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米生態鏈品牌的“憂與愛”
作者:花道
原標題:沾過光、踩過坑的小米生態鏈企業,給品牌指了什么出路?
小米造車的熱度告一段落了,一個畫風清奇的話題引起了刀法的關注,#為什么希望雷軍生產衛生巾#。
姑且從商業角度去看,消費者怎么會對小米跨界抱有這樣那樣的期待呢?
刀法查閱資料發現,不管是做手機還是造車,小米一直以來都是制造業的“鯰魚”。過去十年間,小米幾乎每進入一個行業就攪動一個行業,倒逼一些企業活躍起來。
2013 年,在智能硬件和物聯網趨勢下,「紫米」與小米展開深度合作,主要做移動電源,這是小米生態鏈真正意義上的首家公司。此后,小米以投資但不控股的方式,逐步覆蓋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品類,初步構建起「小米生態鏈」。
這些生態鏈企業通常是垂直領域的佼佼者,在合作小米后,定位于標準化程度高、通用功能性強的產品,以低毛利產品獲客帶來流量,搭配做高毛利的長尾產品。
三年后,小米生態鏈的 77 家合作企業中,有 16 家年收入過億,3 家年收入超十億。根據財報,到 2023 年底,小米累計投資超過 430 家公司,總賬面價值超過 671 億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年間,生態鏈企業也從當初借力小米,走向“去小米化”,重新聚焦打造自有品牌。
從結果來看,小米生態鏈堪比 3C數碼、智能家居等領域的黃埔軍校,催熟了包括「華米」「智米」「云米」「石頭科技」等知名品牌,激活了市場競爭。
不過,當這些企業從代工廠、產品團隊等生態鏈角色蛻變為品牌,再度和小米對視時,雙方關系也變得“曖昧”了起來。
一、靠小米生態鏈打開視野,多家品牌從“航母”上起飛
故事要從十多年前的爆品——小米移動電源說起。
當時是小米造手機的第四年,小米團隊比較關注手機周邊品類市場,自然也篩選了許多款質量參差不齊的移動電源。
適逢蘋果 iPad 上市,市場本以為 iPad 會大幅替代筆記本,結果并沒有,這就導致了蘋果電芯供給過剩。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發現,朋友做的移動電源用上了蘋果的剩余電芯,質量不錯價格還便宜,劉德敏銳洞察到商機,“移動電源本質上是一個尾貨生意”。
抓住底層邏輯后,小米找來紫米團隊,共同切入移動電源市場。雙方一邊探索,一邊慢慢形成后來小米生態鏈的基本模式:
1、在產品打磨上:小米對生態鏈公司輸出產品方法論、價值觀,提供全方位支持,共同定義產品、主導設計、協助研發、背書供應鏈,并對生態鏈產品進行內測;
2、在品牌勢能上:對通過內測的生態鏈產品進行分類,收錄到「小米」和「米家」兩個品牌;
3、在渠道支持上:提供小米商城、米家商城和線下小米之家等渠道及營銷支持,由小米負責銷售與售后;
4、在企業定位上:生態鏈企業是獨立的公司,除了米家和小米品牌的產品外,它們同時研發、銷售自有品牌產品;
5、在供應鏈背書和商業投資上:以小米公司的信譽為生態鏈伙伴提供供應鏈背書,邀請一線投資機構、投資人為生態鏈公司提供支持,堅持投資但不控股。
刀法注意到,小米生態鏈對合作企業的賦能,首先在于戰略,即交流方法論、價值觀、商業洞察;其次才是戰術,即在有限期限內通過產品內測,運用小米渠道背書勢能,造就多個爆款,打出品類心智,迅速做高優勢領域的市場規模。
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中,劉德回憶,短短三年后,“紫米不僅是一個移動電源公司,是一個電池專家,也變成了一個電池供應鏈管理公司”,從一個初創公司,迅速成長為 B端和 C端市場都頗具話語權的行業領軍者。
2013-2016 年間是小米生態鏈的高產期。和紫米類似,華米、云米、純米、智米、石頭科技等企業在加入生態鏈之后,均推出了爆款產品,包括小米手環、小米凈水器、米家壓力IH電飯煲、米家掃地機器人及米家空氣凈化器等,在改善用戶使用感的同時,普遍以性價比著稱。
關于使用感方面,有個例子。云米在開發凈水器產品時,發現用戶痛點在于漏水,經過迭代方案測試,他們解決了傳統凈水器產品的“漏水問題”,既滿足用戶需求,又倒逼產業升級。
按理來說,這些投入和創新應該值得更好的市場價格,為什么小米生態鏈沒有放棄追求性價比?
對此,雷軍曾給出解釋,“因為毛利率低,就逼著自己追求效率,改善項目,這樣才能保持公司的戰斗力”,“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其實就是提升效率”。
許多小米生態鏈企業對效率的崇拜,全方位體現在產品、渠道及商業化路徑的認知和選擇上,這其中以華米最為典型。
2014 年,售價為 79 元的小米手環面市,上市即火遍全網,這也是華米和小米共同孕育的標桿作品。
來自消費者的肯定,無疑增強了華米重倉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信心,加上渠道供應鏈等支持,華米之后嘗試和李寧品牌推出了智能跑鞋,開始深入探索。
2015 年,華米發力自有品牌「Amazfit」,并于 2018 年大舉收購智能穿戴品牌「Zepp」。同年 2 月,華米成為首個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動作之快,將效率發揮到極致,也為其他小米生態鏈企業轉做自有品牌再添一把火——這一年 9 月,云米也成功上市,成為“物聯網家電第一股”。
華米上市后的 2019-2021 年,出貨量已經分別高達 4230萬臺、4570萬臺、3610 萬臺,并在 2020 年達到了 64.33 億元的營收高點,一度成為業內津津樂道的商業故事。
二、不依附小米后,必要且漫長的高端化之路
小米“性價比”的打法雖然能快速切入市場,卻依賴規模,并不利于一些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健康的現金流。
對小米生態鏈品牌來說,“性價比”路線只是不斷挑戰企業生產利潤紅線,優化產品、跑通商業模式的一個階段。當后續聚焦自有品牌之后,“去小米化”的第一步,是盡量避開原先熟悉的中低價格帶(理論上,也為了不直接形成競爭)。
比如華米推出自有品牌 Amazfit 首款手環,定價 299 元,就和原先 79 元小米手環形成差異。由于華米正是“小米運動”APP 的開發團隊,Amazfit 手環可以和適配小米手環的“小米運動” APP 綁定使用。也就是說,原小米手環用戶能夠較為絲滑轉化成“更高端定位”的 Amazfit 手環用戶。(這里補充一句,“小米運動”APP 后來更名為華米旗下的 Zepp)
華米對用戶健康數據的收集意識,也為品牌在開拓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打造高端化之路鋪設了一塊基石。
今年 2 月,華米除了更新發布新款千元價格帶的智能手表,在軟件方面也進一步開發了 AI 加持的 Zepp 運動教練,用戶可自動檢測 25 種運動類型的力量訓練模式。此外,更新后的 Amazfit Balance 智能手表,可以支持 HRV(心率變異性)獨立應用,產品的血壓測量功能還拿到了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有助于品牌繼續向專業化深耕。
在品牌力打造上,華米還邀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凱爾文·基普圖姆,正式成為“Amazfit運動員”。
只是目前,華米的品牌高端化戰略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在華為、OPPO、VIVO 等眾多國民品牌紛紛加入智能手表領域競爭之后。
財報顯示,近年來,華米的存貨周轉天數持續增高,上市次年為 57.11 天,2022 年增至 122.41 天,去年已經達到 159.14 天。反映在市場預期上,股價長期徘徊在每股不到 1 美元的水平。
作為昔日米家掃地機器人的供應商之一,石頭科技的高端化之路倒是相對更順暢些。
依然是通過股價看市場對品牌的信心。石頭科技于 2020 年 2 月 在科創板上市,截至 5 月 8 日收盤,報價 444.88 元/股。
對比華米和石頭科技,產品的使用場景及頻次固然是境遇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兩個品牌在出海過程中的戰略打法,也暗示著兩者會前往不同的方向。
先從資本市場來看,華米在北美市場的股價表現,和“中概股”集體面臨的壓力不無關系。不過華米早期打入海外市場,雖然也合作國際消費電子展,但在產品宣傳上更注重合作外網泛娛樂 KOL,以場景化使用展示和性價比打開局面,沒有聚焦在運動專業領域,客觀來說,這給后來抬高品牌勢能埋下了一個難點。
而石頭科技進入美國市場前,先對用戶進行調研,發現他們對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清掃墻角時不太滿意。于是,石頭科技很快就針對當地市場推出了專門的產品,宣傳時強調優化清掃墻角的性能。
此外,石頭科技邀請科技類媒體提供產品進行測評,較早樹立起專業的品牌心智,持續為品牌高端化進行背書。公開數據顯示,石頭科技高端產品(售價 800 美元以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已達 57%,遠超巨頭 iRobot。
再看當初小米生態鏈傳授給企業的第一課,并非表層的“性價比”概念,而是被石頭科技放在最高優先級的“產品”。華米如今略顯局促的高端化之路,或許接下來會在產品維度找到更明確的路標。
三、分析師點評
對這些生態鏈品牌而言,小米的角色是復雜的,不僅是起步期的投資方、快速發展期的大客戶、品牌化進程中的“老師”,某種程度上也是競爭對手。
在小米生態鏈戰略早期,合作相關細分領域的實力公司,幫小米在對應賽道快速形成了規模效應,得以將成本降下來。小米曾承諾,在合作的兩年或三年內,“不投資同品類的企業”,但保護期過后生態鏈企業只要有實力,都可以跨到生態鏈企業的領域去進行競爭,不搞“圈地”。
今天的消費者喊話小米,希望它不斷拓寬生態鏈品類覆蓋,根本上不滿足于看性價比,還看品質,也就側面說明,消費市場的需求依然有活力,消費者永遠不會放棄挖掘新品牌。
當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目標一致,往后幾年,依然是留給潛力品牌們最好的時代。
參考資料:
2017.5《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
2024.4,新浪證券《華米科技淪為仙股:收入縮水持續虧損、出貨量幾近腰斬 “去小米化”但自有品牌銷售額也持續下滑》
2024.5,經濟觀察報《中國掃地機器人“占領”美國高端市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