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人涌進直播間,“丑東西”為什么讓年輕人上頭
作者:花花小萌主,首發:鳥哥筆記
原標題:數萬人涌進直播間,讓年輕人上頭的丑東西究竟長啥樣
美麗的事物千篇一律,丑萌的趣味萬里挑一。奧運會期間,借著全紅嬋的光,樹脂小烏龜、丑魚拖鞋等陸續出圈,小烏龜讓商家訂單暴增上百倍,10天的銷售額能達到了大幾百萬元;丑魚拖鞋銷量周環比也飆升近14倍。
近日,某視頻平臺上不少銷售丑甲穿戴甲的直播間也火了,穿戴甲憑借粗糙丑陋的外觀吸引了大批網友,有的店鋪每次直播都能吸引數千甚至上萬觀眾。連主播都說“我們這里的穿戴甲包手工制作的,機器做不出這么丑的”,還一直說“恭喜”,“恭喜這些丑東西終于賣出去了”……哪怕直播銷售均價在不超過10元的情況下,場均銷售額仍能達到2500元以上,近一個月的銷售額在5萬元到7.5萬元左右。
“丑東西”似乎正在成為新的流量密碼,也在成為新的賽道。今年互聯網上,出現過哪些風靡的“丑東西”?它們是怎么讓年輕人一步步上頭的?
圖片來源:光明網
一、那些曾經風靡網絡的丑東西
什么是“丑東西”?“丑東西”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美學貶義詞,它更多是一種網絡語境下的自嘲與反諷,指的是那些設計獨特、風格迥異,甚至初看之下略顯笨拙或不合常規的產品或現象。這些“丑東西”往往打破了傳統審美的束縛,以一種近乎荒誕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卻意外地引發了年輕人的共鳴與喜愛。
“丑東西”的顏值千奇百怪,“丑東西”的爆紅千姿百態。2024年8月,#文創經濟爆火博物館7天補貨5次#成為熱門話題。其中,甘肅省博物館文創產品“馬踏飛燕”玩偶尤為出圈。
一匹肥頭綠馬踩在小雞頭頂上,一周時間,就讓甘肅博物館旗艦店成交大漲343%,一周斷貨5次!網友評價說“這哪里是馬踏飛燕,這是驢踩肥雞啊!”還有評論表示“被丑到了,想要!”
圖片來源:網絡
2024年7月,暑期檔很紅的電影《抓娃娃》中,馬麗飾演的角色頭上那條掛著鑰匙的頭繩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一扒才知道,這是巴黎世家的鑰匙皮筋,是售價四千元的時尚單品。讓很多網友覺得,時尚終究是我們看不懂的樣子。
2024年5月,“粘土濾鏡”在社交平臺刷屏,在某視頻平臺上,“粘土世界的另一個我”話題播放量達到了3.8億次,在小紅書平臺上,“粘土濾鏡”話題的瀏覽量更是高達1917萬次。當時媒體最普遍的定義,就是稱之為“又丑又上頭”。
圖片來源:網絡
與這些類似的“丑東西”還有許許多多,很多人疑惑,為何這些“丑東西”成了年輕人的心頭好?為何越丑的東西越受人喜歡?
??二、“丑東西”為什么讓年輕人上頭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決賽中,何廣智向徐志勝發出了靈魂拷問:“吾與城北徐公孰丑?”此語一出,全場爆笑。大家喜歡“丑東西”,或許就如大家喜歡脫口秀一樣,喜歡的是東西背后的情緒、社交和自我認同。
1、從獵奇中獲得情緒價值
美的標準比較統一,丑的表達卻豐富多彩,“丑東西”總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形態或者無意為之的生產成為年輕人的好奇獵物,正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奇怪的東西,總是更能帶給人滿足和快樂,成為情緒價值的正向體現。網友們是這么說的:
@王菇涼:收集這些“丑東西”能讓我從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抽離出來,或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的問題,但可以博我一笑。
@生物敷衍我:它們堪稱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劑”,看到就想笑,能帶來實打實的快樂。
年輕人喜歡用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來疏解壓力和煩惱,而“丑東西”則成為年輕人的幽默載體。
貝殼財經發布的《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情緒成為年輕人的消費需求,除了物質上的獲得感,年輕人也希望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調查顯示,近三成受訪年輕人會因為情緒價值療愈身心而進行消費。
圖片來源:新聞晨報
2、從空白點創造圈子社交
這一屆年輕人。除了班味,還有一股“獨味”,他們喜歡獨特的產品,也喜歡獨特的社交,從“i人e人”“濃人淡人”“搭子社交”,到“momo匿名社交”“向上社交”……總是會有新的空白點,創造出新的現象級。
“丑東西”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普及之后,豆瓣上有個“丑東西保護協會”小組,創建于2019年,組內有近25萬名成員互相分享“丑東西”。從2020年淘寶發起第一屆丑東西大賽開始,秉持著“丑東西也有人愛、難看的商品也有春天”的原則,每年為網友評選出一眾“辣眼睛”的丑東西,被數百萬網友催更。
“丑東西”以其獨特的趣味性和話題性,成為了年輕人之間交流的新寵。在他們看來,小眾的社交圈子,代表著個性,品味和自由。“丑東西”不僅是一種獨特的社交貨幣,讓人們在歡笑中拉近彼此的距離,更能刺激年輕人的分享欲和消費感。
圖片來源:小紅書
3、“丑小鴨不都是白天鵝”的自我認同
小的時候,人人都期盼著像丑小鴨一樣,長成白天鵝飛向天際;長大后才懂得,一只白天鵝背后,有無數只蛻變失敗的丑小鴨。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丑東西”,其實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愛自己。如豆瓣“丑東西保護協會”中所說,“美麗的事物大家都喜歡,可別忘了丑東西也想要有人愛。請讓我們從愛自己開始,發現這個世界。”
對“丑東西”的熱衷,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認同,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于社會與他人的輿論。承認自己很平凡,不完美,不好看,但這樣的自己,依然值得很多人喜歡。
歐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提出了一個“擬劇理論”,他從戲劇表演的角度探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我們每個人都會進行自我的印象管理(人設),在臺前我們扮演著媒介自我,在臺后則是真實的自我。“丑東西”,就是年輕人在展示真是的自我。
正如網友@鹵蛋所說:我們是在用一種幽默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真實想法。
圖片來源:豆瓣
三、“丑東西”爆紅背后藏著哪些消費趨勢
情緒價值、圈子社交、自我認同,是“丑東西”讓年輕人上頭的原因,國家統計局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口總數約為2.6億。據各方面的大數據預測,“Z世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到20%,但所貢獻的消費規模已占到40%。到2035年,“Z世代”整體消費規模將增長4倍至16萬億元,可以說是未來消費市場增長的核心要素。
所以,抓住了年輕人的心頭好,就抓住了消費密碼。但年輕人的愛好總是在變化,“丑東西”爆紅的背后,藏著哪些消費趨勢呢?
1、為“發瘋”的荒誕營銷買單
其實喜歡“丑東西”,和喜歡脫口秀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僅僅是因為各式各樣的意外“破綻瑕疵”所帶來的強烈新鮮感與話題性,而是一種荒誕又真實的治愈力量,也是目前年輕人非常熱衷的一種情緒價值。
所謂的荒誕營銷學,簡單來說,看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一個心態,即用戶心里非常渴望的東西,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要表現出另外一種“憤懣”。其次要通過這樣一個奇妙的心態,塑造一個多層次的輿論場,引發多個觀點的討論爭鋒。最后一個要素則是,這個行為是否真正的與我相關,能否產生舍身觸地的收獲或者失去感。
年輕人其實并不是在追求丑,而是通過對“丑東西”的喜愛,來滿足自己對“美”的追求。就像脫口秀,受大眾喜歡的,往往是那種看似玩笑,實則現實主義的段子。荒誕營銷,用更接地氣、更人性化的方法,與消費者建立起了新的連接和共鳴,勾起消費者的自我認同。
圖片來源:小紅書
2、為審美“陌生化”發展付費
我們常常說,內容要創新,產品要創新,當“美”的產品肆無忌憚,“丑”的東西就迎來了機會。小眾賽道,是一種審美的“陌生化”發展。
“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正是這種對立和沖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
表現在市場上,就是消費者對外界的刺激有“趨新”、“好奇”的特點,而那些“完全確實的情境(無新奇、無驚奇、無挑戰)是極少引起或維持興趣的”。
“丑東西”的流行,是審美“陌生化”在現代廣告和產品營銷中的廣泛使用,除了“丑東西”,還有“巨物”、“高齡”、“無實物(愛因斯坦的腦子)”等“陌生”的形象,讓消費者轉換視角,從視覺疲勞中解脫出來。
圖片來源:小紅書
四、結語
“丑東西”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這其中蘊含著復雜的社會心理、文化變遷及消費觀念的轉變。
從社會心理角度講,是尋求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一種反叛與自我表達,是一種情感寄托與治愈;從文化變遷角度講,“丑東西”是審美多元化的必然產物,信息爆炸與審美疲勞、消費升級與個性化需求,都促使“丑東西”的走紅;從消費觀念的角度講,現在的年輕人是情感驅動的消費決策,有強烈的社交屬性與分享欲望。
這股由“丑東西”掀起的社交潮流和市場格局,是否能不斷通過產業鏈擴張和產品線豐富,鞏固存量市場同時進一步尋求增長,就看其能否在荒誕中“發瘋”,在發展中“陌生”。
今日話題:你有為之上頭的“丑東西”嗎?
作者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