也有所涉獵。
對健康焦慮愈發嚴重的打工人來說,迪子可以是器材齊全、項目豐富且價格公道的運動俱樂部。從羽毛球、乒乓球等國民運動,到網球、匹克球等中產新貴,從徒步到游泳,從滑板到滑雪,都能在這兒練,省了自己找搭子訂場地,要是新手還有領隊教你。
甚至你心血來潮想來個短途游,除了吭哧吭哧搜索“打工人周末極限出行攻略”,也可以找迪子碰碰運氣,沒準兒就有到城郊或臨近城市露營或騎行的行程,上海去舟山,北京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剛大學畢業不久的Rainie,原本只覺得迪卡儂是個“不太好看、主打實用的運動品牌”,去年4月偶然跟朋友參加了一次免費京郊徒步之后,漸漸成了忠實社群用戶,有感興趣且時間合適的活動就會參加。
Rainie告訴我,參加這種大公司舉辦的活動“省心省力還省錢”。就拿徒步來說,路線規劃不用愁,安全性和專業度也比她參加過的其他社團更高。“領隊會非常關注每個人的狀況,確保沒有人掉隊或落單。”在Rainie的體驗里,商業意味反而不是很強,不會強制要求穿戴品牌商品,不過因為集合地點在門店,她順手就在店里買了裝備。
對Rainie來說,戶外社群現在差不多是看電影、逛街、劇本殺的平替,具備閑暇放松和交友約會功能。有情侶周末一起徒步就當約會,她還遇見有男生走著走著開始大談自己的運動知識,“有點那種開屏的感覺”。
幾次社群活動下來,Rainie也交到了一些朋友,幾個人另外建了一個小群。
圖源:小紅書@迪卡儂徒步俱樂部????北京站
眾所周知,想把運動和學習做成生意,首先要過的是“人性”這一關,畢竟好逸惡勞是一種本能,微勞而獲是終極渴望。多鄰國的解法是把學習變成游戲、把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變成似密友類主仆(不是)的依戀,運動品牌們也在通過“社群”拉高運動中“快樂”的占比。
這邊迪卡儂走全面發展路線,想讓全年齡段運動愛好者都不白來,那邊昂跑專注跑步。晨跑、夜跑、每周例跑,長跑、短跑、圍著城市經典建筑跑,跑出風采、跑出療愈、跑出都市中的松弛感。
昂跑這個品牌這幾年風頭正盛,躋身“中產標配”,社群活動雖然來來回回就是跑步,但人家的賣點是跑出社交談資、跑出情緒價值。
任職于運動品牌公司的小雪,上個月參加了昂跑為推介新款軟底跑鞋舉辦的“柔軟跑”活動。
一來本身就想運動,而昂跑那次的路線設計得很合她意,繞著新天地、“巨福長”一大塊上海核心街區;
二來老板和身邊同事都穿昂跑,她也想感受一下——這次活動提供新款鞋免費試穿。
昂跑是懂“怎么用胡蘿卜壓制惰性”的,在沿途多個地標設置了打卡點,全程有攝影師幫參與者美美出片。
還聯動沿街商家,跑到花店那兒能收到鮮花,跑到“南翔饅頭殿”能收到聯名定勝糕,整得跟馬里奧似的一路都在收集金幣。“我真的就是去玩了一趟,享受了一下9公里的跑步,跑下來挺輕松。”小雪說。
圖源:公眾號“上海黃浦”
還有的品牌劍走偏鋒,要的是一種曲高和寡的風味,社群追求硬核戶外。比如要把公司捐給地球本球的Patagonia,冬天組團攀冰,夏天搭伙飛釣,偶爾城中騎行,一騎一個下午。
和邊徒步邊約會聊天、邊跑邊打卡出片的路數不同,小紅書用戶@Iris林小西 參加過Patagonia騎行活動,她告訴我,老P家的活動“沒什么儀式感”——沒有活動介紹,沒有破冰環節,咔咔就是騎。
圖源:小紅書@Iris林小西
但這種“沒有儀式”,似乎恰恰能給品牌擁躉提供他們最想獲得的儀式感。
本職做市場營銷的@Iris林小西 表示Patagonia對自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理念和故事,不太營銷、主張環保,給人一種簡單純粹的觀感。這種高端小眾的定位讓其社群活動也“比較硬核”,“因為知道粉絲、用戶有很多人就是特別硬核的”。
可大眾可小眾,
可放松可拉練,
可社交可出片,
運動品牌門店已經宛如一個個黨群服務中心。
二、戶外品牌
恨不得在門店里建個公園
正如Rainie所說,對很多人而言,借由運動品牌建立的社群,以及在這些社群獲得的體驗,已經和逛街、看電影差不多。
周末想活動活動筋骨,翻翻小程序有沒有合適的項目;
找到了合適的項目,分享給上次剛認識的朋友,問這次要不要一起去;
去了不僅能鍛煉,還經常能拿到獎牌之類的紀念品,托Keep獎牌營銷大法的福,現在獎牌的設計感和系列性也是越來越卷了,召喚著你多參加、多集郵。
迪卡儂獎牌
全天下的運動品牌如今好像都誓要把社群做大做強。想培養運動習慣的人有福了,現在買裝備附送企業微信號和用戶群,晨昏定省推送最新社群活動。
活動參加著參加著,沒準兒你就從消費者變成了粉絲,多次復購還幫忙拉新促活的那種。
亞瑟士、HOKA、NIKE的社群活動
迪卡儂中國執行副總裁肖路2024年1月向媒體透露,迪卡儂企業微信私域里的粉絲已經超過了一千多萬,并且“私域里的客單價比普通會員高出3倍,甚至私域用戶還會撬動他周邊親朋好友的連帶購買”。遍布全國的私域社群一年內舉辦了上萬場活動,吸引幾十萬人次參與。
昂跑2021年發布的招股書則顯示,基于強大的全球社群,其客戶凈推值(Net Promoter Score,一種顧客忠誠度分析指標)達到66,其中43%的品牌消費者會進行復購,75%消費者向別人推薦過昂跑跑鞋。
為了美妙的“高粘性”“復購率”,品牌們都致力于從生理和心理層面,兩路包抄向你示好:
一邊用門店里免費試用的器材和眼花繚亂的社群活動,給你創造新體驗;
一邊拉來KOL、KOC、各種“大使”,借其人格魅力和業界口碑對你進行心靈的感召。
制造體驗這事兒,迪卡儂熟。
迪子出了名的要把門店做成運動場,昵稱從“直男天堂”升級為“窮鬼樂園”。據說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是門店必須保留15%的面積作為用戶體驗區。一家店常常外面配備免費開放的籃球場、網球場,里面圍出輪滑場、羽毛球體驗區,地面專門做得抗壓耐磨,方便顧客踢球、騎車、輪滑。
前有比鄰盒馬的“盒區房”,現在再多一個“迪區房”,如果小區附近有家迪卡儂,“恭喜,你的業余生活將非常豐富”。運動器材是免費的、環境是室內還有空調的。
圖源:抖音@極致玩家-阿爽
把自己打造成社區活動中心不只迪卡儂在做。算是競品的迪克體育公司最近在美國推出占地1萬平的新概念門店,店里有10米高的一整面攀巖墻、高爾夫模擬場、棒球籠、一條跑道和整片草坪,等閑體育場都沒這么設施齊備。
為了“把門店體驗延伸到生活中”,2021年,迪卡儂開始布局私域。按照地區和運動興趣,分門別類建微信群、構建“圈子”,無論跑步、騎行,還是漿板、路沖,乃至親子互動都有群。
為了往消費者生活里滲得更深,迪卡儂鼓勵門店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色定制專屬活動。
據《南方周末》報道,迪卡儂每個門店“運動大使”(店員兼私域群群主)的企業微信里,都有一個資料庫,方便他們根據當地運動潮流自行定制營銷物料。比如在剛辦完馬拉松賽事的無錫組織長跑,在海南帶領沖浪,在沈陽推廣釣魚,在哈爾濱上山滑雪。
圖源:公眾號“南方周末”
“運動大使”在社群中起著重要作用,做得好的話能形成很強的號召力。Rainie就有一個比較信任的大使,“一般想參加活動我都會挑那個領隊的去”。成為哪項運動的大使通常也由店員自身的運動愛好和經驗決定。
建設強體驗性的門店,選拔有號召力的社群領頭羊,又借助這些意見領袖將門店體驗延伸至社群,類似模式昂跑做起來同樣嫻熟。
2024財年,昂跑的直營收入占比高達41%,“直營店”被認為是昂跑在中國市場的關鍵武器。店內往往有很多可以互動和體驗的環節,店員也被鼓勵不以“銷售”為唯一導向,喜歡跟你嘮點文化和愛好。
2024年10月底,昂跑在上海黃浦江邊開出國內首家“跑者基地”,近七成空間用于舉辦活動、體驗和休息,前廳甚至不擺貨架,而是設置三層大臺階和多媒體區,方便社群集結或跑者休息充電。
圖源:界面新聞
昂跑聯席CEO、CFO馬丁·霍夫曼向媒體表示,昂跑三年前在中國開設的店鋪集中在100平方米左右,現在擴展到200甚至300平方米,今年4月在成都開設的中國首家旗艦店則超過500平方米。
大店其實沒有小店那么方便購買,但方便把門店干脆變成“社區活動中心”。
昂跑社群中,同樣不缺少有號召力的意見領袖。邀請跑圈KOL參加直營店舉辦的跑步活動,和悅跑圈、Keep等運動平臺合作擴大在跑者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都是基本操作了。
迪卡儂2021年開始布局私域,昂跑2024年加大力度打造直營門店的體驗屬性、社群屬性,lululemon作為搞社群的一代宗師,從2000年開出第一家門店起,這事兒已經做了二十多年。
當時,運動品牌流行的營銷方式還是簽下運動巨星、拍攝震撼廣告,而lululemon和當地瑜伽教練合作,把門店做成瑜伽愛好者的社交場和教室,靠溫哥華有錢又有閑、愛運動也愛時尚的“super girls”們口口相傳,獲取精準客流。
第一個周邊包袋上印著第一位瑜伽大使的剪影
后來lululemon把這一套發揚光大,每到一個地方先把當地最紅的20位瑜伽老師搜羅起來,提供免費服裝邀請他們教學,還在店里掛上海報幫他們拓展客源。店員也不叫店員了,叫“教育家”(educator)。
再后來,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私域經濟”越來越成體系成規模,把話語權平等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社交平臺成為主要傳播渠道,運動品牌們紛紛趕上了領先同行20年的lululemon,通過社群營造認同感和歸屬感——穿上這個品牌的東西,即是擁有了某種身份象征,加入這個品牌的社群,即是進入了一個舒適的圈子。
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這個時代無一例外將轉化成銷售額。
“運動大使”“教育家”出現在各大運動品牌的每個門店;
想豐富業余生活、想健身鍛煉、想探索戶外的人,開始學會通過不同調性的品牌,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又通過喜歡的運動,進入某個圈層,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好比馬拉松變成“中產生活方式符號”,是自律與精神追求的象征;
羽毛球被認為是體制內職員的必備技能;
沒扔過飛盤的不夠潮流,還在扔飛盤的也不夠潮流。
日漸松散疏離的人際關系、對群體認同難以磨滅的本能渴望,這當代生活中的一組張力,讓運動品牌找到了可乘之機。
從很多年前開始,工作的“單位”和居住的“院里”就都是承接團體活動需求的中介。氫商業美編胖兔說自己是在第一家單位學會了打乒乓球,領導親授的那種;而如果去奧森跑圈,很可能會聽到前后左右都是附近工作的字節員工在拉通對齊。
現在,運動品牌分包了一部分需求,逐漸活出了團建(無領導同事版)的模樣。
讓你在鍛煉中獲得獎品、交上朋友、建立圈子,這就是運動品牌把逆人性的勞累變得順人性的方法。
一起聊聊:你參加過這些品牌社群運營的線下活動嗎?
參考資料:
1、商業弧光,《昂跑兇猛》,2025.04
2、南方周末,《迪卡儂成功背后:一個私域社群就是一家運動俱樂部》,2024.01
3、數英DIGITALING,《迪卡儂,一個我們愛逛的大眾品牌》,2023.09
4、界面新聞,《On昂跑為什么要在黃浦江邊開一家社群店?》,2024.11
5、品牌猿,《折疊人群—lululemon(露露檸檬)「新社群」破局之道》,2021.11
作者公眾號: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