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品牌×短劇」7種常見營銷玩法,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作者:Claire,來源:Morketing
短劇在今年春天火了,幕后“推手”愛、優、騰、芒、抖、快早已在短劇領域布局多年。
早在2018年,愛奇藝推出了國內第一部豎屏微短劇。在那之后,不僅主流長短視頻平臺紛紛加入這一浪潮,品牌方也向短劇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2021年,倩碧在快手平臺推出的《狐系女友惹不起》獲得了1.5億播放量,成為最早從短劇的流量紅利中獲利的品牌之一。《2023快手短劇價值報告》顯示,去年平臺累計上線了90部+商業化短劇,累計合作了35+品牌。韓束、珀萊雅、一葉子、丸美、淘特、京東、雪碧、oppo等品牌及互聯網平臺的定制短劇在抖音、快手平臺上熱映。
高漲的追劇熱情,被轉化成漂亮的品牌成績單。比如,美妝品牌韓束去年在抖音平臺上和短劇達人@姜十七合作了五部短劇,播放量50億+。在這些短劇中頻頻出現的「韓束紅蠻腰禮盒」,僅去年前三季度就賣出了290萬+套。
雖然說短視頻時代各行各業都在被重造,但像短劇行業這樣憑空出現、火到和傳統電影院線“叫板”的新業態卻十分少見。更難得的是,短劇行業迅速整理出一條清晰的商業化路徑,似乎真正幫助品牌找到了一種廣告營銷的新出路。
01
傳統影視劇vs互聯網短劇
營銷能力升級了嗎?
短劇誕生之初,給人們留下了“快節奏無腦爽劇”的印象,但僅僅幾年過去,行業就交出了很多制作精良的誠意之作——和前兩年的直播間一樣,很多明星、名導也走進了短劇的攝影棚,倒逼短劇行業的作品質量整體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短劇節奏與短視頻平臺非常適配,所以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平臺成為行業中流砥柱,而這也為短劇提供了非常龐大、活躍的觀眾群體(快手今年年初發布報告指出其微短劇日活用戶已達2.6億+;抖音則稱其微短劇日去重用戶1億+)。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短劇是「傳統影視劇」和「短視頻」二者特點相結合的一種視頻產物,自然也就兼顧這兩類視頻內容的廣告營銷能力。
與傳統影視劇作品一樣,短劇為品牌提供了「道具/場景植入」「主角口播」「定制式故事情節」「冠名」等營銷玩法。
能力一:「道具/場景植入」,產品硬廣
今年春節期間,徐夢潔、李川主演的短劇《大過年的》中,出現了主角贈送護膚品牌「谷雨」美白套裝作為新年禮物的情節。
能力二:「主角口播」,借勢明星/角色光環
天貓年貨節冠名的快手短劇《超能坐班族》邀請到了演員郭曉婷、尹正主演,在劇中主角遇到送禮難題時,出現了一段郭曉婷介紹天貓年貨節的臺詞。
能力三:「定制式故事情節」,品牌緊密結合劇情
天貓年貨節在快手冠名的另一檔短劇《我在大宋開酒吧》更是邀請到了《甄嬛傳》的“溫太醫”和“沈眉莊”時隔十年“重組CP”。劇中出現了一段“沈眉莊”在古代開“超市”的情節,超市中掛著天貓年貨節的橫幅,“滿減”“包郵”“信鴿客服”等在天貓網購中常見的服務場景則在劇中多次出現,推動著劇情發展。
能力四:「冠名權」,享受短劇全平臺流量
品牌冠名短劇,這樣做的目的顯然已經超出被短劇觀眾看見本身,而是要與劇集“綁定”,在平臺內外獲得更長期、全面的曝光機會,從而在短劇乃至短劇之外的受眾人群心里留下深深的品牌記憶點。
與此同時,作為短視頻時代誕生的產物,短劇呈現了一些傳統劇集所不具備的營銷能力:如「品牌定制」「評論互動」「商品頁跳轉」等。
能力五:「品牌定制」,品牌主導劇情
短劇因為其短平快的制作特點,在抖、快平臺上出現了很多品牌定制的劇集,這顯然是傳統影視劇所沒有的。有的“定制”甚至從劇名就能看出來,比如抖音平臺上播放的茶百道定制短劇《愛有百道新鮮》,韓束的《一束陽光一束愛》等等。《愛有百道新鮮》的劇情故事也圍繞在茶百道工作的女主@姜十七身上展開,這部僅五集的短劇收獲了3.6億+播放量和480萬+的點贊量。
能力六:「評論互動」,評論互動區出現驚喜特效
品牌可以在劇播期間設置一些關鍵詞,和網友進行互動。比如《超能上班族》的劇集評論區如果評論“超能力”,頁面上就會彈出不同主角照片的“超能力卡片”。當然除了一些酷炫的評論區特技外,抖、快平臺的強互動屬性,本就吸引用戶自發地在短劇評論區留言互動。
再加之一些劇集演員的明星效應,能夠吸引更多粉絲和劇迷發表評論。這也成為了品牌可以多做文章的一種短劇營銷方式。
能力七:「商品頁跳轉」,可以直接跳轉到品牌直播間或商品頁,完成后鏈路轉化
傳統的電影、電視劇、綜藝,在品牌眼中,主要起到了品牌廣告的作用。但短劇營銷利用其移動互聯網為主要播放平臺的特性,逐漸打開了劇集內容的營銷后鏈路——比如,短劇視頻的評論區可以直接跳轉站外的購買渠道,可以跳轉至站內的直播間,甚至可以直接掛小黃車銷售商品實現站內閉環。
總之,無論站內還是站外,各大平臺的短劇基本都具備后鏈路轉化的實力,而品牌實際轉化水平如何,一要看短劇視頻內容是否足夠吸引用戶點擊跳轉鏈接;二要看視頻平臺站內外跳轉路徑是否足夠絲滑、足夠用戶友好,而這一部分能力想必也會是各大平臺未來競爭的一個重點。
02
精品+精準,短劇營銷才能長久
雖然行業普遍定義2023年左右,短劇走入了「成熟期」,但這并不意味著短劇營銷也進入成熟階段。
現階段,品牌仍然需要對播放平臺的受眾人群、短劇營銷劇的具體合作形式、短劇劇情所傳達的精神主題、短劇制作的質感和水平等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才可能真正吃到這波短劇營銷的紅利。
從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美妝護膚類、電商平臺類、食品飲料類品牌,是短劇營銷的“常客”。這些品類的統一特點是客單價相對低,消費者購買旅程較短,所以很有可能在一集三五分鐘的微短劇里直接促成銷售;同時這些品類屬于消費者的生活必需品,很容易被植入到劇集里,隨著劇情的推進由主角演繹出來。
除了上述強轉化的品類,也出現了汽車、大健康等需求「品牌/品類市場教育+長期轉化」相結合的案例,比如上汽大眾的快手短劇《意想不到的人生》,通過“娛樂圈霸總”王耀慶的演繹,傳播上汽大眾旗下的途昂品牌。利用短劇做品牌廣告的優勢在于,一般而言視頻平臺的年輕用戶占比較高,且用戶群畫像更清晰,更容易鎖定目標群體;更重要的是,短劇和KOL的聯動乃至二創,能承接前期流量,放大傳播勢能,使得觸達路徑相對更深更長。但缺點是,這對于短劇的品質和創意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否則可能會弄巧成拙起到反面作用。
我們關注到,抖音、快手在2024年持續發力短劇品牌營銷,大力給予流量扶持,從劇本創作、內容制作、賬號運營、商業化等各個方面健全自身的競爭優勢。
那么未來,短劇營銷還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能否帶領品牌解鎖更多的營銷思路乃至生意增長機會?
在內容層面,品牌短劇會呈現越來越精品化的必然趨勢。短劇應該是區別于短視頻廣告、KOL帶貨的廣告形式,所以無論平臺方、劇作方還是品牌方,都會推進這一趨勢照進現實。否則,用戶對短劇過了“新鮮勁”,可能會將其視作一種很雞肋的內容廣告產品,主動放棄追劇。
而且優質的廣告內容和大品牌是相互成就的關系,當越來越多行業頭部品牌涌入短劇營銷這個賽道,才能打破短劇是“土味內容”這一刻板印象,證明這一營銷方式真正具有普適性和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得到充分的數據驅動和精準營銷,對品牌來說是嘗試短劇營銷的原因之一。如果平臺方能為品牌提供更清晰的用戶畫像,根據其內容偏好來制作精彩的短劇內容;在后期形成完整的全鏈路營銷,持續追蹤短劇受眾,那么這對品牌來說將成為很大的助力。“
作者:Morketing(ID:Morket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