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數英做了一個小調查:你會因為一支廣告而購買產品嗎?
印象中,有40%左右的人選擇了會,60%的人選了不會(忘了截圖)。
雖然樣本量不可考,但這個結果還是讓我陷入了懷疑:居然沒有過半?那品牌每天還生產這么多廣告?數英首頁上刷不到底的廣告項目到底有什么用?與我的疑問呼應的是,今年雙11預售已經開始了,品牌廣告已經陸陸續續登上數英首頁,但消費市場還安安靜靜的。
所以今天想來討論一下,我們是不是進入了一個廣告過剩的時代?
如果答案是yes,那什么樣的廣告更有價值呢?
一、廣告過剩
40%這個比例還是太高了
最近看到了一條有趣的新聞:
極氪汽車在車內吃火鍋被吐槽,高管解釋:想展示多樣場景。
車內吃火鍋?多么莫名其妙,車不是用來開的嗎?再一查,我這種想法還是太單純了。智己在車里包過餃子,在創維汽車里午睡治亞健康,還有極石汽車提出過車載馬桶的創意......腦洞大開已經是車圈營銷常規操作了。
舉車圈這些創造偽需求的營銷例子是想說明一件事:廣告內卷是真的,但過剩卻不一定,畢竟廣告和電車市場規模都在上漲。
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有效的廣告濃度變低了。
說回開篇的數據,在一個廣告營銷社區里,參與互動的人本就是消費和廣告的擁拓者,或多或少都有點消費主義傾向。要真沒有,可能都做不好廣告。40%這個比例必定虛高。
更真實、更普遍的情況是怎樣呢?我查找了一些數據做參考。
消費者分析平臺Civic Science曾對美國1900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6%的美國消費者因為Facebook廣告而購買了某個商品或服務。而其他社交平臺的影響力更弱。例如,只有1%的消費者表示Snapchat的廣告影響了他們的購買決策。
這還是2017年的調研數據,如果再疊加三年疫情、經濟大環境等影響,數據可能還要打折。
二、
刺激銷售 vs 帶來改變
雖然“有一半的廣告費是浪費掉的”這句話已經成為某種免死金牌般的存在。
但是,現在已經不是一半了,很大一部分的廣告是不是都“浪費”掉了?既然如此,面對這種情況,品牌還要不要高頻推送廣告呢?
還是有人直接為廣告下單的,那40%自不必說,很值得爭取。
我反思自己,發現剩下的60%的人也未必如其自以為的那么堅定。如果放低標準,這些廣告也未必是浪費。
以個人為例,在消費決策上自認為屬于另外的60%。復盤我的消費過程大概是:
看到廣告——記住產品/品牌——在需求發生時回憶——完成購買
這里面有幾個重點:確保看到,形成持續性記憶,在需求場景中確保能回憶并選擇。
每個環節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溝通,品牌/產品才會進入我的購物車,而我還有可能在成交前隨時變卦。
于我這樣的理性消費者而言,廣告雖然不能保證交易,但很大程度上已經限制了選擇范圍,改變了我的消費決策。
甚至,消費者以為是自由意志的結果,其實早就被廣告悄悄支配。
即便是那些看上去已經幾乎不做廣告,很少出現在視野里的品牌,也是早早通過大量廣告完成了心智普及,把這條決策鏈變得像鋼筋混凝土般。例如得物,幾乎已經不推什么廣告,但買鞋時還是很難不想到它。
三、
能帶來消費的廣告要長什么樣?
Timberland三支廣告從負增長扭轉成銷量翻倍;“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類似的廣告年年播,市占率直接反超對手;還有內外當年的勢如破竹...結合消費者(我)的行為邏輯,以及我觀察到的激發了購買欲(短期內品牌業績增長)的廣告,我發現能帶來消費的廣告都因為這三點做得特別好。
記憶度——把品牌和產品打入我的腦子,一點都忘不掉;
場景感——解決需求時,我會知道我需要的是這個品牌/產品;
價值感——做決策時我會覺得很賺,并想要推薦給更多人;
01、記憶度
與我相關,然后重復,重復,大量重復
可能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創意故事、可能是一個高識別度的代言人,或者押寶一個差異化節點和話題,例如節氣、小眾節日等,差異化帶來的耳目一新,結合首位效應、峰終定律等定制傳播節奏等都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品牌。
而記住品牌的理由往往很簡單:與我有關。
每個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數不勝數,但是只會挑選與個人有關的納入記憶。只有品牌與用戶之間發生了故事和互動,調動足夠多的感官才會形成記憶。
而且“與我有關”的程度,會很大程度地決定記憶深度。
這里不得不提今年國慶期間智行、哈啰、神舟租車等出行服務品牌的廣告。單從創意看挺中規中矩的,但是對比以往送國慶祝福的廣告更印象深刻。因為這些場景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能幫到“我”的廣告。
而且在國慶的出行場景下,看到了還能馬上用到,記憶度更高。
打卡互動、沉浸式體驗、社交玩梗,背后也是這樣的邏輯,盡可能地調動參與和體驗,讓人記住。
有記憶就會有遺忘,重復也非常重要。無論傳播環境如何,一個強烈的記憶的形成,都離不開重復,重復,大量重復。
這很容易聯想到“找工作和老板談”“拍婚紗照上鉑爵旅拍”等叫賣廣告。不論大家對這類廣告的感官如何,但是思路是沒錯的,通過核心信息的持續輸出,把slogan變成記憶鋼印,讓品牌溝通直接快進到交易環節。
但其實,抓住一個核心溝通主張,把女性主義、戶外生活等來回換著法地講其實也是“重復”。而且這種重復不止是語意的重復,更重要的還有情緒的重復喚醒。結合記憶的形成邏輯來看,情緒+重復也是對抗遺忘的終極法寶。
l 由感官刺激和情感體驗而來的感性記憶
l 由邏輯推理和重復而來的事實記憶
比如,看內外的廣告總會很感動很有啟發,所以老會覺得這個品牌太懂我,說出了我的心里話。
叫賣廣告背后也有類似的邏輯,在封閉傳播環境下重復得更極致,還附帶洗腦、煩人的感官刺激,每每想到就皺眉頭,效力堪比數學試卷最后一道大題。
02場景感:
找到對的姿態,但是并不是注意力越集中越好
這里的“場景感”和一般意義上的不太一樣,而是一種現場感,包括了消費者的觸媒場景,產品使用情境,使用后的想象感。
先來說最容易忽略的觸媒場景。
很多人會考慮消費者情緒,選擇合適的廣告場景出現,畢竟廣告不能出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就是冒犯。但消費者注意到廣告的過程、節奏往往比較容易被忽略。
比如,在一個具體的廣告場景中,并不一定是人越多越好,注意力越集中越好。
比如,競技游戲就是一個快場景。比賽太激烈,情緒調度太快,觀眾往往會因為太專注而注意不到里面的貼片廣告或場景植入廣告。而中場解說是個慢場景,大眾等待期間耐心聽解說預測等,注意力更有可能分散到植入的廣告中。
比如這樣
如果廣告本身不能成為主角,在過于盛大的聚光燈下,反而可能會有“燈下黑”的效果。又比如,在脫口秀、播客等語言類節目里植入廣告,因為聽眾本身就處于舒緩閑適的狀態,更容易接收。
情境和想象則是一對反義詞:情境越具體,想象就要越抽象
英國作家約翰·伯格在研究廣告如何讓人們“買買買”時闡述了一種觀點:
廣告的目的在于使觀賞者對他當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滿,但并非使他不滿意社會的生活方式,而是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滿。——《觀看之道》@ 約翰·伯格
這句話乍看有點過時,但把“不滿”改為“不滿足”就非常貼切了。
在生活中,溝通越具體越容易對應到生活中需要改善提升的具體需求。
例如“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永遠的運動場景,一個人喝東鵬特飲又行了。士力架也是一模一樣,永遠的“使用前vs使用后”宣傳邏輯,都在清清楚地告訴消費者:產品是用來干嘛的,你可以在什么時候使用,使用后你又是怎么樣的。
一個產品的有無帶來的不滿足是有限的,只有想象的差距才是巨大的。所以,這種使用后的感覺主要由想象來拉高。
例如,我看奢侈品的海報時,常常有種自己穿上也會有模特身材的錯覺;還有一些文旅廣告,小橋流水、靜謐悠哉,啥也沒保證,但就讓人覺得太美好,去了就能獲得全身心的療愈,而事實可能是“好山好水好無聊”。
總之,越是琢磨不透,越是覺得自己與那種生活遙隔千山萬水,越充滿遐想與期待。
03、關鍵決策點
始于感性,終于理性
產品加入購物車,但結算時卻被踢出局。其實能進入購物車,就已經取得一半勝率了,怎么讓天平再倒向品牌一些呢?
大多數人加購的時候是憑情緒的,到結算時,站內平臺的購物車、支付軟件的支付金額則會把人拉回理性層面。關鍵決策有兩個過程,其順序往往是:始于感性,終于理性。
所以,給到“物超所值”的感覺也很有必要。
也可以理解為“相對收益”感知,即當獲得的價值遠遠超過成本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滿足和沖動。
這個“值”是價格上的性價比,也是心理上的愉悅感,整體指向的是:消費過程中超期待的價值獲得感。
可以是全網最低價、好產品等實打實的獲得;也可以是把產品升格,賦予其更多附加價值。例如,一種美好期許,“像鞋一樣,人生也要踢不爛”;一種價值主張,把衣物變成女性主義表達等抽象的感知。
選擇哪種,又如何配比“實打實的獲得”和“獲得的感覺”,可以參考馬斯諾需求理論。
來源:@互聯網
雖然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攀爬結構,越往上越難,站上去的人越少。但對于個體而言,并不是固定的,價值暗示可以改變這個排序。比如精美的設計、優質的體驗等都會讓人覺得有高價值;還有消費的渠道、社交輿論都會改變個體的選擇判斷。
最近比較熱門的“過家家”營銷也是這樣。社交媒體把過程呈現得太有趣,打造成社交資產,真就有人為了體驗過程而購買產品。所以,“物超所值”很注重挖掘、塑造產品服務的潛在價值,然后才能有操作的空間,把自己從產品、服務變成一種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利用慣性也是一種有效方式。
“物超所值”是將理性與感性的思維模式混淆在一起;慣性思維、慣性行動,更多是從心理暗示、流程設計、養成一種決策依賴。
例如,一個物品只要沒有特別大錯處,再次購買的概率會非常高。因為決策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能偷懶,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抄購物車、種草貼那么簡單,但總是有效。
還有就是免密支付,不僅是跳過理性思考,讓我們忽略了數字,而且決策路徑也變得更短。至于如何心理暗示、設計流程?多的咱也不說了,方法都寫在《影響力》6大原理中了。
除了這三點外,還有哪些呢?歡迎評論區繼續補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