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投流標準是時候變一變了
2025年,小紅書品牌生意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從社區種草逐步轉向全域生意。
這場轉型背后,
商家和達人都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流量成本的攀升、平臺規則的迭代、用戶行為的分化等等。
而最核心的變量,
是投流平臺從聚光變化到聚光+乘風雙平臺協同,種草流量和電商流量一分為二,徹底打破了過去的流量分配邏輯。
砸錢買量的粗放模式逐漸失效,聚光求穩,乘風求快,兩平臺的差異,決定了投流策略必須從統一模板轉向精準分軌。
小紅書投流標準是時候變一變了。
一、投流舊標準正在失效
(1)“爆款公式”不靈了
小紅書2025年的流量算法強化了內容質量與用戶互動權重的占比,比如賬號活躍度、筆記完播率、高價值評論等。
過去“封面黨+關鍵詞堆砌”的套路正在失效。
平臺算法升級后,更注重用戶停留時長與互動深度,例如一篇筆記若被多次收藏但無真實評論,可能被判定為“低質內容”而限流,即使投流預算增加,也難以突破流量天花板。
(2)從單平臺到雙平臺
乘風上線以后,許多商家將聚光與乘風視為“同類工具”,照搬同一套素材和出價策略。
實際上,聚光和乘風對商家的作用并不相同,聚光負責拉新,做品牌的長線曝光,乘風則負責轉化,結合商品賣點與促銷節點,轉化商家積累的A3人群。
作用不同,需要參考的數據維度也完全不同,兩平臺都需要建立新的標準來判斷哪一篇素材要不要投流。
(3)合規性要求更高了
尤其是功效類產品,對合規性提高的感受會更強烈。
去年沒被卡審的筆記類型今年突然被卡審了,去年提起來沒事的關鍵詞今年要求提交相關資質了。
合規性審核是今年投流必加的一道審核工序,大多數的商家之前更習慣的是直接審內容,今年要優先審核合規性。
二、重構新標準
(1)內容分層:匹配平臺特性
聚光側:深耕“場景化內容”,例如通過“職場穿搭攻略”植入通勤包推廣,利用信息流觸達泛興趣人群,再通過搜索廣告鎖定精準需求,借助聚光拉新更多A3前人群資產。
乘風側:聚焦“賣點直擊”,例如在直播前投放商品預告短視頻,突出限時折扣或獨家贈品,引導用戶進入直播間下單。或給優質商銷筆記的放量,借助商銷筆記和直播間的投放轉化更多A3后人群。
(2)數據驅動的“動態出價”
聚光:采用“轉化目標優化+智能調價”,側重曝光量與互動率,積累用戶畫像數據。
乘風:選擇“ROI出價模式”,根據直播間實時成交數據調整預算分配,例如在黃金時段加投高客單價商品。
(3)雙平臺協同,讓1+1>2
我們團隊在策略上做的最好的就是雙平臺協同。
大家可以把聚光理解成超級客服,提供大量的客戶線索,把乘風理解成超級銷售,把有意向的潛在客戶轉化為成交客戶。
聚光DMP反哺乘風投放:將高轉化人群包(如加購未支付)同步至乘風平臺,用于信息流廣告追投。
乘風數據反饋聚光:根據廣告互動數據(如完播率),在聚光DMP中新增“深度互動用戶”標簽,優化定向模型。
(4)風險管控與復盤
不是筆記過審了就沒事了,要定期做好筆記的違規預警,定期抽查廣告素材,避免筆記關鍵詞出現二次違規。
也建議以周為單位,做好周度的復盤,對比聚光DMP人群包與實際轉化用戶重合度,優化標簽組合。
分析乘風平臺流量分布(如搜索廣告 vs 信息流),調整預算分配,如果發現單筆記CPM連續3天超閾值50%,立即暫停并優化。
三、寫在最后
不是流量變貴了,而是過去的玩法配不上今天的生態了。
小紅書的生態變革,本質是一場效率革命。當投流從技術活升級為戰略活,唯有擁抱變化、重構標準,才能在這場流量戰爭中突圍。
如果一定要總結個投流方法論,我想一定是“數據驅動的精準觸達+內容驅動的用戶共鳴”。
通過聚光DMP鎖定高價值人群,結合乘風平臺放大內容勢能,商家可系統性降低試錯成本,實現“品效合一”。
最終,投放標準需動態迭代,用戶在哪里,數據就在哪里;數據指向哪里,預算就跟到哪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