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棲大會: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科技有溫度
原標題:2021年云棲大會: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
2021年8月某天,接過前方遞來的Brief:溫暖世界工程詩的Pro版?
意味著…...自己打破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過,這喚起了SOULO小伙伴們#與自己較真的精神,于是,我們讓故事飛了一會。
#多棲技術人#概念初始化
想象一個畫面:一個與代碼較勁的極客,潛入黑暗,化身為弱勢群體的「影子盟友」;默默無聞的開發者,穿越前線,成為用算法搶救生命的「CT分析師」;精通AI的程序員,古今穿梭,變身以鍵盤當木錘的「古籍修復師」;又或是光鮮的工程師,深入邊緣,化身殘障人士的「貼身翻譯」……以上皆源于一個有趣洞察:技術加身的技術人們,每做一次公益如同創造了一個新身份。所以得來#多棲技術人#這一概念。
當然,我們并不想稀釋技術公益本身的嚴肅性,因此在概念延展上圍繞5個展區,以技術公益項目中13個人的真實職業/項目為藍本,提煉出20個身份,可謂是一次對體力/腦力的雙重挑戰。
1、| 多棲技術人·暗夜追光組 |
2、| 多棲技術人·榮光重煥陣線 |
3、| 多棲技術人·應急護衛隊 |
4、| 多棲技術人·熱土守望營 |
5、| 多棲技術人·超時空同行聯盟 |
「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現場
如何把#多棲技術人#的概念巧妙融入展區的每一個環節,使之保持一致性,以及如何真實地把各展項的具體事跡呈現出來,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現場巨大書籍封面入口
展區1:多棲技術人×文化保護
大量古籍歷經戰亂、朝代更替,流落海外又數次易主,達摩院通過數字化的形式讓這些“魂歸故里”,網友們不但可以在開放平臺“漢典重光”上,以關鍵詞檢索的形式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還可以自己上傳古籍,擴大古籍寶庫,為更多人所用。
我們搭建了一個巨型文字懸掛裝置,將巨大石板古籍之書上的古文逐漸從遠古字體慢慢演變為現代字體,通過這個裝置表達技術加持下重現古籍之意,讓現場觀眾一飽失而復得的古籍眼福。配合觸控一體機,現場體驗搜索古籍互動,了解數字匠人的匠心故事。
展區2:多棲技術人×鄉村振興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正式成立,在教育、健康、女性、生態、電商五大方向上,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數字公益模式。我們選取了5個鄉村基金項目,并特別邀請到最強大腦選手、2021云棲大會重要嘉賓“數字谷冒險家”王昱珩制作微型景觀,將鄉村好物與特派員定格為小小的一景。
展區3:多棲技術人×信息無障礙
我國各類身體障礙人群的總人數超過2億,其中視障人士約有1700多萬,聽障人士2700多萬人。他們多數因為無法與正常人進行對等交流而變得自卑、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無法融入正常社會,阿里巴巴過無障礙的產品體驗,幫助身體障礙人群平等享受數字生活。
展區內,以數字盲道裝置配合光影體感互動,打造通往光明有愛的無礙世界。通道兩側的技術人與受益人隔空溫馨對話,用無聲的合唱,共奏著“有愛,則萬難無礙”的喜悅與希望。
展區4:多棲技術人×救援應急
在疫情時期,阿里調動商業能力和技術能力,積極幫助中國及全球的公共組織、企業及個人渡過難關:向全球免費開放AI算力,助力抗擊新冠的藥品和疫苗研發、自研AI診斷技術,輔助醫生分析CT影像、開發健康碼、搭建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享平臺、發起釘釘「在家上課計劃」等等。
為了展現這段值得銘記的歷史,我們用一張張懸掛的照片,印刻下最真實的瞬間和文字。
展區5:多棲技術人×碼上公益
2017年10月11日,由阿里云工程師自發建設的技術公益平臺“碼上公益”正式啟用。“碼上公益”是國內首個互聯網技術志愿者平臺,在公益組織和技術開發者之間搭起橋梁,將公益需求與技術能力對接,采取“眾包”模式,讓程序員用代碼行義舉,低代碼撬動效率杠桿,讓愛心極客的輕度參與換來公益組織的大提效,幫助公益組織因技術而服務更多人。
在公益展的最后區域“碼上公益”,每個觀眾都可以現場掃碼填報加入愛心極客,用小善舉改變世界。
互動區:「多棲技術人」沉浸式探展體驗
在干貨滿滿的大會議程安排下,這場「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依舊吸引了無數技術人駐足打卡。我們捕捉到在細細讀完導言后露出會心一笑的人、與古老的“漢典重光”同框打卡的年輕人、也有人現場認領“多棲技術人”身份,紛紛合影留念。
「多棲技術人」技術公益展·展區概覽vlog
技術公益:科技有溫度
正如深深影響了史蒂夫·喬布斯的思想家巴克敏斯特·富勒所說:“如果懂技術的人都心善,如果心善的人懂技術,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這與技術公益“科技有溫度”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次展出,我們是想要更為立體地呈現:當技術的外衣包裹住一個個熾熱的靈魂,能生發出怎樣的可能性。我們也希望真實地記錄下地球上正在跳動的火光,以及,這些傳遞溫暖的技術人。他們使我們相信,科技本沒有溫度,是技術人的善念,悄然溫暖了世界。
后續
項目橫跨國慶,十分感謝每一位參與的技術人,真是厲害又憨厚的人!十分熱情地支持了這次展出。對我們自己而言,也是一次有趣的身份轉變,從廣告人到策展人!同時深感做展工作量之巨大,近萬字的文字稿,在片場、高鐵、餐桌上寫成。最后感謝技術公益客戶的包容度,讓我們體會了一次創作的樂趣。最后大大筆芯我靠譜的隊友們。
花絮放送 Enjoy.
創作人員名單
負責人&創意總監:壯壯
文案:阿迪、圖圖、川川
美術:珊珊、大黃、謝謝、billie、成明正夫
客戶部:Fiona
特別感謝:水哥(王昱珩)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SOULO 上海,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每一位熱心的技術人,都愿以鐵肩擔道義。他們將溫暖敲入每一行代碼,當危難來臨之時,搶先用技術化解難題,將困境悄悄改寫。如果遠方有難,他們借算法翻山越嶺,讓身陷困難的人們重燃希望;如果近處有險,他們用程序滿足急需,讓困惑的眼神相信,一切終將過去。就算疫情當前,他們也能化身為「多棲技術人」,在醫院、臨時宿舍,在通宵后的「作戰室」。
【洞察與策略】
正如深深影響了史蒂夫·喬布斯的思想家巴克敏斯特·富勒所說:“如果懂技術的人都心善,如果心善的人懂技術,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這與技術公益“科技有溫度”的理念不謀而合。這次展出,我們想要更為立體地呈現:當技術的外衣包裹住一個個熾熱的靈魂,能生發出怎樣的可能性。我們也希望真實地記錄下地球上正在跳動的火光,以及,這些傳遞溫暖的技術人。他們使我們相信,科技本沒有溫度,是技術人的善念,悄然溫暖了世界。
【創意闡述】
一個與代碼較勁的極客,潛入黑暗,化身為弱勢群體的「影子盟友」; 默默無聞的開發者,穿越前線,成為用算法搶救生命的「CT 分析師」;精通AI的程序員,古今穿梭,變身以鍵盤當木錘的「古籍修復師」;又或是光鮮的工程師,深入邊緣,化身殘障人士的「貼身翻譯」…… 以上皆源于一個有趣洞察:技術加身的技術人們,每做一次公益如同創造了一個新身份。所以得來#多棲技術人#這一概念。
當然,我們并不想稀釋技術公益本身的嚴肅性,因此在概念延展上圍繞5個展區,以技術公益項目中13個人的真實職業/項目為藍本,提煉出20個身份,可謂是一次對體力/腦力的雙重挑戰。
【結果與影響】
想象一個畫面:一個與代碼較勁的極客,潛入黑暗,化身為弱勢群體的「影子盟友」; 默默無聞的開發者,穿越前線,成為用算法搶救生命的「CT 分析師」;精通AI的程序員,古今穿梭,變身以鍵盤當木錘的「古籍修復師」;又或是光鮮的工程師,深入邊緣,化身殘障人士的「貼身翻譯」…… 以上皆源于一個有趣洞察:技術加身的技術人們,每做一次公益如同創造了一個新身份。所以得來#多棲技術人#這一概念。
終審評委(金、銀、銅評級全部顯示,無獎評級僅顯示帶評語者)
創意單元-互動組-互動場景類
-
技術融合藝術
-
每一個技術人也是斜杠青年,多棲技術人,是對技術人的創意化表達和技術體驗在互動裝置展覽方面最別致的做法,沒有之一。
-
雖然大眾能看到的傳播不多,但項目本身將抽象的技術概念轉化成具象的日常所需,具有普世的科普意義。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