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玩線下門店的品牌,是香氛
作者:Yin,來源:感性城市SCity
原標題:最會玩線下的,是香氛
在所有品類里,香氛是最會用店講故事的。
從你聽到朋友說起、在社交媒體上看見、從小紅書刷到一家香氛店開始,你就已經進入了這個香氛品牌營造的“漩渦”里。
于是你出門,帶著期待,找到這家店,進門,洗手,試香,在氣味的流動空氣里,在店員的氣質感染和故事轉述里,都在為你創造一次次抽離現實的體驗,無預兆地沉浸在品牌為你打造的完整幻境。
很多人熱愛儀式感,是因為需要這樣的一點“作”來給生活加點料,而每次逛香氛店鋪的時候,都能通過最精致的場景來讓你入夢,在逛街的時候就能臆想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好,特別是對精致女性來說。
作為被目標的客群,這點我特別有體會。
前陣子國慶假期,在香港幾天掃街一圈兒下來,路邊就有很多有意思的香氛品牌街鋪,行李箱里裝滿了大大小小的香味回來。
最喜歡是日月星街上一個獨立香氛店:Perfume H。
Perfume H,香港店
日月星街本就是灣仔老街區里,自發形成的品牌集聚地,生長邏輯類似成都玉林、上海安福路,地形的上坡下檻反而給了這里獨有的鬧中取靜。
店鋪不大,推門進去,禪、凈、簡。
木頭陳列架上整齊排列深彩色hand-blown香水瓶,是玻璃工藝師Michael手工吹制出來的藝術品,整面試香墻上架好了玻璃試管瓶供取聞,這甚至讓你直接就有了手工制香的先覺體驗——品牌的理念也正是私人訂制調香。
Perfume H,試香
簡單直白的名詞做了款名。INK、ASH、DUST……是主理人Lyn Harris的靈感來源,在試聞后才會大贊真是絕妙適配,真能從香味里聞出墨水的苦和熏香帶來的煙塵味、乳香安息香帶來的灰燼未燃燒完的氣味。
盡管當然也是有了先入為主的名詞印象,來對應構建出想象,但這不就是香氛品牌必須開設線下店的意義嗎?
說白了,就算線上再能講故事,香氣終歸隔著屏幕聞不到,要判斷是否傾心,必須親臨現場才作數。
而場景的適配度,則是香氛產品體驗最好的故事片場背景板。
再舉個例子。香港中環有一家BULY1803,從紅棕木拱形門頭到手寫卡紙上的花體英文字,都溢滿了古典味兒,從里到外在對你一遍遍強調:這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法國香氛品牌。
BULY1803,香港店,香氛氣囊瓶
踏過手工花地磚,店員會仔細來為你介紹這是史上首款以水為基底,完全不含酒精的香水,并帶你通過老式的香氛氣囊瓶來按壓試聞。
在黃銅洗手池邊,為你試用沉甸甸一瓶的香氛身體油和護手霜,墻上櫥窗陳列著全手工的復古醋酸梳子,大大小小的物件,浸透法國古典氣。
BULY1803,香港店
如果在小紅書上,這自然是爆款文案“一秒回到XXX”的法國宮廷版(BULY的東京店更絕,一半古典一半現代,魔幻分割),堪稱是“做戲做全套”的典范。
在這樣貼合的場景里販賣足夠對稱調性的香氛產品,你不得不為它買單,因為它足夠狠地為你編織了一張空間的“網”,從道具、細節、一直到服務者的聲音氣息,用所有的要素來講故事,目的就是讓大家快速上頭,一擊必中。
BULY1803,東京店
同樣將場景故事發揮到極致的,還有在香港馬路邊就能逛到的Le Labo街鋪。
占地不過十幾平方,店深處小隔間裝著調香師在現場配香,坐實香氛實驗室的品牌故事基線,產品陳列區一定會搭上復古浴池場景,一瓶瓶香氛個護產品可以在這里挨個試用聞香。
而回到Le Labo進入上海的首個空間,在新天地街區,完全打造了一個很真實的客廳“屋里廂”;邁入天井的第一秒,老上海人就會被深深的共情。
一樓,真實的老桌椅、洗手盆、浴池和木頭陳列架上瓶瓶罐罐等著試用,二樓,客廳角落里是品牌最擅長打造的真實的調香師工作臺和實驗室,幾乎和工廠里的調香室一模一樣,如果購買香水/香氛蠟燭,店員會手工為你貼上定制標簽。
而前灘太古里Labo的香氛實驗室,則更進一步。可以買到手工現調,讓你感受到品牌的故事是真實成立的。
LE LABO,香港中環店
香氛品牌個護線的心理錨點就在這里,使用場景都為你打造好了,逛一圈下來,你一定會發現家里好像還可以補個什么回去,告訴自己生活可以過得再好一點,給你創造出一個特別具體的小欲望,這不就是商業的本質嗎。
LE LABO,店內必備場景
誠然這只是我的假期逛街小體驗。
但在最近幾年,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愈發明顯的觀察到,的確有越來越多的香氛品牌正在卷線下,選擇了加入線下開店浪潮,成為商業市場新的細分業態類型,同樣,也成為商業項目爭取的調性風向標,更是招商人前赴后繼想得到的類型。
這首先自然是因為香氛作為情緒供給的產品、作為內容消費的載體,最需要的,是講好故事的能力。講得好故事,在現在這個愈發需要好內容的市場環境下,一定是人人想挖的寶藏。
比如La Belle Meche,要坐實自己的精油萃取療愈屬性,就一定會在每款香氛蠟燭上標注清楚:萃取了佛手柑還是薄荷,薰衣草還是羅勒,然后對應每款去寫明使用場景,它是適合腦力寫作還是睡前安眠、或者靜心瑜伽;
比如NYR,要講自己純天然萃取的芳香植物分子,治愈調節身心,就一定會搭配上大量瑜伽活動&阿育吠陀調息體驗,來讓你在一個特別有代表性的使用場景里踏實感受,這產品的確有那么個意思;
比如handhandhand,要講年輕的精致日常,就一定會不停與各類時髦藝術家合作,好看的限定款、特別款產品不斷,配合相應主題的快閃展覽,更要出現在年輕人喜歡的咖啡館、Brunch和酒吧附近。
handhandhand,上海快閃
每個香氛品牌,都在創造一個專屬自己的空間敘事邏輯,并且擁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審美系統,編織空間的感性體驗,讓人一秒入戲。
而這在國內外香氛品牌條線上,又衍生出了不同的偏好。
國內香氛品牌,始終在努力的創造新觀念,從傳統西方式香氛品牌的慣性中掙脫出來。所以,尋找在地性則是一個突破口,找到講求與東方調性結合的故事感,諸如觀夏、聞獻、述之有味等,從東方美學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審美體系,切入來講自己的品牌故事。
觀夏大談中式的各種審美意象,并將其與自己的產品牢牢綁定;聞獻在東方美學定調的基礎上,與先鋒時尚結合,讓自己不止是國風的傳統柔美,而是以更酷的面貌出現,謂之“禪酷”;述之有味則是抓住真實、簡單的東方氛圍,用最直接的對標意象還原每個人記憶里都會有的風味元素。
基于此,國牌香氛起步于從東方美學的不同結合點營造品牌意象和故事屬性,打造品牌印象,還在一個比較前期的成長階段,也期待這些品牌能夠生長出更多驚喜。
而國際香氛品牌,則是從早期高化品牌的當家商業香,比如鼎鼎大名的Chanel 的No.5、Dior的Jadore、Guerlain的午夜飛行,靠品牌自身時裝屋或沙龍屋的高圈層影響力,迅速入局搶占了當時空白的國內香氛消費市場后,發展到近些年則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越來越多沙龍香開始大舉入市。
比如早期風靡社交網絡的Jo Malone、Atelier Cologne、Acqua di Parma、Serge Lutens,各自通過廣告文案打造或流量明星帶貨,以爆款產品在各大社交平臺刷足存在感后,全線開店,自然擁有了不錯的市場影響力和銷售業績。
再發展到現在諸如門第托洛薩、MFK、MAD et LEN等小眾香,專注調性選擇,只少量進駐集合店買手店;在這個追求個性彰顯的時代下,成為了顧客好審美好品味的象征,以消費來鞏固其身份認同。
商業發展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階段,香氛品牌把故事講好的基礎,就是在場景里極盡所有想象力,并且不能裝,要真做,知行合一。
于是我們看到,馥馬爾香水出版社,去與諸如Jetlag之類的書店聯名做POP-UP展覽,來講自己“香水編輯”的核心理念:給予調香師們完全的創作自由,并且在香水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作者簽名;而馥馬爾則退居二線作為“香水出版商”,借力使力,叫好叫座。
馥馬爾香水出版社 x JETLAG
于是我們還看到,Aesop一定堅持去做“一店一設計”,打造的每一家店,都與在地環境和文化特色相融,用設計去證明:Aesop可以無縫隙的融入任何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日常,開在哪里都開的想本地“老店”。
在不同風貌的Aesop門店里,都有你熟悉的產品,去設計化的簡約包裝和棕色瓶身貫如往常,每家店都有如同居家環境一樣的水槽,你可以試用任意產品,就像在家洗個手一樣的輕松自然。
越是凸顯日常,就越是顯得“非日常”,讓人記憶深刻。
Aesop,深圳萬象城店
還有Aesop最近在洛克·外灘源的芳香蠟燭主題展。
把燭光比作星辰,致敬天文學家,地面是起伏沙丘,天花懸掛的銀片在光的折射下,像星星點點的夜空,也回應顫顫巍巍的燭火,藝術家短片在墻面循環播放,星光、航海、燈塔,浪漫藝術為背景,來附和Aesop的品牌故事。
Aesop「迢迢航途,熠熠希望」芳香蠟燭展
還有Diptyque,在新天地的店門前專門保留了一顆大樹,配合墨綠元素打造一整個香氛森林;Tamburins,在Haus Shanghai歷史建筑里用現代藝術展的手法來做店,與同門品牌gentle monster的先鋒美學結合;MALIN+GOETZ,用化繁為簡的設計,藍白主色調和原木極簡風來對應品牌哲學,給生活做簡法……
這早已不是一個把貨鋪出來就能賣得好的時代,你需要有深刻且有共鳴的品牌故事,去打動消費者;得有足夠合適和令人向往的使用場景,讓人對這樣美好的生活方式的心向往之。
當然還有個基礎:產品還是要足夠特別,一聞上頭,去緊跟著促動消費者挑選下單和二次回頭。
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最有消費的欲望。
香氛品牌線下空間的中心價值,正是在場景去親身體驗“味道”這個最“玄”的存在。
人的五感,視覺和聽覺都可以簡單的用網路傳達,嗅覺、味覺、觸覺則抽象,其中,味覺,可以通過豐富畫面來呈現美味;觸覺,可以通過形象的材質比擬;唯獨嗅覺最抽象。
畫面羅列嗅覺味道參照,只能單純線性的腦補想象氣味,卻無法明確感知前中后調的組合會是怎樣,這也就給了香氛產品做線下空間的最大動機,需要實地體驗才能感知產品。
我們說香氛產品是最個人,最主觀的情緒消費,也是正因如此。
明日植鋪,成都店
你喜歡西普香而我喜歡綠質調,你愛白花而我鐘意番茄葉,誰都沒錯,都是實際聞了才能確認的方向喜好。這也是香氛店里一定可以看到的有趣互動場景:大家一個個試聞互相推薦,有的點頭有的皺眉,而你能直接判定是哪款產品有錯嗎?
香氛產品作為嗅覺安慰劑,的確是太過私人喜好偏向的一類消費;而也正因如此,香氛也成為表達個人生活態度和審美喜好的消費方式。
各大香氛品牌除了在品牌故事、品牌概念、靈感來源、氣味藝術上投入不同比重精力去做功課之外,在系列產品開發上也玩出了花樣,覆蓋更多生活細分場景,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小物件。
從古早時期最單一的Parfum濃香精、edp淡香精、edt淡香水、edc古龍水四大條線,發展到與家居裝飾結合的晶石香氛、液體香氛、隨身香膏、以及具有功能性的洗護系列、護膚美妝,甚至小眾到諸如解決衛生間尷尬的香氛小物——Aesop的post-poo drops、十分鐘的深呼吸體驗——hibi的香氛精油火柴、身心靈磁場療愈——近期在香港生活雜貨店slowood大火的秘魯圣木和快樂鼠尾草等。
既是細微觀察了生活里各個小細節來挖掘產品需求,也是充分運用了那點小巧思,來全方位覆蓋小生活領域內相關可能,最終找到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客人,“雙向奔赴”。
slowood香港中環街市店
在熱衷營造情緒消費日常的當下,我們當然需要一點“chill yourself”的消費。
正如假期走在香港中環街道上探店時所想的,我這么喜歡逛街,是熱愛發掘有意思的品牌,買回來一些鐘意的物件來獲得消費的快感的話,那當大家在逛街購物時,尋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在七八十年代,當然是生活之必需,采購飲食住行物品,去商店或百貨商城,都是出于基礎生活需求。
但在這個時代,我們吃穿日常都不缺的時候,出門逛街,更多的是社交選擇或消磨時光,并得到一些情緒滿足,花錢買個開心,悅己經濟,單身消費開始大行其道,而如果花點錢還可以借由治愈、療愈的噱頭來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的話,大家就更愿意買單了。
這也是在線下商業中,生活方式品類越來越盛行的原因之一,現在大家花錢更希望的是買個開心,買個向往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這個詞可以說21世紀營銷界最精彩的套路之一,但也是最好的包裝詞。
任何品牌,只要擁有了足夠立得住腳的品牌故事和優質的審美輸出、再加上些時代倡導的好主義三觀,產品能夠覆蓋到生活的某一面或幾面,就可以是一個好的生活方式品牌了,準入門檻夠低,但做得好的卻需要足夠高的標準。
香氛品牌的線下開店浪潮,也正是給了生活方式品類一個豐富其內容的生長契機,讓生活方式由虛入實,豐富線下的商業內容。
所有的故事、氛圍、氣質、感官……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玄而又玄的“上層建筑”,需要落成實體,與我們面對面,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才能被清晰感知。
期待香氛在線下的創造力,期待他們能打動更多客人。
作者公眾號: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