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口,相當于平均每16個人,就有一位殘疾人,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似乎難以見到。在無障礙事業持續發展的今天,無障礙電梯、無障礙通道等基礎設施規模普及,但殘疾人對現代社會生活的融入水平依然很低,這是為什么呢?
一方面,無障礙設施只能滿足殘疾人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而平等的求職、求學、社交機會,才是殘疾人面臨的更為頑固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殘障類型的不同,各種殘疾人面臨的社會評價和尊重程度也各不相同,很多不為公眾所了解的殘障,要遭受比視障聽障等常見殘障更為艱難的生活處境。
我們認為,一個無障礙的社會,首先需要消除的是公眾觀念的障礙——既要對殘障群體有科學的認知,也要堅信殘疾人應享有和健全人平等的發展機會。
2024年底,由易烊千璽主演,聚焦腦性癱瘓患者的現實題材青春勵志影片《小小的我》于院線上映。伴隨對電影的熱議,腦性癱瘓群體和殘疾人群體,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
由藍色共鳴操盤,一系列圍繞“殘疾人發展”公共課題的新共識整合傳播,面向社會發布。經與電影團隊的深度討論,本次整合傳播旨在跳出電影產品慣用的娛樂化營銷方式,訴諸票房之上更高的社會價值,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殘疾人發展層面的社會進步。
創作者共識:
理解,是實現尊重的第一步
《我的電影》
腦性癱瘓群體是《小小的我》的主要關注對象,電影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邀請三位患者擔任幕后顧問,通過他們真實的生命經驗為影片注入靈魂。這三位顧問在拍攝階段無私分享生活細節,更隨團隊赴東京國際電影節見證作品首映,參與了創作全程。
特別紀錄片《我的電影》,選擇以輕快的視角呈現患者生活常態:用合唱團成員、快遞員、詩人等身份打破公眾對患者的刻板印象,著重刻畫他們與健全人無異的生命力。鏡頭平實記錄三人從成都赴東京的旅程,當患者看見自己的詩歌躍上國際銀幕時,電影藝術才真正成為跨越障礙的溝通橋梁。
殘障群體無需俯視或憐憫,他們同樣擁有職業追求、藝術表達與生活熱忱。作為整個傳播的先導片,我們摒棄了苦情敘事,為后續傳播奠定平視基調。
社會機構共識:
所有人都應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苔花公約》
人與城市互相成就,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所有人都應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2025年1月1日,由藍色共鳴策劃,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成都市委宣傳部及《小小的我》電影團隊聯合出品,旨在推動社會各界為殘疾人提供公平機會和幫助的文明公約——《苔花公約》正式推出。任何單位或組織機構,只要張貼或使用“苔花標志”,即意味著宣告自動加入愿意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學習機會、活動參與機會或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幫助。苔花的意象取自詩人袁枚的詩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象征著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應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苔花標志”采用6°傾斜設計,象征占比總人口6%的殘疾人群體。
苔花標志作為一種溝通的介質,讓有善意的機構可以表達,也讓那些可能因為膽怯、害羞或不想給人添麻煩而不主動表達的殘障人士看到社會的善意,在恰當的時候和場合使用自己的權利,獲取必要的幫助。
《苔花公約》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多元力量,是本次整合傳播中最關鍵的一步。
意見代表共識:
腦癱不是傻子,只是慢一點的普通人
《別叫我腦癱》
Cerebral Palsy,在國內被譯為腦性麻痹或腦性癱瘓,在社會通俗的稱謂中,一般把這個病癥叫做“腦癱”,但“腦癱”這一俗稱一直以來存在很多問題,除了典型的詞匯污名化之外,也經常被大眾理解為“傻子”。絕大部分人無法正確區分“腦性癱瘓”、“小兒麻痹”、“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等,大家習慣且刻板地認為,“腦癱”就是“傻子”,意味著“生活不能自理”。事實上,腦性癱瘓患者,大部分都具備完全正常的智力與學習能力,但因為公眾對“腦癱”這一名稱的誤解,他們可能失去了很多學習、就業、或與普通人一起正常相處的機會甚至是權利。
本片著重探討“腦癱”這一稱謂在公眾語境下面臨的困境,呼吁公眾給“腦癱”換一個俗稱。通過采訪和募集了患者及家屬、殘障人士教育工作者、醫療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等多方的綜合意見,最終提出了“五慢癥”這一新名字,它發源于中國古代對腦性癱瘓病癥的相關闡述“五遲”,表達腦性麻痹患者與普通人并沒有多大的不同,他們只是比我們稍微慢了一點點,慢一點,并不影響他們也可以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做得很好,他們也只是比我們慢了一點的普通人。
觀念的進步,就從一個新名字開始。
公眾共識:
殘疾人,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多不同
《小小的問答》
所有《小小的我》的觀眾,或被電影相關內容輻射到的人群都會注意到當下有關腦癱群體、殘障群體的相關現實話題。與之同時,對于殘疾人生活日常的各種疑問也在產生熱度。
“腦癱開車上路安全嗎?”
“真的有人會愛上殘疾人嗎?”
……
為了打消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和誤解,最后一支創意內容《小小的問答》在電影上映的一周后發布,我們邀請到與這些問題息息相關的人來進行解答。如:殘障駕校教練、患者與他們的伴侶及朋友、律師、高校教師等……請他們給出真實、客觀、理性但同時也充滿溫度的答案。
電影引發公眾關注宣發促進社會行動
《小小的我》新共識整合傳播,是藍色共鳴對新共識廣告的一次全面實踐,通過對優質社會資源的整合,實現了對社會觀念的整合。
該項目總曝光量達20億,全平臺互動討論量5.3億,全網熱搜詞條20+條。引發全社會對于殘疾人相關話題的激烈討論。其中尤以《苔花公約》為代表,收獲了極為廣泛且深度的社會成果:
50余家主流單位跟進報道;30余家知名品牌及旗下約20000家以上門店陸續加入;5所重點院校和大量民間教育機構加入;200多家事業單位、專業組織機構、基金會、活動團體加入;四川成都和廣東信宜,兩地市委動員全市,積極組織參與單位工作會議、殘疾人定向幫扶就業等“苔花公約”主題活動;全國277家影院同步上線“苔花公約”圖樣的無障礙觀影輪椅專座影廳;多地影院自發組織“苔花公約”主題公益觀影活動;全國范圍內自發分享、科普和加入的中小型企業門店、商鋪、個體戶及個人志愿者不計其數。
網友們自發設計制作帶有“苔花標志”元素的鑰匙扣、文化衫等各類形態的文創周邊,殘疾人社群自發創作設計表示“苔花公約”含義的創意手語手勢。知名華語辯論賽事新國辯中,《苔花公約》作為典型文化事件,被復旦法學院副教授、知名辯手熊浩引用作為論點,論述“當今時代,社會意義建構的重要性”。《苔花公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已經從商業項目快速成長,成為屬于全社會的公共資產。
后續,藍色共鳴還將對苔花公約公益項目進行長期可持續、規范化的運作,進一步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無障礙事業的發展。
項目信息
參與者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