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社交產品齊發,一場互聯網人的自嗨
2019年1月15日很難不被稱為一個神奇的日子,今日頭條、錘子的老羅、前快播CEO王欣扎堆發布了一款社交產品,分別是多閃、聊天寶和馬桶MT。
01
不知從幾何時我們特別希望能出現一款與微信抗衡的社交產品。前有阿里的來了一會兒就走的“來往”(2014年推出),后有釘釘。社交咱勢在必行,干脆收購還能砸出點水花的陌陌。即便這樣,一心想做社交的阿里也沒能做出一款能撼動微信的產品。
微信已經8歲了,對于一款互聯網產品來說,不算年輕。即便前些日子已經來過一次大迭代,小程序的生態壁壘還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但我們對微信里雖動輒上千好友但真正想聯系沒幾個的情況實在有些乏味了。選擇三天可見還是半年可見呢?這條可以讓同事看還是朋友看呢?久而久之不可見的組別越來越多,愈發選擇困難,選著選著,算了,好累,不發了。在朋友圈說話的壓力越來越大……
微信都已經如此龐大了,它會被取而代之嗎?能取代微信的會是怎樣的產品呢?每隔一段時間這樣的問題便會冒出來。但至今為止,社交類產品基本來得也快去得也快,絕大部分沒砸出什么水花。2018年年底,即便彪悍如老羅,橫空出世的子彈短信也不過只是一場熱鬧。
02
這兩天的朋友圈一直淹沒在對這三款軟件的探討比較中,由于均處于內測階段,尚未進行比較完整的產品體驗。所以我以下說的話可能片面,僅供探討。
「馬桶 MT」光從名字上看,就會讓人產生負面聯想,幾乎很難將它與社交聯系上,但在知道它的定位是「匿名打探秘密神器」后,你會發現這個名字倒是十分貼切:吐槽完了一切就被沖走。可是當一個人不用在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人性中的陰暗面很難不跑出來。利用人性的窺探欲做的產品,是能滿足需求了,但也是在把人往惡的方向引導啊。曾經風頭一時無兩的匿名社交APP“無秘”和堪稱職場八卦集散地的脈脈匿名板塊,現在是什么下場就知道了。除非另有布局,王欣這次不吸取前車之鑒又在鋼絲上跳舞,能走多遠呢?我表示非常不看好。
從2018年年底就傳出錘子快涼了的傳言,雖然每次老羅都能化險為夷,但這次看起來太真了,略略有點傷感。不再死磕手機了,反而把之前的子彈短信改成一款聊天就能賺錢,叫聊天寶的App,名字俗氣我就不說了,誠意在哪兒我看不見。曾經的那個老羅五年間還是被改變了,這是最讓人痛心的事。
直接的利益驅動是產品快速擴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趣頭條、拼多多均如是,我很難想到老羅居然把它應用在一款社交產品上。創業不易,不說是逼良為娼,實屬為老羅感到有些心酸了。
能做成嗎?此刻處于痛心之中的我根本不關心。“你們用這種補貼推廣的模式,產品很可能逐漸去往二三四線城市”,面對這個他早已預料到的問題,老羅說愿意到更廣闊的天地里,服務更多的用戶。看來目標用戶也不是在一線城市的人們,做的本來就是二三四線的生意,那就只好希望老羅自求多福啦。
主打視頻社交的多閃從目前的輿論來看是最被看好的,畢竟有頗受年輕人喜愛的抖音加持。字節跳動認為,只有年輕人更懂年輕人的社交需求,也更能理解在年輕人,那么多閃由一個93年的產品經理來挑大梁,聽起來似乎非常順理成章。
多閃分別有“親密好友”聊天場景、隨拍、世界(公開社交場景)等主要功能。感覺是在基于抖音的基礎上,單獨做了個IM即時通訊模塊。
圖片來自多閃微信公眾號
多閃的產品經理說:“對于年輕人來說,他的人生都有非常多的點滴,或普通平凡,或閃閃發光,希望產品能給用戶帶來的價值是能夠記錄生活中的無數點滴,增進熟人間的親密關系。”因此,這款產品主打的是年輕人關系鏈中的熟人社交場景。
可惜作為一個只是抖音的圍觀用戶,并沒有覺得可以直接用隨拍的小視頻溝通就能增強交流的親密度。視頻對于點對點的交流來說,其實是一種表達效率較為低下的形式,遠不及圖文和語音電話。再者,既然內容都來自抖音,大家都是熟人好友也差不多,為什么要分兩個APP來使用呢?這樣看來就有點雞肋了。
由短視頻內容引發交流的欲望,會更趨向于形成一個類似豆瓣的興趣社區,產生更多關于同好的內容和討論。這和點對點的即時通訊產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如果要點對點的交流,微信的使用場景顯然更加適合。
熟人社交至今仍是目前社交類產品的主流,微信一家獨大,熟人關系已基本穩固,實在想不出有什么動力去遷移到另個一產品。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換用成本,真要想做熟人社交,至少產品體驗要比微信好,換用成本要低。目前看來要出現這樣一款產品還不太可能。不光是多閃,其他毫無基礎進入熟人社交領域的“新貴”們更加不可能。
03
說了這么多,如果是對標微信,這三款產品沒一款能打的。現在的微信實在太過龐大,甚至有一點社交屬性的app都要從微信導流。不出意外,不到一天,這三款產品就集體被微信封殺。
市場雖然是公開的,但是商場如戰場,張小龍雖然說要保持善良,但競爭對手到自己地盤來撒野,不封你封誰呢!
既然一個都不能打,封殺也就封殺了,為什么大家都會選擇要做一款社交產品呢?
熟人社交領域微信確實有我前文所說的問題,這可能讓大家看到了一絲機會。另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我想是人生而孤獨,溝通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吧。溝通意味著粘性。
每個人都像是一座信息孤島,有了互聯網之后,我們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交流,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孤獨的面貌。習慣了看手機里的錐子臉網紅,習慣在網上尋求刺激,閾值被不斷提高,那現實世界還有什么能滿足你呢?我們反而變得更孤獨了。這就是科技的詛咒。
回想起三年前發的一條朋友圈,張小龍在很早之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誠然,我們通過社交軟件認識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距離并沒有消失,我倆明明一抬頭就能看見,可偏偏非要通過手機來交流,距離反而更遠了。
當所有的產品都在想辦法搶占用戶的停留時長時,張小龍希望大家放下手機和家人朋友去交流,他說好產品就是要用完即走的,我是十分信服的。這一點都不虛偽,因為他已經站在了用戶角度,去設想了這個問題,并看到了問題的本質。產品好到用戶離不開它,又會回來,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張小龍在最近兩次演講中都說到善良比聰明更重要。Google的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將“Don't be evil(不作惡)”,這句話作為員工的行為準則,不作惡的形象幫助google在商業競爭中贏得不少好感。
搶占用戶的停留時長有很多套路,比如利用人類的七情六欲即人性的弱點,馬桶app利用人性的偷窺欲,聊天寶利用人見錢眼開不勞而獲的弱點。這些弱點被用在產品、營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稍微懂點人性,不難發現,生活中的打折,活動中的激勵機制無不在利用人性的弱點。我不禁想如果要做一款叫好又叫座的產品,是否一定要要利用人性的弱點。存在一款不利用人性的弱點但很成功的產品嗎?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歡迎探討。
最后,如果是為了溝通,對普通人而言,用哪個產品重要嗎?好友關系在哪里,便會用哪個產品。如果一個產品產生的原動力錯了,很難想象它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不指望能做公益,不作惡已經是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底線了。而對大眾而言,這三款產品未必能真正進入視野,不過是飯后談資,一地雞毛罷了。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歡喜Fancy(ID:Fancy_Chia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