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好內容,去做正確的一魚多吃
原標題:如果你產出了一條好內容,接下來該怎么做?先“一魚多烹”,再“一魚多吃”
傳統的“內容分發”這套玩法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成熟。
如果你單純想靠短視頻賣貨,這個辦法確實好用。
不管是大品牌還是小商販,都可以用最低的成本,用最無腦的方式,復制最多的內容,占據盡可能多的流量。
所以在抖音上,隨便一個品牌官方號動輒就是4位數的發布數量。
但這種打法僅對便宜且走量型的生意有效,
如果你要賣更貴的產品,立更貴的人設,做更貴的溢價,
這種簡單無腦的打法以后基本不適用。
那該怎么打?
一、停止做多平臺分發開始做多形式分發
假設,你好不容易產出一條優質視頻,接下來該怎么做?
傳統的做法,是把視頻無腦發到各個平臺,這叫傳統的多平臺分發。
這種吃相早過時,也不好吃。
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視頻拆解成不同形式,再全平臺分發,做到“一魚多烹”。
一條視頻可以拆解的形式有:長視頻/文章/短視頻/音頻/短圖文。
內容長度:長視頻≈文章>短視頻≈音頻>短圖文
制作難度:長視頻≈文章>短視頻>音頻≈短圖文
價值提供:長視頻>文章>短視頻>音頻≈短圖文
代表平臺:長視頻(B站)/文章(公眾號)/短視頻(抖音)/音頻(小宇宙)/短圖文(朋友圈,小紅書)
我再簡化點給你解釋。
我們畫兩條軸,橫軸代表一條內容的“形式復雜程度”。
一篇文章是純文字內容,那就是“簡單形式”;
一條視頻是字幕+視頻+BGM,那就是“復雜形式”。
豎軸代表信息的數量程度。
一條長視頻就是由超多信息量組合而成;
短短十幾個字的朋友圈圖文包含的可能只包含一個信息。
好,現在你知道的所有內容形式都可以放在這個十字軸里。
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生產1、4象限的內容。3象限的保證持續更新,4象限的盡量不碰,意義不大。
未來的“短”內容,只越來越適合“泛娛樂需求”“長”內容才會越來越迎合用戶的“高價值預期”。
并且,現在各大平臺也開始扶持有干貨的“長”內容。
如果你有能力,那不如再多花點時間,把內容做長。
寫不了文章,那就把一條視頻做長點;
做不了長視頻,就去錄一條長音頻;
做不了長音頻,就量產短視頻;
短視頻還做不了,那就保證基礎短圖文更新;
如果連短圖文都沒有,那你基本就在整個新媒體環境中消失了。
但如果你真有能力寫一篇文章,請一定不要浪費這條大魚,做到“一魚多吃”。
首先把文章“長視頻化”,再“音頻化”,再拆解成短內容。
比如你平時看到那些大佬的演講和書,其實他們早就在不同的平臺零碎表達過了。
只是最后用一場演講或一本書,把之前所有的內容重新串了一遍。
那你會好奇,為什么同樣的內容,就必須做不同的形式?
我就不能全平臺直接發我的文章或者長視頻嗎?
可以,但最好別。
因為涉及到用戶的不同打開習慣、不同的打開預期、不同的打開環境。
商業世界里有個“7次法則”,就是一條內容/產品要想真正影響用戶的話,要和他接觸7次才會有效。
你可以是一條內容原封不動發7次,也可以是一條內容換不同形式發7次。
相較起來當然是后者的影響力更深,覆蓋面更廣。
我再給你舉個例子。
羅振宇的《文明之旅》,這是一檔我非常喜歡并追更到現在的節目。
每期都是一條長達60分鐘的超長視頻,但你會在各個平臺看到這個節目的切片。
去到公眾號還能看到詳細文稿。
同時,得到又為這個欄目做了一本書,書就叫“文明”。
長視頻、切片、文稿、書。
一魚四吃
再比如之前我在小紅書分享過的“華楠聊如何標準化生產創意”的案例。
這個案例的核心是讀客如何“生產標準創意”的方法論
但這個方法論你還能在抖音看到以采訪的形式出現
在公眾號看到以文章的形式出現
在得道以課程的形式出現
在電商上以書的形式出現
這就是“一魚多烹”,“一魚多吃”。
二、停止做多內容分發開始做多認知分發
多內容分發就是圍繞一個話題的一個層面重復內容,
多認知分發就是圍繞一個話題的不同層面制造內容。
比如,你是個專門研究AI的博主,你的價值就是“教人如何靠AI賺錢”。
那你的內容應該怎么做?
傳統做法就是圍繞“如何靠AI賺錢”這個話題拍內容。
今天聊如何靠AI寫一個腳本,明天聊如何生成一篇小紅書,后天聊怎么靠AI帶貨。
看上去你的內容有很多角度,但都只是站在一個維度去思考,還有更多維度的用戶,分散在不同的“認知面”,等著你去觸達。
你可以圍繞用戶對同一個話題的“不同認知”去建立內容,
比如有的人知道可以靠AI賺錢,但不知道怎么做。
針對這種你要教的就是滿滿的細節和干貨。
有的人不相信可以靠AI賺錢,甚至沒有想嘗試的打算。
針對這種你就別上來就聊技巧和專業,先舉例用AI的前后對比,讓人產生用的欲望,再給到用的方法。
有的人知道可以靠AI賺錢,甚至也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懶,遲遲不肯動。
針對這種人你要教的就是態度,不給“方法”,先給“心法”。
所以如果你只站在一個維度做內容,相當于你把一條魚(一個話題)全部下鍋。
用戶哪怕吃到了不同的部位,但都是一個味道,吃多了就膩,且沒有新鮮感。
而根據不同的認知維度定制內容,相當于你根據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做法。
用戶面對的都是同一條魚(賽道),但卻吃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
又不膩,又新鮮。
三、停止做多賬號分發開始做多場景分發
多賬號分發就是同一條內容用不同賬號搬運
多場景分發就是圍繞不同的需求,去到不同場景,拍攝不同內容
底層邏輯是,不同的場景,代表不同的你。
不同的你,代表不同的業務接口
不同的業務接口,代表不同的客戶需求
比如同樣是賣零食,一條視頻在工廠拍,在店里拍和在家里拍,激活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工廠場景對應的人群,是做批發小商超老板、或者喜歡極致低價的人群
店里場景對應的人群,是喜歡到店親自挑選的同城顧客,或者更看中線下購買渠道的人群
家里場景對應的人群,是沒有任何強購買目的性的客戶,可能只是無意刷到一個主播在家里吃著零食,隨緣“帶貨”的一條視頻,然后就買了
你去看雷軍的IP,也經常出現在不同場景,以激活不同用戶的認可和感知。
有他演講的場景、有開會的場景、有車展的場景、有訪談的場景、甚至有吃早餐的場景。
你自己可以琢磨一下,這些視頻看似都是漫不經心的vlog記錄生活,但實際這些不同的場景激活了哪些不同的用戶和認知?
客戶決定需求,需求決定場景,場景決定內容。
總結
1、一魚多吃
你知道風浪越大魚越貴,那越貴的魚越要好好吃,慢慢吃。
所以當你產出一條好內容后,不要整條下鍋,無腦分發。
學會按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烹飪,一條魚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2、多認知維度
不要只站在一個維度去考慮用戶想聽什么。
換位思考看看用戶對同一種話題又哪些不同的認知面。
從認知面下手,你會得到更好的內容產出。
3、深入場景
是產品,就有客戶;
有客戶,就有需求;
有需求,就有場景;
有場景,就能定內容。
去不同場景拍不同內容,你收獲的是對于同一種產品、同一種需求的不同層面的客戶。
客戶決定需求,需求決定場景,場景決定內容。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