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公關圈寶總,問了公關行業的19個問題
原標題:公關圈“寶總”翁寶:短視頻時代,“共情”即公關!
“被叫了20多年寶總,沒想到今年火了。”
在深圳寶安智美·匯志產業園內,匯志傳媒創始人、董事長翁寶,笑著說。
寶總有很多個抬頭:
匯志傳媒、12缸汽車、水煮歷史創始人
北京大學廣東校友會副會長
政協第十二屆文昌市委員會常務委員
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
曾在《南風窗》《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擔任編輯部主任、新聞部主任、編委等重要職務
但寶總說,自己就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是一種自我修煉的過程,要靠專業吃飯。”
一晃,18年過去,匯志傳媒已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在上海、深圳、北京、海口、杭州、長沙、香港等地設立分公司。
寶總告訴大叔,匯志平均每年服務企業超過百家,涵蓋快消、汽車、銀行、基金、保險、證券、能源、科技、互聯網、文旅、地產、大健康、奢侈品等多個行業,其中不乏大牌和大廠。
“雖然不能透露客戶信息,但基本上,在一些企業重大危機公關事件的背后,匯志都有積極配合參與作為。”
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企業重大網絡輿情事件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叔帶著很多有關“新公關”和“新媒體”的問題,走進了寶總的辦公室,向他當面請教。
匯志傳媒創始人翁寶
以下是“萬能的大叔”與公關圈的“寶總”的對話,這是“大叔對話行業高手”系列的第二期,我們的宗旨是:走進一線,感受智慧,分享見實!
一、談危機
問:2023年是危機公關的“大年”,2024年馬上過半,也是危機很多,您感受如何?是不是生意變好了?
翁寶:一季度開局一般,但第二季度整體還恢復得不錯,整體上比去年的開局差一點,但基本上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甚至略高。
從行業數據來看,2023年中國公共關系行業也是處于穩步恢復和增長中,營業規模約為802億元人民幣,相比2022年的765.3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為4.8%。
問:您怎么看,當下復雜的輿論環境,對于公關的挑戰有哪些?輿情發酵和傳播的底層邏輯,您覺得在發生哪些變化?
翁寶:我一直認為,公關的底層邏輯是對社會心理、社會脈動的分析和研判。
確實,媒介平臺和內容形式的巨大變化,對“社會脈動判斷”以及“公眾溝通”都帶來了改變。
具體而言,過去是圖文時代,公關的核心是“以理服人”;現在則是短視頻時代,加上吃瓜心態和企業經營的多事之秋,就很容易引發爭議。
因此,公關除了要“講理”,還需要“與更多的人共情”,所謂“合情合理”,甚至是“有理且饒人”。
問:能不能舉個例子具體例子?
翁寶:比如娃哈哈和農夫山泉的危機輿情,就沒有“理”講,全是“情緒”。
我認為,這是社會撕裂背景下的一個典型輿情。
比如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可能會順帶會恨另外一個人,兩極分化嚴重,現在任何一個公共話題都是一樣的,要站隊。
再加上農夫山泉有一些比較敏感的信息被放大,當然,我覺得純粹從公關技巧上來講,應該是有操作的空間,不至于這么被動。
但為什么農夫山泉變成了“農夫與蛇”呢?有3個原因。
第一,身份變了。
鐘睒睒過去是扮演“挑戰者”,相對弱勢的一方。而如今,他是中國首富,“首富”這個帽子一戴,他就已經是屬于一個戰略態勢上的“被動”和“強者”了。
第二,媒介時代變化。
圖文時代,農夫山泉挑戰京華時報,挑戰其他純凈水品牌,核心是標準之爭,它還是有邏輯為牽引的,所以要“以理服人”,或者“各說各理”,比誰的媒體聲量大,線下渠道強;
短視頻時代,以情緒為主導,大眾就是“仇富”,你是“首富”,你就應該有“原罪”。
第三,內容創作者的流量為王。
為了流量制造極端情緒,再自發地被批量復制出來,農夫山泉也是這種傳播規律的“犧牲品”。
我大概5年前提過:“大就是有罪,資本妖魔化,企業就是剝削,會是未來十年中國網絡的底色”,現在來看,這個底色不變。
再回看“情緒”給娃哈哈帶來的價值。
我講一個細節,是一位去杭州參加追悼會的老板朋友說的。他下了機場,希望買一條黑色領帶,結果,機場商店的人就問他,是不是參加宗老追悼會,他說是,人家直接給他免單了。
問:企業如何建立“共情”呢?
翁寶:也是三點吧。
第一,要給這個時代做注解。
從社會現象里看細節和本質。所有輿情危機都要站在社會大背景下去理解。
比如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平權”時代,平權就是正義!但如果你不去平權,反而成為了“刺客”,比如鐘薛高,那就很難,很容易翻車;但小米汽車就因為在汽車圈實現了“平權”,就會受歡迎。
第二,老板需要重建共情力。
我經常說,企業一把手才是企業公關的第一負責人,不是公關VP。但很多企業一把手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與大多數人共情的能力,老板只能和老板“共情”。
第三,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解受眾,或叫用戶。
多走進一線,多調研,多傾聽,多與年輕人互動。通過這些方式,企業能夠識別用戶、受眾的情感觸發點和關注點。
問:我在2024年初,提出危機公關事件頻發,有3個核心原因,分別是:群體摩擦加劇,社交媒體共振,傳統公關失靈。您認同嗎?您怎么看這3點?
翁寶:非常認同,尤其是第三點。
作為曾經的媒體人,經歷過去的傳統公關都是中心化的,以報紙、電視等核心主流媒體為中心。隨著媒體衍變,受眾分化,現在的公關是去中心化,多元化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感覺原有的輿情預警體系在“失靈”,躺著都會“中槍”。現在很多的輿情危機不是企業或個體提前可預判,是突如其來的,并快速發酵掀起巨大聲浪,讓企業和個體措手不及。
問題:如果出現了重大輿情,企業最應該做的3件事是什么?
翁寶:
1、判斷事實。到底錯沒錯?哪里錯了,錯了就認錯,按照常規流程來應對。
2、槍口抬高一寸。很多“判斷”是企業自己覺得自己沒錯,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怎么辦?請把你的“槍口”抬高一寸,啥意思呢?就是“有理讓三分”。
3、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二、談公關
問:流量時代,帶貨為王,很多人有疑問:公關究竟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公關呢?
翁寶:肯定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公關,因為公關很多時候還是花錢部門。企業對公關的需求,可能跟自己業務類型、企業發展階段以及內外部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有關。
但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企業,只要是開門做生意的,都需要做好兩件事,不管你怎么稱呼它們,一個就是重大輿情管理,另一個則是企業敘事設計,做到攻守兼備。
問:企業敘事設計,能否舉個例子?
翁寶:匯志有幸在比亞迪汽車品牌初創和上升期最關鍵的8年,深度服務過。
當時,國產新能源車可沒有現在這么火,匯志當時給比亞迪制定的“敘事設計”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民族旗幟,另一個是技術領先的旗幟。
當時,比亞迪和一個日本企業在日本打了一場專利訴訟,竟然打贏了。我們當時就非常“震驚”,因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專利,比亞迪贏了,這就是這個企業事件中的公共價值。
我們當時的判斷就是,類似的事會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自信會越來越強,中國企業要在全球新能源車占有一席之地。
從“自主品牌元年”、“四大金剛站隊”、“巴菲特中國行”,再到“比亞迪和奔馳合資”,在與比亞迪汽車合作過程中,匯志算是抓住了一些重要節點,朝上述兩個大方向去挖掘符合企業特質的“敘事設計”。
巴菲特中國行
問:去年和今年,都有不少老板因為各種問題“翻車”了,我看到您也是包括史玉柱在內的很多老板的個人公關顧問,您在如何說服老板上,有什么絕招嗎?
翁寶:在危機公關議題上,說服老板,確實很難。因為老板不是萬能的,他一定不會是最懂公關的那個人,如果意見相反,怎么辦呢?
我認為,和老板的溝通,最重要的不是商業視角,不是說你如果不做危機公關,你就損失多少錢,而是要從其他價值點入手。
比如我在北大本科讀的是歷史,主修中國近現代史,和老板聊歷史,可以快速拉近關系,并建立信任。
當然,我指的“歷史”話題并不是“算命看相”,而是文化。我認為,公關的底層是文化,以史為鑒,就比較有說服力。
比如,中國人很怕被別人“道德標簽化”,這是來自我們的文化屬性。從這個視角去和老板溝通,被認同的成功率可能就高一些。
問:您覺得對一個企業公關一號位來說,對上溝通、對內溝通以及對外溝通,哪個更重要?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關系?
翁寶:我覺得分場景相互協同,都很重要。最重要還是要理解老板,尤其是當老板的公關思維沒有建立或者更新的時候,如何引導老板,匹配ta的風格,讓老板自己能“悟道”,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寫給他,這是門藝術。
因此,對公關一號位來說,
既要懂大眾,
又要懂媒體,
還要懂老板和企業,
有點像一個“粘合劑”,幾方面的關系都要處理好。
問:您怎么看公關一號位走向前臺,做ip這樣的做法?認同嗎?
翁寶:公關一號位走向前臺,成為企業的“面孔”,甚至打造個人IP,是近年來公關領域的一種趨勢。這種做法有其利弊,具體取決于企業的文化、行業特性、市場環境以及公關一號位個人的能力和風格。
我個人認為,企業公關一號位不應該是企業的代言人,更像是一個“守門人”,你是公司官方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你要守好這個角色。
公關大部分時間還是要“躲”在老板和企業身后,做好支撐工作,讓老板和企業去享受公眾和媒體的掌聲,除非有一個場景,公關需要站在“前臺”,這就是危機公關。
問:很多老板都在做IP和網紅,都看著雷軍眼紅,您怎么看這件事?老板都需要做網紅嗎?有哪些好處和風險?
翁寶:首先,我是認同老板做IP和網紅的,因為大部分企業的老板,就是自己企業最大的“銷售員”。其次,老板和企業是天然捆綁在一起的。但是,老板做IP和網紅,確實太難了,對老板要求太高。
怎么辦?我覺得要控制一個預期,不是要動不動就整一個熱搜,制造一波“潑天的富貴”,而是企業老板應該堅持做好自己,讓公眾能看到你的本色,而不是在鏡頭面前“討巧”,也不需要每個熱點事件都去“蹭”。你就老老實實做好你自己,通過你的IP,去影響或者鏈接你要服務的人。
在風險方面,我認為,公共話題還是要謹慎,雖然講這個有流量,所以,關鍵不是說什么,而是不說什么。
三、談媒體
問:您是資深媒體人,作為核心骨干參與了《21世紀經濟報道》和《第一財經日報》籌建,您怎么看媒體對企業發展的價值?
翁寶:傳統媒體在融媒體化,這是大勢所趨,但不看報紙不代表我們不看新聞了。
媒體對企業發展的價值,史玉柱給我講過一個傳播理論,我覺得還蠻受用的。
腦白金的廣告,砸了很多錢,也很煩人,我當時就問他,是不是廣告有點太多了?
史玉柱回答我:“水還沒煮開。”
水煮開了,是一個什么狀態呢?就是再加一點火,它就處于持續燒開的狀態。其實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腦白金的廣告,只在中秋或者春節等特殊節點才投放,但你感覺也是鋪天蓋地的,這就是“水煮開了”。
對傳播來說,我們講的飽和式傳播,其實就是要讓水煮開。
問:您曾經提到,要想做好公關,必須要深刻理解媒體。最近這幾年,公關懟媒體、告媒體的事時有發生,您如何看待媒體和公關在當下的關系?
翁寶: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媒體現在良莠不齊,這確實是現狀,但作為公關一號位,通過“撕”媒體來顯示自己的強勢,甚至以撕媒體為榮,我覺得有問題。
媒體關系的本質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何必多一個敵人呢?
當然,在溝通無果的情況下,企業利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我認為是合理的,但前提一定是雙方是有溝通的。
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公關人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保持與媒體的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健康的信息傳播生態。
2022年初,著名媒體人秦朔正式受聘為匯志傳媒首席智庫導師
問:您怎么看圖文媒體和短視頻媒體之間的關系和沖突?
翁寶:首先,中國文化的底層,有幾個特色,比如:官本位、人情社會、仇富。在危機公關上的認知和動作,都需要先對這個“文化”做充分的認知。
其次,短視頻的受眾人群遠大于圖文,其實在傳統紙媒和電視時代,就是這個邏輯。電視廣告為什么比報紙貴?核心就是受眾人群廣,短視頻更是拉開了距離,實現了絕對領先,但圖文也不會因為短視頻就完全“死掉”。
基于上述2點,我認為,在危機公關中,
當你希望講道理,講邏輯,你應該在圖文媒體上側重;
當你希望尋找更多共情,那就多用短視頻,二者可以實現“互補”。
四、談匯志和個人
問:我看別人喊您寶總,是因為熱播的《繁華》嗎?
翁寶:其實不是,我被叫了20多年寶總,沒想到今年火了。
問:成立了18年的匯志傳媒,今年開始,把公司定位從“企業聲譽管理專家”升級為“重大輿情,找匯志”,這次“升級”背后有什么原因嗎?
翁寶:其實核心就多了兩個字“重大”,我們怎么界定這個“重大輿情”呢?來自于我們對市場的一個劃分。
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之下,匯志希望能聚焦在“作業要求高、資源要求高”的重大輿情應對中,并實現從“短急難”的危機公關需求,轉化為“長期、可控、前置”的危機管理體系。
問:您是北大歷史系本科畢業的高材生,算是中國第一代從媒體轉型公關的中國本土公關人。您覺得與國際公關公司來比,中國本土公關公司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翁寶:國際公關公司擁有豐富的國際品牌市場運作、公共關系維護經驗,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豐富的廣告媒介資源與關系網絡,資金實力雄厚,客戶也多為國際性大品牌。
本土公關公司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更熟悉中國文化、有更強的本土媒介資源、更具性價比的費用優勢、更快速的團隊響應服務機制。
劣勢主要表現在品牌力、國際化、理論支撐等。最近,匯志也在開拓整合國際傳播資源,也是為了適應我們合作伙伴的新需求,能夠與合作伙伴在更廣泛的領域,實實在在的走得更長遠。
做公關服務,其實就是長線交朋友,我們不少客戶已經服務超過10年,比如海南春光食品,匯志已經服務春光將近15年了,是合作最久的客戶。長期合作客戶里,5-8年期的合作伙伴應該是最多的。
2024年4月,匯志傳媒骨干團隊走進海南春光椰子王國參觀交流
我經常給團隊講一句話:“這個社會聰明人太多,務實靠譜很重要,也難得。”
我想這也算是我們匯志在團隊氣質,在服務方面,很重要的一項優勢吧,也是合作伙伴可能愿意選擇我們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踏實放心。
問:聽說匯志旗下還有電商業務板塊“多伴電商”,去年末還拿到A輪融資,以及還有一些像智美·匯志產業園、杭州天音等投資業務,能否簡單介紹下,匯志為什么會做這些業務布局?
翁寶:其實,都是圍繞品牌公關主業順勢延展的業務,通過這么多年的公關服務,匯志積累了眾多非常優質的合作伙伴和媒體資源優勢。
通過孵化汽車、電動車、歷史、CSR等新媒體業務板塊,匯志進一步強化了團隊的圖文及視頻內容生產能力,以及與公關的協同價值;通過電商業務板塊,打通自有電商品牌(愛麗新、菲詩故事等)、產品、內容、流量、電商渠道之間的通路,探索品效銷合一的內生發展模式,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平衡合一是核心價值鏈的深度思考問題。
深圳寶安智美·匯志產業園
最后,大叔送上“公關圈寶總”的一組金句:
企業原有的輿情預警體系在“失靈”,躺著都會“中槍”。
過去是以理服人,現在是與更多的人共情。
平權才是正義。
圖文講邏輯,短視頻講情緒。
公關底層是文化。
公關的主要作用就是挖掘企業事件中的公共價值。
公關的底層邏輯是對社會脈動的判斷。
飽和式傳播就是要“讓水煮開”。
中國人很怕被別人“道德標簽化”,這是來自我們的文化屬性。
這個社會聰明人太多,務實靠譜很重要,也難得。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品牌公關相關的話題,希望提問寶總,請你在留言區留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