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書店垮了、當當閉店百家,剖析實體書店經營秘訣
作者:喵喵,編輯:熊舒苗,主編:付慶榮,來源:贏商云智庫
原標題:十點書店垮了、當當閉店百家,這些書店卻越開越多……
十點書店,千萬粉絲大V,徹底告別線下實體店。廈門3店官宣7月關閉,而今年1季度就已先后退出武漢、長沙。
熙熙攘攘的消費迭代潮中,實體書店的高光時刻不多,多數時候處在搖擺洗牌中。
揚言開千店的當當,高峰期近200家店,如今已不足20家;2年3輪融資的多抓魚,從5家店關剩1家,最新開的店賣服裝。上海文藝書店衡山和集、上海最美書店鐘書閣靜安店、鐘書閣寧波店、深圳萬象天地誠品書店……終是變成了時代的眼淚。
退出舞臺的它們,止步理由各異,租約到期、客流驟減、電商沖擊皆可為誘因。
但同處一片天空,依舊有新人繼續上場,依舊有穿越周期的堅挺玩家,守住商場一隅,成為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角。
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西西弗書店,多年穩健,門店超400家、活躍會員過500萬。今年1月~5月,新開店超10家,均進駐購物中心,包括北京西北旺萬象匯、常州萬象城、邯鄲萬象匯、西安宜家薈聚等新項目,涉及多個城市。
“想要成為NEXT LEVEL公共文化空間”的單向空間,去年新開5店,分別位于杭州良渚、順德ALSO、北京檀谷、日本東京、北京朗園station。
學大教育旗下句象書店,2022年開全國首店,2023年4月落地北京首店、12月走進西南成都雙店啟幕。截至目前,品牌已擁有12家店,計劃未來五年內在全國20城開出百店。
蔦屋書店、方所書店首進北京,前者進駐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后者進駐北京五棵松萬達;言YAN BOOKS開進阿那亞·金山嶺、北京朗園station……
還活著的書店們,靠的還是“書店+”這一臉熟的跨界復合模式。不過是,具體的選址策略、運營邏輯、操作動作有別,而這恰恰成了它們“剩者為王”的真正秘訣。
一、業態之變:“書店+”進階,加碼空間變現
日本蔦屋書店,以「生活方式提案」方式,將不同的書與不同場景的產品放在一起,引導顧客產生額外的消費沖動。據悉,蔦屋書店的盈利只有20%來自圖書音像制品,80%來自特許經營。
“書店經營的最大問題就是只賣書”。深諳此理的實體書店們,不斷延伸“書店+”內涵,從文創用品、藝術品、家居日雜等實物消費,到咖啡餐酒、酒店、策展空間、自習室等體驗空間消費,不一而足。
新山書屋的創始人李暉認為,“書店的本質,就是知識付費。”新山書屋構建了四個商業業態(書、咖啡、餐酒、現場)+四個內容生態(新山觀、新山集、新山好讀、新山現場),“餐酒占全部收入的80%”。
2023年9月,新山書屋4.0版本在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天府111開業,是書刊+咖啡+餐酒+現場+料理的“生活+”全新概念店,提供4-8小時都市慢生活解決方案。
成立于2020年的naive理想國,第一家落地空間是集書籍、咖啡、雞尾酒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2.0版的阿那亞店,擁有書閣、咖啡廳、酒吧,還有以“書寫”為主題的客房和相對獨立的“naive青年旅館”;3.0版則落地于上海洛克·外灘源,一樓是輕快明亮的咖啡店,二樓是隱秘內斂的雞尾酒吧,被命名為“作家的房間”。
總的來看,naive理想國更多是在販賣一種獨具私密性的閱讀和寫作空間,為文藝青年們提供更多一個與書相依、隱秘安全的精神世界。
單向空間·良渚大谷倉店,被打造成靈活的策展型空間。書架、書桌、展臺、植物架……90%以上的家具都帶輪可移動,隨時構造出書店、咖啡館、沙龍、展館、舞會場地等不同場景;書籍分類打破傳統,依據“議題設置”更換主題。
單向空間·檀谷店,將書店、十三邀小酒館、沙龍場景、文化展覽等融合于一體。書的主題圍繞自然、空間與生活方式展開,符合檀谷的在地文化;這里的十三邀小酒館,白天提供簡餐和咖啡,晚上便是酒館。結合檀谷的騎行文化,這家門店也融入了許多騎行元素,為騎行者提供休息和補給。
值得一提的是,該店一街之隔便是單向空間和檀谷共同打造的單向酒店,去年11月正式亮相,公共區域呈現4500本精選圖書,還有客人專屬的24小時書房。書店、酒館、酒店,單向通過獨有的方式將檀谷的客群進行鏈接,搭建精神烏托邦。
二、客群之變:細分化,專注垂直領域書籍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與其做所有人的生意,不如專注做小眾高質客群的生意。書店圈,一批專攻某一領域的特色書店冒尖。
二次元消費群體日益龐大、“吃谷”文化風靡,二次元書店漸進“黃金期”,櫻漫、天聞角川、鋼鐵月球幻想書店、漫庫mancool等多個連鎖品牌,采取動漫圖書、設定集加上吧唧、立牌等谷子的產品結構。
鋼鐵月球幻想書店,專注原創、日系、懸疑推理等更為大眾所接受和熟知的虛構類領域圖書,做有趣的二次元書店。目前已開5店,主要選址于二次元濃度高的購物中心,如成都天府紅、重慶方圓LIVE。
品牌主理人曹蕾表示:“找尋自己的記憶、情懷、愛好和歸屬感,才是讀者們關注的重點。而有了對內容的關注和熱愛,才會產生消費,繼而良性循環,書店有了收入,讀者也收獲快樂。”
句象書店與其他書店最大的區別是,偏重少兒類圖書,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進行分級與分區閱讀,開辟了3~12歲兒童專用閱讀區域——“小象館”,打造家庭沉浸式閱讀文化空間。另一大亮點是,這里的所有圖書均可提供借閱,借閱卡一年1099元、單次可借閱10本,打破了家長對于兒童書籍單價高、孩子興趣變化快的消費顧慮。
言YAN BOOKS聚焦都市藝術、設計從業者及愛好者,主營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藝術、時尚、設計、生活美學等出版物,擁有獨到的圖書選品視角。定期舉辦設計、繪畫、手工藝等相關活動和展覽,提供及時新鮮的文化資訊,建立情感連接。
三、選址之變:逃離喧囂,扎進“大隱隱于市”之地
當下的熱門商場,商業氛圍濃厚、客流如織,對于一些希望獲得深度閱讀和文化交流體驗的客群,顯然過于喧囂。
于是乎,部分書店取巧而為,將門店落位“非標”商業:北京朗園station、北京檀谷、阿那亞·金山嶺、杭州玉鳥集、順德ALSO……
這些地方大多遠離核心商圈,鬧中取靜,自帶都市逃離感,能給真正的愛書之人一處向內行走、尋找同好的寧靜之所。
以單向空間為例,品牌最早名叫“單向街”,成立于2005年,門店位于北京圓明園東門邊;后續開進北京朝陽大悅城、愛琴海購物公園等地,更名“單向空間” ;伴隨《十三邀》節目爆火,2018年后,進駐阿那亞、杭州遠洋樂堤港等。
2023年,單向空間迎來新轉折點。南下佛山、出海東京;同時,關閉了北京核心商圈的商場店,轉向相對偏遠的檀谷和郎園station。
單向空間的門店調整動機,有來自品牌現金流的壓力,亦有對目標客群的重新精細匹配的考慮。相較地段好、人流密的商場店,“非標”商業的調性與品牌更契合,能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在檀谷,單向首次嘗試開了酒店,為文藝青年提供“靈魂棲息地”。
另一典型品牌是先鋒書店,創辦于1996年,逆潮流而行,近幾年青睞在鄉村地區打造現代書店,尤其擅長將歷史建筑或非傳統空間改造為富含人文氣息的閱讀殿堂,例如地下車庫、糧倉、工業遺址等。
去年,先鋒書店落位江門開平市塘口社區的天下糧倉。選址于此的原因:糧倉形態有特點,靠近市民活動廣場、公共性強。
今年,先鋒書店新進紹興柯橋區葉家堰內高渡畈,坐落在鑒湖中的“島上書店”,由自來水廠的工業遺址改造而來。
據悉,“鄉村書局是與各地政府合作的,前期工程都是由當地投入,書店是輕資產、低成本的運營模式。此外,書店的選址主要靠近旅游景區,有先鋒的選品、在地的文創產品”。如今,先鋒書店絕大部分鄉村書局都能盈利,每個月實現十幾萬到幾十萬元的銷售額。
四、盈利之變:多渠道開拓盈利點
除了跨界增加多元業態外,書籍本身如何更賺錢?
書店屆“隱形冠軍”西西弗,堅持以“書”為主業,圖書銷售收入始終占比在50%以上,2019年的營收就已超12億元。
西西弗的圖書幾乎從不打折,保證了較高的利潤。西西弗擁有一套標準數字化管理控制系統,精準到每本書籍的擺放位置、陳列方式。選品是掐尖式的,“什么暢銷賣什么”,周轉率業內領先。適合普羅大眾的爆款書,為來書店閑逛的人減輕選擇成本,無負擔買單;聚焦特定主題的書以專區呈現,擊中圈層客群需求,更容易沖動消費。
西西弗旗下擁有圖書出版策劃品牌“推石文化”,通過與出版社合作,項目式策劃和出品優質精良、品相內容俱佳的定制圖書。自2018年起,已陸續推出《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話全集》《月亮與六便士》《昆蟲記》等超30套定制書。作為高端產品線,這些獨家定制書貢獻了不少現金流。
另一會賺錢的書店——樊登書店,2020年的收入超10億元。加盟費、精選書籍、聽書卡、內訓課程等,都是盈利來源。
樊登書店脫胎于“樊登讀書(現名為“帆書”)”IP,線下以加盟模式擴張,2021年報道的門店數在200家以上。截止2024年一季度,帆書APP注冊用戶已突破7100萬,妥妥的知識付費“天花板”。
有報道稱,黑龍江一個人口5萬的邊境小縣城,樊登讀書會的會員就有3000人,并且第二年的續費率高達80%以上。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其解決了現代人渴望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卻沒有時間讀書、或能力欠缺無法精讀的痛點。線上APP滿足隨時隨地聽書學習需求,線下書店則提供了購書渠道、社交互動場所,實現商業閉環。
句象書店推出多級別借閱卡,提高了用戶到店頻次,降低了用戶的閱讀成本。截至目前,句象書店已服務超過1.3萬位會員,按年卡1099元計算,營收超1400萬元,基本保障了生存。會員購書優惠、參與書店活動可享會員價、贈送飲品券包等……豐富的會員權益對親子家庭群體吸引力不小,亦能帶動活動及飲品等其他業務業績。
如今,市場上還出現了完全不賣書、只為會員服務的書店——迷宮藍共創書店。
這是一家會員制親子社交型書店,除了對會員提供圖書借閱外,招募“共創人家庭”,加入標準2萬元~3萬元,以PBL項目制共創的方式,讓孩子們成為書店的主人,如:共創一本書、組建真實公司、跨年演講、店員體驗、策劃活動等。
以書店之名,迷宮藍更接近于培訓機構性質,只不過培訓的內容比較鮮見,區別于傳統學科類培訓,切中兒童財商培訓空白,以培養孩子社會實踐能力為核心,旨在“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的牛娃”。目前,迷宮蘭已在廣州、杭州、成都等10+座城市開設分店,獲得部分“雞娃”家庭追捧。
五、未來,書店還能做誰的生意?
當下,書店生存困難,不能歸咎于“現代人不愛讀書”。相反,根據《2023年全民閱讀趨勢白皮書》,87.98%的公眾保持閱讀習慣,紙質閱讀仍是主流。
但隨著低欲望消費時代到來,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能為書店的品牌效應、調性場景支付高溢價的“韭菜”越來越少。
今年4月,蔦屋書店北京首店在THE BOX朝外開業,不到3天便吸引了約2萬客流。
然而,各種吐槽也隨之而來,“貴得離譜,一個冰箱貼賣100元”、“日本原版書按照匯率還要翻一番”、“沒有一本拆封了能翻的樣書”……
網友們紛紛懷念起小時候的書店,“大部分人真的只是來看書的”、“大部分書都是能翻開看的”。
以前的書店服務于看書的人、賣的是書、價格親民;如今書店服務的是打卡拍照的人、賣的是體驗、價格虛高,本末倒置。
于愛書之人而言,再香醇的咖啡、再美味的甜點、再精致的文創,都抵不過一本拿起就能翻、想買能買得起的書;于打卡黨而言,趕上下一個潮流才是關鍵,書店只是等價于茶館、劇場、美術館等的眾多目的地選項之一。
往后看,當“網紅模式”難再能吸引消費者進店、販賣“空間”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書店們還能靠什么吸引消費者進店?如何不忘書店本真、在情懷與商業化之間尋求平衡點,是每一家實體書店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實體書店作為具有強公共空間屬性的業態,是現代人的精神故鄉,其存在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平衡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助力書店更好地生存,也是值得商業地產商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品牌及項目官微、官博
作者公眾號:贏商云智庫(ID:sydcxy2014)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