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卷平替,有些品牌還在體面地活
撰文:顯微鏡,編輯:Zoff 73,首發:感性城市SCity
原標題:除了卷平替,誰還在體面地活?
持續的關心一部分人,
分級消費并不是鄙視鏈,而是精準和持久。
立冬剛過,似乎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消費也進入了冬天:
最早的精品咖啡SEESAW創始人成了限高人群;
高端國產香氛DOCUMENTS聞獻關閉了淮海路旗艦店;
新天地起家組合-高端宴請餐飲,一家家被汰換,換成了快消美妝的Branding集合地;
戶外銷售穩定的上海靜安嘉里中心迎來的品牌從WILDTHING到VUORI、TAION,都是運動界更實惠,但又兼具品質的國外品牌......
SEESAW
圖源小紅書一只小圓臉
原聞獻(淮海路店)
圖源小紅書OneYuri
VUORI
圖源小紅書Vuori
TAION上海限時慢閃體驗店
圖源小紅書TAION
似乎這一切都是在說:
消費降級了。
難道一切都只會越來越差嗎?是否這就是消費降級的定局?是否只剩下拼價格、卷平替一條不歸路?
今天,我們從衣食住行各個消費板塊的一些品牌變化,嘗試窺探一下消費者真正的需求,身處其中的每個品牌如何理性地生存,又是誰體面地活著,還活得不錯?
一、餐廳和酒吧都走向餐酒館
打包的是時間,打破的是鄙視鏈
餐酒吧的盛行,是一種打包的消費模式。
在此之前,餐和酒是可以分家的,吃完飯找個地方喝兩杯,甚至還有第三場KTV或者宵夜;現在,餐酒吧的賽道從最初Bistro少食多選的氛圍理念,走向了連續經營的打包思路。
其中的參與者可能從前是正餐餐廳,也可能是酒吧。
ATELIER NO.3 Cocktail Eatery
像是上海經典的ATELIER系列,去年重新回歸巨富長的ATELIER NO.3 Cocktail Eatery,其實更像是一個分區分時段的全時餐酒吧。
不只是有經典的調酒吧臺,也有時下更符合消費習慣的開放廚房,伴隨隨著不同時段的音樂和風光,兩種消費人群,多種消費需求不斷融合流動,甚至有消費群會在場內吃完飯之后,去二樓專門再喝一杯,場內轉場節約了交通費,增加了停留時間。
Bar Chocie
圖源小紅書Betty
Hourglass
圖源小紅書張平向你舉杯
同類的Bar主題轉型,還有來自深圳的Bar Chocie 和Hourglass。
和上海呈現的茶酒主題氛圍不同,深圳的兩家店雖然也拿到了雞尾酒界專業“飲迷”評選,但結合項目社區和商場餐酒區的位置,這里更強調餐食部分,幾乎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新的菜單,中午也會營業,設計的餐食分量不多,更傾向酒吧設計的格局也不改變。
變化的是,用餐時段的吧臺上,更多是不愿降低生活品質,也不愿遷就他人生活節奏的一人食消費者。
圖源小紅書
說完酒吧基因打包餐食,說說餐飲基因走向餐酒氛圍,可不是只加入酒那么簡單。
比如深圳萬象天地新開的Fantastic Yaki燔太師燒肉,啟用老干杯原版人馬,曾經的商務oldmoney消費逐步減退的時代下,更現代的組合出餐方式,加上更容易被接受的平價自然酒,贏得了更多時尚上班族的after小酌小聚。
很有趣的是,這里面都躲不開一個內容——自然酒。
其實,背后不只是價格的一種消費降級,更多反饋的是,當我們習慣了小酌、微醺、餐酒這樣的生活方式之后,并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嘗試更多昂貴的傳統紅酒清酒,或者說品鑒這些品牌。
那么自然酒就像自然人一樣,輕松快樂,不需要說出所以然,不會存在鄙視鏈,只有個人喜好,審美,消費快樂。
某種程度上說,自然酒盛行,也是現代消費降級背后,反消費階級,反消費鄙視鏈的一種大眾趨勢。
二、平價快餐和平價酒吧
薄利多銷,維持高頻生態
從聚餐到更平價的快餐,看看它們怎么卷?依然是套餐思路。
北上廣深一線的基礎消費,其實是受打擊最大的板塊。如果說,降低消費頻次能夠解決,每個人聚會社交和生活品質餐飲,保持一定的價格帶,那么高頻的糊口快餐就很難了。
松鶴樓蘇式湯面門店SP活動
拿吃面這件事舉例:在松鶴樓蘇式湯面就是吃一碗面,沒有人聚會約會專門去吃松鶴樓,可是,人均50元的價格對于現在的上班族來說壓力突然就有點大,怎么辦?
密集的店鋪都開出去了,失去了高頻那就是緩慢滅亡?于是,品牌開始接連按節氣推出套餐折扣,很難說,這樣的做法能持久,但從側面看,快餐賽道的卷是要保證市場消費份額,其次才是利潤空間。
小女當家
肉肉大米
米倉食堂
圖源小紅書
另一邊,我們看看什么類型的快餐品牌,火了起來?
肉肉大米、米倉食堂,甚至是小女當家,這些品牌是什么?是不同生活習慣下,同樣的食堂快餐模式,是無心挑選細節下,默認兼顧了價格、品質、選擇度的牛馬套餐。
比起之前精致快餐的邏輯,它們照顧了大家與時俱進的國際化時尚度、健康飲食理念,同時,也照顧了大家日漸干涸的荷包。
從餐酒到餐酒相關的酒吧娛樂行業,同樣呈現出一樣的邏輯,維持生活品質,但降低單價門檻,再塞進去很多衍生的消費內容,讓這一切看起來飽滿豐富,以此續命。
INS新樂園
圖源小紅書跨越時間線的凍魚
開業一年半的上海INS新樂園,最新周中體驗套餐只需要159元,甚至還有贈送朋友的優惠折扣。
這樣的設定下,除了KEZEE需要單獨預約購票,就像去迪斯尼或者某個嘉年華樂園一樣,一個通票,去挨個喜歡的酒吧(項目)排隊,套上手環免費領一杯酒,聽不同的音樂,感受不同的氛圍。
INS新樂園活動頁面
你可以說,它是窮鬼套餐;可以說,更多是年輕大學生低消費里的人群狂歡......但,放在疫情后的上海,它也是某種意義上,更集中的酒吧夜生活文化聚集地。
在這里,線上線下的新媒體社交邏輯與時俱進,打開小程序,你會有種打開了某陌某書的錯覺,同時牽頭人帶玩的陌生化社交激活,又很好的增加了參與的體驗感。
不用擔心更成熟、更有消費力的夜店Livehouse愛好者不參與,因為城市夜店的份額已經改變,比起是否精致的裝修和先鋒的音樂,這里高度集中的人氣,以及鮮活有趣的個體,才是夜店消費環節里最重要的風景之一。
乍看是消費打包一站式,背后其實也成就了新的生態和消費理念。
三、零售服飾追求基本款
暗地里,也拼材質拼審美
服裝行業的難,好像由來已久。
在這兩年消費降級的檔口,反而沒有像餐飲來的那么突然。第一波是網購整體對于實體的份額和價格沖擊,第二波是國潮所謂的供應鏈崛起,平替當道。
到了今年,被磨擦已久的零售品牌們都在做什么呢?
第一個觀察,我們看到百花齊放的零售基因都在涌向優衣庫的賽道,只是湊近看看究竟,也并不是都是一句“優衣庫平替”可以概括的。
NEIWAI內外 ACTIVE店
圖源小紅Ting
比如,起源于線上的內衣品牌NEIWAI內外。
發展到如今,一只腳踏進了ACTIVE健身出行賽道,一只腳也試水,在上海美羅城開出了橙線系列,主打品質家居服,首次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既有品牌的經典內衣,也更強調舒適家居,內搭系列符合品質但簡約消費的理念;
圖源小紅書松山棉店
比如,北京起家的松山棉店。
則是從內衣內搭的舒適感賽道,慢慢涌入成衣外穿的份額,在商業的氛圍里也不斷調整著輸出的價值感,不一定比拼更便宜,但強調的是全家的服務黏性和頻率。
諸如此類涌入的,還有從做快消、家居日用起家的全棉時代,不知不覺服裝的占比從內而外已經越來越大,快消品大戶UR旗下的本來BENLAI也在不斷試探輕戶外向左,基礎款向右......
全棉時代
圖源小紅書romanticwordworth
本來BENLAI
圖源小紅書柚子味棉花
看似消費價格降級的背后,其實很多品牌都能看到,更多是消費回歸理性的價值導向,品質的追求,理念的超前依然沒有變,那么比拼的就是材質、設計理念、以及精細化運營。
四、國產潮牌和香氛崛起又分流
做平替短擇,做分級長久
國潮服裝品牌,火了兩年,在第一波品牌通過代理商布局形成基本盤后,到今年,業績的故事我們很少聽到爆款了,當然不是說不行了,但似乎進入了理性賽道。
國潮品牌對比圖
圖源小紅書我在小紅書邊緣的日子
曾經充滿個性化描述的國潮非標想象,多了之后也就NORMAL了。
從業者和消費者,看待這群品牌也更加習慣和理性,更多消費場景里,根據不同的設計感、材質、品牌故事、代言人,這些品牌也分別涌入了以純、森馬、H&M、CHUU、MLB,以及特步、安踏的賽道去搶食物。
這個現象背后有幾個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國潮最初依靠的粉絲消費群,并沒有社會話語權,和強大消費交易能力。
圖源小紅書TING任一
所以即使話題度在,創造的消費價值沒辦法持續,更沒辦法營造出一個可以讓大家持續生存的新品牌和商業生態。
其次就是,這一波品牌供應鏈、設計孵化、渠道經營也不夠成熟。
破天富貴不會接也能吃飽的狀況下,少部分人看似擠入了主流,但實際上,進入既定渠道,就會因為渠道的規則,變成一個沒那么有趣的品牌。而顧客,在當下消費段,忠誠的往往是價格,而不是品牌。
簡單點說,市場波動導致消費者消費行為波動,導致經銷商和經營方短擇。
圖源小紅書
而香氛洗護的賽道,從一開始更多走品牌故事、情緒精神價值、生活品質提升。
其實這也是保證品質下,卷的剛需頻率。當我們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理念,那么咖啡一定要喝,香氛也一定要點,頭皮精油也一定要擦,區別是什么呢?
區別是,如果我的消費檔次在200元的貨品,曾經我會等大牌打折,我會挪一挪沖300-500的更好產品;現在我就盯著200的貨品,看誰的審美、誰的個性、以及理念和配方故事更吸引我,其他的故事,不在這個價格段,我都不會起心動念了。
圖源小紅書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國產的香氛洗護品牌都在卷新的動作,上海嘉里中心樓下不斷開出新國產品牌,從handhandhand到BLUEBOX CANDLE GALLERY,從宇宙的猜想到15ESSENTIALS......
與其說,是混搭于國際小眾品牌中,更容易顯得出圈和信價比,更多的還是,精致白領們消費理念統一后,各花入各眼的消費剛需分級。
五、后記
其實,講完這些觀察,并不是想一昧的唱衰消費降級,更多的我們看到,這些所謂“平替”的內核是仍然是在經營品質生活,是擠掉泡沫之后,去努力的建立信任。
不管是傳統商場還是品牌,核心都是要把邏輯做出來,產生平穩的價值。
這個價值可以是生存層面也可以是精神層面,持續的關心一部分人,分級消費并不是鄙視鏈,而是精準和持久。
圖源小紅書尖粒分享
只要活著的每一天,人性的光輝和陰暗,都是無差別地、交錯地攻擊著我們。
放在商業世界里的起伏和傾向,我們也不必過分夸大,畢竟,從專業的社會角度,這一切變化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情,但不應該影響我們提供和享受的服務。
作者公眾號: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