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讓麥田里長出一座“博物館”
黃河孕育生機,文物折射歷史,麥穗延續蒼生。
中原大地即將麥熟之際,河南博物院聯合省內12家博物館,特意把黃河文化孕育出的39件文化遺存的仿制品,放到鄭州戲劇幻城“地坑院”的麥田里,嘗試向游客展示土地與傳承,麥子與文明,歷史與我們。
這次展出分為“禮城”“鼎立”“綿延”三個篇章,展品時代跨越了數千年,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從春秋到宋元。主辦方希望游客能從展覽中領略這片土地上禮儀禮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籌備已久的展覽無法開門迎客。夜深人靜,屹立在麥田中的文物們,決定趁著清凈來場“音樂會”,自娛自樂一下。
在紅陶女俑的組織下,骨笛爺爺,燈爺,女團姐妹,三弦老弟,這些幾千歲的音樂家們一展歌喉,回念過往,期待未來。
《麥田里的博物館》
歌詞
我的過去呀,我的未來呀
就在轉眼間,化成金黃一片
那些往事呀,那些故人呀
來不及沉淀,風吹起又飄散
我的過去呀,我的未來呀
我還癡癡地等待著誰會出現
那些往事呀,那些故人呀
也許某一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的過去呀,我的未來呀
就在轉眼間,化成金黃一片
那些往事呀,那些故人呀
來不及沉淀,風吹起又飄散
展覽現場
展出文物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品牌/廣告主
【背景與目標】
河南,地處天下之中,沃壤無垠。在這里,名都相望,文化厚積,演繹出中華文明的煌煌生機。黃河孕育生機,文物折射歷史,麥穗延續蒼生。
中原大地即將麥熟之際,由黃河文化孕育出的文化遺存,在麥田里悄悄生長。這座“麥田里的博物館”,試圖向世界展示土地與傳承,麥子與文明,歷史與我們。
本次展覽從全省博物館中精選了39件館藏文物仿制品,分為“禮城”“鼎立”“綿延”三個篇章。希望讓觀眾從展覽中領略這片土地上禮儀禮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洞察與策略】
洞察:
當人們提起河南,可能會想到,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除此之外,還有黃河岸邊的廣袤的麥田。
在只有河南這片麥田里,孕育著五千年的黃河文明、更有古老文化的新生,是年輕的、是時尚的、是戲劇的……當“只有河南”的麥子抽穗時,在麥田里,在黃河邊,生長出一座博物館。邀請全國觀眾,共赴一場麥田之約。
策略:
從站位上——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聯合以河南博物院為主的河南全省博物館,共同在只有河南的麥田中,展出文物藏品。項目立意較高。
從形式上——
一座博物館從麥田里生長出來,具備較強的公共傳播屬性,吸引大眾觀眾。
從傳播上——
以一支“文物活化”創意視頻為啟幕,讓嚴肅的文物在只有河南的麥田中“活”起來。除了自媒體端外,聯合河南共青團、人民網、河南衛視等權威公共媒體進行擴散,達成了破圈效應,引發大眾的關注和熱議。
【創意闡述】
活動創意:
黃河孕育生機,文物折射歷史,麥穗延續蒼生。中原大地即將麥熟之際,從全省博物館中精選了39件館藏文物仿制品,分為“禮城”“鼎立”“綿延”三個篇章,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地坑院二樓麥田中展示,展現這片土地上禮儀禮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讓每一個來到河南,來到只有河南的觀眾,都能感受到中原大地傳承了千年的文明。
傳播創意:
針對麥田博物館,推出一條文物出游創意短視頻進行預熱及傳播宣發。視頻采用擬人趣味的手法,讓文物在只有河南的麥田中“活”動起來,借助反差感吸引大眾關注。
【結果與影響】
活動于5月7日開始第一輪線上推廣,全網超120家媒體參與推廣,包含人民網、文旅中國、河南衛視、河南日報等媒體,平臺覆蓋新聞媒體、微博、頭條 、抖音、微信視頻號。
微博話題#麥田里生長出一座博物館#總閱讀1.4億,總討論8.2w;抖音#麥田里的博物館開展了、#麥田里生長出一座博物館 話題總曝光達到980w;5月17日,“麥田里的博物館”展覽的首次直播啟動,全網70余家媒體平臺將共同參與直播,預計吸引數千萬人次共同見證“新物種”與最厚重的文化的碰撞。
終審評委(金、銀、銅評級全部顯示,無獎評級僅顯示帶評語者)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