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狐貍寫過一篇關于內容運營的帖子,獲得了不少朋友的認可。
然后就有很多朋友催更續集,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我嘗試專門整理下:
站在品牌視角,怎么做內容創意和策劃,尤其是“短視頻”。
一直以來我都特別擅長做的事兒:
是收集案例-拆解邏輯-抽象總結出可以復制的方法論。
從前圖文和海報時代,有固定可以參考的思路,我也寫過好多相關拆解文章。數英上我的文章主頁你可以看得到。
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其實也一樣可以如此操作。
從內容形式角度來說,現在各種APP為了增加用戶粘性,都變成了一個短視頻平臺。除了原本的抖音快手視頻號和小紅書外,各大購物平臺也都可以看短視頻、短劇。
對品牌們來說,喜憂參半,憂的是以前圖文內容都還沒捋順,現在追加視頻形式,無疑對品牌內容創作能力要求更加高了;喜的是,視頻和直播的形式,讓品牌擁有了更多與用戶溝通的可能性。且相比圖文,短視頻內容更具沉浸感,我們可以呈現的內容豐富度大大提升。用戶與我們的交流方式,變得更加直接、即時。
從前我們常說,一圖勝千言。那按照電影一秒等于24幀的邏輯來說,視頻的形式無疑提升了太多溝通效率。大量背景鋪墊,都可以在視頻里省略掉,一目了然。
而隨著多年來用戶收看短視頻的時長一再增加。今天的用戶對于短視頻內容的需求和要求無疑是更高的。尤其是對視頻內容的耐心程度日益下降。
三秒看不到想看的,立刻劃走。我們不再有耐心等待對方娓娓道來,徐徐展開。觀眾要看的就是,你是誰?你要講啥?跟我有沒有關系?內容有沒有意思,我見沒見過?
所有這些疑問都需要在極短的時間里獲得答案,繼而判斷是一鍵三連還是馬上劃走。
那么對品牌來說,你提供的內容是否滿足“非常態·非常規·新奇特”、“戲劇化·有沖突”、“沉浸感·新體驗”,就是短視頻時代給創作者們的新要求。
當然了,新奇特肯定不是聳人聽聞故意夸大。畢竟我們要的是吸引客戶喜愛、加粉、收藏加購、產生購買。短視頻是觸達媒介,不是騙人的法寶。
既然故事的核心是“戲劇點”,其實核心總結下來,就是“對比”兩個字。這篇文章的核心也是在嘗試用窮舉的方式,把短視頻領域常見的,創造吸引力、戲劇性的“對比”場面,總結出來,進行抽象,形成一套可以服用的模板。繼而讓創意策劃不再那么難。
以下創意大部分純屬個人瞎編,如有雷同,祝你曝光大增!
相較長視頻、長故事,短視頻的特征就是極大的壓縮了故事的鋪墊部分。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掐頭去尾擠掉表演、轉場、剔除鏡頭和音樂等藝術設計只余核心劇情,給你五分鐘講完——故事被還原成一個簡介,框架甚至模板。
觀眾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草根翻身,王者歸來,沉冤得雪,伸張正義……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生活經歷、所受教育的底層價值觀常常是相似或至少有共識的。這也決定了,我們日常所愛看的想看的內容,大多時候十分相似。
短視頻平臺的算法,就是將這種相似性進一步的用推薦機制形式為你進行量身定制,讓每個人最終視頻流里,最優先展示的,都是我們每個人想看的。當然,如果有人花錢基于我們的某些屬性針對性的投廣告是另一回事。那是品牌或系統預測,你可能是被選中的目標消費者。
我們的底層系統適配馬斯洛需求層次結構,既有對美好的追求,也有對陰私的偏愛。
沒錢時焦慮難耐、負面情緒爆棚也同時在找解決方案;飽暖思淫欲,消費升級,開始顧及到更多情感和精神層的需求。
所以你就會注意到,短視頻平臺自身的運營做平臺內容引導,永遠圍繞著我們這些用戶自身的需求和際遇,優先開展。
第一:與“我”有關
短視頻平臺不斷地推陳出新,幫助用戶美化顏值做變身,引導用戶發布自己的動態變化,無論是能力成長,或是運動健身減肥成功,亦或是游戲里大殺四方,或是遭遇命運攻訐,情緒需要宣泄,情感尋找共鳴……
用戶最關心的永遠是自己,所以無論作為平臺內容運營還是品牌內容運營,我們在做內容策劃的時候,第一要務,就是嘗試引導用戶或官方主動發布,能夠幫助用戶解決某個問題,或是讓TA成為更好自己的助力。
那些在具體領域越來越專業的人,就漸漸被大家稱之為KOL。品牌自己不方便講或講了沒人信的信息,讓KOL們來講,借助達人們做背書,可信度立刻翻了不止一倍。
失戀后,我爆肥100斤,然后我用一年瘦身成功(減肥品牌)
我在工地發現工友老婆是拋棄我十年的發妻(竟然是真實新聞)
分手整容后,我到前男友公司談合作,他沒認出我(植入整形品牌)
長途司機5歲被拐,被困高速竟然因為一碗面20年后與母親相認
“與我有關”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成群結隊,共同組成了社會。所以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依靠與他人的對比,嘗試建立自身的坐標。
第二:與他人之間的對比,建立自己的位置和標準
我每個月工資5000,是掙得多還是掙得少?跟誰比算多,跟誰比算少?
我每個月下8回館子,去的算是多的還是少的?
我娃打碎了一個花瓶,作為父母,我和另一半有啥不同的反應?
站在個人角度,所有這些沒有宣之于口的問題,都在一個個日常聊天或是相似圈層的創作者們短視頻里得到了答案。
站在品牌的角度,這些對比有哪些可以成為我們內容創作的靈感?
母嬰品牌:90后爸媽帶娃有啥區別;摩羯爸爸獅子媽媽帶娃區別……
運動品牌:當你喝了杯可樂,你的身體是這樣吸收的……
養老品牌:我們采訪了100個90后,他們打算這樣養老……
過年回家我弟和父母大吵一架…他說“黃龍江一帶都得帶藍牙”……
e型下屬如何管理i型領導……
乞丐誤入時裝周,獲得觀眾集體稱贊?
某大廠男員工胸痛體檢竟然發現乳腺癌…
來中國的老外,和出國當老外,在哪里生活幸福感最高?
當我們將產品置入具體的對比,甚至極端戲劇的情境里,常常會有非常戲劇化的場面出現。
當然了,不惡意制造噱頭是價值觀,但擅于發現這些戲劇場面是能力。
第三:從時間角度做對比挖掘戲劇性
你發現了么,當你把你的產品放入時間維度做對比,常常會有許多不錯的帶戲劇感的創意出現。當然了這些創意也不止適配短視頻形態。
公關活動,媒體長文,事件營銷,內容本身其實不限形式。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爭搶用戶注意力而使用的一種手段。
漢堡王展示一個漢堡自然腐壞的霉菌(真材實料不含防腐劑);
3000年前的殘次品,如今價值連城;
這幅仿品,如今成為唯一真跡;
做了一年的飯,點到哪張吃哪張(視頻素材多種展現形式);
2012年我曾買過100個比特幣;
為了不給外孫洗尿布,這個大叔締造了如今千億帝國;
為了不讓孩子吃垃圾辣條,他用牛肉糜做了牛肉辣條;
乳糖不耐現在有救了,這款植物奶口味絕了;
工廠現代化升級后,1000條魚半天就收拾完了!
法國一條狗,竟然送走了一家五代人。
極限挑戰,電動車南極測試,一周只需充一次電。
從上圖就可以看出,近年來有大量的時間維度的好故事出現。穿越時間,時間循環,久別重逢,瞬間建造……短視頻平臺也不斷浮現簡化版。
把你的產品置入時間的視角,從常規使用,到給出更極端的情景做創意發想。你一定會發現更有趣的視角。
既然有時間視角……那……沒錯你猜對了,時間維度能帶來好創意,空間維度也一樣可以。
第四:從空間維度尋找戲劇性創意
當我們將產品和服務代入“空間”視角。一樣會產生諸多有吸引力的內容。
這家酒店深藏海底,游客需提前8個月預訂;
無人機視角穿越古羅馬斗獸場(再加上個遇到“海市蜃樓”大概算是疊了buff)
米其林廚師用微縮模型包餃子;
300萬的三室一廳做成房車到底豪華成什么樣(豪華房車)
女孩5W爆改五菱宏光mini,從此住在車里(迷你房車)
巨型關公像落戶X城,中國人的“自由”財神!
第五:新奇視角和新奇體驗是短視頻的創意之源
聊完了“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創意,我還想聊聊“新奇”和“體驗”。
做內容創意和策劃,甚至做產品,其實核心都是創新。創新在內容層的體現,永遠都是“新奇特”和“體驗感”。從前我們看報,圖片都是黑白的。后來有了雜志,不僅畫面變成彩色,內容也新奇起來,不再那么板正,百花齊放,讓我們得以獲得更多享受。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手機從按鍵到現在智能大屏;從平面瀏覽,到我們開始追求虛擬現實、混合現實、5D電影……
新奇伴隨著新技術的升級,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我們更加沉浸的臨場的體驗。
從品牌和產品的角度來看,你的產品是否能提供或提供了哪些對用戶而言全新的“新奇特沉浸體驗?”
你可能也注意到的是,以上無論是時間、空間或新奇特體驗,在實際運用里,都可以有機融合使用,并非單選題。我們要做的不是達爾文式編一部嚴肅的《物種起源》,我們要做的是,取眾家所長,雜糅再創造,舊元素重組成新物件,實現新的價值。
就像上圖中舉例的,作為人類,我們永遠好奇另一個性別、另一個物種、另一個時空的視角里,這世界是什么樣子。而內容創作者要給的不是一個肯定的答案,內容創作者給的是一種假設和可能性。就像電影本身被創造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每個人只能生活一次,但可以做無數個夢。
【內容創意的表達技巧和注意事項】
講完了五條創意發想點,我們來盤下,想要內容更有吸引力,還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項。
技巧層,要創造矛盾制造反差,要絞盡腦汁設計更有趣味的表達方式,最后就是借助移情共情力實現比喻、擬人等借景、借物、借人、借動作、借事兒抒情(這類里我特別喜歡內外之前做的《身體十問》舞蹈創意)。
技巧是用來服務內容的,切忌讓技巧本身成為了主角,那內容和主題就變成了空心磚。先有想要說什么,再有包裝和策劃,讓內容增加吸引力。
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兒童節聽幼兒園小朋友給答案(反焦慮)
科技升級后,盲人還有什么樂器不能學?(少數人福音)
外國大閘蟹成災?我們邀請了10位頂級中國大廚拯救老外(文化出海)
挑戰用2噸鱈魚,打造世界上最大的鱈魚腸(破紀錄)
假設現代人穿越到古代,實際可能活不過3天(趣味科普)
上面許多舉例的小想法確實是有點放飛的創意和思路,更多解決“說什么”和“怎么想”的問題。
現實里許多時候我們在做營銷寫文案的時候,都還是會遵循一些文案大師的指導。我把《文案訓練手冊》、《迷戀》、《引爆點》等暢銷書做下簡化,就得到了上面這個框架。簡單說就是“誰來說”和“具體怎么說”。
誰來幫我們說能夠讓信息變得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同樣一個本子,純素人演和請對口明星演肯定效果不同。林黛玉倒拔垂楊柳,你不請來真·林黛玉,好創意也會打折扣。
而“怎么說”部分,一個是講內容可以嘗試涉及的維度,一個是講內容換個講故事的方式方法,可以獲得更多喜愛的方式。
同樣是在祈禱時抽煙,你跟神父問,“我可以在祈禱時抽煙嗎”,跟你朋友問“我可以在抽煙時祈禱嗎”效果也天壤之別。
同樣是拍戰爭片,到了諾蘭手里就變成了“時間的游戲”,《敦刻爾克》變成了多線敘事。
事實不等于觀點,事實也不等于故事。經過包裝的事實會更有吸引力。
最后一部分,我們來強調下,按照現在的互聯網語境,即便是講故事拍視頻做內容,除了要遵循上面的技巧外,還應該引以為戒的還有——“不要說什么”。
互聯網內容根據品牌和品類區別,人群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國網民人數(有手機會看視頻)的人日漸增多,但話語權更多依然掌握在超一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手里。原因是,有錢的中產人數有限,而大眾里只看但不會發內容的人又太多。都不能算掌握了互聯網話語權。
所以在年輕人面前,品牌要講內容,就一定要盡可能的遵循下面這些原則:
真誠的講述真實的信息,盡可能放在具體場景里,別高高在上還講的干巴巴冷冰冰。
專業不等于死板嚴肅,大師反而平易近人,幽默風趣。
真正站在用戶視角,把話語權、創作權、選擇權交給你的用戶,指望所有的內容都自己出,所有的話都自己說地品牌,最終結果必然是所有地錯自己承擔。
越往后,品牌做內容,越該不局限于品牌賬號,藍V身份——又沒流量,堅守陣地價值有限。我們跟敵人打的不是陣地戰,當你堅守陣地的時候,我們的用戶像騎兵一樣,早就繞過了戰壕,走向了其他品牌的懷抱。
做品牌嘛,假設沒有競對那么擅長炒話題,至少要做到不能犯大錯。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內容,你有哪些做內容策劃的獨家秘訣?或是你覺得本文有哪些地方有收獲,有哪些地方有失偏頗?
歡迎在評論區我們共同討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