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公園商業的價值
撰文:顯微鏡,編輯:Zoff,首發:感性城市SCity
回歸線下,回歸現實,回歸社區,跳出標簽困境中感知豐滿的、具體的內容。
從最開始的花園景觀,到大量盒子里強化植物森林的概念,大家努力造“綠洲”的執念源于什么?
時下追捧的“非標”和街區商業,不同到底是更貼合現代年輕人的品牌變化?還是氛圍多了一些樹木和公園建筑風格?
我們是喜歡公園,還是喜歡樹林?我們更傾向自然中的Free還是自然中的健康?
答案可能和解答的角度有直接關系。
今天我們不妨聊聊,所謂“公園商業”以及這一時代標簽背后的需求真相。
一、公園商業的熱潮背后,
是Take a break的集體需求
這幾年“公園商業”這個詞似乎又是國內自定義的一種商業標簽。
很多媒體或者項目,會把一些具有大量綠植和開放公區,又在品牌組合和建筑氣質上,不同于傳統街區或度假村商業的小而美項目,統歸為“公園商業”。
公園一直都存在,突然被商業這種功能性存在追捧結合,一定是公園本身的價值很契合當代消費社會的需求,即:能讓人暫時的休整喘息、有充分的自然綠洲、各種混合群體穿梭的公共性…
不管什么國家什么城市什么年齡,大家都會愛公園。
圖源小紅書
但在某種程度上,公園有點“反商業”,公園屬性會消解一部分商業性的消費鼓動,在大部分公園中,商業內容更多只是一個便利店或者café shop的設施存在。
而“公園商業”之所以會被探討甚至流行,核心是契合了當代客人的內心需求。
尤其是習慣高頻使用電子產品和網絡社交工具的70-90后們,對于參與線下的真實,已經在心理上會不由自主地附上了很多功能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但本能地,又會渴望公園這種自然空間提供的放松和交流。
好的公園商業,一定是把握了公園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動態平衡,在公園里營造商業的目的地,在商業里重新營造公共性。
從這樣的視角,再讓我們回顧幾個案例。
1、REGULAR·源野
雖然被討論了太多次,但這依然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商業”案例,也是國內商業更新里程碑式的項目,它的出現,直接點燃了一種浪潮;而最近的REGULAR也在悄無聲息的改變。
基礎信息大家都熟悉:它坐落于大源中央公園,周圍是天府二三街密集的商住區,項目整體建筑偏向于粗糲原始感的設計、穿梭下沉的動線、以及主題花園式的植物景觀…這一切,都很好的借力了公園天然地松弛感。
而為了讓商業在這種松弛感中出現的不突兀,項目刻意地將開放和封閉的空間進行了交叉組合,并且在內容上也有意識地挑選了品牌。
2、“想象力的種子”gregarious
更像三座小花園連接的隧道,這個2000㎡左右的空間里,源野并沒有采用全自營或者一個品牌集合的傳統呈現方式,而是切成一個個方正小鋪,呈現出Element、LINFONI、荒石公園等更注重生活方式和價值輸出的慢品牌。
如今,除卻部分商鋪用作自營集合店以外,這里通過原有的辦公區,通過一抹定制的藍色裝置,又延伸出可以“靈活辦公”的區域,給大家多一份在這里停留的目的。
圖源小紅書
3、開放的三個小花園
對接不同的人群入口,一個是停車場出來,兩個是步行人群從大源公園的下沉口進入。
所以內容上,項目把更多watching people和have fun的餐酒、愉悅身心的花卉和香氛、給了人群涌入的下沉口;而目的性消費,be yourself的日常相處比如理發店、比如品牌購物、比如寵物護理,留給了停車場的人群。
而在北廣場,一個輕量化的,正在生長的“REGULAR MARKET”正在搭建中,讓這個花園有些更多自下而上的野生活力感,制造類似于曼谷式的生活煙火。
當然,除了尊重公園的慢節奏,加入符合現代人審美和放松需求的商業內容,如今的REGUALR很有參考性的一點是并沒有為了所謂的調性保持“高冷”,而是有意識又有節制的制造了雅俗共賞的屬性。
圖源小紅書
(上)LINFONI(下)REGULAR MARKET
在封閉的gregarious空間里,除了合作的零售品牌,剩下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部分,源野團隊自營了gregarious store和café,不只是品牌銷售的補充,更是提供了多變的快閃組合的可能,梵幾,Tagi.,山池咖啡、HOJA花店等等各種形態的品牌,都在這里呈現過不同的內容,不斷共創的話題性和新鮮度,都是一種驅動力。
雖然網紅的定義大相徑庭,但不得不說網紅屬性下吸引的打卡行為和博主流量,確實是一部分支撐,是傳播者,這些“只逛不買,只拍不吃”的人其實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誰不喜歡咖啡店門口都是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你購物,他們看著你購物。
公園之所以讓人放松,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創造了一個場域,能夠聚集和穿梭復雜多樣的人群,你在看人,人也在看你。
品牌則是融化在公園價值和網紅風景的時間、空間體驗之中,讓消費者在有意無意的穿梭中,感受和他人和品牌和場域的交流,潛移默化感受到生活方式的傳遞,以及被帶動的情緒和價值消費。
二、每個新社區,
可能都需要一個公園商業
最好的商業,一定是時代性的產物。
我們討論公園商業,也是因為這樣的形態,可能是最符合當下時代人們生活軌跡和內心需求的消費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種更社區化的配套形式。
當下是什么?
想一想我們的身邊:三年網校的大學生,初識鄰居的居家人,投遞無門的研究生,不想結婚的都市人…本質上,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我們,這幾年都經歷了同樣的虛無攻擊,曾經的義無反顧和按部就班,被輕易推翻之后,曾經最大的精神港灣是小家庭,然而這個單位中的每個人,都被如此無差別攻擊后,誰又能給誰提供新的精神價值?
圖源小紅書
每個人對于生活的追求和意義感,似乎都在進行一場重建。
在這場重建中,國潮服裝文化、小而美項目,小紅書搭子文化、一線城市的夜校體驗,老街道CityWalk等等,都是在2021年前后非常集中的出現并且迅速成長,這一切背后正是每個人主觀自救,探尋新意義的方式,很重要的一點,是尋求新的弱關系。
社區是弱關系最容易發生的地方。
曾經社區是老年人遛彎鍛煉,中年人打麻將喝茶,鄰里閑話遛狗遛彎的公共配套,但現在呢?特別是一線城市,社區已經變成一個單薄的居委會標簽或者快遞地址?這些改變的背后,并不應該粗暴的被定義為網絡社交帶來的習慣剝奪,又或者是年輕人需求或者表現形式的變化,本質上,是幾代人,同時,都變了。
之所以說,每個社區都可能需要一個公園商業,是因為公園是最容易統一需求的地方,而公園商業,又最容易篩選有效關系的環境。把這些特質結合起來,在如今的慢時代里,讓每個人每個項目都能重新找到自己的節奏是最重要的。
麓湖CPI島
麓湖CPI
最近開業的麓湖CPI,就提供了很好的“自由藝術社區感”的新商業樣本。
項目本身的位置其實和麓湖主住宅區還有一些距離,步行到最成熟的麓客美食島也大概需要20分鐘,本身作為別墅樣板房的建筑前身,很多獨棟項目都處于非主動線的臺階深處,整個項目組團GLA不到1.5萬方,但總讓人擔心和周圍都聯動性不強,人群流動性不高。
就是這樣看似超長培育期,還有點找不到“必要”的項目,真正打開去看,反而收獲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解題思路。
首先,建筑、園林、動線的美感在視覺上,和麓湖現在成熟,也有點生硬的幾個商業區域劃開了風格界限,更原始更公園更野趣更自然,甚至某些材質和呈現思路上和REGULAR有那么一點神似,但卻顯得更加“少女心”,女性化氣質強烈。
初見,就會讓人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公園商業,大量的樹木,植物景觀和草坪,超級具有公共服務型的標識和功能設置:Pet pick p清洗收納、take easy的停靠處、puppu parking的人寵休息凳等等都展示出極大的松弛感和包容性。
CPI島多樣人群
走進去,公園公共性的特質被進一步放大。
各個年齡層不同需求的人都在這里聚集,有遛狗的住戶,有精心拍照的小姐姐,有探店體驗的博主,還有呼吸新鮮空氣的三五阿姨,有約會的小情侶,還有盤腿而坐曬著太陽發呆的野餐氛圍組…
其實在CPI的組團里,商業內容的提供并沒有完全開業,但已經呈現的品牌都很好的詮釋著一種統一的長期主義。從強調頻率變成強調復購,是注重和客戶的鏈接更緊密長久,而不是一次性的沖刺更加猛烈。
其次,這里很多有趣的小店,很好的把握住了公園的生命力。
比如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嵐,一家策展空間咖啡廳。和市中心街鋪老店不同的是,CPI的新店把咖啡茶飲的體驗區呈現在最顯眼的位置,而器皿的空間則是放在進門口或者通過窗戶才能探究的空間里。
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嵐(室內)
AOARASI ART & Craft gallery青嵐(室外)
這里會不定期經營日式器皿為主的展出,會更注重展開和消費者的互動,比如用這些器皿喝咖啡,感受冷與熱、不同質感的音頻在器皿中不同的味覺,這是漫長而有趣的發酵過程,可能你不會購買,但體驗后你會記得,收藏,下個月朋友搬家在家門口就可以購買。
比如α7 CreaterLab團隊自營的快閃店OPEN HOUR,作為一間分享生活靈感的選物商店,除了陳列和貨品內容本身的特色,這里把小陽臺做成一個需要穿過店鋪的公共空間,是很符合生活靈感的巧思,要知道這家店并不售賣食物飲品。
你可以沒有壓力的坐在這里發呆、交流,隔著玻璃從另一個角度看店里的好物,看人們把玩,這種體驗是像是一個現場無聲的直播,多么新鮮的立體互動。
OPEN HOUR快閃店 小陽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對于公園商業這種不算強消費引導的經營方式,社區感是持續生命力的關鍵。
而檢驗一個地方是不是具備社區感的配套,可以看看當這里所有店鋪關門了,你是不是還覺得逛起來很舒服,會不會還有人和你一樣,在這里散步、交流、發生。
CPI的夜晚真的很有趣。首先是音樂,帶著house感的EDM始終貫穿,現場的燈光也不是簡單的基礎照明或者品牌門頭的照明保留,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的狀態,星星點點圍繞著湖邊野徑,甚至讓你覺得夜晚又是新的快樂。
步行小道上的依靠桿,只有當人靠上去才會有感應燈光照亮,湖邊的樹影下,地面是潛入了淺淺的星光,很多品牌的外擺都被設置成了半收納的開放桌椅,你依然可以坐在臺階上,坐在門框里,依然有小桌臺,依然有寵物的固定區,三三兩兩,依然有不同的人,夜晚談心的,遛狗的,自帶啤酒聚會的,一個人發呆的…
麓湖CPI的夜晚
這一切本身并不夠消費主義,或許愿意去合作這樣商業的品牌也會被看作branding行為,把一個個小獨棟做成湖邊理想小店的樣子...但這一切又因為創造了人的穿梭相聚和反復停留,有了無限消費的可能。
所以才說,或許每個社區,都需要一個公園商業,我們總說重建附近,重建社區,不就是為了有那么一個場域讓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感受真實的消費社會,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關系,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意義。
麓湖CPI
三、我們所需要的商業服務,
能不在于具體
探討公園商業和社區性的本質,是幫助我們進一步看到,如今最能夠激發消費欲的一定不再是消費行為直接關聯的貨品本身,甚至都不再是場域的便利和標簽價值,而是你能提供的服務。
理解這種“服務”,我們可以從上海餐廳說起。
大部分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會承認,上海受歡迎的餐廳特色,其味道部分從來只是強調高于平均線的70分而已(此處不指代所有,是核心餐飲的平均分),它的精髓在于每個方面都不錯,尤其是服務拉到80分+。
這個服務,除了我們熟悉的服務員常規外,還有背后創新又尊重的精神意識。
圖源小紅書
什么滬價可頌、什么咖啡煎餅,什么預約限流的特調O.P.S,每一個餐飲流行現象的背后特別直觀的反映了上海的這種服務特質,希望你關注,希望你探索,你可以不認可不喜歡,但不否認,它喚醒了你哪怕一剎那的好奇心和體驗沖動。
商業總是說“滿足美好生活”,這其實并不容易,越是發達的一線城市,生活于此的人要求就越高,內心可能越疲憊荒蕪。
直給可能會帶來戳破偽裝的敗逃,太含蓄又可能會止于觀望的傲嬌,所以,最高級的服務,是需要通過創新的產品和尊重的表達方式,去一點一點地交流和等待,潛移默化地喚醒每個消費者美好生活的期待。
所以,總說上海是時尚生活方式的探索和領先者本質上也在于此,而時代中產生的各種買手店、餐廳、咖啡廳、集市活動等等內容形式,都是為了能更好的提供這樣的服務。不是售賣的商品多了不起,是他們的服務,讓你覺得自己好了起來。
后記
圖源小紅書
回到開篇的話題,商業呈現更開放的尺度和空間,即使是盒子也強調綠洲和園林,我們越來越厭倦傳統購物中心,越來越追捧公園商業,這些喜歡的背后是一時的熱潮還是隱藏著每個人更深層次的時代性需求。
商業永遠是服務者的存在,你需要澎湃我就造夢,你需要安撫我就擁抱,你需要放松我就給你自由。
圖源小紅書
生活不總是大破大立,更多時候是縫縫補補。
回歸線下,回歸現實,回歸社區,或許更容易從標簽的困境中愛上豐滿的具體的自己。
作者公眾號: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