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萬美元的Chat GPT超級碗廣告,沒幾個人看懂?
國內Deepseek如火如荼,AIGC老大哥OpenAI也發了一把力,在美國超級碗推出了Chat GPT的首支廣告片。
《智能時代》
The Intelligence Age
短片發布后,用戶評論褒貶不一。
有人直接打臉OpenAI
還有用戶表示,看不懂,不理解
那么,這支抽象廣告片講了什么?一言以蔽之:人類文明的進程。
短片開始:一個圓點,從一個分裂出另一個,再分裂出更多個,這是細胞分裂,也是人類基因最初的結構。
然后,拿著弓箭和長矛的人們,學會使用人類文明的關鍵,火。
車輪滾滾向前,人類開啟農耕文明,地球從此有了風吹麥浪的景色。
水滴落入大海,人類揚帆起航,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拉開新時代的序幕。
工業革命時代,人類發明了火車、電燈、X光、飛機、DNA。
電子科技時代,有了電視,有了全民觀看人類登陸月球。
互聯網時代,從撥號上網開始,到中央處理器CPU,然后就有了Chat GPT。
完這支短片,我的第一感受是:有點兒當年Apple的味兒了。
還記得Apple的幾支經典廣告,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口,宣告Apple的獨特與野心。1984中,女孩把斧頭砸向大屏幕,開啟個人電腦新時代;Think Different中,向歷史中偉大的先驅者致敬,一句“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激勵了多少科技行業的熱血青年。
相比之下,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不夠瘋狂,但野心更大,他要讓OpenAI成為開啟AI時代的品牌。
廣告片中,Chat GPT被放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去講述:
就像石器時代的長矛、航海時代的帆船、互聯網時代的中央處理器一樣,Chat GPT是開啟AI文明的起點。
但聰明的是,Chat GPT自覺地將產品歸位工具的位置,工具只是工具,而創造永遠屬于人類。
就連這部廣告片的制作,OpenAI也大方承認:不是用Sora生成,而是與人類藝術家合作完成。
OpenAI不做產品廣告,而是選擇品牌廣告,拋棄使用場景,直指AI的精神內核。
事實上,諸如“如何使用AI”、“AI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等話題已不必再說,AIGC的對話框已經是人類科技史上最容易使用的產品之一了,更別提你根本就不知道人類到底在用AI做什么。
Deepseek火了之后,春節大家回家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用它算命。試問:哪個產品經理會預想到這種使用場景?但是,你又能說這不是在改變生活嗎?
用更“抽象”的精神共鳴,遠好過教人使用——這一點或許在AI機器人出現前,會一直適用。
那么,為什么外網對這個創意的評價褒貶不一?
X網友評論:不理解為什么要拍一個不講功能的廣告
在我看來,這和創意無關,而是投放場景與目標用戶不匹配。
OpenAI這支廣告片投放在超級碗上,這一盛會,相當于美國春晚。但這支廣告,顯然不是全民老少都能理解的,一方面因為它的創意有理解門檻,另一方面在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Chat GPT是什么,OpenAI對于自己的全民認可度,太高估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剛剛過去的蛇年春晚上,出現了這樣一支廣告片,話題#OpenAI廣告好抽象#、#Chat GPT廣告看不懂#就會立刻沖上熱搜。
對真正的“全民大眾”而言,講AI開啟下一個人類文明仍太過激進,遠不如讓機器人扭秧歌來得實在。
另一方面,OpenAI公布高到令人咂舌的廣告費用,也會讓許多用戶對這支廣告的實際功能更加疑惑。
YouTube視頻下,有用戶評論:
運行這個廣告,比Deepseek都要貴。
我們實事求是驗證了一下。
《The Intelligence Age》由OpenAI inhouse創意團隊制作,OpenAI沒有公布制作費用,但在新聞稿中提到:
該廣告片上半年的投放成本約為 1400 萬美元,約1億元人民幣,約覆蓋1.3億人。
而DeepSeek訓練成本為557.6萬美元。
(注:557.6萬美元不是總成本,僅是預訓練過程中GPU 的花費。)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對比很夸張,但再來看一組數字:
2024年第三季度,Kimi廣告投放費用大約為1.5億元,豆包約為2億元,騰訊元寶約為8000萬元。
Kimi的獲客成本曾一度達到每位用戶10元,在B站甚至達到 38元到40元/人。
這樣對比下來,是否覺得OpenAI的廣告投放,好像還挺劃算。
事實上,縱觀市場,除了沒有任何廣告投放的情況下,7天內實現了1億用戶增長?的Deepseek意外事件,AI產品的廣告投放費用都非常之高,尤其是信奉“大力出奇跡”的幾個大廠,瘋狂砸錢進行市場教育,換取獲客。
為什么AI產品的廣告投放費用如此之高?
我用接入Deepseek-R1的秘塔AI搜索尋找到答案(Deepseek太忙,實在排不上號)。
AI產品的廣告投放費用之所以如此之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行業競爭加劇與品牌傳播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單純依靠技術優勢已不足以占據市場,品牌傳播和市場營銷成為關鍵因素。例如,OpenAI在超級碗期間投放的廣告費用高達800萬美元,這不僅反映了其品牌的高曝光需求,也表明了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此外,AI廠商通過高額廣告費吸引用戶,推動平臺廣告收入增長,例如B站的廣告業務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長30%。
2. 廣告投放策略的復雜性與技術成本
AI廣告投放需要精準定位目標受眾,同時滿足動態變化的廣告需求。例如,分性別、年齡段等定向投放方式使得媒體的技術成本顯著提升。此外,AI智能投放系統需要不斷優化算法以提高廣告效果,這也增加了企業的投入。
3. 高昂的媒體資源成本
AI廠商傾向于選擇高曝光率的媒體資源進行廣告投放。例如,智譜清言在機場、高鐵站等關鍵位置投放廣告,月租金高達450萬元。此外,超級碗等黃金時段的廣告費用也大幅上漲,從2000年以來30秒廣告的價格從75萬美元飆升至800萬美元。
4. 用戶獲取成本(CAC)上升
AI產品的獲客成本普遍較高。例如,在B站上,AI產品的平均獲客成本在12元至25元之間,具體價格取決于用戶群體的質量。高質量用戶的獲取成本更高,進一步推高了整體廣告投放費用。
5. 廣告效果與ROI的追求
為了提升廣告的投資回報率(ROI),AI廠商傾向于采用更高效的廣告投放模式。例如,Meta公司的Advantage+服務通過AI優化廣告展示位置,使每次點擊費用下降了28%。然而,這種高效的投放模式往往需要更高的前期投入。
6. 廣告市場供需關系
隨著AI技術的普及,廣告主對高質量廣告資源的需求增加,而供應有限,導致廣告價格水漲船高。例如,潘宏的60秒廣告報價飆升至35萬元,而Perplexity AI的CPM模式報價超過50美元。
7. 行業內的價格戰與競爭策略
為了快速占領市場份額,許多AI廠商選擇通過大規模廣告投放來吸引用戶。例如,Kimi在10月份前20天的廣告投放費用高達1.1億元人民幣。這種競爭策略雖然短期內增加了廣告費用,但有助于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戶基數。
8. 技術驅動的廣告創新
AI廠商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無效流量比例,提高廣告投放效率。例如,基于大數據和AI智能算法的精準廣告投放系統能夠有效解決虛假流量問題。然而,這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結論
AI產品的廣告投放費用之所以高昂,主要源于行業競爭加劇、廣告投放策略復雜、媒體資源成本上升、用戶獲取成本增加以及廣告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此外,AI廠商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廣告效率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廣告投入。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AI產品廣告費用的持續攀升。
其中,提到比較關鍵的點為:市場教育成本高,行業競爭激烈,以及當下廣告投放越來越精細化,獲客成本自然水漲船高。
有些自相矛盾的是,理論上,廠商能通過AI來打下投放的成本,然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所謂小紅靠捧,大紅靠命,沒有Deepseek的命,用砸錢換獲客,也不無道理。
而從這一點上來看,OpenAI選擇在美國觀眾覆蓋廣泛的超級碗投放,可以說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同理,或許明年春晚的廣告C位,也會由AI產品霸占。可以拭目以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