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的3個特大營銷誤區
極越事件,自稱“營銷天才”的CEO夏一平反思:
對營銷的執念占用了太多精力。
虧損數據多少也指向了營銷。
極越高達70億的虧損中,市場營銷費用占了30億,結果24年前11個月,極越汽車銷量約為1.3萬輛。
反觀火爆全網的小米su7,營銷費用據第三方報告推算才1億+,但銷量卻是極越的近十倍。
按理,銷量不行,那投入這么多精力和金錢,極越在汽車市場上,多少打開一些聲量了吧?
結果問了一圈,沒幾個人認識極越這個汽車品牌。
甚至干廣告營銷的數英網友表示,等倒閉才知道有這么一款新能源車。
你要真把這事兒怪在營銷上,我只能說,
這鍋,營銷還真不背。
就像有讀者說:
這位讀者說的真xx對。
朋友們,別事兒做好了,是領導決策有方;做倒閉了,就讓干營銷的背鍋。
極越事件,是營銷沒用?還是自稱“專注營銷”的CEO不行?
我相信大家的心里,都跟明鏡似的。
哎!營銷,被誤解久矣。
背后,在于太多人對營銷的認識太粗淺和粗暴,就像夏一平開開直播,拉幾個大佬,搞搞曝光,覺得我也投入巨大精力金錢做營銷了,沒效果?那就是營銷沒效果唄。
CEO尚且如此看營銷,更別提普通人了。
由此,
正好以極越為引,給背鍋久矣的營銷祛祛魅,正正名。
01、常見認知誤區:
錯以為營銷就是搞流量
這個誤區,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極越。
極越在2024年,試圖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提升品牌認知,并且自主生產了一兩萬條短視頻,播放量達數千萬至億。
夏一平自己做直播很賣力,根據蟬媽媽的統計,截止10月7日,他就直播了24場,僅次于騰勢。
這么努力,吭哧吭哧干了一年,結果極越汽車在2024年前11月,累計銷量為13281輛。
反觀直播做得不太多的智己,前11個月的銷量,都有5.75萬輛。
但最后收效平平,是直播本身不行?是營銷沒用?都不是。
往深層看,其實是高層的決策不行。
極越高層的決策失誤的本質就是,錯以為營銷就是搞流量。
不可否認,直播,確實是今年車企的趨勢之一,大佬們也都試水直播,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奇瑞董事長尹同躍、蔚來的李斌……
但深度布局短視頻和直播賺流量,是否適合極越呢?
在做之前,是否考慮過,用戶會不會看車企的直播?直播什么內容,用戶才會感興趣?是否需要預熱?……
或許沒有,極越只想要流量數據好交差——從極越自主生產一兩萬條短視頻,播放量達數千萬至億來看,數據至少是好的。
銷量不好,不是營銷無用,而是高層的認知錯誤。他的問題在于,對于市場競爭太鈍感,錯把營銷理解成整直播這類的花活,不去專注提升品牌力,最后只得到一堆漂亮數據。
畢竟汽車作為高價低頻產品,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熟知、有口皆碑可信賴的品牌。
現在品牌建設沒做扎實,產品硬實力還沒被看到,人家不知道你靠不靠譜,怎么敢花大幾十萬買?你直播給誰看?這樣的轉化效率,不是很低嗎?
雷軍也選了直播,但人家知名度高,「有效預熱」那么久,產品又有特色,加上雷軍個人IP的加持,這些營銷動作有機結合,自然能博得有效流量。
隨大流不等于就站在風口上,看見形式不對得及時調整,不是嗎?
我們常說,選擇大于努力,做營銷也是。
你不能執著于走一條錯誤的路,還怪路沒通往你的目的地。
02、常見銷量誤區:
做了營銷,立馬大賣
很多做品牌的存在這樣的誤區:
我做了營銷,就能賣貨,品牌就能火,消費者就會買單。
最后銷量上不去,品牌知名度打不開,又怪營銷不值得做。
營銷雖然是影響銷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合格的營銷都會考量roi,但銷量的產生,又和很多因素有關。
對于車企來說,第一是營銷的滯后性。
作為大件耐用品,汽車決策鏈路會比較長。加大營銷力度,也不一定能立刻有銷量,尤其是新品牌。
消費者了解你的車,仍需要觀望很久才能做決定,所以往往不能和銷量當場掛鉤。
不過,即使營銷的效果不能立馬反應在銷量上,至少也是能提升品牌知名度、認知度和美譽度的。
第二是市場本身的不確定性。
就像我們常說,精心策劃的內容未必火,但無心插柳反而能走紅。
比如小米的雷軍,一開始或許沒有想往創始人IP上發展,但最后反而莫名其妙成為小米招牌,成為小米產品行走的代言人,很多人買su7,除了性能、價格等常規考量,很大一部分也有對雷軍本身的信賴與肯定:
有很多人買SU7時,他們沒見過真車、沒試駕過,
都不知道店在哪,就買了一輛幾十萬的車,
這需要什么樣的信任才能實現。
有人說,這哪是賣車,這根本是在賣手機。
而且還要搶,還要排隊買。令人發指……
或許,營銷和銷量在某種程度上是玄學關系,從產品到有幸被消費者購買,可變因素太多。但好在還有幾個因素相對可控,品牌完全可以通過優化可控因素,提高被消費者選中的概率,即營銷里講的4P(產品、價格 、渠道 、推廣)。
營銷肯定是有用的,不然那些能長紅的百年品牌們,能趕著做營銷嗎?
03、常見聲量誤區:
以為自己也能小成本撬動大流量
說完銷量誤區,再說說做品牌常見的聲量誤區。
做營銷,想要低成本撬動大流量,聲銷兩手抓,是品牌們理想中效果,仿佛做一場輕巧的campaign,就能帶品牌出圈,贏得消費者掌聲。
而且,這種“奇跡”也不是沒有先例。
很多掀起社交狂歡的品牌動作,成本都不高,簡單舉例:
麥當勞貓窩,尤記當年小紅書上一窩難求的盛況;
特斯拉也做了貓窩,市場反響也不錯。
為什么它們能行?是因為有深厚的前期品牌沉淀,至少在消費者認知度、好感度上,是有大量投入的,并且營銷也符合品牌調性。
貓窩放麥當勞、特斯拉能火,但你放在一個不知名的品牌上,消費者憑什么買你的?消費者為什么不去pdd上搜同款?
所謂的小成本,是長期主義中的舉手之勞。
反觀極氪火鍋營銷,沒有品牌前期沉淀,盲目整活,不僅和消費者玩不起來,還讓整個營銷都顯得莫名其妙,最后得到一堆負面流量,得不償失。
最后
營銷是“救世主”的時代,確實存在過。
央視+TVC+明星代言一套打下來,銷量蹭蹭上漲,腦白金廣告,能讓全國十幾億人記個一二十年。
那是因為,那個時代人們沒得選,娛樂項目少,廣告都充滿新鮮感,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現在碎片化信息時代,早就行不通了。
所以品牌才需要追求流量。
品牌追流量本身沒錯,但不能盲目追,跟風追。
踏踏實實做好4P,靠硬實力獲得消費者青睞,而不是獲得一堆漂亮但轉化率低的數據。
當決定權在消費者手里,消費者面前有無數選擇時,
品牌更應該適當審視一下自己:到底哪個P拿得出手?
我覺得小馬宋老師有句話很對:只要這4P中的任何一個做好,你就是個很牛逼的企業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