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新作“香腸嘴”,丑出圈了
首發:休克文案
最近廣告圈最大的爭議,莫過于華與華的新作“香腸嘴”logo,先放圖給大家感受一波。
一個長了香腸嘴的圓腦袋男孩“燙嘴哥”。
slogan也是很簡單,匡迪保溫杯,明天還燙嘴。
有網友言簡意賅地做了總結: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我只會丑拒不買。
作為一家設計費500W起步、被譽為行業內最貴的營銷公司,華與華每次出新作都會在網上引發爭議。
像把“舅舅”直接扔碗里煮了的“老娘舅”、花了600W喜提“光頭強”丑logo的瀘溪河……華與華一直保持穩定性“喊麥”洗腦輸出。
傳播度肯定是有了,至于好壞,從廣告的角度,還得打個問號。
一、賣點形象化,讓用戶清晰感知價值
在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時代,沒有實質性創新的品牌,真的很難打動消費者。
但產品還是得賣出去,那就必須提取一個與眾不同的“賣點”,并要給用戶一個“為什么購買的”的理由,才能完成建立品牌的目的。在這點上,華與華還是挺深諳套路的。
打個比方,保溫杯有很多賣點和價值,長效保溫、經久耐用、小巧便攜……但這些消費者是沒辦法直接感知到的。
先來感受下原版LOGO,中英文組合的字體logo,并用小字強調品牌悠久年份。整體很中規中矩,沒有凸顯行業屬性,更像是一個鞋類品牌。
來看看升級后的logo對比,華與華直接提取了一個保溫杯最突出的賣點“長效保溫”,長效保溫=喝了會燙嘴=一個被燙腫了的O嘴。
通過夸張比喻方式將賣點形象化,讓用戶在看到匡迪保溫杯第一眼就被記住,在用戶心智中占領一個“燙嘴保溫杯”的位置。
包括在slogan提煉上,也是用了一句朗朗上口的押韻口頭禪:明天還燙嘴。
比起“24小時燙嘴”這類文縐縐的廣告語,口語化廣告更接地氣。就像品牌和你面對面聊天、直接把核心信息傳達給你,用戶在接收廣告信息時沒有障礙。
另外,你也能通過口頭傳播、將品牌利益點再次傳達給其他人,口口相傳、二次傳播。
整體辨識度還是比較強,香腸嘴小男孩形象也相對年輕化,容易做延展設計,和目前市場上其他走輕奢路線的保溫杯品牌,形成差異化對比。
二、套路化表達,只有母體沒有文化
熟悉華與華的朋友都知道,除了「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他們還有個營銷理論「文化母體理論」:即用人們本來就熟悉的知識或經驗場景、進行加工改造,最后變成品牌獨有的資產。
不過,這次給匡迪找的文化母體多少有點牽強,未免有點過于套路化。
創意的邏輯是,由于保溫效果太好、每次喝都很燙嘴、燙到舌頭都痛了,然后聯想到《東成西就》梁朝偉扮演的香腸嘴角色,于是就有了“燙嘴哥”IP形象。
但這個香腸嘴,怎么看都像是辣椒吃多了,有網友吐槽:還以為是餐飲麻辣燙品牌,夠辣。
原片中,梁朝偉扮演的歐陽鋒也是因為中毒、嘴巴才會腫成香腸的樣子。
這和保溫杯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在后面的營銷中,估計也很難對所謂的“文化母體”更深入挖掘。
三、黑紅也是紅,讓品牌變成用戶談資
花500W做個新logo,這件事值得嗎?
娛樂圈名利場有一句至理名言,“黑紅也是紅”。被夸是好事,被罵也是好事,唯獨“沒聲音”才是最可怕的事。
廣告圈也是同理,比如之前小米花200W請原研哉換logo被群嘲“只是修了修角”,華與華給得到做得新LOGO連創始人羅振宇都忍不住開直播“吐槽”……
站在企業角度看,他們不只是想要換個“更好看”的品牌形象,而是更想要借助原研哉、華與華這樣的行業大咖,博取更多關注和討論熱度。
商業設計不是藝術,不是為了好看而設計,而是為了賣貨而設計。賣貨第一步,就是先吸引用戶關注。
像匡迪保溫杯這類面向大眾的設計,無非還是希望能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讓用戶記住品牌。在沒有投入一分錢營銷的前提下,匡迪新形象一發布就引發眾多網友熱議,也算是另辟蹊徑的營銷。
不過,掀起話題討論只是第一步,品牌想要真正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后期的營銷內容必須得跟上,從被群嘲的建立品牌認知階段、邁向提升品牌美譽度階段。
四、洗腦再洗腦,中國式喊麥品牌
縱觀華與華所有作品,會發現有一個共同點,都在往死里放大放大再放大,通過設計變相給消費者不斷洗腦、直至嵌入用戶心智。
類似的洗腦廣告,有世界杯期間的“旅游之前,先上馬蜂窩”、伯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放大,是突出焦點最直接的一個手段。
這些“丑設計”和“煩人廣告”,或許可以在信息爆炸時代、幫品牌實現快速突圍,完成某一階段商業目標。
但如果每個品牌都想走這條捷徑,中國本土品牌未免太過于貧瘠。如直播間里的扮丑無下限博取眼球,看多了也會覺得無趣。
從長遠看,這種洗腦也絕對是弊大于利。品牌是讓人發自內心的喜歡并希望與之發生長久關系,當品牌聚集越來越多忠實粉絲、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雖說商業是功利性,但商業設計也可以多點審美主義。
作者公眾號:休克文案(ID:SHOCKCW)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