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感官》互動裝置展:用藝術探索感官邊界
流淌的感官
在主海報設計中,我們將“聽見詩”三個字的盲文做了藝術化處理,希望在文本和視覺上讓大眾感受到該計劃想表達的理念,流動的,相交的,遷移的,可感知的——或許,感官之間是沒有邊界的。
亞里士多德將人體的感官分為5種類型——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
這五種感官體驗,構成了我們對周遭的世界的完整認知。這些感官體驗,究竟是客觀的事實,還是觀念的集合?不同的感官體驗,是不可替代的,還是能夠互相遷移?
在「流淌的感官」裝置計劃中,我們不僅希望從科學藝術的角度,來探索不同物質、媒介之間與感官的聯系,同時,更希望從人文社會的角度,探討感知之間的邊界,獲取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在「流淌的感官」首展中,我們重點關注聽覺這一感官,并展出裝置計劃下的第一個新媒體裝置——「聽見詩」,探索文字和聲音之間的聯系。同時,我們還記錄了一些日常視覺碎片、聲音碎片、觸覺碎片,和大家共同分享、關注感官之間的聯系。
展廳地圖
一、聲音畫廊
感官搭建情景體驗,激發情感聯想與共鳴
不同的感官體驗能夠為我們構建相同的情緒和場景感,比如枕頭的觸感、流暢的曲線、手輕撫絨毛的聲音,都能給我們帶來柔軟的體驗與聯想。
在這個部分,我們嘗試用觸覺、視覺和聽覺一起表達同一個主題。觀眾通過手機聆聽不同的聲音、觀察影像和畫布材質,感受我們對《流逝》、《擁抱》、《破碎》三個主題的實驗性表達。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小小的實驗性作品,激活大家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與想象。
《流逝》
材質:大地紙
聲音來自:金屬風鈴、潮水、蠟燭燃燒、沙漏、時鐘
《擁抱》
材質:日本和紙
聲音來自:風與窗簾、布料、雪地、樹、掉落水中的物體
《破碎》
材質:PET
聲音來自:玻璃碎片、泡沫、氣泡膜、氣球、碎紙機
二、攝音
弱化單獨視覺要素,看見多元感官世界
不同的感官體驗共同構筑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當一種感官弱化,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便少了一塊小小的“拼圖”,少了這塊“拼圖”,我們還能完整地理解世界嗎?
偶然的一次情況下,我們了解到盲人攝影師這個領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在傳統認知里,攝影是一個與視覺息息相關的行為。如果看不清、看不見,似乎就無法攝影。
盲人攝影師的存在,是不是在告訴我們,當一種感官被弱化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夠更加充分和專注地調用其他的感官來幫助我們重構世界?
于是我們創造了一個非視覺攝影體驗裝置,在體驗中,視覺感受被弱化,觀眾充當“盲人攝影師”的身份,透過裝置盒子上的小孔進行拍攝,每一張照片的誕生或許都能引發一份思考:快門是以什么樣的標準被按下?
三、聽見詩
裝置的藝術化表達,聽見生活中的詩意
文字是一種符號,它記錄了語言、包含語義,在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和聲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是聲音在有組織、有規則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那么,我們是否能在與聲音息息相關的「文字」和「音樂」之間,找到相互轉化的方式呢?
設計稿
盲文是一種用觸覺感知的文字形式,它以六個凸點為基本結構,按一定規則和不同語言特點來排列。八音盒是一種機械音樂盒——音筒上的凸起隨著轉動將撥動音板振動發聲。
「聽見詩」裝置利用盲文特殊的形式與八音盒的發聲方式,來實現文字與音樂的轉換:我們將八音盒的凸起做成可自動移動的機械結構,這些凸起上上下下形成不同點字,動態展示一首詩歌的內容,并隨著裝置的轉動,撥動發聲結構發出聲音,以六字凸點的規則,形成韻律。
當觀眾步入空間時,裝置開始運作,觀眾聆聽裝置聲音的同時,也可以在手機上查看實時聲音所對應的文字內容,讓我們不僅能「看到」,還能「聽到」生活的詩意。
觀展結束,我們還可以從展覽H5的「個人中心」查看展覽相關的音頻、圖像,與感官建立美好的聯系,喚醒對「感知」的思考。
「聽見詩」是流淌的感官裝置計劃下的第一個新媒體裝置,我們借由裝置,看見感官之間的聯系,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共鳴,在未來的感官計劃中,我們將會遇見更多嘗試,讓五感在藝術發聲中持續流淌。
展覽地址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嘉禾路401號
SM廈門三期 L1層112鋪
開館時間
周二至周日 14:00-21:30(周一休)
展覽截止日期
2023年10月31日
創作人員名單
項目經理:張靜文
創意策劃:張靜文
造型設計:陳正洋
技術研發:陳正洋、蔡國順、毛曉葦、蔡輝宏、王書宇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SEEEKLAB 廈門,品牌/廣告主
【背景與目標】
亞里士多德將人體的感官分為5種類型——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這五種感官體驗,構成了我們對周遭的世界的完整認知。讓我們不由得思考:這些感官體驗,究竟是客觀的事實,還是觀念的集合?不同的感官體驗,是不可替代的,還是能夠互相遷移?
在「流淌的感官」裝置計劃中,我們不僅希望從科學藝術的角度,來探索不同物質、媒介之間與感官的聯系,同時,更希望從人文社會的角度,探討感知之間的邊界,獲取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洞察與策略】
感官之間是互聯共通的。在「流淌的感官」展覽中,我們設立“聲音畫廊”、“攝音”、“聽見詩”三個展區,以情景體驗、攝影體驗裝置、文字與音樂轉換裝置聯動感官,帶領觀眾看見和思考我們與五感之間的聯系。
【創意闡述】
聲音畫廊——感官搭建情景體驗,激發情感聯想與共鳴
不同的感官體驗能夠為我們構建相同的情緒和場景感,比如枕頭的觸感、流暢的曲線、手輕撫絨毛的聲音,都能給我們帶來對柔軟的體驗與聯想。
我們聯通觸覺、視覺和聽覺來表達同一個主題。觀眾通過手機聆聽不同的聲音、觀察影像和畫布材質,就能感受我們對主題的實驗性表達,激活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與想象。
攝音——弱化單獨視覺要素,看見多元感官世界
不同的感官體驗共同構筑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當一種感官弱化,我們將如何理解世界?
在這一部分,我們以盲人攝影師的故事作為設計靈感,創造了一個非視覺攝影體驗裝置。在體驗中,視覺感受被弱化,觀眾充當“盲人攝影師”,透過裝置盒子上的小孔進行拍攝。我們通過互動裝置體驗來喚醒觀眾對于感官的思考。
聽見詩——裝置的藝術化表達,聽見生活中的詩意
音樂,是聲音在有組織、有規則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那么,我們是否能在與聲音息息相關的「文字」和「音樂」之間,找到相互轉化的方式呢?
盲文是一種用觸覺感知的文字形式,它以六個凸點為基本結構,按一定規則和不同語言特點來排列。八音盒是一種機械音樂盒——音筒上的凸起隨著轉動將撥動音板振動發聲。
「聽見詩」裝置利用盲文特殊的形式與八音盒的發聲方式,來實現文字與音樂的轉換:我們將八音盒的凸起做成可自動移動的機械結構,這些凸起上上下下形成不同點字,動態展示一首詩歌的內容,并隨著裝置的轉動,撥動發聲結構發出聲音,以六字凸點的規則,形成韻律。
【結果與影響】
1. 通過裝置藝術的形式,喚醒人們對于五感的深層次思考,獲取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2. 從人文社會的角度,搭建與五感相關的情景體驗,探討多重感官邊界,激發觀展者的情感聯想與共鳴;
3. 通過裝置體驗視障人群的視角,帶領看展觀眾看見、共感身邊的視障群體。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