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雷軍、潘展樂的兩場采訪,總結出了一些訪談小技巧
最近有關注到兩場采訪。
一是李翔與雷軍關于造車208分鐘的對話。
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熟悉李翔,他以前是一位行業內認可度比較高的財經媒體記者,他在得到上線的課程《李翔商業內參》,當時就得到了馬云和雷軍的點贊,后來成為得到總編輯,出版了商業訪談系列書籍《詳談》。
二是TVB記者方力申和潘展樂的采訪。
值得注意的信息是,方力申在做體育記者之前也曾是一名參加過奧運會的游泳運動員。
李翔的采訪被B站用戶吐槽:
而方力申的采訪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認可,他讓大家產生最多好感的片段,是在采訪的最后,他與潘展樂的一問一答:
方力申:“這個游泳池比較淺,它的浪會不會影響到你的發揮?”
潘展樂(部分回答):“只要你游得快,浪就不會影響到你。”
因為把這兩場受眾反應不太一樣的采訪放在了一起說,在正式開始總結技巧前,我想先表明下我的看法:
十分理解網友們期待李翔多輸出自己的觀點,畢竟這樣就會像在看武林高手有來有回地過招,觀感會比較好。但是資深媒體人出身的李翔,內心可能守著一根客觀中立的紅線。
一是要避免自己說出的觀點太多,喧賓奪主,給受訪對象帶來潛在的心理暗示。
二是作為對輿論環境相對更敏感的人,媒體人也有意識要保護好自己的采訪對象,在對方說出一些可能引起爭議的內容時,及時叫停或者至少不展開。
而這兩點和觀眾期待看到的“觀點交鋒”是天然相悖的。
我們可以回想下那些好評度比較高的訪談節目,在那些節目里,一種情況是對話的兩者的身份是對等的,例如雙方都是娛樂行業從業者,或者都是學者。另一種情況是一方的人生經驗極其豐富,親身涉足過的領域也比較多,比如蔡康永。在這兩種條件下,觀眾期待的討論氛圍就水到渠成。
但在這個視頻里,李翔的采訪目的并不是呈現一檔好看的節目,而是給雷軍創造一個輸出觀點的環境。
根據李翔的自述,這場采訪是為了撰寫《詳談》做準備
“為了做《詳談》”
“我想知道他的思考、他的策略、他的方法”
這并不是一個“雙主角”的場合,雷軍才是唯一主角。所以我個人覺得,李翔被吐槽得有點冤枉。
事實上,我們日常工作中會碰到的用戶訪談、或是專家采訪,和李翔這種“不對等”的情境更像,他展現出的一些優點也因此值得琢磨:
一、有價值的提問=大眾針對性+專業針對性
采訪是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動。
而采訪之后的呈現,無論是以文字,還是以視頻的形式,又會有第三方的參與。
很多時候采訪的過程像是廚師在烹飪食材,做成菜肴端到食客面前之后,他們的評價會決定餐廳的聲譽,也就是說,第三方對于采訪呈現的反應,也是比較有價值的部分。
我們先說關于潘展樂的采訪。
網友們對方力申的提問方式不吝贊揚,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受夠了對運動員進行“娛記式”的采訪。
網友的吐槽
這些問題很“水”,因為它可以被拿去問任何人。
而方力申問的問題是:
“在預賽時期差一點進不到總決賽,你的教練有沒有跟你說什么,自己會不會擔心?”
“10天200次尿檢是真的還是假的,會不會對你有什么影響?”
“很多人說這個游泳池比較淺,它的浪會不會影響到你的發揮?”
他問的都是只有潘展樂能回答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針對性”。方力申好似拿著一個天秤:
天秤的左邊,是他作為體育記者,了解到的大眾會好奇、會感興趣的問題。
天秤的右邊,是他作為前運動員,了解到的賽場內外會對運動員產生影響的因素。
潘展樂也對這兩種提問方式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水問題劃水答,認真問題認真答。”
我不太確定其他人會怎么解讀潘展樂回答采訪的態度。但是在我眼中,潘展樂以一種他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自己,避免自己被過度“飯圈化”“娛樂化”。人各有志,有人不介意當體育明星,有人只想當好運動員。我覺得他處理得很有智慧。
二、從“要我談”到“我要談”
作家馬伯庸曾經在分享寫作經驗時提到了一個“卷簾提問法”。他說:
卷簾提問法,就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提問。
例如寫“溫暖“這個問題,就可以發問:到底是物理還是情感的溫暖?誰給予你的溫暖?獲得溫暖的時候,有沒有發生一些曲折的事情?
馬伯庸說的是與自我對話時,挖掘自己深層次想法的方式。
而在和他人對話時,由于種種因素,我們往往很難“剝開一層層洋蔥”,那怎么辦?
李翔的提問方式值得學習。
無論別人如何挑剔他在鏡頭前的樣子,也都不得不承認,通過他的采訪,雷軍聊出了許多有效信息,既有八卦:
雷軍和華為這些車圈大佬的關系到底如何?
發布會上,為什么跟馬斯克穿了同款西裝外套?
雷軍到底是不是有意模仿喬布斯?
也有干貨:
為什么繼續用小米品牌做汽車,不用新品牌?
“首戰即決戰”和“長期思維”怎么結合?
小米如何判斷過去有幾年不在舞臺中央?
我發現李翔的提問有這幾個特點:
1、不害怕犯錯、不炫耀自己對雷軍的了解
我想基本每個采訪者都知道,采訪的開始要讓被采訪的對象盡可能放松下來,卸下心防。
而對采訪對象示好的一個常用方式,就是在話里話外透露出對他有做過前期了解。
李翔的第一個問題是:“我之前看到你在某一本書里面,說你疫情期間是每天要走10萬步是嗎...一萬步?”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這么問:“之前看到您在xx(書名)里提到,您在疫情期間會每天堅持走幾萬步,這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和李翔對比,感覺我的問法很僵硬,而且似乎也是在暗示采訪對象,這是一個嚴肅的工作采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被我上點價值。
李翔這種有點口誤但很自然的說法,可能會讓對方感覺更親切,反正這個問題之后雷總回答了很多遠超這個問題本身的信息。
我也有看到評論區有人在說:“這個李翔對雷軍不夠了解,這種堅持做某事的做法很‘’雷軍‘,比如雷軍造手機時堅持使用手機辦公;雷軍造車時電腦里有 10000 多張車型圖。他應該再延展一下。”
但是我不太認同,因為其實同類型的問題,舉一個例子點到為止就夠了,把一個特征重復問幾遍,那不是逼著采訪對象重復車轱轆話嗎?
2、把答深還是答淺的權利交給采訪對象
順著跑步的話題,李翔又很自然地接了一個問題:“你是不是都沒有胖過吧?”
雷軍說自己也有胖的有點離譜的時候,李翔接著說:“是哪個階段?”
我覺得這個提問方式給雷總預留了很多空間,他可以只回答關于自己身材的問題,而如果他愿意的話,他也可以回答隱藏在其中的那個問題——“你在什么情況下,壓力比較大、沒有精力去控制身材?”
雷總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采訪對象,果然主動答了隱藏問題。
而李翔的提問技巧也值得注意,他通過這樣的方式,給雷總營造了一種“掌握主動權的是自己”的感覺,不是“他要我答”,而是“我自己主動要答”。
無論是誰,肯定是自己主動說的時候,會說出更多更接近真實想法的答案。
3、較敏感的問題,順著對方的話,笑著問
這段采訪中第一次出現“營銷之神”,是雷軍自己cue到的,他談起造車的艱難,說到汽車工業從業者的辛苦,說如果小米有一點成績,是需要感恩過去30年國產汽車工業的積累,然后自己提到:“哎呀我現在一說感恩這個話,網友就說我在營銷。現在我已經被吹成營銷之神了。”
這個階段已經接近談話的中途,李翔和雷軍已經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雷軍還主動對他說過幾次:“你應該能理解我在說什么。”說明對他已經建立了一點信任。
李翔沒有直接展開“網友叫雷軍營銷之神”的話題,而是接了一句:“是,馬斯克、喬布斯他們,也被稱為營銷之神。”
很高明的一次暗暗褒揚,又一次拉近了和雷軍的距離。
雷軍就著這句話,說完自己認為他們倆是產品封神,談完自己對產品和營銷的理解之后,李翔才順著他的話接著問了一個有點敏感的問題:
“那我再問一個你說網友很關心的問題,
你看說雷總在做手機的時候,穿的像喬布斯,
在做車的時候穿得像馬斯克,
這是故意的嗎?”
這個很容易讓人感到冒犯的問題,在雷總自己的鋪墊下,很自然地問了出來。
因為“網友評論”、“營銷之神”都是雷總自己cue出來的,李翔幫網友再問問大家討論度高的問題,合情合理。
李翔在采訪雷軍時,采用了一種讓受訪者感到舒適的提問方式,使得雷軍能夠自然地分享更多信息,實現從“要我談”到“我要談”的轉變。
寫在最后
采訪不僅僅是信息的交換,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意大利杰出的女記者、作家奧莉婭娜·法拉奇在《歷史訪談》一書的自序中說:
”每次采訪都包含一些我的思想和靈魂的碎屑,我全身投入我的所見所聞,似乎那些事和我有關,使我必須采取一定的立場。因此,我不是一個解剖學家型或冷眼旁觀型的記者,我是帶著千百種憤怒的感情和千百個問題去采訪的。
可能大家日常工作中,更常用的是“解剖學家”和“冷眼旁觀”式的做法。但是她提到的那種熱情、對人的同理心、好奇心,也是我們可以保留的。
那么最后,再簡單總結一下,拋磚引玉,期待大家分享自己對于采訪的經驗和感悟。
1、有價值的提問需要結合大眾和專業兩個層面的針對性。
2、采訪者應該避免提出過于泛泛,任何人都能回答的問題,這樣不僅缺乏深度,也可能讓受訪者感到不尊重。
3、采訪者應該避免在提問中表現出過于強烈的個人立場或對受訪者的過度了解,這可能會讓受訪者感到壓力。
4、通過給受訪者足夠的空間來決定回答的深度,可以激發受訪者主動分享更多內容。實現從“要我談”到“我要談”的轉變。
相信善意和尊重能夠通過語言傳遞,祝大家都工作順利愉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