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上新,品牌年輕化的野路子
我的沉默震耳欲聾。
前幾天嘗了德芙和綠箭聯名新品薄荷冰淇淋,這“鬼畜”的味道真難忘記,只希望我的味蕾能原諒我.......
講真買之前,我其實就在小紅書做功課了。
明明一些筆記里勸別買,但抵不住好奇心,我沒有聽勸,果斷安排,然后大寫的尷尬:
現在品牌新品,都這么癲了嗎?
仔細回想,這兩年品牌的抽象新品確實一個接著一個,匯源香菜汁、必勝客香菜皮蛋牛肉披薩、衛龍榴蓮辣條和肯德基香蔥皮蛋蛋撻等,產品創意這塊有些瘋勁兒在里頭的。
品牌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觀察一番發現:品牌開始用抽象上新,做年輕化溝通。
新品越另類,越有吸引力。像我這樣好奇種草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一臉迷惑是真的,一邊吐槽一邊快樂也是真的。
一、離譜但有用
商業市場日新月異,不變的是年輕人為創意買單。
品牌需要奇思妙想,有點新路數,來抓住年輕人的心。“反常規”的品牌新品,就變成溝通切入點。
以白象香菜面為例,具體分析。
成立于1997年,國貨品牌白象在90年代的方便面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代人的童年白月光。曾有朋友和我分享,拆開調料,倒入開水等待,嗦一大口熱氣騰騰的白象骨湯方便面,就是小時候難忘的味道。
2007年的時候,白象依然有著不可小覷的市場影響力,在方便面行業中排行第二。
然而到2008年,由于外資品牌進入中國方便面市場,較低價格+大量廣告投入的組合拳不斷搶占市場份額。久而久之,被外資品牌光芒蓋過的白象,2020年的市場份額已縮減到7%。
此時白象面臨:市場份額的縮小、廣告營銷的落后、在年輕群體的存在感弱等問題。品牌老化跡象,越發明顯。
對于品牌而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的信號,既要體現它原有的產品實力和品牌魅力,又要能引起當代人年輕人的興趣。
2023年,白象新品香菜面沖了出來,年輕人對此十分上頭,在社媒平臺津津樂道。
香菜這個調料,愛的人很愛,恨的人很恨,與之相關的話題在年輕群體中,就很有熱度,能為之后的品牌營銷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且食品行業里,香菜為主角的產品鮮少,以此為亮點推出之后,容易被當成一件新奇事兒。
再加上白象在營銷上的鉚足勁頭。綠得發光的視覺包裝,線下布置也是綠得抓眼球,這波硬核操作,吸睛十足。
哪怕年輕人初看新品,覺得很“神金”,轉頭一想“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要是出乎意料的好吃,那就回購;要是真太“黑暗”的話,再嫌棄吐槽也不遲,也是一種樂趣。(就像我一樣hhh
事實證明,白象香菜面去年一上線首日售罄、上新期間累計曝光10億,妥妥的爆品出圈。而且現在,誰能想到,白象香菜面再次返場,在小紅書人氣依舊。
再進一步梳理的話:
找準話題事物,留出討論空間;
配角上桌,打破認知戳中爽點;
放大亮點,完整表達心智競爭;
不只是白象,其他品牌抽象上新的邏輯也是如此。像匯源香菜汁和衛龍榴蓮辣條,都用話題事物爆改產品,玩出大寫的魔性,刺激年輕人的溝通欲。
可以看到,成熟的食品品牌在打抽象概念,發掘新的變化和驚喜,給年輕人耳目一新的消費體驗。
二、不按常理出牌的創意
需要產品做支撐
透過抽象上新,品牌與年輕人的溝通能match上,歸根結底在產品。
年輕化溝通之所以道阻且長,在于品牌既要保留原有的底蘊,守住原有消費客群,又要接軌年輕化,重塑品牌印象,僅靠營銷內容的輸出是難以達成的。
毋庸置疑,產品是品牌溝通消費者的最直接載體。在生活中,我們與產品的接觸才是切實可感,看得見,摸得著。很多時候,人對品牌建立認知,是從產品開始的。
好產品,年輕人當然喜聞樂見。只是他們眼中的“好”是怎么樣的?除了功能價值之外,還要有附加價值。
回到品牌“怪東西”上,我認為是具有社交價值,相當于年輕人和品牌雙方的社交貨幣。
舉個例子,今年6月,肯德基出香蔥皮蛋蛋撻,雖然覺得腦回路過于清奇,但依然有不少年輕人為品牌的“敢想敢做”買單。上一秒或許還是連連拒絕,下一秒消費打卡分享到社媒平臺。
當人與人之間互動越活躍,品牌的古靈精怪越被年輕人所記住。
對于年輕人而言,買了品牌的奇葩新品,在互聯網上帶話題打卡曬照,或是連帶調侃品牌的抽象新品,能夠吸引到同一喜好的人,從而對外鏈接更多人。
而對品牌來說,產品的“癲”,令路人好奇,愿意評論,無形之中通過傳遞情緒價值,增進雙方的關系。爆棚的分享欲,情感的流動,這就是社交貨幣的魅力所在。
換個角度想,一言不合就發“神金”,精神狀態美麗起來。這不就是品牌幽默感嘛,誰會不愛有趣的靈魂呢?
三、最后,還有些自己思考想嘮
前面提了不少品牌做抽象新品的好玩之處,更多是想提供年輕化溝通的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抽象上新不是萬金油。這種形式存在策略性、時效性和創意性。
從策略層面出發,品牌的怪東西不會影響到關鍵的產品業務,而是落腳到傳播層面去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由此,時效性顯然可見。在出抽象新品上,品牌有時會找個應景的時間點,比如愚人節或萬圣節這些營銷節點,去打獵奇的營銷噱頭。就像匯源在今年愚人節出香菜汁,用開個玩笑的方式,和年輕人玩到一起。
過了搞怪向的營銷節點,這些「黑暗料理」就短暫“離開”,等待時機再次登場。
創意的點在于品牌對產品二創和加碼,打造成一件新鮮趣事,留給年輕人更多空間去聊,去調侃這件事。
綜合來看,如果只是為了跟風,東拼西湊的話,就難以戳中年輕人的爽點,傳播話題無法蔓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關于品牌的抽象上新,我的想法是:
1、說是要抽象,也別太抽象。回看品牌怪東西,至少香菜、皮蛋、榴蓮等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能讓我們鼓鼓勇氣買下來嘗試看看。新品過于“黑暗”的話,年輕人感興趣,不敢行動,沒有在社媒平臺刷上存在感,也只白費一場功夫。
2、抽象上新,化繁去簡。品牌新品的“搞怪”,就是一個亮點,點明即可。眼花繚亂的玩法,會讓年輕人的注意力失焦。
3、玩抽象概念的前提,是已積累深厚的實力。畢竟抽象上新的本質是反差感,一改以往的既定印象,在年輕人面前煥然一新。這就意味著品牌原先就有扎實的產品印象,足夠的群體基礎,在某個細分領域有根基。如果新銳品牌想試著另辟蹊徑,玩抽象上新,需要再三斟酌,是否折損原先的努力。
與年輕人站到一起,說得上話,用新品是最直接的。只是快樂很簡單,但打造貼近年輕人心的快樂,并非易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