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真不覺得華與華設計的香腸嘴丑
之前總覺得和華與華永遠不會有共識的那天,你掙你的錢,只要不接觸就好。
看完它的最新設計,我承認之前吐槽得大聲了點。
沒錯,就是這個很多人喊丑的香腸嘴,我第一眼,以及再看了五六七八眼還是覺得,蠻可愛。甚至感覺是華與華設計的最好看的人物形象之一。
設計語言凝練,視覺簡潔。黑白紅的配色,很適合做潮流周邊。
類似的日系極簡logo能聯想到很多,喜茶、樂樂茶、名創優品。華與華老板華杉說香腸嘴靈感來源于梁朝偉版的歐陽鋒,但我怎么第一眼想到了大嘴猴呢?(華板別怪我,聽我替你圓回來)
“別說,你還真別說”
當然重新設計品牌視覺這種大事,光夸它一句好看、有延展空間,是遠遠不夠的。
1、 “在這之前,我不知道匡迪”
放下華與華,先來認識下品牌主角-匡迪。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這之前沒聽說過它,不用不好意思,因為匡迪此前確實是靠渠道推動的品牌。冒犯一點說,我們在學生時代很有可能在十元小店買過它,卻并沒有注意它叫什么。
匡迪淘寶店鋪銷量第一名保溫杯:售價34.8
另一款更年輕的戶外保溫杯,售價68.8
有銷量,沒品牌,是匡迪現階段最大的問題。
怎么辦?
請明星,打廣告?很顯然對于匡迪很不現實。即使老板狠狠心砸了錢,也不能保證效果。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要承認,【知道要解決什么】的華與華以及它那套【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確實能幫匡迪這樣的民營企業,打出名號。
不僅讓大家知道它,更為重要的是,承認賣保溫杯的匡迪是個賣了27年貨真價實的,品牌。
但為什么能這么有效?
2、“明天還燙嘴”,并不是一拍腦門就有的創意
原本想自說自話兩句的,但搜到了這篇文章《華與華兩大創意“毒招”!匡迪案例創意過程拆解|華杉周二課堂分享》。
果然,能同時激起廣告圈槽點和夸夸氛圍的,都不簡單。
華與華有一套提取超級符號的嚴密過程。
它通常先以一句口號的形式出現。
在華與華的分享中,光是方向就有五個,前后調整了上百次。
文章先提取兩句,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越懂杯壺,越愛匡迪”
“哐哐喝水 用匡迪”
第一句有個華與華的“違禁詞”——杯壺。它太陌生,不口語。知道你是要傳遞品類全面,但是「匡迪保溫杯」并不會讓消費者認為你只賣保溫杯。類似還有「匡迪杯業」這個說法,同樣不能采用。
華板舉了個很好的例子:全聚德烤鴨。加上烤鴨這個大家都熟悉的產品后,全聚德這三個字瞬間有了生命力,有了肉味。當然后半句是我加的。
第二句可行,它有語言上的能量感,有誕生超級符號的潛力,但是還不夠。
“燙嘴”這個創意就不一樣了,它和保溫杯直接關聯,保溫=燙嘴。沒有繞,和其他類型的口號,找個理由比如平價、品類全,讓你去買匡迪完全不同。不用硬塞一個理由。
這樣利落的口號,也能避開匡迪品牌認知度不足的弱項。
就用產品本身的戲劇性說話。
可以不認識匡迪,那還能不理解保溫杯燙嘴嗎?
3、香腸嘴占盡印象“便宜”
熟悉華與華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有一個詞,叫「文化母體」。
如果大白話地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事物,對它有有共識,有情感記憶。
超級符號更多依托的就是這個文化母體,大眾能立刻反應,它才有傳播力。
「明天還燙嘴」知覺上已經很傳神了,另外華板有意要讓視覺向歐陽鋒的香腸嘴靠近。
難道就不怕原型太丑嗎?
恰恰相反,超級符號要調動的,就是大家對香腸嘴原型的「丑」記憶。“啊,是那個丑東西”
至于視覺丑不丑的,還有后期設計啊。
「燙嘴」超級符號部分設計稿
我:看吧, 真的有猴子形象
華與華前期對燙嘴的形象提取了上百次。有動物、男女幼童、夸張的表情符號。
直到出現了一個絕對對稱形象。
只有它能承接住香腸嘴的戲劇性,且放大日系極簡風。
有超級符號的傳播力,還有一定設計感。
在去掉鼻子,調整齊劉海的高度,加領子去領子,反復調整10086次后,最終誕生了我們看見的這版燙嘴哥。
4、香腸嘴,丑嗎?
回過頭來再看。還,丑嗎?
審美是個很私人化的問題。但起碼,在我這樣一個之前對華與華有偏見的人,對它這次視覺升級還是很有信心,不只是超級符號的有效性(這個也無需我多言),整體上正面的聲音還是多過負面。這個整體不只是,簡單的美丑,策略的精準性,實際傳播度,為品牌帶來的隱形有形收益,而是這些的——總和。
當然沒有量化的數據,這個估計基本就是一句廢話。(也算是文字工作者的好處吧,光動動嘴皮子就行哈哈)
或許人們評它一句丑,也更多是基于對歐陽鋒香腸嘴的印象。丑的是香腸嘴這個概念,而不是這次燙嘴的超級符號。
另外也有說燙嘴這個利益點提的不對,諸如「都燙嘴了,直接勸退」「為什么我買個保溫杯要第二天還燙嘴」……
我想無論是華與華還是品牌方,都不會真的把這些當作負面評價。它們也不會影響到案子本身。
道理很簡單,有人的地方就有聲音。說法沒錯,燙嘴的策略也沒錯,只是兩個在說不同維度的話。
退回到生活常識,如果發現買的保溫杯第二天還是燙嘴,就算不是“我去,這咋還這么燙”,非要怪它保溫效果太好,也不會真讓品牌背鍋。
而且,想想那可是金剛鉆都鉆不破的華與華,有著自己一套堅固嚴密的體系。能拿得下賣知識的得到這樣的磨人單,也能讓原本混大學城居民小區的蜜雪冰城,走近小型星巴克的附近。雖然但是,替小雪說話的人還是不會把它發到朋友圈,但是絕不影響但凡你在網上黑小雪,就要跟你干架的氣勢。就,很迷~
停,說偏了,華與華的實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爬滾打,它根本不在乎今天這句丑,明天哪句高低點評。
有時候自己也在想,人家在一線、鏡頭看不見的角落實打實地做了這么年(掙了這么多錢),或許也會對行內一些理論嗤之以鼻,很快就能指出偽概念中的真陷阱,甚至是常識上的錯誤。
認不認同不重要,認同一次還是幾次也不重要,就像華板說的:世界這么大,各說各的話(各做各的生意、各審各的美丑)不好嗎。
最后也建議大家看原文章,《華與華兩大創意“毒招”!匡迪案例創意過程拆解|華杉周二課堂分享》。有很哲學的大概念,也有“到底要用紅底還是白底”類似非常落地的經驗。大家滑動鼠標,各取所需~
圖源華與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