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近在眼前,哪家不說團圓的好,誰家不訴思念的愁。可方太卻在此時獨辟蹊徑,講了個光明與黑暗的故事。
(光看海報就讓人好奇,擅講故事的方太,這次又有會有什么奇招)
鄉村?驚悚?奇幻?童話?方太這次中秋的作品,甚至很難精準地按常規影片風格分類。
它用一種層層躍進式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完全無法預判劇情走向。
用村落開場,那肯定是鄉村題材吧。
等等,好像有怪物,難道其實是驚悚片?
原來是用笑聲發電啊,看來片子是個奇幻設定。
這么夢幻的月亮,確定不是童話嗎?
反套路的情節處理,讓每一幕都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而最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結尾處。
在一輪超現實的大圓月中,觀眾忽然被告知,這個有些奇幻又略帶驚悚的鄉村童話,竟來自于真實事件。
真實的光明村,就在江西省春濤鎮黃泥小學校長章站亮,每天自掏腰包為25個留守兒童加餐帶著他們一起做飯,為他們補足營養,更補足愛和陪伴。
熟悉方太的人看到這里,“校長用一餐一飯,補足孩子們愛的陪伴”這個真實故事,根本就是現成的方太故事嘛,拍它肯定對。
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最終成片,這個奇幻而驚悚的《光明村》,卻引發了眾人一個很有意思也很難回答的思考——真實故事,一定要寫實呈現嗎?
方太用童話般的故事手法,送上了他們的理解和回答。
如果完全忠于真實,或許用一篇新聞報道來宣傳已經完全足矣。既然是改編故事,那除了原型本有的意義之外,改編本身也一定要有改編的價值。章校長的原型故事中,讓大家最感同深受備受鼓舞的,是孩子們的天真笑容和校長人性中的輝光。只要保留這份原始的感動,影片可以有更新更好的表達。
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才得以在今天看見這個光明終將戰勝黑暗的《光明村》。
沒有笑聲就沒有光明的隔世小山村。
從原型中最打動人的高光時刻提取出一個有趣的世界觀——用孩子們的笑聲發電。
一笑世界就變亮,一難過世界就陷入黑暗。
依據世界觀設定,進行了人物身份合理演變——救贖者變成被救贖者。
當校長被問及最喜歡媽媽做的哪道菜時,他瞬間變成思念母親的孩子。
結尾處再度推進,突破笑聲發電的極限——燈光被明月替代。
最終共同激發的笑聲突破光亮極限,徹底驅走怪物,誕生夢幻超月。
隨著故事講述的深入,更深層次的意義也在被挖掘和表達。
比起烹飪帶來的愛與陪伴,更讓人感動的,是像章校長這樣給他人帶去溫暖與光明的自發光體。
是他心懷熱情,對身邊人的關照,溫暖如家人。是他從不失樂觀,身陷困境,也能帶領眾人化苦為甜。是他以及更多像他這樣的人,持續發光發熱,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他們是我們身處迷霧時的指引,也是帶我們走出負暗時刻的曙光。
像章校長這樣的自發光體們,值得用一部影片致敬。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詩人顧城在40年前,基于現實寫了這首小詩,寄托了一代人對光明的執著追求。
40年后,方太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光明村》,再次照亮每個人的心間。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