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向發瘋?請欣賞作家筆下的純恨文學
純愛戰士會應聲倒地,而純恨戰士可以永遠屹立不倒。
換一個字,讓當代青年信仰反轉,找到一個對「生活」更貼切的形容——
是的,我們這一生就是一首長恨歌。
哲學家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曾指出:當今社會,愛欲消亡是一種典型的當代病癥。愛欲之死源于規訓社會向效率社會的轉變,規訓社會被禁令、懲罰和應當所統治,而效率社會則被情態動詞「能夠」所控制。
基于此,為了滿足欲望,人們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效率上,而不是體驗愛、擁有愛。
此種功利主義價值觀之下誕生出的廢話文學、發瘋文學,都是在通過各種各樣的喪,去表達被效率壓抑、束縛的個體,宣告主體存在,和心靈感受。
「純恨文學」作為發瘋文學的一種“變異”形態,比發瘋文學更注重自我表達、自我呈現、自我言說的權力;同時,又通過無差別的攻擊,正視傷痛的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清醒著沉淪。
恨的存在,并不等同于愛就沒有立足之地。作為一種情感的一體兩面,感知到恨的人才有能力去愛。
在眾多作家的眼中,「恨」毀掉了一切,于是他們看見了生。
01
巴爾扎克《幻滅》
沿著人行道踱過去
瞧瞧塞納河
瞧瞧書店
仿佛有個好心的神道在勸告他
與其投入文壇
不如投河
02
金愛爛《奔跑吧,爸爸》
每天早晨
都是憑借殺人般的意志起床
03
簡 媜《水問》
我愿意是一個傷痕累累的人
殉于對人世的熱愛之中
04
埃米爾·米歇爾·齊奧朗《眼淚與圣徒》
我既沒有愁苦到足以成為詩人
又沒有冷漠到像個哲學家
但我清醒到足以成為一個廢人
05
契訶夫《海鷗》
你為什么總穿著黑衣裳?
我給我的生活掛孝啊
06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
每當汽車與我擦身而過
我就在心中大聲叱罵
為什么不撞死我
07
米亞·科托《人魚殘足》
不被燒死最好的辦法
是活在火中
08
加西亞·馬爾克斯《惡時辰》
現在世界末日已經到了
咱們得趕快找塊安靜的、向陽的墓地
躺在里面等死吧
09
加 繆《墮落》
犧牲者會被遺忘
被譏諷,或被利用
三者必居其一
至于被理解,則不可能
10
麥 家《人生海?!?/strong>
我對生活只有恨,沒有愛
愛被我恨死了
11
老 舍《忙》
一天到晚在那兒做事
全是我不愛做的
12
漢諾赫·列文《安魂曲》
我恨自己靈敏得能覺出一陣風
又軟弱得扛不動一片葉
13
卡夫卡《卡夫卡日記》
痛苦地躺在床上
直到早晨
發現唯一的解決辦法
是從窗戶跳出去
14
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
《大師與瑪格麗特》
開槍吧,隨便你們做什么
反正我不起床
15
余 華《第七天》
我繼續游蕩在
早晨和晚上之間
沒有骨灰盒,沒有墓地
沒有雪花,沒有雨水
只看見流動的空氣
像風那樣離去又回來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結婚,是任何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在精神上的死亡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單靠面包活著》
我有一個計劃
做一個瘋子
讓人們去狂怒
讓他們來醫治
使我變聰明
18
羅 素
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往往是精神失常的前兆
19
梶井基次郎《冬蠅》
我不否定陽光下的風景
所象征的幸福的感情
只是這種幸福傷害了我
我恨它
20
費爾南多·佩索阿《想像一朵未來的玫瑰》
我是一個
沒有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
我有意識地瘋
冷靜地瘋
我格格不入于一切
我處于一個清醒的睡眠中
做著瘋狂的夢
寫在最后
“一直把死亡掛在嘴邊的人,不是期待死,而是渴望愛?!?/p>
同理,把恨掛在嘴邊懟天懟地,只是很多人對自我意識的保護、對未來世界的期許。
與其囿于聽天命的宿命悲劇論里,不如換一種“做恨”表達方式,讓恨在自由意志里生長。
在作家們的眼中,恨才是能覺知生命真實的途徑,任何人、事、物,都可以成為他們表達恨意的引繩。
但這些回擊只不過是他們解救負面情緒的方式,短暫與世界和解之后,還是要繼續面對生活。
以恨之名,也是另一種意義上向死而生的表達,借此,我們也能夠在愛與恨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