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可口可樂能跨越周期,鐘薛高不能?
營銷行業進入了一個艱難的階段,過去幾年驅動營銷的新方式正在逐漸失效。
直播帶貨在經歷了幾年的熱潮后,逐漸趨于平靜,其帶來的狂熱和沖動購買效應在逐漸減弱。同樣,曾經被視為營銷利器的“種草”策略逐漸泛濫,用戶對KOL、網紅推薦的商品產生信任危機,ROI也越來越低。
總體而言,在今天的營銷環境下,流量越來越稀缺,獲取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品牌為了維持曝光和轉化,不得不投入更多預算來爭搶日益昂貴的流量。
與此同時,傳統的品牌建設方式——通過內容創作和廣告投放來塑造品牌認知,因為回報周期長,無法快速見效,往往被迫擱置。
面對流量匱乏的困境,許多品牌陷入了短期主義的漩渦:流量越難找,就越拼命追逐,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這樣的選擇,帶來了很多后遺癥,這是當下不少品牌營銷遇到困境的本質原因。
一、追求短期流量的后遺癥
追求短期流量的本質是對產品、品牌、用戶體驗投入不夠,著急推流量,獲取收益。它帶來了如下這些問題:
1、追逐熱點,紅利快速消耗
營銷行業快速變化的好處是大家都能快速與時俱進,壞處是紅利消耗過快。
以前,一個新營銷方式出現后,大部分品牌會先觀望,分析其價值和適用性,再逐步進入市場,這樣紅利的消耗較為緩慢,市場的蛋糕能夠被品牌們一點一點地瓜分,大多數品牌都能吃到一些。
現在一個新營銷方式出來后,大家爭前恐后進來,生怕自己來晚了,連蛋糕屑都撈不著,由于進來的品牌過多過快,蛋糕快速被瓜分完畢,紅利快速消耗殆盡。
例如,電視廣告的紅利期曾維持了幾十年,而如今像直播帶貨這樣的新興模式,從興起到紅利消失,不過短短幾年時間,紅利期的縮短速度令人咂舌。
2、ROI陷阱與路徑依賴
品牌對短期流量的追逐往往伴隨著對ROI的高度依賴。
在流量營銷的早期,由于競爭較少,ROI相對較高,品牌因此加大了投放力度,形成了路徑依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ROI快速下降,品牌卻發現自己已難以抽身,只能繼續加大投入,希望維持效果。
這種依賴如同毒品,劑量不斷增加,效果卻越來越差,即便已經意識到這種策略不可持續,但由于沒有找到更好的營銷路徑,品牌不得不繼續在ROI的泥潭中掙扎。
3、過度依賴網紅營銷,缺乏自主渠道
網紅營銷是當今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效果往往不穩定,今天可能大賣,明天就可能突然熄火。
隨著網紅營銷的普及,消費者對大量的推薦內容產生審美疲勞,導致營銷效果下降。事實上,近一年來,網紅營銷的ROI已經在逐漸走低。
將營銷寄托在網紅身上,實際上是將品牌的命運寄托在他人手中,許多品牌過于依賴網紅,而忽視了自身渠道的建設和長期品牌的培育,一旦網紅營銷失效,品牌便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
4、數據依賴過重,忽略消費者情感
流量至上的一個思維是數據依賴過重。數據指導營銷是互聯網的運營思維帶來的啟發。雖然數據確實為營銷帶來了精準的投放和優化效果,但過度依賴數據也導致品牌忽視了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
營銷不只是數據,更是藝術。品牌過度依賴數據而忽略了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最終只會讓消費者對品牌感到冷漠和疏遠。就像那句熱門的話“我把你當朋友,你把我當私域流量。”
5、短期促銷和折扣侵蝕品牌價值
消費降級疊加流量至上的環境,很多品牌開始提高促銷頻率或降價售賣產品。
促銷能夠在短期內促進銷量的上漲,但弊端也顯而易見,降價銷售會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你的產品價格過高,因而將來再想漲回來是非常難的。
短期促銷并沒有真正贏得消費者。一個人如果僅僅因為促銷而購買某品牌產品,那他通常也不會對品牌有什么忠誠度。
艾倫伯格教授對這種行為有過評價:“減價可以引誘人們嘗試某個品牌,但他們馬上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品牌,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似的。”
總體而言,過度促銷降價,會帶來短期流量,但長期是損害品牌價值的。
二、營銷重回古典式價值
碎片化信息在過去幾年統治了內容和營銷界,今年以來深度價值的內容有復蘇的跡象,比如一些品牌越來越頻繁地提到長期主義,一些品牌開始減少直播帶貨,回歸貨架電商,中長視頻開始受到青睞。
這些在以前被認為是古典式的,而如今的一個趨勢則是回歸古典式價值。
1、營銷,從流量回歸品牌建設
流量能帶來短期曝光和銷售,而品牌能帶來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我此前寫過文章《直播決定你能賣多少貨,品牌決定你能賣多少錢》,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品牌建設具有如下特點:
長期穩定性:品牌建設注重長期價值,通過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客戶體驗,能夠建立持久的品牌忠誠度和信任。
增強用戶認同:通過一致的品牌形象和核心價值傳遞,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抗風險能力強:品牌建設的基礎是優質產品和服務,較少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抗風險能力較強。
提升企業價值:通過持續的品牌建設,品牌價值和影響力逐步提升,有助于在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
品牌建設與流量營銷的區別在于,品牌一旦建立并深入人心,即便后續減少投放,銷售也不會立即受到影響。這種品牌效應類似于企業的規模效應,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邊際成本逐漸降低,從而形成競爭優勢。而流量營銷則相反,一旦停止投放,銷售立刻大幅下滑,缺乏持久性。
正如可口可樂和寶潔這些品牌,他們通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在全球消費者心中樹立起深厚的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品牌的建立和維護是一項長期工程,但一旦成功,它將為企業帶來持續的回報。
2、電商,從直播回歸貨架
直播電商的核心在于流量驅動,只有源源不斷的流量才能推動銷售增長。然而,正如前文提到的,直播帶貨的流量成本日益增加,且流量的不穩定性也日漸顯現。許多品牌因此開始反思電商的本質,重新審視貨架電商的重要性。
貨架電商作為電商最早期的形式,自其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雖然流量在其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品牌本身。
當你走進一家購物中心時,有時候你可能只是隨便逛逛,但很多時候,你是直接奔向自己一直鐘愛的品牌店,看看有沒有自己想要的商品。這種品牌吸引力,是貨架電商的核心邏輯之一。
同樣,當消費者在網上真正需要購買一件商品時,很多時候他們會直接搜索品牌,或者在多個品牌之間進行對比,最終下單。而這種有目的性的消費方式,與直播帶貨的隨機性有著根本的不同。
直播帶貨吸引的是追求折扣的促銷用戶,帶來的更多是一次性消費行為,很難形成長期的品牌忠誠度。而貨架電商則不同,它依賴的是品牌粘性和長久的用戶信任。
只要品牌長期經營得當,當消費者在搜索框中直接搜索品牌名,或在瀏覽某個品類時首先注意到你的產品時,品牌的價值就得到了體現。
做好貨架,是品牌的基本面,長期經營好了,不管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都能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而直播帶貨,只能錦上添花,很難雪中送炭。
3、內容,從碎片化回歸深度價值
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中長視頻的火爆現象成為了新的趨勢。例如,一些解析經典文學作品,如解讀《紅樓夢》的中長視頻,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這是一種古典價值回歸。
古典不代表落后,能夠被冠以“古典”之稱的,大部分都是經典。古典音樂、古典哲學、古典經濟學,皆是如此。
短視頻在快速吸引用戶注意力的同時,內容的碎片化和低價值也逐漸被詬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他們在短視頻上花費的時間無法帶來持久的價值體驗,從而開始轉向更多深度的內容。
而這種對于深度內容的回歸,實際上就是對“古典價值”的重新重視。
對于品牌來說,不能僅僅依賴于短期爆發的短視頻內容,而應該重視文字和視頻故事的長期影響力。
國外的許多品牌一直通過官方博客、品牌理念視頻等形式,持續不斷地傳遞品牌價值,這些內容可以在長時間內影響消費者的認知和決策。如下圖蘋果官方的故事。
在國內,品牌同樣需要回歸這種深度內容的創作,用文字和中長視頻來講述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這些內容不僅能夠為品牌建立更好的用戶情感聯系,還能讓消費者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對品牌的記憶和忠誠度。
相比之下,短視頻雖然能夠帶來短暫的體驗的曝光,但往往“看過一次就忘”,難以形成長期的品牌沉淀。
4、社交媒體,從網紅種草回歸用戶口碑
到今天,我依然認為口碑營銷是營銷的最高境界。口碑營銷首先要求產品和服務是市場中最頂級的,做到這點,只要有了第一批媒體關注或消費者購買,就會形成漣漪效應,獲得更多的贏得媒體,驅使消費者排隊購買。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寫過Yeti,Yeti的產品最初就是靠著口碑從釣魚和狩獵愛好者逐步擴散至滑雪、戶外等群體。
當Yeti擴展到保溫瓶產品線時,它迅速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了廣泛認可,成為學生們渴望擁有的產品之一。在這個群體中,Yeti產品的各種創意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上流行開來。
lululemon在早期的擴張策略中,也幾乎不做廣告,也不找名人或明星代言,而是主要依靠口碑營銷。
創始人奇普認為,廣告和代言只能帶來短期的關注,而口碑才是品牌長久發展的基礎。
lululemon由于優質面料和平縫的獨特設計使得瑜伽褲穿起來非常舒服,因而很多人不只是運動時穿,日常出門也穿。這種穿著方式的普及,使得lululemon瑜伽褲成為了街頭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些名人和明星也開始在公共場合穿著lululemon瑜伽褲,如麥當娜、珍妮弗·安妮斯頓、格溫妮斯·帕特洛等都是lululemon的忠實粉絲,她們經常在街頭穿著lululemon的瑜伽褲。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穿著lululemon瑜伽褲,它們逐漸變成了曝光極高的移動廣告。
口碑營銷的另一個表現是,產品總能獲得earned media。
蘋果在巔峰的2012年左右,營銷總監菲爾·席勒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當發布新產品時蘋果已不再需要做任何廣告。公司只靠兩個策略:依賴媒體的積極評級,為產品造勢;產品在電視節目和電影中亮相。
這兩個策略其實就是earned media,我在《電影中的壞人為什么不能使用iPhone?》寫過,蘋果在影視劇中的植入是不花錢的。
特斯拉同樣如此,特斯拉不做付費廣告在行業已經不是秘密,但它從來不缺新聞的關注,大量媒體和粉絲免費為特斯拉進行宣傳。
這些品牌,網紅在營銷中都沒有太高的比重,做好品牌、產品、用戶關系,然后靠真實的口碑營銷,效果遠好于網紅。
5、用戶,從促銷驅動回歸情感連接
促銷和降價確實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帶來流量,吸引大量消費者購買。然而,這種以低價為驅動手段的營銷,往往只能在消費者心里留下一個單一的印象——低價。除了低價之外,品牌的其他價值幾乎是空白。
真正讓消費者長期為品牌買單的原因,是他們與品牌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與忠實的用戶群體——“果粉”之間的關系。
蘋果很少依賴促銷或降價來刺激市場,然而果粉卻因為多年來與蘋果形成的情感聯系,不斷買單。這種情感聯系不僅體現在產品上,更體現在品牌傳遞的價值觀、創新精神以及產品背后的人性化設計等方方面面。
許多品牌都在嘗試通過與用戶的情感溝通,建立更長久的關系。通過內容創作、廣告宣傳和品牌活動,品牌能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雖然這些情感溝通的方式可能在短期內發生無法直接轉化為銷售,但它們帶來的卻是長久的記憶和品牌認同。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些情感聯系將成為消費者選擇該品牌產品的重要原因。
三、為什么可口可樂能跨越周期,鐘薛高不能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可口可樂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能跨越周期,屹立不倒,而鐘薛高僅僅遇到一點小問題就難以為繼?這背后反映的是兩者在品牌建設上的本質差異。
可口可樂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長期不斷地進行品牌建設。通過持續的廣告投入,它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強化自己的品牌形象,傳遞出快樂、分享等核心價值觀。
多年來,這種品牌建設不僅讓可口可樂成為消費者腦中“飲料”的代名詞,也為它在不同市場周期中提供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相反,鐘薛高在產品力尚未穩固時,就急于通過種草營銷等方式追求短期流量和曝光。這種流量驅動的營銷策略,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銷售業績,但并沒有建立起穩固的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任。
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或市場環境變化,這些品牌的脆弱性就會立刻暴露無遺,導致品牌形象崩塌,經營難以為繼。
兩者的區別在于,可口可樂在穩固的產品之上,不斷投入品牌建設,塑造出一個牢固的品牌認知。而鐘薛高則在產品不成熟時,過度依賴流量和短期營銷,忽視了長期的品牌積淀。
在當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許多新品牌的目標可能是“活過今天再說”,但我認為,品牌建設不能讓思維犯懶。如果現在不重視品牌的長遠發展,將來要補的課,成本只會更高。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