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阿那亞:從一個“油膩”的開始說起
對話嘉賓:阿那亞首席品牌官 田海成
采訪:Dreamer、倩倩
撰文:Dreamer
寫在之前:
11月底在站酷設計周上,我們見到了阿那亞首席品牌官田海成。
在2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我們聊了關于阿那亞底層邏輯、整體規劃等和why有關的問題,田海成也從個人視角對一些爭議話題,給出解釋和回應。
田海成在2024站酷設計周(北京)演講現場
很多人大概想不到,如今作為精神飛地的阿那亞,其實有一個“油膩”的開始。
2014年的阿那亞,定位在“北京男人的海邊自留地”,瞄準了那波借著房地產經濟、互聯網大勢實現財富自由的60、70后——有錢沒閑情,坐擁不動產卻失去了自由自性的權利。
今年的脫口秀黑馬于祥宇,就曾冒犯過這部分人:“好想過上那種枯燥、乏味的生活,住在頂層豪宅,穿著一件真絲睡袍,端著一杯紅酒望著窗外:‘沒啥意思哈’。”
馬寅也曾回憶起:“當年的廣告語還是‘一個男人的教堂’,阿那亞舉辦過一次韓國選美比賽呢,那還是一場國際級活動……”
馬寅曾回憶起10年前的自己
但是很快,阿那亞就察覺到目標客戶群完全定錯了。
田海成:“度假房更多屬于家庭消費,女性才是重要的決策者,孩子是影響因素之一。
男人只是有某種情懷,但是不可能只為了解決自身的身心疲憊而買單。
即使他想買單,女主人大概率是反對的。而且當時,我們將房產定位在‘男人的玩具屋’。這個購買理由并不算太不充分和正當,如果買房子只供自己度假避世,你把老婆、孩子放哪了?”
錯誤的決策很快被糾正,阿那亞也從擁有大片海邊綠地高爾夫球場的度假別墅區,轉向社區化發展。以“人與家庭”為單位,沿著留人留家庭的常識邏輯,阿那亞陸續增設包括業主食堂、兒童公園、健身房、圖書館、夜生活場所等在內的一整套設施。
阿那亞北戴河規劃簡圖
另外從一期交房開始,馬寅也一手建立起服務標準——建業主群,并承諾5分鐘內回復,24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這樣的服務精神也決定了今后阿那亞的社群基因。
社區雛形有了,人有了,但是還缺點什么……
故事?營銷?
再一次證明,現象級的傳播案例從來無法策劃,只可能生于偶然。
一、阿那亞精神建筑
它可以是短期方法論,但更是長生的內容容器
1、孤獨圖書館爆火后,把空間設計作為方法之一
孤獨圖書館爆火之前,這片“人間寂靜處”的發展命運和其他度假區,沒什么太大不同。直到2015年一條視頻、一句“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文案,將這個海邊三聯書店吹向互聯網風口,這也是阿那亞第一次嘗到流量紅利:
原來在互聯網時代,文旅業、地產業還能有另一種活法。
田海成:“那完全是一個意外。
我記得很清楚,爆火前一周我們還在討論是不是要開個發布會。閱讀日圖書館還被當地電視臺選送上了央視,但是都沒火的跡象。視頻爆了的那天,我還在火車上。流量漲得太快了,自己都能感覺到后背在發熱。”
此后的阿那亞不僅打上網紅標簽,也在文旅界掀起打造精神建筑的趨勢。這也是圍繞在阿那亞身邊的最大爭議。有聲音曾說:
是阿那亞讓網紅建筑成為一種出圈方法論。大家尤其是還沒去過阿那亞的網友,對阿那亞的印象也幾乎是和孤獨圖書館、阿那亞禮堂、UCCA沙丘美術館等打卡建筑強綁定。
阿那亞完全是從互聯網傳播邏輯在整體規劃,打造一個又一個流量孤點,使建筑符號化。
標識建筑
一期:阿那亞禮堂
六期:UCCA沙丘美術館
四期:藝術中心
阿那亞·金山嶺:山谷音樂廳
阿那亞·霧靈山:眼石湯泉
對于類似評價阿那亞也曾表示:前期,我們并不排除部分建筑表演化的可能。但是,再符號化的建筑,它也只是容器。能讓它持續生產故事,哪怕是生產話題,也一定要靠其中的內容。
在數英看來,方法論之所以成立,也和現代建筑空間使用方式發生改變有關——即在使用、體驗之前,多了一道被拍的程序,之后又多了被上傳網絡分享的過程。
我們當然可以說阿那亞是從孤獨圖書館的爆紅中,看到了新型營銷思路,所以推出一個個打卡建筑。但是從一個個劇場、美術館、音樂廳落地中,我們也確實能看到一個完整的藝術文化社區,已經成形。
問題可能在于,大家對于“空間設計成為一種傳播方法”這件事,看法各異。
在站酷設計周演講金句:“精神建筑——這個時代的客廳和書房”
2、空間之外,情感、精神才是幸福剛需
在空間設計之外,阿那亞對于打造幸福生活也有更多詮釋。北大教授汪丁丁的理論為之提供了依據:生活幸福感源于三個維度的滿足,即物質,情感,精神。
傳統文旅業、房地產往往只注重物質維度的建設,富貴感逼人,階層屬性昭昭。幸福變成資源對比下的僵硬產物。享受某種特權,成了衡量價值的標準。行業對幸福、富足的理解及詮釋,都比較單一。
田海成:“我們也犯過類似的錯誤。
轉型之前的阿那亞,其實是圍繞一大片高爾夫球場展開的別墅區,那種規劃有一個明顯弊端,就是你把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只圈給了少數群體。它是高度封閉的。
和現在阿那亞社區價值觀,完全相左。現在那兒被開放成了森林公園,戲劇節期間這里也是環境戲劇的舞臺,日常時候人們也會在那跑步、還能看到野雞野兔,還能開卡丁車……
等于說從特權走向了平權。而平權是打造公共性和社區的關鍵。
近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去破文旅地產的難題。它一定不是簡單粗暴的強資源打法,關鍵要打造出完整的生活方式系統,能提供一整套幸福生活方式。
怎么具體理解生活方式系統這個概念呢?舉個例子——中國高鐵為什么是一個偉大的設計,不僅僅在于車輛動能的技術設計,更在于這是一整套面向未來的中國人的出行系統。我們的社區設計的也不僅僅是房子,建筑和戶型只代表了居住方式,而生活方式才是社區的精神系統。
而在未來,幸福的能力會成為一種經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未來經濟的重要驅動力。”
二、阿那亞社群
是新型的熟人社會,也是安放自己的精神故鄉
幸福三維度的第二維——情感,直接對應著阿那亞的社群文化,這也是社區目前建立的核心壁壘。
社群的單位是人、是家庭。而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變量。如何安頓好個體,如何鏈接家庭與家庭,找回記憶中鄰里之間的親密關系,成為最大難題。
1、向回找,構建熟人社會
田海成:“這個問題你應該問村長馬寅,這些都是他一手親力實現的,最有心得。(笑)
一個社群的根基在業主。硬性點來說,阿那亞對于這幾千戶業主的投入,一定遠大于對幾百萬訪客的投入,居民業主對社區投射的情感也完全不同于訪客。這也是為什么阿那亞和古北水鎮不一樣。同樣是幾百萬流量,但是產生的社群價值、文化影響力,完全不同。”(古北水鎮缺乏成規模的業主群)
數英:業主決定了什么?
田海成:“業主首先決定了房產的資產價值。比如他們的人群屬性,他們對于房產的再運作,比如開民宿等。這些都會提升房產本身的價值。
還有,業主影響社區的商業特征。阿那亞現在有很多商業體都是由業主自孵化的。還有的是先在社區創業,進而成為業主。這樣一來,他們就是社區的共創者。
第三,業主自定義了阿那亞的社區文化。很多社區活動都是從社區走向社會的,比如戲劇節,它不是無本之木。它是從業主自發組織戲劇活動,不斷放大再放大…比如戲劇文化從最早就在社區里慢慢得以形成節日和儀式,不斷放大再放大…比如阿那亞的電影節也并不是金雞百花獎這樣的明星節日,更多是將電影融入社區生活,在海邊人人可以參與的一種輕松日常。
就像戛納,它并不是一個只辦電影節的地兒。一直以來戛納都有在地人群以及電影文化。戛納電影節不是一個無中生有的事兒。阿那亞也是類似的道理。
所以我常說,當地居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在地文化,而不光是那些符號化、產品化的民俗風情、名勝古跡。阿那亞的社區文化,就是由一個個阿那亞人來體現、定義的。他們是美好生活的合伙人,也是代言人。
另外一個關鍵點,阿那亞的社群基因,就是從服務業主開始。
當初村長建群,5 分鐘回復,24 小時提供解決方案。然后慢慢形成了全民商討、互助的機制。鄰里友好地暢談社區發展,貢獻公共建議。
就比如,前兩天我還問一個住在阿那亞金山嶺的鄰居,如果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突發身體不適,你會想到什么?去哪個醫院,或者想到誰?他連續說了三個人名,都是他的鄰居。
再舉一個不算例子的例子。之前和一個成都地產商聊,他說他們小區內有一個湖,很多人在那非法釣魚。溝通了好幾次,建議他們去其他水域釣,就是不聽,問我該怎么辦。
我就跟他講如果用阿那亞的經驗,你就把這事放到群里解決,讓它變成一個公共話題,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有正方有反方都沒關系,至少大家會帶出來一些主張,事情會朝向理性方向發展。當每個人都有主人翁意識時,他享受權利和負責任的意識,會共同驅動他的所有行為。
阿那亞部分公約
物業/園區服務
所以,公共性、公開、公民意識,這可能是阿那亞社群底色吧,能形成有粘性、有信任基礎的熟人社會。
在這里,馬寅是村長。近幾年他一半的精力都在處理業主投訴的事兒,有點兒構建鄉紳社會的感覺了哈哈哈,很費孝通。雖然現在的阿那亞已經從一個社區漸漸融合成了一個大的度假區,但服務的基因并沒有改變,村長馬寅甚至公開了他的信箱,讓訪客每一個在阿那亞遇到問題在這里都有最及時的反饋。這種直面客戶投訴的態度,讓服務成為了阿那亞成長的最大主推力。
你看,社群這個事兒說復雜確實很復雜,但是歸根結底,服務是它的底色,一定要有一把手長期專注于此,不可能說建個群、弄個‘馬寅信箱’就完了。
這也是為什么阿那亞社群的討論度那么高,卻很難模式化。坦白說,建筑規劃、辦文化藝術活動都可以模式化,但是社群不行。”
數英:是如何想通構建社群的邏輯的?
田海成:“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向回找。
過去這幾十年的城市化發展,把傳統的社區、社群基本打碎了。為什么我們懷念胡同、弄堂,懷念小鎮、農村的那種鄉土生活?因為社群不在了。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建、恢復。這是向回找。但在重建時,要用一種新的審美方式、更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向前看。
總的來說,向回找原因,向前看方式。因為人的情感動機是不會變的,但是時代審美在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在變。”
2、一個不太遙遠的精神故鄉
很多觀點都在說,阿那亞并非傳統房地產商,對業主不是簡單的賣房邏輯,之于訪客不是景區攬客的邏輯。
阿那亞也發出“人生可以更美”的品牌號召,馬寅也曾表示,在阿那亞擁有一套房和在其他地方擁有房產,有著不同的涵義。
那么那個不同到底是什么?“人生可以更美”中更美的,到底是什么?
田海成:“是可能。另一種安排人生的可能,超出城市生活的、常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
‘阿那亞賣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之外的一整套生活方式’這句式雖然聽起來片兒湯話,但是確實能解釋該問題。
類似的我們還可以說,阿那亞最重要提供了除去房子、配套設施等硬件之外的更多軟內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服務,比如藝術文化氛圍等等。
就說那些走向舞臺的女人,學會沖浪的男人,開啟創業的主理人,民宿主等等…他們各自都找到一種新的可能,或者解鎖了另一重身份,或者找到了新的活法。我們偶爾會用‘人生解決方案’來定義哈哈是不是有點太文案化了。”
數英:這個新可能也好,“人生解決方案”也好,都會讓我想到大理。大理那邊也有新型文旅房產,比如小院子。很多購房者也是北京人、深圳人。對于他們而言,在大理的那套沒那么昂貴的花園小院,以及當地的生活,就好像是另一種活法。
它可能算不上人生目標,也不是退路,而是另一種安放自己的可能。
田海成:“很同意,在精神故鄉這一點上,阿那亞和大理非常像。
而且喜歡大理的人,大概率也會喜歡阿那亞。只不過大理代表著詩與遠方。我們阿那亞沒那么遠,就在北京邊兒上。
一個焦慮,就會催生出一個文旅小鎮。
物理距離近、心理距離遠的阿那亞,最初是為了解決那波北京人的焦慮,火了之后,才有天南海北的人趕赴前往。
而物理距離遠、心理距離也遠的大理,一直都是所有人的精神烏托邦,
什么才是真正屬于大理的生活方式?我想去到大理的人,多少是一些比較“自我”的人,它們在退休后離開城市中的那個「主流社會」,應該為的是找尋屬于自己心中的那個「主流社會」。”
三、阿那亞藝術文化
讓藝術日常化,用一個個圈層激活社區
幸福第三維——精神,指向了藝術文化。如今,每年落地在阿那亞大大小小的文藝活動達上千場。而這背后由阿那亞文化公司專業運營。
聊到這里時,田海成說得很坦誠,他直言,文化公司一方面兼顧了傳統資產營銷部的職能,是在用運營內容的方式去盤活各種資產、資源。
但是成立文化公司這件事,并不是無中生有。在2019年成立之前,阿那亞就已經聚集了大量的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而且還有那么多精神建筑,劇院、美術館,禮堂,這些場館也需要運營。總之從整合資源來說,成立文化公司是水到渠成的事。
至于借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帶來流量,形成傳播力,這是眾多結果之一,阿那亞并不否認。
1、堅持很重要,活動會變成節日和儀式感
田海成:“我特別有心得的是,剛推出阿那亞社區生活節,阿那亞就敢喊出第一屆。
這個起心動念很重要,因為有第一屆才會有以后,能發展成長期主義。第一屆當然是純投入、純粹為了社區居民互動,但是到第五屆可能就能售票,第六屆就會有品牌贊助……
所以說,阿那亞所謂的文化IP,都是扎根在社區里由來已久的,慢慢發展才有了社會化效應。你叫它內容產品也好,藝術IP也罷。被看到的,都是冰山之上的階段性結果。那冰山之下的呢,那些沉淀過程才是關鍵的因。”
自2016年阿那亞首創社區生活節以來,已發展出包括阿那亞戲劇節、音樂節、詩歌節、風箏沖浪節等多項自有品牌IP。
此外,社群中還孵化出阿那亞海報節、瑜伽節、新海浪電影節、大地藝術節、元旦24小時跨年之旅、深夜食堂等豐富的社群活動IP。
如果不是在文章要分類呈現,方便大家理解,實際體驗時其實基本無需給上述活動也好、IP也罷,去硬定性。它們最大的區別,可能只剩是否售票、是否具有社會化討論度這些數據指標。
2、打開一個個亞文化圈層,用小眾的能量輻射大眾
除了那些出圈的文藝活動外,社區內還生長著各種亞文化、小眾圈層。就說音樂節,有搖滾、民謠、爵士、電子、嘻哈、原生態等各類…街頭運動有,滑板、街頭足球、街舞…海上活動有沖浪、游艇……
田海成:“前兩年,阿那亞被叫過‘亞都’、‘亞文化的耶路撒冷’。
不管是諷刺也好褒獎也罷,它至少承認阿那亞對于多元文化的包容。
每一個細分活動,其實都打開了一類亞文化群體。不同的亞文化之間,能碰撞出非常強大的能量。而且我反倒認為,小眾群體創造的能量遠遠大于大眾。因為大眾很多時候是沉默的,他們貢獻的是參與和討論。但是小眾,在創造。
比如像北京、上海、紐約這些城市為什么長盛不衰,因為各種各樣的文化在這里碰撞。而且每有一種文化過了周期后,就有另一種文化生長出來,所以才生生不息。”
3、形成土壤,成全創造力與可能性
最迷人的,永遠是可能性。
這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度被冠以“網紅”“文藝青年聚集地”“房地產神盤”種種標簽的阿那亞,何以被討論到了今天。
阿那亞最具標識性的文化一直在變,最開始或許是文藝、民謠的,帶著書卷氣;前兩年或許是戲劇、反叛的,有表演欲;如今阿那亞北岸新開發的九期社區,多了很多運動、荷爾蒙。
當然,不同的創造力、生命力一直都存在于社區,可能才更接近真相。只不過更多的專業場館以及大型活動的運營,激發了這一切,也鼓勵了所有可能性。
馬寅和田海成都曾說過一個詞,希望阿那亞能帶給大家‘常來常新“的感覺,無論是每年固定來度假的業主,還是定了民宿、酒店的兩日村民。
四、阿那亞商業化
專注觀念經濟,借商業定義社區價值
阿那亞商業化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種種質疑,但是我們并沒有把它當成爭議來聊。
作為行業媒體,數英更關注——阿那亞是如何在社區與商業之間走好平衡木游戲,而且一走就走了十年。
今年北戴河項目的運營有機會做到和房地產銷售收入基本等量齊觀。這也意味著阿那亞北戴河單盤已經實現——從地產公司到生活方式品牌的轉變。
1、最突出的商業特色,主理人經濟
阿那亞社區生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居住商業混合。和傳統商場相比,阿那亞的商業更加街區化、內容化。
以酒店商業體為例,除去安瀾、蘇卡是大型酒店外,社區以主理人酒店為主。它們散落在不同街道,主題各異,更多反映了主理人的性格與個人情趣。這也是為什么阿那亞商業生態能百花齊放的原因之一——
每一種商業體,都是一種個性。
田海成:“這些主理人經濟就是一個個小阿那亞,它們能代表阿那亞的一部分。
就像你完全可以說村長馬寅是大主理人,他們是一個個小主理人。所以我們才說現在招商、選擇主理人品牌,也是一種共創,是商業層面的共創。引入一種個性、一個商業創造力,也帶來了背后主理人的個體經驗與審美志趣。
但是如果認真計較,行業提到的主理人經濟,和我們看重的主理人經濟還不太一樣。我們更強調業主創業的這部分主理人。因為他們對社區的情感投入不一樣,對開的這個小店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尤其在后一個話題,業主創業不只是為了掙錢,自我表達很重要。
所以商業本身就是一種“觀念經濟”。之前我聽在地文化(來自于廣州的生活方式品牌,已于2022年入駐阿那亞)的主理人 Susan說過類似這樣的一句話:做什么商業,是你相信什么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次我也把它整合著用到了站酷設計周的演講上。
截取自田海成演講ppt
位于四期的AZ街角咖啡館,也是典型的主理人經濟,開了近十年。現在已經是新老業主的聚點之一,成了寄托鄰里情感的所在。我覺得這個就很主理人范兒。”
2、被行業討論最多的,首店經濟效應
相比主理人經濟,阿那亞引發的首店經濟效應更為行業熟知。
話梅HARMAY、生活元素ELEMENT、巴適得板BASdBAN、大道之子AVENUE&SON、潮牌集合店DOE…眾多商業品牌、線上品牌在阿那亞開出北中國首家門店,在落地時也結合阿那亞社區特色,再創造出與其他地區門店不同的商業模式。
田海成:“認真說的話,哪兒的首店經濟也比不過上海啊。
只不過阿那亞社區整體規模要小,商業特征就會更明顯。對于阿那亞來說,這個首店經濟屬于行業問題,不是阿那亞具體的問題。
而且如果一定要和城市對比,阿那亞確實和上海在品牌重合度上更高一些,但也只是相對而言。
至于為什么是這兩個地區能滋養出首店效應?我想可能和人群和當地文化有關。
第一目標人群很集中。第二當地城市文化、社區文化更多元活躍,年輕人能找到舞臺、看到可能,品牌也能在這里找到靈感。
而且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首店?品牌和所在商業生態的關系,一定不是單向利用,開店動機是不一樣的。
是種下一個流行火種,而不是迎合已有市場趨勢。不是符號化、表演式、商業版的炫技,而能人格化表達的、有能量流動的……”
數英:確定合作后,阿那亞會參與后續工作嗎?比如門店設計、規劃零售模式等。這過程中,最關注哪一項。
田海成:“設計部分我們一定會參與,要保證美學一致。
后期最關注服務品質,這一塊我們會高度把控。今年就因為服務品質不達標清了兩家店。而且服務品質不達標,很快就會體現在社群中,被大家討論。”
數英:是否意味著品牌只要入駐阿那亞,勢必要從各個方面融入,無論是設計、零售模式,如果我們用一句“品牌阿那亞化”來評價,你會覺得太片面或者標簽化嗎?
田海成:“我能理解你們代表的態度。
這個問題也要因人(品牌)而異。比如在雀躍鎮的自行車品牌RE而意,不光開了自行車店,還有幾套客房,做著民宿生意。社區中還設置了很多驛站,增設租車業務。那這種混合商業模式,是它在其他門店所沒有的。
RE而意自行車之家
再比如滑板品牌大道之子Avenue & Son ,在雀躍鎮推出亞洲最大的滑板公園,連續兩年舉辦了國際滑板大師賽。
大道之子滑板公園
UNDEFEATED五道杠已經沒在想門店這回事了,直接開了個體育中心,包含室內籃球場、綜合訓練中心、游泳館。這也是UNDEFEATED繼洛杉磯之后全球第二家店。
UNDEFEATED五道杠體育中心
naive 理想國在書店+酒吧、咖啡店的模式上,還衍生出青旅業務。這也是阿那亞唯一一家青旅。
naive 理想國青旅
所以你看,‘品牌阿那亞化’最重要的是——品牌能內化阿那亞的社群基因。這個是靈魂。
為什么我們說阿那亞是以價值觀驅動的社群平臺,這個社群不光是業主社群,也不只之前聊到的藝術、亞文化社群,這些這些主理人及商業品牌帶來的社群,也包括在內。只不過它們是在商業化這個命題里。
社群的發展邏輯,是需要它自生長的,不是我們想通過資源強導入就能成的。那可能會水土不服。”
3、被議論最多的,廣告效應
話題越來越敏感。
相較于上述去過阿那亞的朋友才能感受到的商業形態,阿那亞的廣告效應是被媒體、網友討論最多的話題,大家對“阿那亞商業化”更明顯的感知,大都基于這一點。
2022年,華倫天奴讓阿那亞禮堂一夜變色,粉紅禮堂維持了一個月之久。
同年,LV將大秀從巴黎引至阿那亞海岸,“放大的游樂場”理念以沙灘城堡、雕塑的形式再現。
除去這些出圈案例,今年MINI將全新電動MINI COOPER上市發布會也定在阿那亞,同期還舉辦了車主盛會MINI 2024庫伯杯。
此外合作品牌還有保時捷、法拉利、PRADA等等……先不提具體的活動內容、合作形式,我們能感受到如今阿那亞強勢的吸金能力。
“阿那亞變了嗎,那么珍貴的社區運營到最后,就是為廣告主服務的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想聽聽阿那亞的回答。
田海成:“和華倫天奴的那次合作,引起的爭議聲最大,但也極具代表性,能代表阿那亞對于商業化這件事的態度。
其實每一次外界對阿那亞有什么評價,我們大概都知道,也找機會回應過。你們可以看一篇往期文章《馬寅信箱 | 阿那亞為什么要把禮堂刷成粉色?董功老師愿意嗎?》,村長馬寅回答得很具體。”
媒體視角看,大家把重點都放在了禮堂變粉,但是忽略了一個問題——華倫天奴為什么這么做?
在玩色彩營銷上,奢侈品牌從來都是行家,要么有自己的品牌色,要么能推出流行色。比如愛馬仕橙、香奈兒的黑白、BV綠,以及今年GUCCI的安可拉紅。
而華倫天奴不僅在2022年秋冬大秀推出全新的Valentino粉,到2023春夏大秀上又復興了品牌色Valentino紅。與其說,華倫天奴借以Valentino粉表達了某種態度主張,不如說這是華倫天奴對其標識性極繁美學的,另一次大膽嘗試——“消除干擾,讓觀眾的眼睛集中在細節與廓形之間的差異。”
馬寅也在回信中提到:這次Valentino的全球品牌宣傳,在很多世界一線城市落地,如在紐約街頭做了涂鴉藝術墻,在香港做了時尚派對,而在中國內地只選了阿那亞做落地活動。
阿那亞成為品牌發聲、時尚探索的試驗場。這或許是商業世界里的,個性吸引個性。
田海成:“而且說到底華倫天奴案例的出圈一定利大于弊。
它代表著社區的聲譽擴大,不僅品牌增色,很多社區居民也能感受到這有利于房產增值。當然,也確實存在矛盾,尤其對于第一次來到阿那亞的用戶來說,可能觀感不太好。但是解決矛盾是阿那亞這十年來一直在做的事。阿那亞存在的意義就是解決矛盾,關鍵是要能做好相對平衡。
五、北戴河之外的阿那亞
很驕傲取得這一場關于價值觀的勝利
以上對話基本圍繞著北戴河項目展開,此外阿那亞圍繞北戴河陸續在附近金山嶺、霧靈山、崇禮落地項目。前兩者主打山居生活方式,與北戴河的海邊生活方式,互為補充。崇禮則對應著用戶冬季滑雪的需求,完成了季節性度假的補充。
往南,阿那亞還推出三亞項目,定位在高凈值客戶群。客戶群向上,再走一級。2023年,阿那亞聯合中旅在廣州花都區正式落地九龍湖項目,定位在“北方人的南方周末”。武漢、常熟也有阿那亞新推出的區域性產品,只不過相較于北戴河、九龍湖項目規模要小的多。
至此阿那亞整體業務面才算基本浮現。
金山嶺、霧靈山 山居生活
崇禮 滑雪
三亞
如何定義阿那亞呢,房地產開發商?運營服務商?還是更能面向未來的生活方式品牌?文化品牌?
田海成:“從底層邏輯來講,阿那亞是一個由價值觀驅動的品牌。
我們追求能成為一個文化品牌,當下正處在從生活方式品牌去往文化品牌的路上。
數英:記得你曾在文章中也說過這一點,“一定要說阿那亞是什么成功的,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價值觀的成功。” 什么叫做價值觀的成功?
田海成:“這么說吧,十年前我們就已經面對了今天房地產面臨的所有問題,房子賣不掉,房價不漲。疫情后情況更糟。
很多房地產已經失去了投資屬性,這也倒逼著阿那亞思考什么才是未來房地產之路。本質上我們已經進入了后物質時代,更關注房子硬件之外的更多內容。所以之前才說情感、精神那兩個維度。
阿那亞的價值觀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精神層面,回歸。即回歸自然、家庭,也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其次是生活層面,有品質的簡樸,有節制的豐盛。
村長馬寅也經常提起,在日本和臺灣游歷的很多經歷,那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狀態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和靈感方向。”
數英:最后一個問題,外界對阿那亞最大的誤會是什么?
田海成:“我想第一個是,很多人認為阿那亞的核心是文化藝術內容。但其實阿那亞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這個初心一直沒有變,而且服務是阿那亞戰略級工程。
第二,很多人認為阿那亞在品牌擴張,其實阿那亞很克制,只做自己擅長并且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事。
退一步來說,如果將阿那亞放在房地產、或者文旅行業看,簡直慢得過頭了,而且體量很小。村長馬寅也說過這一點,好在他自己也不嗨生意規模這件事。”
站酷設計周演講現場:“價值觀不只是吸引誰,更是我為誰代言”
原本訪綱中還有一個問題“你們有想象過阿那亞更理想的模樣嗎?”,考慮到采訪時間忍痛刪除了。
但在撰稿過程中偶然看到馬寅受訪的一篇舊文,里面有類似的答案:
這個事情也讓我想清楚了阿那亞未來十年要做什么樣的品牌。我給出的回答是做溫暖人心的品牌。
未來大概率是痛苦的事情要多于快樂的事情,所以這種大環境下,做溫暖人心的品牌恰逢其時,那溫暖人心的品牌特質又是什么呢?
我找到了四個關鍵詞:精致、簡樸、低價、感性。
坦白說,這個答案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或許是因為它過于平實,也或許是因為我們對阿那亞已經有一些預設。在那個預設里,未來的阿那亞可能更具擴張、侵略姿態。
但是一細琢磨那句“未來大概率是痛苦的事情要多于快樂的事情”,很快便感知到馬寅作為一個文科商人的敏銳。相對于前文所說的“在未來,幸福的能力會成為一種經濟”,“安撫焦慮”這種經濟力量離我們更近,很可能已經在發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