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點:讓信息附著的魔力
到底什么是附著力因素?
這個問題要從《引爆點》一書開始講起。目前我認為有2種看法,一種是以本書作Malcolm Gladwell所表述的,附著力不是改變信息內在質量的,而是使之進行某種微小的變化,導致流行。例如旺得曼的金盒子、校醫院的指示圖等案例,作者認為這樣的附著力不能拘泥,應看具體情況去尋找。另一種,是我一直期盼的,包含“信息內在質量”在內的一種附著力,由于包含信息內在質量本身,就便于我們去總結它、運用它,使之成為實實在在的規律。
我想討論的“附著力法則”,就是它的第二種闡述,或許叫做“附著力因素”更為準確些。
該怎樣理解它?
附著力因素,應該是使一條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記憶、行動和分享的關鍵因素。
目的:“有效”溝通
應用:營銷是最直接的應用
該怎樣運用它?
首先附上結論:
附著力=關聯度+實用性+適合形式
要點1:關聯度——與受眾無關的信息沒人看,同時也是遴選目標人群的
要點2:實用性——越有用的信息越能被人接受,注意“實用”的廣泛含義和延伸屬性
要點3:形式——Creative的形式或者有趣好玩的點子是內含信息的最好載體,當然要應地制宜
以上三點,能達到越多越有效果。
(PS:若有人拿腦白金舉例,最好的解釋就是“資本帶來的重復,就是附著力”在當年會非常成功,但我們都是圣斗士,用過一次的招數不會那么有用了)我
首先受到了這篇文章這段文字的嚴重影響:
讓故事瘋狂轉發的6大要素
文中提到了故事的“有道德、有邏輯、有情感”導致人們愿意記住這樣的信息,愿意分享這樣的信息。然而文中最后研究說到:“最后一個影響成功的因素是故事本身的質量”。這說明我們還沒找到最終的答案。
第一次思考(剛剛看完全書)——內在質量是很重要,但附著力不是內在質量。案例中的信息沒有質量的改變,而是進行了微小的變化(排斥和接受之間、能夠風行和不能風行的分野實際上很窄),就會產生巨大的不同。不同在于同樣高質量的內容,會被人樂于接受和分析、傳播給更多人
中間亦受到了這位知友回答的影響:
如何制造病毒營銷內容,并能讓用戶最大化的轉發?病毒內容需要具備什么特點?
文中提到
病毒為什么會感染人?生物病毒的附著位點是特定類型的細胞,內容病毒的作用位點是心智的基本單位。如上文所述,心智的基本單位不太好準確劃分,大體上我覺得可以從幾個維度來思考:
1、有用vs有趣:有用滿足了價值需求,有趣提供了消遣娛樂需求。
2、關系驅動vs內容驅動:關系驅動是『分享給我信任的人』,分享行為的目的是維護關系、是外向的;內容驅動是『通過我的行為干預內容』,分享行為的目的是實現個人成就感、是內向的。
第二次思考——他是信息與受眾的關聯度和實用性
實用性是于受眾是否有價值(信息質量,直擊痛點),關聯度是于受眾是否有一定聯系(針對人群,細分受眾);在做好這兩點基本質量的前提下,想在繁雜的信息中脫穎而出,還需要記憶,讓受眾印象深刻(表現形式,關子、梗、有趣、重復到惡心);
所以做到實用性、關聯度、印象深刻的信息首先容易被接受,進而容易行動、分享
最近的閱讀是來自于一篇社會化營銷筆記的內容:
如何做好社會化營銷策略?
要做好社會化營銷,內容為王宗旨永不過時,那要如何提供好的內容呢?我們相信要產出好的內容,有五個關鍵要素。當然,并不是每次都要五個要素都全部包含,只是包含越多,那內容就更優秀。
1.關聯:
「什么內容是有關我和我生活必的呢?」因此你的內容能為消費者做什么?對他們的生活又是什么?因此,關連性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2.共鳴:
光是只有與消費者相關還是不夠的,除了相關之外,還要了解消費者的特性,像是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在意什么。經過這樣的思考,產出的內容會較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也能夠趨使消費者創造自己的內容。
3.創意:
消費者早已被寵壞,他們總是要新鮮的、不同的事物。因此我們不得不將內容轉個彎、賦予不一樣的感覺、用獨特的角度詮釋,而唯有這樣才能將其他人甩在腦后。
4.娛樂:
嘿!問問你自己吧!你會對于枯燥煩悶的東西感興趣嗎?因此,如何讓你的內容變的有趣、好玩或是讓人驚訝不已,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要素。
5.彈性:
好的內容應該還要具備因地制宜的特性,因為不同環境、不同時空背景的消費者的需求、想法都不一樣。就像是消費者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社群上的內容怎么可以一致?
最后得出的思考:
對于上述5個要素,恰好有新的總結:
1. 這正好是附著力因素的體現
2. 給“關聯性、實用性、形式”三要素以啟發
具體表現在:
①共鳴是目標(無論是好玩還是情感還是悲傷,共鳴才是信息附著力的最優效果)
②關聯=關聯性,必須要與消費者有關(目標群體)
③創意、娛樂、彈性全部=形式,有創意的東西未必需要有趣(娛樂),但有趣的東西大多有創意;而彈性則對形式更有要求
④最后,5要素缺少了“實用性”,即“價值”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總結:將有關聯或有價值或兩者兼有的信息,通過新穎或有趣、能被廣泛接受的形式,讓消費者達到共鳴。
(提問自己:“關聯”似乎≈有價值,關聯性越大越有價值,因為那個東西真的能do something)
呼呼,以上便是近2個月來關于此問題的思考,其實收到的影響遠不止幾本書或幾篇文章,眼睛能看見的,耳朵能聽的,工作經歷的都有影響。這不是一次definition,而是一次學習和嘗試,跟大家做討論,因為不管討論“附著力法則”這一個營銷點的工作是否有意義,過程中的收獲遠比結果大的多 :)
作者公眾號:百聞不如怡見(ID:bwbryj123)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