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車圈商戰名場面:不怕吵不贏,就怕小透明
原標題:哪些車圈大佬最會「罵人」?
作者:謝韞力,編輯:趙磊,運營:土豆
來源:每人Auto
高端的商戰,往往都是樸實無華的。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繼續攻城略地的一年,也是各大車企血拼內卷的一年。價格戰從年頭打到年尾,銷量數據像壓在老板們心口的巨石,就算車賣不過,嘴上也得爭口氣,不怕說錯了挨罵,就怕成為沒人在意的小透明。
于是,一場場罵戰貫穿全年,公司、高管、媒體全部下場,吵架理由層出不窮,有罕見的同行舉報,也有圍繞技術的論爭,還有變著法兒的陰陽、內涵、諷刺。如果吵贏了,既滅了對手的威風,又能壯大自身的聲勢。吵輸了也不怕,至少賺一波熱度。
這不,2024剛一開年,新一輪罵戰已經開場。在前不久舉辦的2024長安汽車全球伙伴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進行了一場接近90分鐘的漫長演講。演講中,朱華榮毫不客氣地怒斥“遙遙領先”,“幾十萬的車非說幾千萬,做廣告都沒有底線了,這個行業太糟糕了。”
流量就是銷量,越來越多的老板明白了這個道理。尤其是傳統車企,2023年,他們努力向新勢力取經,掐架背后,商戰暗流涌動,只要能提振銷量,還管什么面子。
市場越內卷,罵戰越精彩。
Round 1:扯淡之戰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取勝策略,尤其是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即便無法造成實際的傷害,也能凸顯出自己的本事。
余承東深諳此道。在華為2023春季發布會上,為了體現問界的質量,余承東拿“友商”舉例子:“大家在網上看到很多車不停地著火、燒掉,AITO問界的車到現在為止沒有一輛車被燒掉。”“很多車幾乎天天在燒,燒了之后他們就自己處理掉了,但我們華為嚴苛的質量標準,很多車企出廠的質量標準在我們華為根本不能出廠!”
▲ 余承東在華為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講話。圖 / 視覺中國
明眼人都知道,余承東嘲諷的是誰。幾天后,在比亞迪2022年財報交流會上,王傳福直言“無人駕駛是扯淡,是忽悠,是一場皇帝的新裝”,“自動駕駛只是被資本裹挾和炒作的一個概念,最終就是一個高級輔助駕駛!”
此番言論,像是對余承東的回應,畢竟華為不造車,賣的就是整車智駕方案,幫助車企提高智能化水平,王傳福的“扯淡”直擊華為本質。但是,不僅華為急了,一眾以智能化作為賣點的造車新勢力都急了。
很快,余承東又在新車發布會上反駁:“說無人駕駛是扯淡,要么對行業不了解,要么故意這樣說,為了打擊這個行業。”余承東話鋒一轉,就將王傳福置于整個行業的對立面。他也的確得到了應和,何小鵬也對此評論:“無人駕駛絕非扯淡,今天可以說沒一個自動駕駛真正做得好,一是因為在城市里面難度大,第二很貴,第三支持的車型很少,但五年內這些問題全部都會解決。”
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則是智能化。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電動化成績已經初見分曉,不少車企打算從智能化上彎道超車,從智駕切入的華為和一直埋頭搞技術的小鵬就是代表。
在國內,比亞迪已經贏得了電動化之戰,摘下銷量冠軍的桂冠,但智能化水平一直是比亞迪的短板,智能化不夠,也限制了比亞迪邁向高端的步伐。向自動駕駛發難,并不是比亞迪不屑于搞智駕,而是試圖重新定義智駕,退能給自己的“技輸一籌”找個臺階,進能全力押注輔助駕駛,補上智能化不足的短板。
Auto有話說:
王傳福抨擊自動駕駛,看似回擊余承東,實際上也在劍指特斯拉。2023年第四季度,比亞迪純電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有望在2024年全年超越特斯拉,但正如馬斯克所說,“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而比亞迪是一家傳統車企”,言外之意,雙方的競爭不在一個維度。
因此,比亞迪押注輔助駕駛,否定自動駕駛,也是在否定特斯拉,重新定義智駕。但該做的,比亞迪一樣不會拉下,嘴上說不要,行動很誠實,2024,將是比亞迪全力沖擊智駕的一年。
Round 2:油箱之戰
站在山巔的比亞迪,注定會引來最多的敵意。只是沒有人想到,昔日好友長城會用如此不講情面的方式,親自發聲明舉報比亞迪。
在那之前,比亞迪曾將“魏”商標無償、永久轉讓給長城汽車,比亞迪說,“雙方將攜手共進,為實現中國品牌共同進步而努力”。時任長城汽車魏牌CEO李瑞峰回應:“天下車企一家親。”他還表示,長城也注冊了許多商標,將為其他自主品牌提供支持。
后來,擁有蜂巢能源的長城汽車,仍計劃在一些混動車型上使用比亞迪的三元電池。長城和比亞迪之間的投桃報李,一度成為國產車企良性競爭、合作共贏的典范。
而在2023年5月25日的舉報信中,昔日溫存不復存在。長城汽車直指比亞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兩款車型使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違法違規,已向有關三部門提交了證據。
▲ 長城汽車舉報信。圖 / 長城汽車官方
這是一場預謀已久的舉報,長城用了3個月時間取證,搶在比亞迪宋Pro DM-i冠軍版發布會前公布,打蛇打七寸,不僅要給比亞迪帶來召回、罰款的風險,也要狙擊新版車型的銷量。
比亞迪爭分奪秒,在當日發布會開始前發聲明反駁:“不認可送檢車輛狀態,不認同報告效力。”并反擊稱,自己對插混技術有二十多年的積累,“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簡單”。
截至目前,相關部門還未發布調查結論,但兩家車企后來的互動,說明事情并沒有在私下和解。兩個月后,比亞迪舉辦第500萬輛整車下線儀式,打出“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口號,被長城高管回嗆“不如打一架再在一起”。在長城那里,“天下車企一家親”,已經不包括比亞迪了。
▲ 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圖 / 比亞迪官方
同行大佬間錘得如此果斷與狠絕,讓“高壓油箱”迅速出圈。車企幾乎“人人表態,人人過關”,嵐圖、吉利、零跑、哪吒、理想均下場介紹自家混動車型使用的高壓油箱。掀了桌子的長城,反倒一度被吐槽“格局太小”。
一名合資車企研發人員感慨,不是被逼急了,長城斷不會走到這個地步。
縱觀國內外汽車發展史,多見巨頭結盟與政府周旋,減緩過度損害企業利益的政策推行,同行間正面沖突的例子寥寥無幾。但昔日雙子星比亞迪和長城的“決裂”,是因為殘酷的競爭已經關乎到生死存亡。
2022年比亞迪乘風而起,徹底轉型新能源,賣了186萬輛車,一舉奪下中國汽車市場“銷冠”,市值突破萬億,被資本市場奉為“比王”。同為自主品牌的長城汽車卻飽嘗苦澀,銷量從巔峰滑落至106.17萬輛,新能源車型遲遲打不開局面,年銷僅11萬輛,不增反降。比亞迪不僅侵蝕了長城傳統SUV的市場,也成了長城發展混動SUV的最大障礙。
因此,這場舉報,算是弱小的長城對強大的比亞迪發起的“珍珠港偷襲”,一旦成功,將為長城爭取到追趕的時間,是一場具有戰略意義的行動,但可惜,沒能一擊即中。
不管如何,如此激烈的正面沖突,長城和比亞迪算是徹底撕破臉,兩家圍繞混動SUV的爭斗,還將持續下去。
Auto有話說:
常壓油箱和高壓油箱差價不過1000元,但對于出貨量巨大的比亞迪來說,算下來也不是一筆小錢。嚴苛的成本控制是比亞迪的成功秘訣,靠著低價搶占市場,從13年到幾個月,比亞迪不斷縮短每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時間。
但搶了別人的飯碗,人家就要跟你拼命。比亞迪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質量,長城等競爭對手,也會一直盯著比亞迪,想抓住它偷工減料的把柄。總被人惦記,即便是“比王”,也不會好受吧。
Round 3:剎車之戰
曾經一起反駁王傳福“扯淡論”的余承東和何小鵬,終究也因為一句“遙遙領先”站在了對立面。
導火索是問界M7發布會上余承東夸贊“業界首發全向防碰撞系統”,能在90公里時速下實現AEB自動緊急制動,再一次“領先同行”。
▲ 問界新M7。圖 / AITO汽車官方微博
一向以自動駕駛技術為傲的何小鵬聽了可就不樂意了,這么牛的技術,我小鵬能沒有?
“友商講的AEB,我認為99%是假的,它的AEB根本不能開,路上誤剎車的情況太多了。”何小鵬認為,AEB的觸發應該在60km/h內,言外之意,90km/h的自動剎停,不是遙遙領先,而是虛假宣傳,靠“小視頻拼湊”誤導用戶,或者是把用戶當小白鼠,高速下一旦誤剎車,對用戶是巨大的驚嚇。
這番質疑,引發了余承東的激烈回懟。他在朋友圈發文:“連AEB是什么,居然有車企的一把手還根本沒搞懂呢!”在他看來,何小鵬對AEB的理解,跟王傳福說自動駕駛是扯淡,如出一轍,并嘲諷何小鵬,“整天忙著做智能駕駛,AEB主動安全測試結果非常差,一問才知道連AEB基本功能居然都沒有做,要么讓手下忽悠了,要么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這給何小鵬氣笑了:“行業沒急,非行業的倒急了,不知道他急什么。”
▲ 何小鵬回應。圖 / 何小鵬朋友圈截圖
這可創造了一個好機會,兩位大佬吵架,同行們除了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暗中煽風點火,還得抓住蹭流量的機會,紛紛宣傳起自家的AEB。
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羅列一系列數據后,得出結論“騰勢N7做到行業領先的誤啟動能力”。哪吒汽車CEO張勇表示自家車在這方面“得分98%左右”。李想沒有直接點評,但態度已經擺出來了,“不和華為吵架,實在吵不過呀”。
▲ 趙長江關于騰勢汽車AEB的言論。圖 / 趙長江微博
實際上,圍繞AEB的交鋒,是華為和小鵬在智駕領域激烈爭奪話語權的象征。
2023年,自然資源部宣布全面放開高級輔助駕駛地圖應用,華為、小鵬都想在這個新藍海中充當領頭羊,2023年華為宣布要把城市NOA推廣到45個城市,小鵬是50個。雙方誰也不讓誰,畢竟這關乎著最終的銷量。
從市場表現來看,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博主孫少軍分享,無論是小鵬還是問界,智駕的選裝率都超過了六成。
這場爭論,目前是以何小鵬友好發文收尾,他稱自己與余承東進行了相關交流,雙方沒有得出結論,但誤會讓他們“不打不相識”。
▲ 何小鵬發文感慨“有時候誤會后更容易成為好朋友”。圖 / 何小鵬微博
吵架可以收場,競爭不會暫停。在智駕狂飆的未來,華為和小鵬的好戲,還在后面呢。
Auto有話說:
無論是華為加持下的問界,還是小鵬,去年都剛剛從生死邊緣爬上來,也都把智能駕駛作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一直在暗中較勁。但智能駕駛畢竟是個新事物,還處在不斷地發展中,這樣的論爭應該多一些,而營銷上的誤導應該少一些,對用戶才是一件好事。拼技術才是真實力,拼誰嗓門大,只是一時之利,真出了安全事故,苦果可沒那么好吃。
Round 4:致敬之戰
2023年,車圈關于技術的爭論不多,但關于營銷的罵戰不少。
新能源現在是人多錢多,產品也多,怎么能脫穎而出讓用戶看到,除了以往的碰瓷對標強勢品牌外,車企去年找到了新的方式——“致敬”。
12月27日,小米汽車在首場技術發布會召開前夜,就給了車圈一點小小的震撼。
小米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總部所在的城市投放了戶外廣告牌,巨型藍底白字在幾十層樓高的地標建筑Led屏幕上鋪開 ,“小米車企向xx致敬”。
▲ 小米投放的戶外廣告牌。圖 / 雷軍微博
晚上8點起,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一口氣發布5條個人微博,配上致敬圖片,并專門@五家企業官方。除了處于“薛定諤”造車狀態的華為外,蔚來、小鵬、理想和比亞迪官方微博都很快回復,祝福小米汽車。
網友形容小米“這是車還沒來,就先挨個蹭一遍”。還有網友稱小米SU7外形神似保時捷Taycan,提醒雷軍,“漏掉了最該致敬的保時捷”。無論如何,這番高調造勢,把小米發布會預熱得如同跨年夜,吊足大家的胃口。
奈何前輩太多,不能都“致敬”一遍,小米挑了五位流量熱門選手,卻忘記了傳統車企。
或許是無法理解這種方式,吉利汽車首先提出質疑。吉利控股高級副總裁楊學良連發多條微博,“人要是總想著被致敬就完了,但人要是總想著致敬別人也沒啥出息”,并轉發致敬比亞迪的博文評論“過了”“不能理解”。
傳統車企著急,也可能是有了危機感。新來的對手自帶流量不說,還那么會整活,傳統汽車廠商強調的“造車經驗”迅速被蜂擁而上的粉絲應援聲淹沒抹去。
在小米汽車發布會前夕,吉利系高管就開始相繼發難。
極氪副總裁朱凌說自己看不懂汽車營銷了,“越來越像保健品行業,都是些聽不懂的名詞,比如‘生態造車’”。極氪CMO關海濤在評論區幫助網友回憶“上一個喊生態造車的好像是樂視手機”。極氪副總裁趙春林接棒,嘲諷“米生態”可能是切換駕駛模式時要看90秒廣告,或者掃碼支付。
拋開情緒,利益才是怨恨的來源。
從“舊怨”追溯,吉利系旗下魅族和小米在手機圈有過撕扯,這組競對關系延續到汽車行業。小米組建造車部隊還挖了不少吉利的人。比如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胡崢楠在2021年離開吉利,入職順為資本擔任投資合伙人,順為資本是雷軍發起建立的投資咨詢公司。
兩家還有“新仇”。極氪旗下一樣主打高性能的極氪007上市日期,幾乎和小米發布會日期重合。頂著吉利光環的“創二代”極氪,在2021年推出大賣車型極氪001,后續車型表現較為沉寂。
▲ 極氪007。圖 / 極氪汽車官方微博
極氪美股上市在即,迫切要追求更加亮眼的成績,007發布會現場,CEO安聰慧甩出20.99萬元—29.99萬元低價,全場驚呼,這個價格無疑背負著極氪走量的希望。
吉利系對小米汽車的低價圍剿還沒有停止。2024開年第一周,吉利銀河E8上市,價格為17.58萬-22.88萬元,一臺接近C級尺寸的車,硬是被賣到了A+級的價格。
尚未公布價格的小米SU7又得捏把汗。
Auto有話說:
致敬營銷前有比亞迪、后有小米,效果很好,又能輸出價值觀,難讓玩家們不動心,不知道今年還有什么花式致敬。
但短時間破圈容易,最終都得落實在銷量上,除去愿意嘗鮮的消費者,大部分人買新能源車的核心需求仍是安全、便宜、智能,所以小米的定價才謠傳遍地,遲遲未公布。畢竟,小米出來得太晚,群敵環伺,這個市場已經很難再容下一條鯰魚。
Round 5:“王”之戰
“……社交平臺營銷方面,我們看到了‘微博之王’理想……”2022年長城股東大會用了一串排比,夸贊幾大車企長處,最微妙的形容給了理想汽車。
李想“認領”了這個稱號,儼然東半球的馬斯克,試圖以入主社交媒體的姿態轉評:“可惜了,無法收購微博……這么大一個金礦,只有36億美元的市值,比汽車之家都便宜。”還不忘@微博CEO“來去之間”。
▲ 李想認領“微博之王”稱號。圖 / 李想微博
李想曾說自家品牌是營銷和傳播費用率最低的企業,“全球比我們低的應該只有特斯拉”。這位創始人曾做過國內最大汽車垂直網站——汽車之家,深諳“流量密碼”,不斷創造話題,幫自家品牌維持熱度。
雖然有人不認李想的說法,比如蔚來高管暗諷“理想抖音9000萬元投放,車企不該關心研發費用嗎?”但微博確實是李想的絕對主場,無人可以匹敵。
目前,李想微博是半年可見狀態,但有博主統計2023年下半年,李想發布了108條微博,共提及38次“交付”和35次“銷量”,講了25次華為,中心思想是學習,說了29次“沒有”,始終站在辟謠前線。
▲ 理想汽車CEO李想。圖 / 視覺中國
不得不說,在整個只懂轉發廣告、附和夸贊的社交平臺中,選擇做個“活人”的李想十分吸粉。
長城也是見識了李想的能量后,才說出“微博之王”的評價。
2023上半年長城藍山品牌上市,發布會上打出“比500萬以內最好的SUV更好的SUV”標語。這一番繁瑣的定語形容,讓很多人想到2021年理想L9上市發布會上,理想將售價45.98萬元的車定義為“500萬元以內最好的SUV”,此后長城又暗戳戳拉著理想比較過幾次。
李想出來放話,“藍山隨便搞,我們不在意”。5月交付數據放榜,他又調侃了一下“很多友商那仨瓜倆棗的銷量,有啥可干的?被迫害妄想癥呀?我們核心關注的一直都是BBA的盤子”。
▲ 李想在評論區的發言。圖 / 李想微博
玩梗的博主以三瓜兩棗為計量單位做起了每周銷售數據,一瓜代表一千輛,一棗代表一百輛。比如理想6月最后一周銷量0.75萬,就是七瓜五棗。
吃虧之后,長城也開始向李想學習這種事半功倍的溝通方式。
6月長城汽車總裁穆峰率領的15名高管團隊,在同一天內集體入駐新浪微博平臺。長城入駐微博的高管已達到18名,職位涵蓋品牌、技術、供應鏈、財務等多個領域,更貼近地和公眾打交道。
李想微博的成功,也反應著汽車行業營銷的變化。
某業內人士認為,不同于傳統汽車行業找平臺投放廣告,看中品牌調性和營銷范圍可控,新的汽車營銷主打花小錢辦大事,直接面向用戶。通過無關痛癢的小錯誤與出格言論,引起關注,增加了話題和曝光度。最后由傳統媒體跟進,形成廣泛的關注,甚至成為現象級傳播。
Auto有話說:
在造車新勢力銷量不斷分化的今天,李想在微博越來越像“東半球”馬斯克,指點江山,是理想不斷攀升的銷量給了他表達的底氣。他又通過不斷制造話題維持著理想的品牌熱度,始終貼近用戶,已經學到了馬斯克的精髓。李想的個人IP和理想的品牌形象已經深度綁定,這是長城等一眾車企很難做到的,注定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但傳統車企在今年的車圈罵戰中也歷練不少,隨著小米等流量高手進入,互聯網圈的玩法愈加普及,傳統車企還需要繼續努力,跟上步伐。2024年的罵戰,也必將精彩。
你認為誰是車圈罵戰中的贏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