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軟件Soul,要靠營銷洗白了
說起Soul,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想,有些回答會不怎么好。
想當年,2016年上線的Soul,曾是與探探、陌陌不同,主打靈魂社交的清流。現在,有人懷疑它與它們已成“一丘之貉”,那些真情歲月再也回不來。
有人感慨,這是一款小而美的社交軟件大眾化后的必然結果。
但Soul似乎不想接受宿命,活在人們的回憶里。
從去年講陪伴,給用戶寫情書,到今年講友誼,打出「找搭子就上Soul」的口號……Soul隱約有要“洗白”的意思在。
一、主打靈魂社交的Soul,要因大眾化放棄靈魂了?
要理解現在的Soul,先認識從前的它。
Soul的誕生:有特色,小而美
“跟隨靈魂找到你”——在Soul剛問世的那一兩年里,被這句浪漫slogan吸引來的用戶,大概率不會失望。
Soul主頁面也很有氛圍感
像一個宇宙中有無數孤獨星球,它們被靈魂牽引到一起
Soul是懂人性的。
當時,人們的“社交需求”已經得到陌陌、探探等產品的重視與激發。而Soul不僅發現了人與人精神交流的需求,找到了區隔于“看臉”軟件的差異化定位入局。早期的它也用一系列產品設計,實打實促成靈魂社交的發生:
Soul不支持真人照片作頭像,用戶只能通過捏臉功能獲取虛擬頭像;
新用戶需要做興趣測試、給自己打引力簽;
LBS定位被取消,不能刷附近的人;
有“瞬間”功能,供人們展示自己……2023年,Soul的捏臉和引力簽都更個性化了
總而言之,就是盡量讓用戶不受外貌、地理位置等因素干擾地展開交流。
于是,當一群精準的目標用戶來到Soul,再遵循平臺的規則與玩法進行互動,Soul勾勒理想社交圖景一片大好。
一邊,引力簽、瞬間等功能讓人們更全面地展現自我;一邊,豐富的個體數據,利于Soul為用戶匹配潛在的Soulmate。而后,在用戶主觀意愿以及平臺客觀引導這雙重因素驅動下,真誠的、有耐心的“靈魂社交”得以發生。
Soul的變化:主動大眾化,有得也有失
在那時的互聯網世界, Soul無疑是給人們驚喜的獨特存在。
但是,Soul提出的理想社交模式,有豆瓣的困境作為前車之鑒——重視精神世界的文藝青年,終究不是大多數。在生活節奏變快,愛情快餐化的時代,“靈魂社交”更是注定會有高門檻。
是增長的野心,也是長遠的眼光,2018年起Soul開始不再專注“靈魂”,去擁抱多數人。
一方面,Soul進行了更符合大眾欲望的產品設計迭代。2018年起,陸續有了涉及地理位置的戀愛鈴匹配形式,以及同城卡、定位卡等付費功能上線,都標明Soul不再只關注靈魂;
無論想找近還是遠的靈魂,都要錢
另一方面,是在各大綜藝、社媒上大肆搞宣傳。像比較知名的《明星大偵探》《我們的滾燙人生》等綜藝,都能看到贊助商Soul的身影。Soul2022年港股招股書的數據也顯示,自2019年起,Soul的營銷費用大幅增加。
數據來源:Soul港股招股書
內外齊頭并進的效果當然顯著,Soul如愿以償地吸引了一大批新用戶。2019年,Soul的日活用戶已達330萬,2021年,這個數字變成了近910萬。
也是2021年,Soul的slogan悄然換成了“年輕人的社交元宇宙”。
互聯網的原住民Z世代有更多元、更開放、更旺盛的社交需求——這個趨勢性的洞察為Soul指明了新方向。借力當時大熱的元宇宙概念,Soul找到一個足夠有敘事空間的定位。
手握新名片,Soul還積極探索著興趣社交平臺的可能性,寵物星球、群聊派對、Soul狼人等更多樣的玩法陸續上線。
如今的Soul,更喜歡如此自我介紹:
“Soul基于興趣圖譜和游戲化玩法的產品設計,屬于新一代年輕人的虛擬社交網絡”。
但再是看似順利的大眾化,也是需要代價的。
如果說,任何平臺、品牌的大眾化都要經歷核心用戶流失的陣痛,這是一種取舍。那么Soul的代價看上去要更大一些。
大眾化不僅涉及用戶的流動,而是一種惡性發展。當越來越多目的性更強的用戶來到Soul,許多重精神交流的老用戶就會離開。用戶愈發魚龍混雜,平臺的負面口碑也陸續出現。
就像一道無形的分水嶺,老用戶回憶里,那些有關借Soul安放靈魂、收獲愛情的故事,大多停留在2018年及以前,佐證了平臺風氣與使用體感的變化。
二、營銷“興趣社交”的Soul,正努力洗去負面印象
從平臺定位層面看,Soul似乎也走向了尷尬處境。
就荷爾蒙社交而言,Soul不應該也無法成為探探它們,既不能免費定位附近、也不能純粹看臉的Soul并不高效、方便。而就Soul主張的興趣社交來說,一些負面印象還在,這個定位就很難站住腳。
2022年,客觀數據也向Soul亮起了紅燈——Soul的月活用戶增長乏力,甚至下滑。
是時候考慮如何留住用戶的問題了。這或許便導致Soul從去年起,營銷重點明顯不再是曝光,而是從品牌層面發聲。
在我的觀察里,近一年時間內,Soul有三次值得重點關注的營銷動作,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Soul不止能社交,也能記錄自我。
去年6月,Soul給用戶寫了一封情書,信是這樣寫的:
不知不覺
我見證了你的成長我見過你每件心事
每段思念
每張風景
還有你的壞脾氣、執拗、敏感、脆弱那是一個不愿意輕易展示的你
是只被我看見的那個真實、有趣的 Souler正因有這樣的 Souler
Soul,才被賦予了靈魂沒有你,我只是 Soul
有了你,才有了 Souler
深情款款的文字,講述了平臺與用戶互相陪伴的關系。在DAU有負增長苗頭的階段,這當然是一招留住老用戶的溫情牌。
不過,在并非周年的節點突然感性告白Souler,更表露Soul很想再好好地介紹下自己。大段告白其實在說的是,Soul不僅是個向外社交的軟件,也能當一個樹洞,是人們記錄生活、心事的好去處。
第二件事:Souler之間的互動,可以是很真誠的。
今年3月,Soul攜手官媒新華社拍了支廣告片《青年開場白》。片中,有人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主動打招呼,有人因樸素的生活話題聊了起來……
在社媒微博,Soul還發起同名話題,鼓舞年輕人分享真實的、與眾不同的開場白。
當以“約嗎”為固定開場白,幾乎成了大眾對荷爾蒙社交軟件的刻板印象之一,Soul為最受異樣眼光看待的行為正名,無疑是找到了扭轉平臺印象的突破口。
更進一步看,站在緣分的起點,Soul也告訴人們,不要失望,真誠的社交正在平臺發生。
第三件事:Soul上的關系,有愛情也有友情。
今年,當輕盈的“搭子”社交在年輕人中流行,Soul聯合播客電臺“日談公園”在520的節點講了些關于友誼的愛意。
6月,Soul順著這點提出了「找搭子就上Soul」。
你也愛他的歌?那我們今天就是異父異母的姐妹。——找(Live)搭子,就上Soul
我們也許不算朋友,但我們曾經相伴而行。——找(夜跑)搭子,就上Soul
可以看出,Soul有意放大興趣社交這一點,在主題海報里列出Live、遛狗、舉鐵等不同領域的興趣搭子,并在平臺內設置“搭子”話題引導人們開啟興趣社交。
反之,荷爾蒙社交的存在被弱化了。“朋友”是被強調的關鍵詞,海報上也都是同性的身影。
用戶在Soul上也能收獲友情, Soul試圖通過宣傳并推動這一點成真,來對負面標簽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辯白。
三次自我介紹,有一個共同的目的
作為一款社交軟件,Soul并不如人們想得那么膚淺。它可以是你的第二個朋友圈,供人訴說心事;也可以讓人們以興趣為話題,展開新的緣分……
將三次發聲串起來看,Soul的大眾印象立體了,也更復雜了。它既是一個社交軟件,又是一個內容社區。
那人們為什么不上探探“戀愛”、不去微博開麥、不在小紅書交友,要到Soul來?
或許Soul根本沒必要明確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荷爾蒙社交的基因、興趣社交的定位,構成了Soul獨特的吸引力。
“異性吸引力”會驅動許多人來到Soul。而Soul要做的,是借興趣社交這類主張讓人們放下對社交軟件的抵觸,并愿意收起功利性,以興趣為話題慢慢來。
就像Soul作為內容社區所產出的一些大眾話題、搞笑段子,起承轉合,還是時常落在男男女女的討論上。
而上述一系列更為走心的品牌發聲是在洗掉負面標簽,也是在圓一套無關荷爾蒙社交的說辭。當這套說法能站住腳了,就會讓Soul的吸引力生效,回答人們“為什么來”這個問題。
三、想要真正做好興趣社交,Soul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用營銷手段強化新印象的過程,不斷給人們登錄Soul的動機。
但就像荷爾蒙本身一樣,它能短暫出現開啟一段緣分,卻無法長久地維持關系。當用戶下載或者再次打開軟件后,Soul沒有很好回答人們“為什么留下來”。
看看Soul口中的興趣社交。
目前像Soul這樣明確以“興趣社交”介紹自己的,市面上很少。即使存在,用戶數和Soul也不在同一量級。
看著,Soul找到了一個不怎么搶手,且很有發揮空間的概念。但其實也有很強的可替代性:
在小紅書、知乎等內容社區,人們能基于興趣內容聊天;
(像小紅書最近還開發了“找搭子”功能來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目前已在測試測段)
在網易云等功能性平臺,用戶更能基于定向興趣話題交友;
甚至是具備交易屬性的閑魚,也在積極地推動年輕人的興趣社交;
(比如,閑魚以興趣為線索做了IP《閑魚經營圖鑒》)
……
無論是緊密用戶聯結,還是活躍內容生態,興趣社交的方向對平臺都是有益的。因此,需求創造出市場,各大平臺也在努力,促成了“萬平臺皆可興趣社交”的局面。
它們全都可以滿足興趣社交
而相較之下,其它平臺的社交是從本身的內容里生長出來的。Soul的平臺內容、社區氛圍,卻導致了它的興趣社交還不夠自然。
個人體感是,Soul的內容板塊界面(也就是廣場瞬間)很像陌生人版的朋友圈,其實是天然讓人有刷的欲望的。并且主打社交的Soul,有許多情感、心理向內容和普通個體的生活展示,這是它內容特色的苗頭。
但目前,內容特色還不夠明晰,用戶習慣也還沒太養成。所以,當每天在Soul記錄自己的生活、看看別人的動態,不是大部分用戶的固定動作,社交就難以日常地開啟。
Soul的廣場瞬間
再者,1V1靈魂匹配等強目的性社交,用戶體驗是在下降的。
Soul的一個特色,是以游戲化玩法來促進年輕人交流。但像星球實驗、Soul游樂園等板塊的互動玩法,都是淺層的破冰類小游戲。新鮮感快速流逝后,游戲就沒了吸引力,互動過程中用戶也難形成圈層感、聯結感。
也就是說Soul產品設計對深度社交引導的力度不足。而使用社交軟件的人,尤其需要平臺來幫助自己對抗“人性”。如果用戶的新鮮感、耐心,被一次次淺層、無效社交消磨殆盡了,就很容易失望離開。下載-卸載-下載-卸載,接著,Soul與Souler又會繼續陷入這個循環。
四、向好的Soul,還是值得期待
雖然目前Soul的產品使用體驗,不能用“很好”來形容。但至少,Soul有透露出變好的心。
比如,去年Soul上線了動態查重功能,能識別站內重復內容。這不僅打擊了抄襲及搬運行為,激發平臺創作者的熱情,也減少了“假人設”情況出現,讓用戶的社交更真實。
今年下旬,Soul還開發出“爛番茄”功能。聊天時,若對方有不文明發言,可向其投擲爛番茄,扣除對方禮儀分。分數過低的用戶,會被限制使用打招呼、發起對話、私聊發圖、匹配等功能。這無疑對網絡騷擾、侮辱謾罵等行為,起到了遏制作用。而用戶的良性互動,正是一個平臺能形成社區感、內容生態更繁榮的關鍵。
可以看到,Soul不止在“說”,也從產品層面具體在做出改變。
只是,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Soul能不能繼續堅持,還需要時間來看。
參考資料:
《流量裹挾下,Soul的靈魂不再有趣》,新熵,2020-09-03 ;
《Soul,趁虛而入》,鹽財經,2022-10-2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