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書,大力出不了奇跡(面飛書感受)
一年前我面了飛書的商業化崗位,看到其大幅裁員的新聞,很有感慨,多說幾句。
在去年5月份,也就是飛書團隊CEO、商業化負責人等高層大換血后,我面試了飛書的營銷相關高階職位,面試官是林嬋。獵頭說當時CEO在新加坡忙出海的事兒,林嬋就是營銷相關能面到的最高負責人了。
飛書的商業化是風格迥異的兩代。第一代負責人是曾任GE數字集團大中華區副總裁的吳瑋杰,走的是外企TO B思路,為飛書商業化留下了流程化的框架;之后換成了林嬋。
在我面時,商業化的戰略和部門架構未明。我看到,林嬋戰功赫赫,銷售出身,一路被委以突擊隊重任,在巨量引擎的各個區域市場前線,從華東到日本,都是前鋒的角色。
很期待和她的見面。
但最終,那次面試是雙方都沒有看上。獵頭驚訝于我們怎么聊了那么久,我坦率說了,基本后半程是牛頭不對馬嘴,對飛書如何做商業化這個事兒上,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思路上。
林嬋考慮得更多的,是是否有現成關鍵人人脈資源、如何用交流技巧達成銷售上。在淺淺的接觸中,她的確是一個執行力超強、有著“非贏不可”信念的的大SALES。
在我看來,飛書對于營銷執掌者來說,是個潛力巨大的好項目:蛋糕市場大,產品力過硬,和競品比有差異化,基本盤和想象空間大,是賽道顛覆者。
但是,那次面試后,我一個深刻的感觸是:飛書,并未找到自己對的階段性目標。在錯誤目標下的超強執行力,更多是停留在之前字節帶來的巨大成功的思維慣性上不可自拔。
飛書不知道自己是誰,它只知道自己的目標——未來要做這塊兒的小霸王。它并不了解to B這所學校,不明白為什么一層03號辦公室大家都不去,要壓過現在的老大要先發展幾個死忠粉而不是人人皆是朋友。
他的行動,能看出,真正信奉的,是“大力出奇跡”。
TO B最大的泡泡就是“我什么都可以做”。選擇“我要做什么”容易,選擇“我不做什么”才最難。做不好后者,帶來的就是產品研發投入與營銷資源投入的巨大浪費。
錢要花在刀刃上,才最鋒利。TO B是長跑而不是短跑。想彎道超車,得審時度勢,用自己最鋒利的矛,攻對手最弱的盾。“大水漫灌”,死得更快。
它犯的錯誤,非常典型:
一、產品與營銷“大水漫灌”,
短期目標不明、效能失調
2022年9月張利東在字節 All hands 會上說,飛書是天花板很高且能實現全球化的機會,如能做成全球化,有可能成為“字節未來最主要的競爭力之一”。
張一鳴可以畫大餅,談“愿景”;但負責實操的GM,要明確階段性目標。
階段性目標:飛書的客戶是誰?它在甲方心中差異化是什么?它切入市場最鋒利的矛是什么?我一年最重要的考核數字是什么?
“階段性目標的合理性”是決定成敗的首要因素。
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很容易,想明白不要什么很難。
大老板“既要又要還要”并沒有錯,但是對低利潤的SAAS行業來說,在什么時間匹配什么資源才是長久存活之道;TO B企業是耐力型動物,靠著時間積累資源最后造成競品不可跨越的門檻;
所以,在產品與營銷上,走哪一步就花哪一步的錢,每一步的資源適配,是TO B企業生存之道;TO C是短跑,靠的是爆發力和彎道超車;TO B是一場長跑,要超車也要遵守規則,合理的分配體(CAI)力;
飛書非常清楚自己的長期愿景,卻對短期攻防視而不見,造成產品與營銷投入的大水漫灌;
這是執掌者必須要拍板決定的事情。辦公協同SAAS的目標可以大客戶、中小企業并行,但是,階段性結果,無論是用DOU還是ARR的考核,可以動蕩搖擺,但都應該是一致方向上的多樣測試。
影響產品經理交付結果的,一是目標合理性,二是研發資源,三才是產品經理的能力。
影響市場營銷效果的,同理,一是目標合理性,二是投入資源,三才是一線人員專業能力。“階段性目標的合理性”是決定成敗的首要因素。
想不清楚,才會大水漫灌。
二、客戶地圖錯誤,
標桿企業不標桿,做一個賠一個
對于TO B企業來說,確定階段性目標后,畫出清晰的,到企業標簽畫像甚至品牌的客戶地圖,是“磨刀”第二步。
TO B企業說“都是我的客戶”,和高知大齡女生找對象說“都可以”,是一樣的,就是屁話,沒有任何信息。
我始終認為,在階段性目標中,飛書的標桿客戶地圖,是非常清晰且有限的。
字節的高層價值觀是:每一個業務都應該靠自己證明價值。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互聯網化的、協同應用的、組織創新的價值觀。我認為,這也是飛書辦公協同的基礎,背后的產品邏輯。
但是,——這個價值如果被設定為“字節文化天下無敵”,結果就很難看。一些飛書員工真誠表示,“字節文化僅適合少數公司”是一個共識,但很明顯高層不認這種共識,這就跟皇帝的新衣一樣,員工心想“媽嘞個批”但還得絕望地求索解題之道。
但是,現在的飛書商業化,普遍對“攻城略地,非贏不可”有著強烈的焦慮感。
“管他黑貓白貓,逮住耗子就是好貓。”
請捫心自問,如果飛書真的認同自己代表的是“先進團隊”、“先進管理理念”下的組織管理、辦公協同的未來,那這個客戶真的合適嗎?
就像是2009年認為自己代表智能機創新的乙方,要找的甲方不是千禧年的行業巨頭諾基亞,而是當時還是小眾的蘋果哇。
飛書要找的,是未來的新冠軍,而不是現在的老巨頭啊。人家是拿著舊地圖才成功的,要不要變,得先看他自己的認知。
戰術、方法論可以教育,認知只能啟發和尋找同道中人。在這個策略下,市場部主導的內容營銷與篩選,要放在和銷售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
在標桿企業上,飛書要找與自己企業價值觀一致的企業老大啊。
找到了,飛書才能取得最快速的成單、最高的溢價、最有用且更低的產品定制化服務投入。是企業需要飛書,而不是飛書指導客戶。
否則,飛書啃下一個標桿大客戶,就會浪費更多的人力,要去為這個企業做定制化服務,而這種服務用不到之后的飛書產品路徑中,浪費,做一個客戶就賠一個。
因為,在TO B領域,客戶要什么就給什么肯定能拿下客戶;不過,客戶滿意度最高的時候,就是你賠錢的時候。
你的標桿企業客戶地圖,不是拿下國內top行業客戶的數量,而是篩選所有的top客戶后的客戶地圖,分級客戶,制定不同的攻城進度;同時,想盡一切辦法吸引價值觀一致的企業執掌者。在前期多下功夫,后期銷售執行力才能好鋼用在刀刃上。
后者,才能給你更高的產品溢價;他們對產品的修改調試意見,才是標桿性且有累積效應的產品研發投入。
按這個標準,在大客戶那邊,這個量的確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的強銷售短期來得快。
但是,可以區分標桿企業(自上而下)與應用級客戶(自下而上)的不同策略。你的量,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標準化的、輕量級的應用來補足。例如AI工具帶來的機會。
但是,銷售的“人眾人海”策略,不斷變化的短期KPI,帶來只有簡單粗糙的快速戰術,“攻城略地,非贏不可”短期欲念。
三、大力真能出奇跡嗎?
大力出奇跡,這句話通常說的是快速取得市場占位和規模效應。但是,有三種情況會很糟糕:
(1)在自己領域,大力的確可以出奇跡。但是階段性目標錯了,然后就覺得:是力不夠大?還是執行的人不太行?
(2)大力無法實現規模效應,甚至會阻礙達到規模效應,例如帶有明確價值觀聚集的社區類產品、社群等;
(3)宏觀條件、賽道現實,決定了行業短期內就無法提升規模,但是大力帶來錯誤的高預期,直接殺死了產品。
TO B領域,外企的學院派營銷策略,國內的大銷售大資策略,都曾取得成功。
但是,飛書,你本來就是創新者。
盲目跟隨成功者,甚至是成功者盲目復制自己,都是愚蠢的。
TO B商業化領域,正在期待著一場創新。TO C領域已經大變了,品牌營銷電商會員公關打亂重整,TO B的首先成功者,會是變革完成的飛書嗎?
愿意投入的新人,看不清方向;過去的成功者,又不相信創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