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牌與品牌的一步之遙,是價值觀營銷
“不是某某大牌買不起的,而是XX更有性價比。”
性價比時代到來后,價格不貴,有時候還兼有質量的白牌吸引不少消費者。
前段時間,連蜜雪冰城都出現了平替,徹底印證了白牌的崛起。《2024年中消費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在產品質量和功能差異不大的情況下,57.2%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平替商品。
看來白牌作為品牌平替崛起,讓人感到真香,是不無道理的。
關于白牌的具體定義,目前還沒有清晰的說法。結合外部討論,理了下白牌所具有的特質:
1、提供功能價值的產品,滿足基本需求
2、產品價格普遍低于品牌產品價格
3、依賴渠道推薦,缺少與渠道議價能力
當白牌在消費市場中有落腳點,似乎可以繼續沿著這條路子走,實現商業收獲。
但現在可以看到一些白牌在轉品牌,比如比比贊,做IP聯名,官宣代言人古力娜扎,贊助電視劇,都是品牌化的明顯信號。
換句話說,大家覺得明明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同等質量的白牌產品,就沒必要為品牌建設承擔部分費用。
為什么白牌還要大費周章地去轉品牌?
我想,價格是白牌的盔甲,也是它的軟肋。
白牌有價格優勢,但沒有知名度,要想能賣的出去,很大程度上依賴渠道,需要通過降低利潤擴大規模的方式,以及與頭部KOL綁定到一起,才能被更多人看見。
但時間一長,白牌與渠道、KOL形成了命運共同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反而受制于人,很難到在商業上到next level。
品牌視角來看,品牌價值發聲的意義是消費者心理賬戶的一次又一次積累。
品牌持續的價值發聲,吸引到有共識的人,情感基礎就這么建立起來了。有點像互聯網嘴替,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無形之中有了聯結。正如珀萊雅的敢愛,也敢不愛,十分擲地有聲。替大家說出面對親密關系的態度。
白牌怎么成為品牌?
先來看白牌和品牌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價值觀的表達。
1、白牌VS品牌
打個比方,白牌像工具,有很明顯的功能價值。我們平常遇到什么問題,用工具弄好就完事了,不會對這個工具產生感情,更不會特地去記名字。
而品牌呢,類似于有工具性的玩具。它能幫你在生活中解決特定問題,也能成為一個情感寄托。有時候看到某個事物上有相似之處,會當下想到這個品牌身上。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看到路上跑步的人,會聯想到Nike10年前“跑就懂了”廣告語,想到Nike身上的熱血靈魂。
很明顯,因為Nike一直秉持just do it的價值觀,營銷上也是以一貫之這個核心價值,不斷把這股勁傳播到大眾生活里,所以看過品牌廣告,或者用過品牌產品的人,多少在看到相關事物,下意識地想到品牌身上。
這就是價值觀營銷的意義所在。
換個思路想的話,某種意義上,白牌是品牌的前身。不少牌子沿著打通銷售渠道、收獲市場份額、確立價值主張、進行價值輸出的路徑,從名不見經傳的存在,升級為名聲大噪的品牌。
前期重在實力和資本積累,中期確定價值主張,制定營銷戰略,走長線溝通。當白牌尋求更多的商業增量,提高ROI,擺在面前的是品牌化這條路。
2、白牌轉品牌
白牌轉品牌。從一個有強產品的牌子,成長為有核心價值的品牌,我想蕉下就是最好的印證。
2013年,通過專為年輕女性設計的防曬產品小黑傘打進市場;
2016年起,拓寬產品品類,推出防曬服、防曬墨鏡、防曬面罩、袖套等;
2021年,蕉下與600+名KOL/KOC合作內容,全網瀏覽量達45億次,提升品牌曝光量;
2022年,蕉下年銷售額超過了20億元;
2023年,蕉下攜手譚維維發布《驚蟄令》,打出輕量化戶外的品牌定位;官宣周杰倫為品牌代言人,一首《簡單愛》,強調輕量化戶外生活方式;
驚蟄令
官宣周杰倫為品牌代言人
我感覺蕉下一開始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先起量,聚集KOL/KOC在各大平臺不僅體現產品實力,更借力打力,炒熱自己的名氣。接著,蕉下吸引到一波UGC內容,起勢后,產品銷售水漲船高。
當線上銷售、線上聲量和忠實消費者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蕉下開始品牌化。最關鍵的就是提出“輕量化戶外”的價值主張。
一直以來,大家對戶外的印象是攀巖、露營、滑雪等運動。聽起來一次戶外體驗,得要很多專業的戶外裝備,才有好的感受。
難道走向戶外,僅限專業人士嗎?這個疑問多少出現在普通人的心里。
蕉下提出“輕量化戶外”的價值主張,透過內容傳達給大家,就是希望每個人能對戶外體驗松口氣,在服飾、裝備以及方式上無需有顧慮。就算只是套一件防曬衣,在戶外走走停停,一樣能體會到在大自然中的風卷云舒。
不為征服山脈,只為擁抱山間小小的花
我要天地重抖擻,天下無路不可走
帶著散步的心情,夠輕松,才戶外
擁抱廣闊的自然,在能量流動中覺知自我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與你一起躲過雨的屋檐
身處山野間,有什么能比得上沒有負擔,放慢腳步,全身心感受大自然,更輕盈更自然的事。
重新定義戶外生活方式。正是對上大家的心聲,再加上后來持續的價值發聲,連蕉下微信圖文都是呼之欲出的松弛感,所以品牌在大眾心理賬戶這邊有了越來越多的積累,贏得了人心紅利。
我覺得,品牌之所以是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價值表達,解開了群體的心結,令人意識到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是可成立的。
品牌雖然無法像人一樣擁有復雜的“自我”,但品牌擁有的“自我”,代表某種精神思考,具有鮮明的情感性。哪怕一段時間群體有所遺忘,但某個要素的出現,會引起人群對品牌的情感喚醒。這是白牌所無法具備的。
并且,品牌多年來投入的廣告營銷費用,從不同角度出發,為這個“自我”寫下多元的注解,希望吸引到不同圈層的目光,拉近彼此間的情感距離。
用價值表達轉成品牌,打造與群體心意相通的氛圍。
3、白轉品的進退兩難
然而,白牌變成品牌后,面對的挑戰接踵而至。
還是蕉下。今年蕉下裁撤品牌公關市場部門的消息,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讓人匪夷所思。去年剛打出了自己的價值主張,今年卻以快刀斬亂麻式地把品牌部撤了。
現在看蕉下的社媒平臺,依舊帶著輕量化戶外的標簽,鮮少有價值表達了,大多數是小打小鬧的物料推廣。
忙活半天,結果白忙活。白牌轉品牌,似乎陷入到一種失衡狀態。
首先,產品掉隊。有不少網友在社媒平臺反映,蕉下產品質量不太行,有防曬衣變色等問題。本是出于品牌屬性才購買的,然而消費者買回來,使用不盡如人意,蕉下也由此失去了一些大家對它的信任。
因為品牌身份,因為廣告,消費者選擇之后,但發現產品比不上白牌質量,大跌預期。踩過坑的消費者,很難回頭重新接受蕉下,轉頭勸身邊親朋好友謹慎購買。
還有一個通病,是依賴流量打法。完美日記,從無名之輩變成國貨之光,再到現在的默默無聞,就是前期流量打法給了它太多甜頭,導致現在受限于KOL等合作。并且,品牌價值表達是一個慢過程,非一日之功,又燒錢又耗費人力。顯然,完美日記已在這方面能力和耐心都不足。
早年作為大牌平替,出現在KOL內容里
總之,白牌轉品牌的尷尬境地,就是原有優勢沒守住,新的優勢又在進行中,導致兩頭都不討好。
還有歸根結底,產品就是硬道理。沒有產品支撐,品牌通過廣告營銷吸引的消費者,也會因產品不行而離開,甚至會勸身邊人別買這牌子,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流量時代終結,白牌和品牌會更加謹慎做決策。白牌決定轉品牌前,需要考慮清楚是否能在產品持續穩定的基礎上,擔起長期主義的品牌建設,否則顧此失彼,自我反噬,還不如不轉。而品牌面對白牌的沖擊,雖然在價格無法勝出,但在大眾溝通這塊已積攢一定的路人緣和信任感。只要產品力還在,消費者依然會憑著交情,愿意購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