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拆解,「喜茶」品牌迭代史
如果問你:聯名狂魔喜茶,哪次聯名最讓人印象深刻?
奶茶十級沖浪選手,可以輕松給出答案。
但如果問題換成「喜茶第一次聯名是什么時候」,你可能就懵了。
答案,我們后面揭曉。
開始閱讀前,我先介紹下文章結構,即品牌升級的核心方法,分4點:
1、升級的核心是體驗
2、背書資源的支撐與輔助
3、注入文化價值
4、品牌形象的匹配與統一
本文試圖相對系統、完整地論述喜茶的品牌迭代過程,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2017年2月,喜茶將門店開到上海,引發了現象級搶購潮。自此,一個新行業名詞誕生——新茶飲。
此后7年,更多新玩家入局,老玩家也被迫升級,新茶飲行業迎來了高速成長期,并成為消費市場最卷的行業之一。
喜茶,作為行業翹楚,品牌升級一直隨市場潮流而動,但其品牌模式始終如一,簡單總結為「原創+潮流」。
原創,是其引以為傲的產品力。
2012年,當市場仍以粉末狀奶茶為主時,喜茶便采用茶葉與牛乳,做出行業首款芝士茶。它迅速成為爆款,幫助喜茶在廣東地區打響名聲。
2012年,喜茶在廣東江門江邊里小巷的第一家店
這樣的成功,無疑為喜茶注入了更多原創動力。2017年,首創芝芝芒芒一經推出,便受到年輕人熱捧,「芝士水果茶」這個品類迅速躥紅,新茶飲行業掀起了一波效仿熱潮。
毫不夸張地說,在當時,喜茶肩負著行業產品創新的重任。持續正反饋,也將原創基因刻在喜茶DNA中,并成為一種習慣。
不過,奶茶作為快消品,如果只懂原創產品,很難做到頭部。用包裝把用戶撓得心癢癢,讓其愿意持續買單,才更具挑戰。
恰巧,喜茶,就很懂得如何撩撥用戶。
2016年起,它用一次次開行業之先的聯名,在用戶心中,為自己烙下了一個強標簽——潮流。
這里解答下開篇問題:2016年10月,喜茶贊助「OCT-LOFT 國際爵士音樂節」,是其聯名活動的序章。
2016年10月,喜茶參加「OCT-LOFT 國際爵士音樂節」
以現在眼光看,活動方式很簡單:
找工匠做一個流動販售車,在音樂節現場售賣喜茶。形式看似簡單,理念卻很先進,用互聯網黑話總結就是「借助優質傳播載體,精準輻射目標人群」。
翻譯成人話:跟對的人,用對的形式,說對的話。
流動販售車雖小,但有手作概念加持,整體設計頗有質感,是一個討巧的傳播載體。爵士音樂愛好者,則在音樂鄙視鏈的頂端,結合喜茶30元左右的售價,非常適合做目標受眾。
這套打造潮流印象的理念,你可以在藤原浩聯名看到,以及FENDI聯名。
以上,是我理解的喜茶品牌模式,下面從4個核心方法逐一分析。
一、用戶體驗
喜茶,能成為許多用戶心中的新茶飲 NO.1,對用戶體驗的強關注,是重中之重。
關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產品。
從2012年首創芝士茶,到2016年首創滿杯西柚,到2017年首創芝芝芒芒,再到2018年首創多肉葡萄。喜茶的「首創」強迫癥,一直在持續「發作」。
2018年,喜茶首創多肉葡萄系列
直至今日,即便市場過飽,創新空間沒多少,喜茶這一「病癥」,仍會反復無常。比如,2022年7月首創的夏日檸打椰。以及,許多并非喜茶原創,但卻由它帶火的:酷黑莓桑、喜柿多多、多肉桃李等。
此外,一些小眾水果,也借由喜茶影響力,從地區走向全國,比如2021年7月的多肉黃皮仙露,2022年2月的滿瓶芭樂葡,2022年5月的滅火楊桃等。
在原料方面,喜茶也一直在求變。2020年11月,在人氣產品黑糖波波牛乳中,加入被譽為牛奶黑科技的「冰博克」;2021年4月,嘗試使用被譽為茶化石的珍稀茶種「碎銀子」。
正是以上諸多創新,形成了用戶對喜茶富有創意的認知。不過客觀來說,自2022年1月宣布降價后,喜茶產品原創力,有一定程度下降。但這并非壞事,甚至是擴大市場規模的必經之路。
二是健康。
既要好喝,又要喝不胖,成了新茶飲興起后,最顯著的用戶需求。霸王茶姬近兩年爆火,便與此有關。喜茶,自然也早有關注。
早在2018年10月,喜茶就領先行業平均2年以上,推出了低卡甜菊糖,宣稱熱量、含糖量直降90%以上,用戶加1元即可替換。要知道此時,元氣森林還沒從便利店突圍,喜茶有此嗅覺,顯然是看到了評論區用戶的呼聲。
2018年10月,喜茶首推低卡糖
自此,喜茶對更健康的追求,便一發不可收拾。
2020年7月,借喜小茶廠牌,推出第一款主打「0糖0脂」的瓶裝汽水。
2021年10月,在瓶裝爆檸茶中,喊出「低糖微澀」的主張。
2022年7月,圍繞三款瓶裝飲料果汁茶、爆檸茶、輕乳茶,打出「要低糖,更要好喝」的招牌。
2023年4月新上市的輕果茶,在健康賽道繼續加注,宣稱「輕糖,輕口感」。
1個月后,「0糖0卡0脂」的玄米大麥植物飲料空茶橫空出世。
2021年6月18日,喜茶上新果汁茶系列
除了瓶裝飲料賽道,在用戶更廣的奶茶市場,喜茶的健康理念通過原料升級以求突破。
從2012年開行業之先,率先使用茶葉與牛乳,喜茶對原料的迭代從未停止。更系統性的營銷動作,始于2022年6月。
當月初,喜茶借用「專家說話都不靠譜」這個梗,反其道行之,寫下《這次要聽專家的!》一文,并聯合中國消費者報社,發起新茶飲行業首個真奶使用倡議——《現制奶茶品質奶原料使用倡議》,通過強調乳制品價值,拔高自身行業地位,并呼應了部分用戶「因降價帶來的質量擔憂」。
月底,喜茶又借桃李系列上新,喊出「真果」概念,并持續迭代,進化為如今的「真奶無奶精、真茶無香精、真果無香精、真糖無假甜」。
2023年,喜茶同樣不能消停,又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9月推出「首款專用奶」,宣稱蛋白質含量比國標要求高27%。
2023年9月,喜茶推出首款專用奶
二是10月公開配方原料,進一步展現原料健康屬性。其中產品熱量計算數據,與霸王茶姬9月推出的「熱量計算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必要補充一句,從功能上新時間來看,應該不存在抄襲問題,只是他們都看到了當前核心用戶的需求。
三是技術。
2018年6月,當99%奶茶店還在人肉排隊點餐時,喜茶用戶已經可以借助「HEYTEA GO」小程序,實現線上排隊。而多數競品,是在2020年才啟用點單小程序。即便是一時瑜亮的奈雪,也是在2019年5月才推出自家點單小程序。
2018年6月,喜茶首推點單小程序,并支持外賣配送
無獨有偶,2020年4月,在微信公眾號渠道,喜茶注意到幾乎所有同行,都做起了純圖文設計,那么如何才能更出挑呢?
答案是 SVG 交互技術。即用戶可互動式推文,除了正常閱讀,還可以點擊,就像在玩 H5小游戲。
而此時,除極個別頭部公眾號,比如 GQ 實驗室,鮮有品牌思考如何將 SVG嫁接到產品設計中。此后,喜茶用一次次交互創新,奠定了自身在交互推文設計領域的地位,同時也將「靈感」這一看不見的概念,注入到用戶心中。
二、背書資源
然后,我們來看看喜茶對背書資源的運用。聯名,無疑是喜茶最慣用的背書方式。
關于喜茶聯名,相關文章已有許多。如《喜茶:聯名營銷界的天花板是如何煉成的?》一文,就頗有見地。
其中,有提到「喜茶與《夢華錄》聯名時,從洽談到所有物料落地,只花了三周時間」。[1] 盡管當時喜茶尚未開放加盟,門店不足1000家,但這個執行力,也是相當恐怕的。
關于如此高效的執行力,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喜茶不同階段的聯名取向,略窺一二。
以我所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定位期,始于2016年10月,終于2017年5月。
前文提到的起點——國際爵士音樂節,源于喜茶策劃的一個市場活動「Heekcaa to Go」。他們找工匠師傅手工定制了一個叫「Retro bike」的移動攤位,前往目標用戶高頻出沒的區域,販售喜茶。
主打復古情懷的「Retro bike」
第一站是爵士音樂節,第二站是電子音樂節,第三站是深航總部,第四站是站酷總部,都十分符合喜茶希望的用戶畫像。
不過這輪傳播活動,僅做了四站,便宣告結束。人群輻射以線下用戶為主,品牌調性是有了,但傳播效果似乎有限。
于是,喜茶開始嘗試線上合作,如聯合韓寒創辦的 App「ONE」跨界,推出了「評論區寫詩送書」活動。此外,還與小S主演的電影《“吃吃”的愛》做了參與討論送電影票活動。
2017年5月,喜茶×ONE 聯名定制卡片
兩次合作的數據效果,顯然一般。但用戶定位同樣精準,無論是韓寒的粉絲,還是小 S 的粉絲,都符合喜茶心中的用戶標準。所以,稱之為定位期。
第二階段走量期,源頭始于2017年6月,終于2019年5月。
2017年6月,喜茶迎來第一個有更多物料支撐的聯名,與廣州 W 酒店。這次活動推出了聯名手提袋、聯名行李牌,還有聯名禮盒。在精準定位目標用戶的同時,借助以上物料傳播,實現了更多曝光。
2017年,喜茶×廣州 W 酒店聯名禮盒
7月,喜茶又聯合美妝品牌貝玲妃,不僅推出了專門供媒介傳播的「聯名禮盒」,還設計了「掃杯套領抵扣券」以及「購買指定產品送飲品」活動。這在當時的茶飲行業,都是新鮮事兒。
8月,喜茶乘勝追擊,和當時風頭一時無兩的「杜蕾斯」做了聯名,但規模及物料都很有限,僅在七夕節附近三天,限量上架聯名杯套。因此,沒掀起太大波瀾,反倒是2年后微博互動,出了些喜茶不愿回顧的往事。
這之后,喜茶還嘗試了許多聯名,和小黃鴨出手機殼,和耐克出定制球鞋,和歐萊雅出口紅禮盒,和百雀羚出「喜雀禮盒」,甚至和「電臺巷火鍋」推出火鍋包。
2018年10月,喜茶×百雀羚聯名禮盒
但以上聯名,均未涉及奶茶產品,都是為找用戶相仿的渠道,讓更多人認識喜茶,因此稱之為走量期。
接下來是第三階段產品期,始于2019年6月,終于2021年11月。
代表作是2019年6月與阿華田聯名。很難說是喜茶成就了阿華田,還是阿華田成就了喜茶。
2019年6月,喜茶×阿華田聯名飲品上線
此款產品的成功因素,可以總結很多,比如阿華田包裝配色,或喜茶設計力,但核心必然是聯名產品——阿華田啵啵冰。
產品中,「酷脆醬」這個阿華田新推的獨家原料,讓本身乏味的巧克力醬,多了一絲咯吱咯吱的脆脆口感,堪稱神來之筆。作為一款黑色系的產品,它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正如喜茶創始人聶云宸所說:「就好像我們在研發產品的時候,我們突然明白了,口感跟口味其實不一樣,口感才是普適性,口味其實是見仁見智,每個人都不一樣」。[2]
以阿華田啵啵冰來說,有人會覺得口味太甜,有人就喜歡全甜,但在「脆」這個口感面前,許多人被折服了。
有了阿華田這一成功案例,喜茶似乎摸到了更高階的聯名方法——找有傳播力的原料品牌,推出深度定制的飲品。
因此,我們看到2019年9月,喜茶聯合奧利奧,推出奧利奧系列,奧利奧啵啵冰也成爆款,并因為「喜味」十足的杯套設計,刷屏社交媒體。
2019年9月,喜茶×奧利奧聯名飲品上線
12月,M&M豆也跳入了喜茶杯子,誕生了一款圣誕限定飲品——圣誕M豆波波。2020年9月,聯名%ARABICA,在上海聯名快閃店,并推出了聯名飲品——阿拉波波。11月,又牽手冰博克,推出了冰博克厚牛乳波波。同月,聯動燕麥奶品牌野生植物,上架野孩子燕麥拿鐵。
需要強調的是,產品期的出現,離不開定位期與走量期的經驗積累。一方面,借助跨界營銷,品牌影響力逐漸建立;另一方面,借助執行經驗,專業能力愈發嫻熟。這都為聯名產品大爆發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除此之外,在其他產品線,聯名徐福記推出沙琪瑪包,聯名七喜推出咸檸七冰淇淋,聯名SHAKE SHACK推出薯條杯,聯名Seesaw推出滿月油柑美式。
2019年8月,喜茶×七喜聯名推出限定甜筒
因此,概述為「產品期」。當然,這段時間,喜茶還有許多其他類型聯名。
首先,一向擅長的時尚潮流品牌合作沒拉下,誕生了AAPE、科顏氏、回力、阿迪達斯等聯名。
其次,產生了一些「還能這么玩」的聯名,比如為宣發油柑新品,和威猛先生聯名,主打一個「內服外用,完美去油」。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喜茶通過多類型聯名,磨練出針對不同IP,深度定制產品及周邊物料的能力。
比如2020年10月,和《江南百景圖》聯名中,既有「阿喜茶館」概念,又有「酒釀桂花凍」產品,配合游戲畫風的杯貼,整體相得益彰。這一套玩法,與2022年6月大火的《夢華錄》聯名頗有相似之處。
還有2020年9月,邀請五條人樂隊設計師胡子,參與設計國慶節限定包裝物料,建立了與藝術家合作設計潮流物料的規范,想必這也為日后與藤原浩、FENDI等品牌合作,提供了一些經驗。
2020年9月末,喜茶×左撇胡子&拜拜迪斯科聯名
所以,那句老話怎么說來著,沒什么靈光乍現,全都是日積月累。
第四階段場景期,始于2022年2月,終于暫時未知。
2022年2月,喜茶做了一次,似乎有先例的聯名——楠火鍋。如果仔細看,你不禁會想這不就是「電臺巷火鍋聯名」全新版本嗎?
聽上去雷同,但細看產品及賣點,就能發現本質區別。
2019年5月,和電臺巷火鍋聯名,喜茶是為了和對方互換曝光量,推廣一款叫「火鍋包」的歐包,引發用戶為這種新奇消費體驗買單。而與楠火鍋聯名,則是為了推廣「吃火鍋時來一杯芒芒甘露有多清爽」這一聚焦于用餐場景的消費體驗。
用大白話說,就是回歸產品本質了,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
2022年5月,喜茶又和費大廚聯名,推廣「吃湘菜時來一杯楊梅凍有多解辣」。月底,滅火楊桃誕生,可以滅掉吃文和友帶來的灼熱感。
以上,是喜茶回歸真實消費場景的一個側面。但這些,只是一個開始……
針對娛樂場景,喜茶開發了上文提到的《夢華錄》聯名,連續兩年的《原神》聯名,牽線周星馳團隊的《喜劇之王》聯名,以及被譽為21世紀四大名著之首的《甄嬛傳》聯名。
甚至在辦公場景,也有 WPS 聯名,喊出社畜心聲——周一真的很想「喜」。
當然,過去兩年,喜茶最引人注目的聯名,必然是2022年的藤原浩與2023年的 FENDI。這兩次聯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出圈,在各種媒體評選的年度品牌聯名案例中,都高居前列。
2023年5月,喜茶×FENDI 聯名上線
在我看來,它們都屬于社交場景,即「與其說是買來喝,不如說是買來曬」的新型消費場景,這得益于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以及人類渴望展示的生物本能。
而類似案例,隨后也逐漸興起,最典型的代表,是2023年瑞幸與茅臺的聯名。
除以上場景聯名,喜茶還做了一些有趣嘗試。
比如針對中式潮流,在2022年8月,與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聯名。次年8月,又與方文山,共寫了一首「天青雨」,拉開「清爽茗奶茶」系列大幕。而2023年12月初,被有關部門叫停的《佛喜》聯名,拋開宗教因素,同樣是這一潮流趨勢下的產物。
2023年8月,喜茶×方文山聯名上線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喜茶通過聯名所建立起來的背書資源,這些努力毫無疑問提升了喜茶的品牌價值,幫助喜茶在不同市場周期,實現了品牌目的。
除聯名之外,喜茶的背書資源還包括,請專家與請體驗官。
所謂專家,主要是為產品質量站臺的人。
2023年9月,在為「首款專用奶」推出營造放心形象時,喜茶請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借他們之口,強調了高蛋白牛奶的價值。
這也是喜茶為應對,部分用戶擔心因降價所導致的質量下降問題的舉措,同時用以傳達「真品質,不昂貴」的理念。
最后是體驗官,請注意不是代言人。嚴格意義上講,喜茶從沒有代言人。體驗官,都是為單款產品賣點,所量身選擇的明星。
2021年4月,在推廣多肉楊梅時,喜茶主打「回歸鄉野」概念,并選擇了在《隱秘的角落》中,飾演張頌文妻子的李夢出演。其演出就頗有野性,自由向上,與產品屬性頗為吻合。
2021年6月,在推廣喜茶果汁茶時,圍繞「真」這個賣點,喜茶又邀請了以「純真」為特點的演員文淇。
2021年6月,文淇出演喜茶果汁茶TVC
2023年,田曦薇推廣爆汁楊梅,易夢玲體驗牧場酸酪牛油果,也都有根據產品特性找體驗官的影子。
以上,是喜茶多年以來的的背書策略。其核心手段毋庸置疑還是聯名,因為它十分清楚,產品容易被模仿,創新很快舉步維艱,只有持續借助聯名,為產品提供新鮮的購買理由,才是更穩妥的選擇。
瑞幸,顯然也是這么想的。
三、文化價值
在文化價值的融入上,喜茶看似有點小混亂。
早期,它喜歡借國際大牌,打造潮人形象;慢慢地,它開始插入中式元素,樹立國潮形象;然后,它結交動漫游戲品牌,主打一個玩咖形象;最后,它也沉迷網絡熱梗,和用戶玩的不亦樂乎。
當然,更多時候,喜茶在這些人設間穿插,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是參差多態的。而這幾副面孔中,只有中式靈感長期存在,并在用戶簇擁下,有一統江山的趨勢。
深圳深業上城店「山溪澗」
在喜茶2022年1月發布的推文《揭秘:「喜茶設計」到底是什么?》一文中,有提到「為什么是中式靈感」:
“喜茶,從名字就足以窺見它的中國基因。自2012年品牌創立之初,我們便明確自己作為中國品牌的使命。讓古老的茶文化年輕起來,讓它與當代的年輕人們走得更近。作為中國本土品牌,我們對「中式靈感」風的探索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必然選擇。即便眾聲喧嘩,流行的大勢潮漲潮去,我們也不會放棄對這一設計風格的思考和趨近。”[3]
注意聽!是大勢過后的必然選擇。不妨這么理解:熱點我確實蹭過,也吃到了時代紅利,但風口過后,我知道要去哪兒。
無疑,受經濟環境影響,過去兩年風口不再,喜茶為此做了許多重大調整。從降價低至9元,到開放全國加盟,再到公布配料表,就是為了告訴用戶「真品質,不昂貴」,買我!
為配合以上舉措,喜茶在品牌形象建設方面,拋棄了許多舊有思路。
如減少時尚潮流品牌聯名頻次,提升聯名質量,藤原浩和 FENDI 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設計風格,化繁為簡,突出食材,讓用戶看完直呼「不是xx喝不起,只是喜茶也有了性價比」。以及主動和用戶玩梗,拿 LOGO開玩笑,舉辦頭像設計征集大賽等。
但有一點沒變,就是對中式設計的延續,甚至可以說是加碼。
早在2017年初,喜茶以上海為起點,把門店開往全國時,就能發現中式設計極強的存在感。包括每次開拓新城的推文,喜茶也會大講特講門店的中式設計。但產品宣發設計,仍以復古風與未來風為主,鮮有國潮風。
變化出現在2018年10月,喜茶與百雀羚聯名,復古中式設計出現在產品包裝上。次月,針對紫米波波茶的推廣,也出現了類似設計風格。類似設計風格,還應用在了近半年后的奶糖波波推廣。
不過需要說明,2022年前,中式設計并非喜茶主流設計風格。它一直存在,也刷到了一些存在感,如每年端午、中秋、新年禮盒,就中國味十足,甚至會結合《紅樓夢》設計日歷。但受限于價格,傳播力有限。
2020年春節前,喜茶推出的「喜說紅樓」臺歷
還有,與2020年與《大理寺日志》、《江南百景圖》的聯名,也對建立中式靈感形象,起到了一點幫助,但持續時間與覆蓋人群都相對有限。
最后是諸如豆豆波波茶、流心奶黃波波冰、功夫雙皮奶等產品,都有中式元素加持,但很難說是一個體系,所以很難給人留下持久的深刻印象。
可以大膽斷言:2022年以前,在喜茶,華流還不是頂流。
不過很快,2022年1月,中式設計就將席卷喜茶,成為「大勢褪去的必然選擇」。
當月,在桑葚產品推廣包裝中,就能看到耳目一新的變化,整體設計返璞歸真,有一種中式簡約美,產品拍攝也運用到了中式器具。
2022年1月,喜茶借桑葚上新,設計風格返璞歸真
更重要的是,桑葚,這一中國栽培超4000年,在《本草綱目》有記載的養生食物,被包裝成更具普適性的茶飲,推向更大的市場。
此后兩年,中式設計靈感,在更多產品推廣中呈現,包括芭樂系列、桃李系列、杏桃系列,以及非常中國味的柿子與山楂系列。
除了產品,在聯名 IP 上,中式設計同樣刷爆存在感。
2022年有《夢華錄》、《只此青綠》、《甄嬛傳》三個中式聯名,2023年有「方文山」、「佛喜」聯名。
更巧妙的中式文化推廣,卻不是聯名,或者說是一場跨越近千年的聯名。聯名的對象,大家都很熟——蘇東坡。
2023年5月,在推廣荔枝系列時,喜茶極具開拓性地想到了和蘇東坡聯名——「喜說東坡」。
不難想象,這一創意靈感,來自蘇東坡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但只有這些,恐怕很難說服老板為蘇東坡聯名。于是,策劃者拋出一個設想:假如宋代有喜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這就為蘇東坡出現在喜茶,掃清了障礙。于是,我們看到喜茶借產品推廣,講述蘇東坡生平,引出他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進而與喜茶品牌理念融合。
不得不說,能讓「烏臺詩案」這種歷史事件,出現在產品宣傳物料中,喜茶真的是很認真在做中式文化傳承。
暫不清楚,是認定了這條中式道路,還是蘇東坡的加入,確實有幫助荔枝系列熱銷。中秋佳節時,為推廣新品月觀,「喜說東坡2.0」上線,這次靈感顯然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作為一款喜茶定義的「清爽茗奶茶」,即用戶口中的「輕乳茶」,月觀采用中式包裝,可謂順理成章。
喜茶隨后推出的「清爽茗奶茶系列」的水云間,以及「厚乳茶系列」的老叢厚乳茶、緋紅厚乳茶,同樣延續了中式設計風格。
12月初,喜茶布局中式潮流的新產物誕生——以宋朝茶坊為靈感的喜茶·茶坊開張,將講究極簡風格的宋朝美學融入門店與產品設計,與10月中旬面市的奈雪茶院遙相呼應,共同謀劃著新茶飲品牌在第三空間的未來遐想。
回過頭看,中式靈感已成為喜茶傳播推廣的主線,通過對中式元素富有創意的挖掘,贏得了民族自信力飆升的年輕用戶好感。這一結果,既可以說是喜茶的一次成功蛻變,也可以說是品牌與用戶的一次合謀。
四、品牌形象
最后,我們來說說喜茶的品牌形象。
2017年,喜茶開始在一線城市開店,最初樹立的是高端形象。
當時的喜茶,產品是新奇的,包裝是吸睛的,價格是昂貴的。單杯30元的均價,讓不少網友感到迷惑。更迷惑的是,它還天天排長隊。
那時,網紅店還不多見,許多網友是第一次開眼。所以,當時就有「喜茶是智商稅」的說法,以及喜茶多次辟謠的「從未雇黃牛排隊」聲明。
站在風口上的喜茶,不怕有爭議,就怕沒人議。其實,無論實情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通過新穎的產品、較高的定價以及獨特的推廣形式,喜茶「新茶飲第一品牌」形象,迅速得以確立。
那時的它,就是造浪者,讓許多年輕男女趨之若鶩。與其說它是時尚飲品,不如說是時尚單品。
變化發生在2019年中,喜茶認識到通過聯名只提升品牌調性、擴大消費人群,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想被受眾一直喜愛,需要持續提供創意產品,因此提升聯名深度,創作既新鮮又好喝的聯名飲品,成為這一階段主線。
也是在這段時間,喜茶走入了更廣大人群的生活,高高在上的姿態,也隨著同系列多價位產品的推出,逐步放低,開始和用戶一起沖浪。
這時的喜茶,依然在努力圍繞產品做創新。但隨著產品創意接近瓶頸,以及競品大力圍剿,喜茶很快又要嘗試轉變形象了。
這次起點是2022年初,隨著市場行情走低,競品越發強大,喜茶宣布降價。
這就出現了一個難題:如果刻意維持高端形象,可能會成為喜茶覆蓋更多人群的阻力。但如果打破高端形象,喜茶有什么買點呢?
喜茶的策略,是喊出前文多次提到的口號——真品質,不昂貴,試圖在維持高品質形象時,深入更廣大的奶茶受眾。
為了真正深入群眾,喜茶可謂煞費苦心。
春天,它和國際大牌聯名,主打一個高端不高價。夏天,它加量不加價,推出19元超大桶果茶。秋天,它投入抖音懷抱,賣起折扣券。冬天,它大搞年度抽獎,請喝10萬杯多肉葡萄。
它真的,我哭死。
當同行都在努力高端化時,只有它在努力深入群眾。如果7年前告訴你,喜茶以后會放下逼格,甚至鼓勵大家惡搞 LOGO,還會為贏家送出9999元飲品卡。你一定會說,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但時代變了,風口沒了,即便是一線白領,消費信心也會因不期而至的裁員,而變得謹小慎微。他們甚至開始質疑消費主義,高呼斷舍離,想用轉瞬即逝的新概念,撬動他們的心扉,不再容易,唯有深入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和他們一起遨游在海中,看清當前大環境下的用戶,到底需要什么。
所以,喜茶開始出現在婚禮上,靠著自帶喜氣的喻意,成為奶茶新人婚宴指定飲品。喜茶城市冰箱貼,也因為出挑的設計,進入千家萬戶,甚至被各地文旅局盯上了。至于與高端毫不沾邊的抖音直播,喜茶也徹底放下矜持,開啟了「9.9元直剝間」,一邊以低價為誘餌,一邊不忘介紹水果有多新鮮。誓要把「真品質,不昂貴」的理念,在每個渠道貫徹一遍。
從造浪者,到沖浪者,再到入海遨游的人,喜茶的品牌形象,一直在改變。
這樣的改變,對用戶來說,總歸是良性的。一二線城市青年,有追求潮流的權力。三四五線青年,也有。
當我聽說,喜茶《原神》聯名在老家這個五線城市,同樣引起玩家早10點在門前排隊,我為家鄉的年輕人感到高興。
有時候,你得承認,消費可能是最有效抹平人類差距的方式,哪怕只是那么一瞬間。可口可樂做到過的事兒,相信中國新茶飲品牌,未來也能做到。
本文創作靈感,來自空手所著《中國手機品牌高端化簡史》,內容框架參考該文章,是對其拙劣的模仿與學習,歡迎市場品牌從業者關注公眾號「空手」。
同時,感謝你閱讀至此,本文超過9500字,能看到此處,必是求知之人。受制于個人能力與精力所限,文章必然有疏漏之處,歡迎各位隨時指正。
本文注釋
《喜茶:聯名營銷界的天花板是如何煉成的?》——案例 SHOWCASE
《喜茶真的只是網紅品牌嗎?》——進擊波財經
《揭秘:「喜茶設計」到底是什么?》——喜茶
作者公眾號:劉玉根(ID:wongwor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