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甲方這么喜歡沙雕廣告?
作者:潘二蛋 ,首發:廣告百貨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沙雕廣告就登上了中國廣告的舞臺,這一登不打緊,成了商業廣告的熱銷“產品”,并且這么多年過去了一直在熱銷。
01
在看今天的正片之前,我簡單的總結下,中國沙雕廣告的主要類型。
第一類:葉茂中式的重復洗腦廣告
例子比比皆是,從腦白金到恒源祥,到如今的知乎馬蜂窩boss直聘鉑爵旅拍……怎么煩人怎么來。
第二類:土味臺詞廣告
沒有專門的統計過,但印象中如波導手機——手機里的戰斗機、金坷垃等,文案夸張接地氣,透著濃濃的土味。
第三類:土味設計廣告
通常和土味臺詞廣告孿生出現,這個當屬早期的海瀾之家、椰樹牌椰汁、貪玩藍月類網頁游戲為杰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快消品專門追求這么土味的設計的也大有品牌在。
第四類:荒誕劇情類廣告
讓人不合情理的劇情組合或走向,這類如旺仔,媽媽送個旺仔就感動的淚流滿面,急支糖漿,女主與豹子的草原追逐。到現在我都沒想明白,這和豹子有什么關系?難道是超級符號?
時光在流逝,我們都慢慢在變老,沙雕廣告卻依然充滿著活力,變著法的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廣告公司愿意提,甲方客戶也愿意買。
最近我又看到了一支來自中國臺灣的沙雕廣告,我把它歸在“荒誕劇情類”,看完之后我只想評論一句:哈哈哈哈哈有毛病。
這支沙雕廣告你喜歡嗎?
02
同時我又在想另外一個問題,沙雕廣告到底有什么魅力,讓甲方屢屢掏腰包?我認真思考了下,得出來這么幾個答案,分享出來一起探討下。
1、沙雕廣告可能更合甲方的心思
迫于市場的壓力,甲方知道需要打廣告,但害怕自己的錢打水漂。怎么讓錢花得值呢,最粗暴的體現就在logo要大,產品信息要突出。
沙雕廣告的出現全面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既能讓消費者看到想要突出的內容,又能讓內容有一定的辨識度和傳播度。
這讓我想起了近期發生的另外一件事,華與華為“老娘舅”新設計的logo,引起了一眾吐槽,從審美上來說真的很丑,本質上就是土味設計,說實話我也不理解把“舅”放在碗里是啥意思?為此我還在社群里和同行探討,最后我只能得出“快到舅舅的碗里來吃飯”的結論。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華與華是怎樣把這種土味設計賣出的,我在華與華微信的一篇推文里找到了答案。
里面有一個核心觀點:信息一定要少,字體一定要大,而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華與華搬出了《孫子兵法》和“儒家學說”,大致是說商業不是藝術,排斥土low是一種病。
且不論到底對不對,但這很重要,觀點迎合了甲方的內心想法,理論的支撐更讓甲方覺得這錢花得放心花得值,完全沒有不花的理由。
2、看起來沙雕廣告性價比更“高”
但凡是消費,就要考慮個性價比,而在廣告上,性價比體現無非是,花更少的錢獲得更多的曝光量(廣告帶來更多的成交額)。
而成交額是理想情況,沒有任何人能打包票判斷,成交額的增長是廣告帶來的,或承諾廣告能帶來銷售額,目前只能作為衡量標準的是曝光量。
而沙雕廣告,雖說風格上常常被人詬病,但是曝光傳播上的成績,確實是有目共睹。光去年一年引起瘋狂討論和傳播的沙雕廣告,就超十起,產生的話題和文字,連起來估計可以到銀行系了。
3、沙雕廣告消費者似乎更易“買賬”
這里的買賬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第二點已經說了廣告和轉化成交率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消費者看到廣告后為其帶來了新的傳播量。
03
那為什么沙雕廣告能讓消費者自發的去討論和傳播?這里簡單的說兩句。
第一,沙雕廣告具有記憶點,記憶點往往伴隨著傳播點。
第二,沙雕廣告到達消費者大腦的路徑更短。消費者幾乎不需要費力,就能接收到廣告的內容,這使得消費者可以立馬對這支廣告的內容作出反應。總之,最后表現的結果是,消費者對沙雕廣告更買賬。
那接下來的問題是,甲方會繼續喜歡沙雕廣告嗎?
我的答案是,會。因為廣告是商業的衍生物,而任何商業在某一階段,一定需要曝光量,沙雕廣告是不錯的選擇。你覺得呢?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廣告百貨(ID:storea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