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5本經典傳播領域著作的100條金句,快來充電
過去的假期,你給自己充電了沒?
沒有的話,別擔心。
今天我們將重溫新聞傳播領域的經典著作,為此我們摘錄了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
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這五本書中的100+條名句,相信讀完這些內容,會對你思考信息傳播、媒介和群體心理等相關內容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還是鼓勵大家盡可能去讀完整版的書籍,因為不同語句置于書中、與前后文關系,作者對前因后果進行了具體闡釋,大家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
話不多說,以下enjoy: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是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該書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并以此來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
1
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2
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我們讀書、看電視或看手表的時候,對于自己的大腦如何被這些行為所左右并不感興趣,更別說思考一下書、電視或手表對于我們認識世界有怎樣的影響了。
3
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4
“眼見為實”作為一條認識論的公理,從來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但“話說為實”“閱讀為實”“計算為實”“推理為實”和“感覺為實”的重要性,隨著文化中媒介的變化,也在跌宕起伏。
5
鐘表把時間再現為獨立而精確的順序,文字使大腦成為書寫經歷的石碑,電報把新聞變成商品。
6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7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含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那么理解這些隱喻就會容易多了。
8
一些舊的媒介事實上已經消失了(比如象形文字和裝飾華美的手稿),與它們相關的規則和認知習慣也隨之消失了,但其他形式的對話還將被保留下來,比如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
9
在電報時代之前,“信息—行動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能夠控制他們生活中突發事件的感覺。人們了解的信息具有影響行動的價值。但在電報創造的信息世界里,人們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因為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新聞存在的語境。所有的一切都事關每個人。我們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們任何問題的信息,而且對于這些信息,我們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10
電視已經成為社會和文化領域的一面鏡子,是過去一個世紀中電子媒介最醒目的剩余物。它已經徹底地融入了美國文化,我們已經注意不到電視機在黑暗中輕輕發出的嘶嘶聲或搖曳著的灰色燈光。
11
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超現實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這種理論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它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它被稱為“精神分裂癥”;如果用舞臺術語來說,它可以被稱為“雜耍”。
12
電視最大的長處是它讓具體的形象進入我們的心里,而不是讓抽象的概念留在我們腦海中。
13
娛樂業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它的主要目的是取悅觀眾,它的主要策略是運用技巧。
14
電視廣告把企業從生產有價值的產品引向了設法使消費者感覺產品有價值,這意味著企業的業務已經成為一種偽療法,消費者成了信賴心理表演療法的病人。
15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16
正如赫胥黎所說的,我們沒有人擁有認識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們相信自己有這樣的才智,也沒有時間去傳播真理,或者無法找到輕信的聽眾來接受,
17
這是一個娛樂之城,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18
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并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19
偽語境是喪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避難所。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
《輿論》是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創作的傳播學著作,自1922年首次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在輿論學領域的權威地位。
該書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詳細闡述了輿論現象的種種內在聯系,并對輿論研究中無法避免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
20
關于外部環境的信息來得或快或慢,但只要我們認準了自己頭腦中那幅圖景是真實的,就一定會將這幅圖景等同于外部環境本身。我們很難對加諸自己頭腦并影響自己行為的那些信念進行反思,卻又總是自以為是地嘲笑其他民族或其他時代的人所迷信的世界圖景是多么荒誕不經。
21
對輿論的分析就必須從厘清下述三者之間的關系開始:行動的環境、人們頭腦中關于那個環境的圖景,以及人對于從環境中滋生出來的那幅圖景做出的反應。
22
人對于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物產生感覺的唯一途徑,就是借助自己頭腦中為該事物勾勒的影像。正因如此,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他人的思想以后,方可真正理解他人的行為。
23
偉大的人物,哪怕終其一生,通常也只能通過一種虛構的人格為民眾所知。所以老話才說:“仆人眼中無英雄”(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人們所了解的永遠只是事實的冰山一角。
24
如今,只要一個社會沒有小到可以實現百分之百的自給自足并且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對發生過的每一件事了如指掌,那么這個社會中的人就一定會用“觀念”這個東西去處理那些他們無法親睹、親歷的事務。
25
人在任何時間點上的行為都是基于其彼時彼刻對于現實世界的某種想象。這種想象能夠決定人們為何事而奔忙,產生何種情緒,懷揣何種希望,卻無法判定人們最終會取得何種成就,以及事情將會迎來何種結果。
26
戰爭與政治角力中的任何一方都會為對手“畫像”,他們將這幅臆想出來的圖像視為事實本身,卻不知其只是他們心中那個“應然”的事實,而非“實然”的事實——只有牢記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戰爭與政治的殘酷性。
27
輿論的象征意味常常就是利益平衡的標志。
28
我們首先要考慮哪些因素阻礙了人們對于事實的認知。這些因素包括:人為的審查機制、社會交往中的阻絕因素、人們每天用于關心公共事務的時間的匱乏、以過簡的信息敘述事件所導致的事實扭曲、用有限的語詞來描述復雜世界的難度,以及人們因不愿打破穩定的社會生活現狀而怯于直面事實的情形。
29
評論往往與質詢同時出現。虛構的事實通常由于符合人們的期待而被當作真相。
30
虛構不等于謊言。虛構指的是對于環境的某種再現(representation),其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
31
宣傳家能夠阻止人們對事件形成獨立的見解,他們對新聞進行操控,以服務于自己的目的。即便這個目的打著愛國的旗號,但操控就是操控。
32
在所有這些事例中,我們必須格外注意一個共同因素的存在,那就是人與其所處的環境之間存在的那個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人的所有行為都是針對這一擬態環境做出的。不過,這些行為(behavior)如果是具體的行動(acts),其產生的后果就不是作用于催生了這些行為的擬態環境,而是作用于那個實實在在承載了這些行動的真實環境了。
33
人類會在特定情況下對虛構出來的事件做出和真實事件一樣劇烈的反應;而在很多時候,那些虛構出來的事件恰恰就是在人類自己的參與下建構出來的。
34
理想化的霞飛是由如下元素構成的:那些他領導著部下打贏的戰役、人們對戰爭的絕望、個體的悲傷情緒,以及全世界對于未來勝利的期待。然而,與英雄崇拜結伴而來的,是對邪惡的祛除。只要有英雄被制造出來,惡魔必如影隨形。
35
當你形成一個觀點時,也許你對事件的真實情況遠談不上了解。而這一警示本身就能幫助我們避免一些認知上的謬誤。
36
嚴格意義上的宣傳通常必須借助審查機制來實現。為了進行某種宣傳,宣傳者必須在公眾和事件真相之間設置某種屏障,必須限制人們接近真實環境的機會以免其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希冀去構建腦中的擬態環境。
37
即養成一種習慣以令自己對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們就必須要攻克一道難題:在事物模糊、易變的特征中,去捕捉其連貫、穩定的屬性。”
38
我只想反思一種遍及世界的奇特現象,即人們如何受到其腦海中擬態環境的刺激,而對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施加行動。
39
我的結論是,輿論必須首先經過組織,然后再提供給新聞媒體去表達,而非如今這樣由媒體去組織輿論。
40
所謂頭腦清醒,指的就是有能力分辨出表面的相似性、注意到差異性,并對多樣性有所理解。這是一種因人而異的能力。
41
情感宣泄和偶像崇拜的背后,是難以言明的辛酸,成千上萬顆心靈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于戰爭殘酷性的反抗。
42
在比較正常的公共生活里,象征圖景(symbolic pictures)仍然支配著人的行為,但很難說哪一幅圖景是包羅萬象的,因為總有其他圖景與之競爭。不僅每一個象征符號只能承載極其有限的情感,因其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而且即使在這一小部分人內部,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是絕難消除的。
43
每個人在現實世界里僅存在于很小的一部分時空之中,而這一部分時空又剛好能夠維系我們的生存。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和遠見與漫長的時間之河相比,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片段而已。然而人這種生物又能夠另辟蹊徑,使自己看見肉眼看不到的維度,聽見雙耳聽不到的信息,測度無限大和無窮小的存在,并將原本單憑一己之力絕不可能全部記憶的無窮盡的事物加以統計和區分。
44
我們在本可追求客觀公正的見解時卻往往堅持自己的刻板印象,除了為在認識過程中節省精力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刻板印象或許是我們自己個人的觀念傳統的核心,是對我們的社會地位的一種保護。
45
我們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讀到的內容所喚起的想法構成的。然而世界很大,牽涉到我們自身的種種情況又往往錯綜復雜,信息則始終處于相對稀缺狀態,故我們的觀念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基于想象得出的。
46
一個人收入的多寡深刻影響著其接觸外部世界的范圍。只要有錢,信息交流中幾乎任何有形的障礙都可以被克服:花錢可以旅行,可以購買書刊,可以了解世上一切已知的事實
47
這是因為,語言作為意義的載體,是有著很多缺陷的。詞語如同貨幣般反復流通,今天被用來喚起這樣的圖景,明天又被用來喚起另一種圖景。同樣的詞語在報道者的腦海中關聯的內容并不一定和其在讀者的腦海中關聯的內容相一致。
48
無論上述設想是否對我們討論問題有幫助,有一點是難以否定的,那就是由如此復雜多樣的人“聯合”起來構成的社會必然是脆弱的。要使這些世界觀迥異的人始終采取整齊劃一的行動,顯然是很難做到的。依這樣的設想建立的社會,不是以交流融通為基礎,甚至也不是以契約和協議為基礎,而是以偶然性為基礎。
49
盡管我們必須在真實環境中行動,但為了能夠對其加以把握,就必須依照某個更加簡單的模型對真實環境進行重建。
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德國政治學家和傳播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的經典之作,于1974年首次提出該理論,并在其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進行了進一步完善。該書深入剖析了大眾輿論對個人意見及行為的影響,揭示了輿論形成的心理機制和社會過程。
50
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
51
大眾傳播因具有共鳴、累積、遍在效果而能夠制造‘意見氣候’來影響輿論。
52
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的‘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社會天性’的反映。
53
人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讓自己陷入孤立。
54
當個體感受到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
55
“沉默的螺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人們相信多數意見,所以他們趨向于支持多數意見,從而使多數意見更加強大。
56
輿論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它通過形成‘多數意見’來約束和規范個體行為。
57
傳播媒介具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它們通過塑造‘意見氣候’來影響人們的認知和判斷。
58
意見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在群體中,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也會立刻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59
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取代了個體有意識的行為,這是現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60
在他看來,許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說市場上買菜的、看熱鬧的、小販和保安,他們哪怕人數再多,也不構成群體。他所說的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整體,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說、激情、恐懼、愛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為某個目標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動的人。
61
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智力差異削弱了,個性也消失了。異質淹沒在同質中,無意識的特點占了上風。
62
影響大眾想象力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所擴散和傳播的方式。
63
集體觀察是錯誤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個人的幻覺,通過傳染,暗示給別人。
64
群體不擅講理,卻善于行動。
65
詞語的威力太強大了,只要好好選擇,就可以給最討厭的東西取個好名,讓大家都接受。
66
宗教信仰所允諾的幸福理想只有在將來才能實現,所以誰也無法提出異議;而社會主義的幸福理想則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實現,所以,它一嘗試實踐,就會顯出這種允諾的自負,這個新的信念也會馬上失去所有的聲望。
67
種族的精神越是強大,群體的次要特征越不明顯。
68
自覺的個性消失和感情與思想朝某個既定的方向發展,這是群體正在形成的最初特征,它并不總是要求許多個體同時出現在某個地點。
69
獨處的個人能控制自己的反應能力,而群體卻缺乏這種能力。
70
在群體中,蠢人、白癡和妒忌者不會再感到自己平庸和無能,而是產生了一種強烈、短暫卻巨大的力量。
71
能夠長期保持聲望的神和人,是從來不允許對他們有任何爭論的。要得到群眾的敬仰,就要永遠與他們保持距離。
72
觀念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人們的大腦,但要排除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所以,就觀念而言,群體總是落后學者和哲學家好幾代人。
73
聲望其實是一個人、一部作品或是一種思想對我們的精神統治。這種統治麻痹了我們的批評能力,讓我們的靈魂充滿驚訝和崇敬。
74
不同的東西組合起來,互相之間只能具有表面的關系,特殊情況馬上成了普遍的現象,這就是群體推理的特點。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是20世紀加拿大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于1964年發表的一本關于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該書對于媒介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書中,麥克盧漢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媒介即訊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因為媒介不僅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們的感知方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75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76
逆轉(reversal)思想是破解麥克盧漢密碼的關鍵,也就是說,他總是倒著工作,從效果到效果的原因,從作為背景的媒介環境到作為圖形的媒介內容。他靠這種方法來了解未來。他有一個著名的說法:“我們透過后視鏡來觀察目前,我們倒著走向未來。”
77
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慮“內容”,而且還考慮媒介及其賴以運轉的文化母體。
78
因為媒介的“內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吸引看門狗的注意力。媒介的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
79
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感官同樣是我們身體能量上“固持的電荷”。人的感覺也形成了每個人的知覺和經驗。
80
任何發明或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81
人們對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會立即產生迷戀。
82
任何媒介或結構都存在博爾丁所謂的“斷裂界限,即一個系統在此突變為另一個系統的界限,或者說,系統在動態過程中經過這一點后就不再逆轉”。
83
兩種媒介雜交或交會的時刻,是發現真相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由此而產生新的媒介形式,因為兩種媒介的相似性使我們停留在兩種媒介的邊界上。這使我們從自戀和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媒介交會的時刻,是我們從平常的恍惚和麻木狀態中獲得自由解放的時刻,這種恍惚麻木狀態是感知強加在我們身上的。
84
每一種新技術都創造一種環境,新環境本身常常被視為是腐朽墮落的。但是,新環境能使此前的舊環境轉變為一種藝術形式。文字剛發明時,柏拉圖把先前的口頭對話轉變為一種藝術形式。印刷術誕生時,中世紀變成一種藝術形式。
85
一切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形式,與其最終呈現的形式截然相反,這是一條古老的原理。
86
媒介作為我們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種感知會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形成新的比率。
87
凡事被推向飽和,必然要發生沉淀。
88
無論是科學領域還是人文領域,凡是能把握自己行為以及當代新知識含義的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是具有整體意識的人(The artist is the man of integral awareness)。
89
正如文字是我們最公允、最客觀的感覺(即視覺)的延伸和分離一樣,數字是我們最親密的、相互關系最密切的活動(即觸覺)的延伸和分離。
90
在電子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
91
有文化的人或社會都培養出了一種能力,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抱著相當疏離超脫的態度。不識字的人或社會卻事事經歷感情上或情緒上的卷入。
92
汽車問世以前,誰也不需要汽車。電視節目出現以前,誰也不會對電視感興趣。技術產生一種迫使人需要它的威力,但是這一威力并不能擺脫技術而獨立存在,技術是人體和感官的延伸。
93
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94
媒介(即人的延伸)是一種“使事情所以然”的動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動因。
95
一切媒介作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轉換事物的新視野和新知覺。
96
社會仿佛成為語言的回聲,成為語言規范的復寫。
97
城市的功能是重新塑造人,把人改變成比他的游徙祖先更適宜生活的形態。如果是這樣,難道不可以說,當目前整個生活轉換成信息的精神形態時,全球和人類大家庭都要被轉換成統一的意識嗎?
98
藝術能夠預見超過一代人的未來社會和技術發展,這一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
99
各種門類的藝術家總是首先發現,如何使一種媒介去利用或釋放出另一種媒介的威力。
100
在電子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
101
衣服作為肌膚的延伸,既可以被視為一種熱量控制機制,又可以被看作社會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