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團:以先生之城,共鳴先生回來
《先生回來》是一場成熟的展覽,從2012年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到北京798創意園再到13年杭州中國美術館……10年,《先生回來》走過了20多座城市,受到了一致的歡迎。
展覽以民國24位先生的個性經歷為經,中國社會變革為緯,將其莫不傳奇的性格性情、命運經歷、學術作為,以及他們的善良、無奈、焦慮和歡喜,在點滴中漸次呈現,充分反映了先生們貼近群倫又卓爾不群的獨特全貌,讓讀者走近他們,走進那個時代,感受他們,了解他們,了解那個時代,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風骨,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傳承。
樹影藝術中心作為金地·世博一號項目旗下的獨立美術運營機構,將此展覽引入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和西南聯大燦爛歷史的昆明,以先生之城共鳴先生回來。
傳播目標
展覽走過了十年,備受認可,但新的浪潮也再不斷襲來,10年后,當打卡網紅展成為主流,流量成為項目的核心訴求還有人愿意看略顯枯燥的文獻展么?如何在做一個有情懷的展覽的同時,保證項目基礎的流量需求?
隨著時代思潮的變遷,先生們所處的年代也成了當下的敏感詞,我們該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
洞察與策略
從社會現象出發,切入公共話題文本,以先生精神共鳴當代,共鳴那些被時代追著跑的人。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的壓力,個人財富增長的困境,所有人被時代的焦慮裹挾著跑起來,越來越快,忘記了,我們還有慢下來的選擇。
先生的生活之美,是最好的提醒,共鳴那些迷茫的教育者們。老師為何而教,學生為何而學?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沖突,減負之下教學壓力的不斷升級,階層固化之下的雞娃熱潮,老師和家長都很迷惑,到底,我們應該教給下一代的是什么?
先生的教育之美,是最好的提醒,由社會問題核心展陳精神,【先生的美學價值觀】給這個失速的時代,一次善意的提醒。
關于生活之美,關于教育之美,關于音樂之美,關于人生之美…….讓先生的美學價值觀,重回當下。
創意闡述
看似深沉的話題如何形成廣泛的傳播?項目團隊決定從人最基本的感覺出發,打造【先生美學觀的“五感”傳播】。
一首《送別》,從聽覺開始重回先生的時代——經過多輪磨合,首播次選取最容易打動人的聽覺為基礎點。以聯合合唱團,以童聲重新演繹李叔同的學堂樂歌作品——《送別》為核心創意,用那個時代的聲音,喚回人們對先生風骨的感知。
在mv正式發布前,項目團隊還特別策劃了“先生琴書”系列城市五線譜,拍攝超長城市線條感圖片,讓送別的音符,落在城市的橫線上,讓先生之美,真正回到先生之城。
項目選擇在5月4日這一天正式發布MV,這一天對于昆明的意義不止遠于青年節——正是在1938年的5月4日,西南聯大在昆明,正式開啟了第一堂課,這是兩個時代的遙相呼應,在2022年的五月四日,《送別》的重唱,也為當代的我們,開啟了先生之美的第一堂課。
經過一系列的傳播后,5月8日,《先生回來》昆明特別致敬展在樹影藝術中心拉開了帷幕,策展人鄧康延老師、詩人于堅、紀錄片《西南聯大》導演等一眾當代先生們來到了開幕式現場。
結果與影響
徐蓓在制作西南聯大的紀錄電影《九零后》時,采訪了不少西南聯大的學子們。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先生回憶起云南時,說有一次與哥哥在山中突遇山洪,險些失了性命,是被一個昆明人跳入水中救起的,然后陪他們到學校,陪他們換上了干凈的衣服。
奚志農先生在沙龍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自林徽因的兒子,那是在他小時候,跟著媽媽林徽因初到昆明去街上買桌子,店家要林徽因留下地址,林徽因說:“拿紙筆來”,在那個女性極少受到教育的時代,店老板用純正的昆明話說了一句“么么,這個女的竟然會寫字。”
這個故事也許看起來有些夸張,但這正是那個時代先生們的到來對昆明城市影響的一個最好的縮影。
在5月4日的這一天,該項目也登上了央視的新聞,先生與當代的共鳴,再一次得到印證。
創作人員名單
策略總監:周婧彤
美術總監:李楠
美術創意:高璇
文案策劃:晏思博
客戶執行:楊逍
文案執行:趙浩淇
設計執行:郭勾祥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P&R 睿意高攀文創集團,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作為西南聯大的誕生地,歷經百年之后,昆明這片土地上依舊有著非常多的先生痕跡。先生坡、西南聯大舊址、聞一多廣場等。結合城市性格,金地引入了鄧康延先生所打造的《先生回來》展覽。作為一個十幾年走過了兩岸三地的成熟展覽,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如何讓傳統的展覽在網紅經濟時代具備新的傳播屬性與價值?二、如何在展覽開放前喚醒昆明這座先生之城的記憶?
【洞察與策略】
1、聯合筑象建筑,展覽空間重構
年輪的寬窄可以了解樹木的經歷以及樹木當時的環境,年輪雕刻著時間與記憶的留存,包含著快被人們遺忘的文化記憶。選取先生的年輪為故事線核心,通過通道包裝+爆點視覺+藝術感陳列+沉浸獨立影音+回歸禮形成“先生的年輪”故事線五大單元,通過一條完整的故事線完成對內容的再次串聯,植入藝術裝置、互動等,為展覽植入新的生命力。
2、從社會現象出發,切入公共話題,以先生精神共鳴當代
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的壓力,個人財富增長的困境,所有人被時代的焦慮裹挾著跑起來,越來越快,忘記了,我們還有慢下來的選擇,先生的生活之美,是最好的提醒。
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沖突,減負之下教學壓力的不斷升級,階層固化之下的雞娃熱潮,老師和家長都很迷惑,到底,我們應該教給下一代的是什么?先生的教育之美,是最好的提醒。
通過將先生精神與當代的社會現象的不斷結合,確立了【先生的美學觀】的“五感傳播”路徑,給這個失速的時代,一次善意的提醒。
【創意闡述】
1、城市五線譜,以音樂為切入點,喚醒城市記憶
音樂,是最容易鏈接彼此的介質。為了將先生之美立體的呈現在當代人的生活中,項目團隊選取了李叔同在那個時代經典的學堂樂歌——《送別》,作為傳播的核心出發點。為了使音樂與城市關聯,在全新的MV正式發布前還特別打造了一組城市宏偉的五線譜圖景。以昆明城市建筑的起伏為元素,將送別的曲譜落于其上,讓先生之城會響起先生的旋律。
項目選擇在5月4日這一天正式發布MV,這一天對于昆明的意義不止遠于青年節——正是在1938年的5月4日,西南聯大在昆明,正式開啟了第一堂課,這是兩個時代的遙相呼應,在2022年的五月四日,《送別》的重唱,也為當代的我們,開啟了先生之美的第一堂課。
【結果與影響】
在5月4日的這一天,該項目也登上了央視的新聞,先生與當代的共鳴,再一次得到印證。為期3個月的展覽中,共吸附3.5w+的觀展人次,被昆明藝術博主納入專題推薦。
項目信息
終審評委(金、銀、銅評級全部顯示,無獎評級僅顯示帶評語者)
營銷單元-事件營銷類
-
短片很有質感,五線譜的形式表達,各種場景的呈現,人文氣息濃厚,以先生精神共鳴當代,唯美樸實!
-
很有意境的項目,先生的教育之美,是最好的提醒,由社會問題核心展陳精神,【先生的美學價值觀】給這個失速的時代,一次善意的提醒。
-
每一個細節都充斥著對文化的致敬。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