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6段《橙黃橘綠半甜時》,看16位文學家筆下的四季風光
寒冷的冬天,最適合把自己裹在溫暖的被窩里,看一些優美、愜意的文字,偶然看到這本精選了史鐵生、季羨林、汪曾祺、豐子愷等16位文學家40余篇作品的散文集,翻開,就不想合上了——
春:春夜宴桃李
1-豐子愷先生從對春的理解里,體味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講求實利的西洋人,向來重視這季節,稱之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時節,人間有種種的娛樂,即所謂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藝)等。May這一個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視一年中的五月,猶如人生中的青年,為最快樂、最幸福、最精彩的時期。這確是名副其實的。但東洋人的看法就與他們不同:東洋人稱這時期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傷春,而感慨、悲嘆、流淚的時候,全然說不到樂。
東洋人之樂,乃在“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難將息的時候。這時候實際生活上雖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動,靜觀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當于東洋的“春”。這兩個字讀起來聲音都很好聽,看起來樣子都很美麗。不過May是物質的、實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藝術的。東西洋文化的判別,在這里也可窺見。
2、3、4-別人說楊柳“賤”,豐子愷先生為楊柳“抱不平”。
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家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
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只供觀賞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你們是靠它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砍,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
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并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原故。這種姿態的特殊點,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了春之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5、6-不喜歡晴朗天氣的梁遇春先生寫“春雨”。
我向來厭惡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驕陽的春天;在這個悲慘的地球上忽然來了這么一個欣歡的氣象,簡直像無聊賴的主人宴飲生客時拿出來的那副古怪笑臉,完全顯出宇宙里的白癡成分。在所謂大好的春光之下,人們都到公園大街或者名勝地方去招搖過市,像猩猩那樣嘻嘻笑著,真是得意忘形,弄到變成為四不像了。可是陰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時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財主也會感到苦悶,因此也略帶了一些人的氣味,不像好天氣時候那樣望著陽光,盛氣凌人地大踏步走著,頗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們,黯淡的日子可說是他們唯一光榮的時光。蒼穹替他們流淚,烏云替他們皺眉,他們覺到四圍都是同情的空氣,仿佛一個墮落的女子躺在母親懷中,看見慈母一滴滴的熱淚濺到自己的淚痕,真是潤遍了枯萎的心田。
所謂生活術恐怕就在于怎么樣當這么一個臨風的征人吧。無論是風雨橫來,無論是澄江一練,始終好像惦記著一個花一般的家鄉,那可說就是生平理想的結晶,蘊在心頭的詩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壘了;可是同時還能夠認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驟,不管這個異地的人們是多么殘酷,不管這個他鄉的水土是多么不慣,卻能夠清瘦地站著,戛戛然好似狂風中的老樹。能夠忍受,卻沒有麻木,能夠多情,卻不流于感傷,仿佛樓前的春雨,悄悄下著,遮著耀目的陽光,卻滋潤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對著如絲如夢的細雨呢喃,真有點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7-史鐵生說“春天是不能這樣計算的。”
如今的年輕人不會再像六莊那樣,渴慕的僅僅是一件軍裝,一條米黃色的嗶嘰褲子。如今的年輕人要的是名牌,比如鞋,得是“耐克”“銳步”“阿迪達斯”。大人們多半舍不得。家長們把“耐克”一類顛來倒去地看,說:“啥東西,值得這么貴?”他們不懂,春天是不能這樣計算的。
8-史鐵生問“對春天來說,秋天是它的悲劇嗎?”
在《我與地壇》里有這樣一段話: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終于一天,有人聽懂了這些話,問我:“這里面像似有個愛情故事,干嗎不寫下去?”
“這就是那個愛情故事的全部。”
在那座廢棄的古園里你去聽吧,到處都是愛情故事。到那座荒蕪的祭壇上你去想吧,把自古而今的愛情故事都放到那兒去,就是這一個愛情故事的全部。
“這個愛情故事,好像是個悲劇?”
“你說的是婚姻,愛情沒有悲劇。”
對愛者而言,愛情怎么會是悲劇?對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劇嗎?
“結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沒有之后。”
“或者說,等待的結果呢?”
“等待就是結果。”
“那,不是悲劇嗎?”
“不,是秋天。”
夏:山中無暑事
9-汪曾祺寫梔子花
凡花大都是五瓣,梔子花卻是六瓣。山歌云:“梔子花開六瓣頭。”梔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處微綠,極香,香氣簡直有點叫人受不了,我的家鄉人說是“碰鼻子香”。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
10-汪曾祺寫夏天過去了
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
秋:人閑桂花落
11-郁達夫寫故都的秋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2-廬隱說“我愿秋常駐人間”
因為一個人在感官被極度地刺激和壓軋的時候,常會使心頭麻木。故在盛夏悶熱時,或在嚴冬苦寒中,心靈永遠如蟲類的蟄伏。等到一聲秋風吹到人間,也正等于一聲春雷,震動大地,把一些僵木的靈魂如蟲類般地喚醒了。
13-梁遇春的人間觀察心得
我們通常總是有事干,正經事也好,歪事也好,我們的注意免不了特別集中在一點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長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們的方寸是悠然的,不專注于一物,卻是無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們此時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況。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說起,途中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車中,船上同人行道可說是人生博覽會的三張入場券,可惜許多人把它們當作廢紙,空走了一生的路。
我們有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謂行萬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覺換一個解釋也是可以。一條的路你來往走了幾萬遍,湊成了萬里這個數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冬:松枝碎玉聲
14-汪曾祺寫冬天的樹
冬天的樹,伸出細細的枝子,像一陣淡紫色的煙霧。
冬天的樹,像一些銅板蝕刻。
冬天的樹,簡練,清楚。
冬天的樹,現出了它的全身。
冬天的樹,落盡了所有的葉子,為了不受風的搖撼。
冬天的樹,輕輕地,輕輕地呼吸著,樹梢隱隱地起伏。
冬天的樹在靜靜地思索。
(這是冬天了,今年真不算冷。空氣有點潮濕起來,怕是要下一場小雨了吧。)
冬天的樹,已經出了一些比米粒還小的芽苞,裹在黑色的鞘殼里,偷偷地露出一點嬌紅。
冬天的樹,很快就會吐出一朵一朵透明的、嫩綠的新葉,像一朵一朵火焰,飄動在天空中。
很快,就會滿樹都是繁華的、豐盛的、濃密的綠葉,在麗日和風之中,興高采烈,大聲地喧嘩。
15、16-史鐵生談“老家”
我聽見老家在慢慢地擴展,向著塵封的記憶深入,不斷推陳出新。往日,像個昏睡的老人慢慢蘇醒,唏噓嘆惋之間漸漸生氣勃勃。歷史因此令人懷疑。循著不同的情感,歷史原來并不確定。
一路上我想,那么文學所求的真實是什么呢?歷史難免是一部御制經典,文學要彌補它,所以看重的是那些沉默的心魂。歷史慣以時間為序,勾畫空間中的真實,藝術不滿足這樣的簡化,所以去看這人間戲劇深處的復雜,在被普遍所遺漏的地方去詢問獨具的心流。
我于是想起西川的詩:我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蘇醒/……/我閱讀一個家族的預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歷史僅記錄少數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
我的老家便是這樣。Z 州,一向都在沉默中。但沉默的深處悲歡俱在,無比生動。那是因為,沉默著的并不就是普遍,而獨具的心流恰是被一個普遍讀本簡化成了沉默。
所有的人都是一樣,從老家久遠的歷史中抽取一個點,一條線索,作為開端。這開端,就像那綿綿不斷的嗩吶,難免會引出母親一樣的坎坷與苦難,但必須到達父親一樣的煎熬與責任,這正是命運要你接受的“想念與恐懼”吧。
以上摘自《橙黃橘綠半甜時》
分享到這里,有時間的話,更建議大家去讀讀原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