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萊雅「螢火計劃」:再小的光,也有意義
開學季剛剛過去,對于一些孩子來說,開學可能意味著一個噩夢的再次開始。
因為在校園里,霸凌現象并不少見。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至少一次被學校的同齡人欺凌,約每3個學生中就有1個遭受過同學的欺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課題組在2020年至2022年針對3108名未成年學生的調研顯示,53.5%的學生遭受過校園欺凌。
2022年,作為第一個關注此社會問題的商業品牌,珀萊雅發起了「螢火計劃」反校園霸凌公益行動,關注隱藏在「小事」里的霸凌;
2023年,我們看見「校園霸凌后遺癥」群體被忽視的長痛;
2024年,是珀萊雅「螢火計劃」反校園霸凌公益行動的第三年,我們延續公益行動的初衷:再小的事,也當回事,再小的光,也有意義,每個人,都有照亮黑暗的力量。期望通過線上內容與線下活動,不斷擴大光的范圍,照亮更多被陰影籠罩的角落。
作為內容支持者,聯動線上線下,匯聚更多螢火
2024年,珀萊雅以內容支持者的角色,通過品牌力量支持更多內容創作者加入「螢火計劃」,創作更多優質的反校園霸凌相關內容,用更多元的內容形式和表達,讓校園霸凌被更多人「看見」和「聽見」,讓「螢火計劃」的初衷扎根在更多人心中。
此次反校園霸凌內容共創,主要分為線上、線下兩條主線共同進行:
在線上,珀萊雅攜手13位創作者,創作出許多反校園霸凌的多元內容形式,包含觀點視頻、街頭藝術、插畫、漫畫、詩歌、創意短片等。同時,我們也引導更多具有內容能力的創作者加入其中,成為「螢火計劃」的一粒光。
心理咨詢師@崔慶龍以「隱形霸凌」為話題,探討了如何界定霸凌與判斷隱形霸凌的方法:「我們不應當從外部事件的嚴重程度去判斷霸凌是否發生,它應該由施予者的主觀企圖和承受者的主體經驗來界定。」
遭遇校園霸凌必然導致嚴重的心理后果,也會長久地影響個人方方面面的發展。他呼吁:「作為受害者,我們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莫以其小而不察;面對施害者,我們需要學會堅決,莫以其小而不為;作為受害者的支援者,我們要學會傾聽和守護,莫以其小而不見。」
漫畫up主@黃一刀有毒則創作了漫畫作品《如果ta有這些變化,很可能是被校園霸凌了...》,總結了受害者遭受校園霸凌后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行為變化,從外人視角與受害者視角分析了各種反常行為的表象與內因,提醒外界支援者能夠更早發現受害者正在經受校園霸凌并施以援手。
在線下,我們支持烏鎮戲劇節青賽獲獎作品——楊哲芬導演話劇作品《花吃了那女孩》重啟2城4場公益巡演。在四位花季少女的故事里,揭開校園霸凌的沉痛與不堪,圍繞校園霸凌話題進行更多深度內容的探索。希望通過話劇內容形式的深刻和沉浸,引發更多人的思考和重視。
在話劇現場,我們將線上和線下內容進行聯動,將線上的多元內容通過展覽的形式進行可交互的呈現。
看見真實的困境,以實際公益行動幫助更多具體的人
在呼吁關注校園霸凌、科普相關理念之余,公益行動的落地也極為重要。今年,我們增加了更多公益形式,致力于幫助更多正處于校園生活的孩子們或深受校園霸凌影響的人們。
從2023年開始,我們與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合作搭建的珀萊雅「螢火計劃」反校園霸凌公益專線,今年也將持續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此外,我們也希望能夠更多地幫助到校園霸凌事件高發的核心人群——初高中的學生和家長。因此,我們今年攜手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發起了8場線下親子科普活動,通過科普與互動,親子攜手,預防校園霸凌,應對校園霸凌。
同時,我們也繼續豐富了《校園霸凌防范指南》系列,從2022年系列第一部《校園霸凌防范指南》,到2023年系列第二部兒童繪本《不是你的錯》——校園霸凌后遺癥療愈指南,再到2024年推出第三部《家長應對指南》,該系列通過更實用詳細的內容,集中科普校園霸凌專業定義、發生原因、應對措施等校園霸凌相關知識。
嘗試更多方式,讓公益支持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在反校園霸凌的表達上,今年我們采用了更加具有科普性的內容海報,直擊大眾對于校園霸凌的錯誤認知,呼吁大家共同「看見」校園霸凌,讓「看見」成為反對校園霸凌的第一步。
同時,我們還特別制作了創意小冊隨單附贈。通過紙張的交互,科普了校園中不容易被留意到的隱形霸凌,并呈現了珀萊雅「螢火計劃」能夠提供的科普內容、繪本、熱線等支持,希望通過與核心用戶的交互和傳遞為原點,喚醒更多人對校園霸凌的重視,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反校園霸凌行動當中。創意小冊可以折疊后隨身攜帶,也能成為人們相互傳遞反校園霸凌知識的一個小小起點。
未來,珀萊雅「螢火計劃」反校園霸凌公益行動將持續致力于呼吁更多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也期待更多支持反校園霸凌的聲音出現。在校園霸凌面前,再小的事,也當回事,再小的光,也有意義,每個人,都有照亮黑暗的力量。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