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逛3個小時還不過癮,宜家你出個運營教程吧
曾經,“沒有人能空手從宜家商場里出來。”
誰能想到,到了它的公眾號里,還是這樣!
看完一篇,我的購物車多了8樣東西——
大部分企業,公眾號的作用是展示品牌、擴大影響力,在轉化上相對弱勢。尤其是專業性要求高、決策周期長的家具行業,均以干貨、攻略為主。
當然,相比較其他大型家具,宜家有很多小而美的貨品,門檻低消費頻次高,很容易讓人上頭。而且小程序直通,加購過程過于絲滑。
我又研究了一下,宜家小程序2021年才正式上線,此前僅靠圖文,訂閱號、服務號就積累了2900萬粉絲。小程序上線半年不到,日均銷售額突破了100萬。
能把線下的“宜家效應”復刻到線上,讓人從公眾號不停逛購,他還是有點東西的。
接下來,我且從產品植入、標題設置、視覺設計三個角度分析,盤點可借鑒的思路。
一、產品露出分幾步?花式亮相一步到位
把產品融入裝修指南/案例,是家居行業品牌的普遍操作,但很像套用了一個模板,就是掐頭去尾之后,誰也看不出來這是哪個品牌。
但在宜家這里,產品植入進化出三種方式,個個不重樣:
1. 入門版-清單種草,簡單好用
“好物”,特點是低單價、美觀實用。在商場,宜家將其置于某個樣板間中點綴,或是電梯通道處,根據動線讓顧客“隨手”放入。不過在公眾號里,宜家將其制成了種草清單:
適用不同場景,近到臥室居家,遠到辦公收納等等。那些追求品質又要高性價比的年輕人,be like me,一眼心動,瘋狂種草。
除了簡單粗暴的安利,也有迂回方式介紹的,比如加入產品的背景故事:
線上無法親身感受實物,設計師的敘述視角,讓這些有設計感且陌生的產品,變得功能清晰。也展現出宜家設計的人性化和專業性。
蹭熱點,讓AI來安利:
2.進階版-線上樣板間,進來抄作業
樣板間向來是宜家的「靈魂」所在,去店里一走就是一整天,床上“長”滿了人,仿佛此心安處是吾家。不過在打開公眾號之前,我也不知道,宜家能將這個“靈魂”復刻到幾分。
整體來看,宜家的線上樣本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照季節進行的靈感搭配,一類是根據房屋功能區進行的小范圍搭配示范。而且,搭建線上樣板間的思路很清晰:成片效果圖+產品鏈接+文字介紹。
這個文字介紹可不簡單,能百分之九十復刻“樣板間”的功勞,一半要歸于它。仔細看,它不是將產品賣點123的羅列,而是用具象的表達方式,把產品功能與使用場景完美適配,讓人代入到真實情境中。
如《春日氛圍》篇中,加入了蟲鳴、流水聲等BGM,文字變得生動清新。
文字展示:
四件套:枕一汪綠意入夢,與植物共同呼吸。
窗簾:讓植物元素“攀”上窗簾,拉開迎接每一天的陽光。
儲物盒:抬眼見春色,低頭見整潔,雜亂思緒也通通收起來。
到了房屋功能區,它會設想不同戶型,提供搭配靈感。簡單的描述,延伸出物品的不同用法和使用場景,畫面感十足。
文字展示:
伏在灰藍色書桌上,翻開一本心儀很久的書,享受著心靈的充實。抬頭間,不遠處在玩耍的小朋友也能時刻保持在視線中。在桌邊搭配一個同系列五屜柜,儲物技能也能瞬時拉滿。
如果你是一個追求隨心自在生活的人,不拘泥于時間地點,一個“行走”的筆電支架便能隨時滿足你的閱讀需求。沙發旁、床邊……想去哪兒看書就去哪兒。小巧輕便的它,折疊收納也不占空間!
讓玄關白墻煥發生機的秘訣是?用莫蘭達擱板,在玄關墻面處設置一個裝飾區,放一些好看的裝飾畫,好聞的香薰,一進門就能迎接好心情。
一屏看下來,宜家把微信文章做出了小紅書的氛圍感,文、畫、聲三者互為證言,言之有物的排列,讓一個平平無奇的小物件,打開生活的多重想象。
這哪里是賣家具,分明就是在教我們如何生活。
3.高級版-自制系列節目,夢中情家幫你造
此外,宜家還圍繞自身產品,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推出相應的改造節目:
有主打全屋定制的《他們的家》《宜家去你家》,設計師走進真實家庭探訪測量,為其出謀劃策,有種縮減版《夢想改造家》的味道。這類節目主要選取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小資人群,也會與KOL、KOC合作,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做推廣。
用戶痛點、預算、改造前后畫面對比,全都寫得明明白白。對一個現代“懶人”來說,直接找宜家定制,或是找個最接近的,拿本子抄作業就行。
不過,我看得更入神的是,改造過程中,設計師對不同家庭成員的個性與需求的滿足,給人們打開了新思路。即使不做全屋定制,其中某個部位的設計理念、家裝改造的基礎知識也很容易被參考、使用,人們自然把相關產品加入了購物車。
即使沒需求,人們也能當“電子榨菜”,看個熱鬧,感受片中人物油然而生的幸福感,這也是宜家想傳遞的印象。
還有專為租客定制的《小改造大不同》,每期抽獎一位用戶,設計師巧用宜家產品為其免費改造家或者一個角落。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夢想過把里面的樣板間變成真的。宜家真的很懂。
這類項目改造難度低,變量少,而且給出的產品普遍性價比高,通過功能分區的設計思路達到屋主的要求。對讀者而言,見證每一次改造的過程,也像是對美好生活的一次觸摸——觀眾或許也已經照著搭建自己未來新家的模樣。
我還發現一個小“彩蛋”,宜家經常采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的用戶效果圖,不少用戶以此為“驚喜”再次分享出去,一來一回之后,用戶與品牌的交流更為親密。且有效激發了用戶分享產品的積極性,形成“人人都可以改造”的氛圍。
二、標題亮眼:字不要多,感召力一定得有!
內容上區分開了,標題對公眾號來說,同樣重要。
我默默地翻看了家具行業的其他品牌公眾號,在內容上大差不差——產品置于案例、用戶故事、品牌故事等,但閱讀量差異明顯,說明,標題差別也很大。
本著“控制變量”的研究原則,我找來內容相似的標題作對比,順便總結了6個起好標題的方法,結合具體內容,來感受一下。
關鍵鉤子拎出來,具體一點
其他人的:
《要不要做書房?看完她家的經驗,立馬不就結了!(附清單)》
宜家的:
《1㎡閱讀角這樣布置,沉浸式享受放松時刻》
抓住真實痛點,說清你能解決什么問題
其他人的:
《兒童房不會搭?于是我給娃造了一個兒童客廳……》
宜家的:
《有娃之家≠凌亂,來他們家取取經!》
祈使句,號召行動力
其他人的:
《憑空打造兩大休閑區,她家陽臺太卷了!(附清單)》
宜家的:
《看完他們的改造,我決定對自家陽臺下手了》
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
其他人的:
《神仙操作,精致小兩口盤活空間教科書!(附詳細清單)》
宜家的:
《年末,不到2千“換”個大房子!》
第二人稱視角,對話感
其他人的:
《一掃初春陰霾!當季正流行的9件提氣好物》
宜家的:
《添一抹綠,把春天迎進門》
不夸大,簡單好讀更重要
其他人的:
《9塊9能買啥?這波限時秒殺讓你有效省錢!》
宜家的:
《更低價格,更多值得》
似乎它很懂“人美話不多”的道理,但總能一語中的,勾起你一探究竟的欲望。
三、排版:講一個氛圍感,花里胡哨沒毛病
“不超過三種顏色”的原則,在各個領域都適用,但在宜家這里,好像失效了。(從前面的配圖也能感受出來)
宜家的排版形式豐富,而且在色相、明度、純度的體現上,顯得格外大膽。基本上,一篇文章都有五六種顏色,小標題、底色花紋、分隔符,甚至一個項目符號,都得占用一種顏色。
但氛圍感很到位,比如下面這篇,春天出游的興奮、愉悅撲面而來。
這個色彩搭配,很考驗審美能力
底色幾乎沒有純白的,高級灰、低飽和度的紅黃藍經常出現,甚至一屏換一種顏色。較窄的頁面距,把文字、圖片框在一個范圍內,很有逛樣板間的感覺,一劃一個色彩,對應一個場景式樣,與圖內產品相得益彰。
產品的標簽也是沿用線下賣場的視覺體系,常規價格是黑色,促銷款是黃色,一目了然。
一方面得益于宜家的產品,本身色彩多樣,給了文章風格更多發揮空間;另一方面也和品牌個性很契合。相比于現在公眾號版面流行的性冷淡風、極簡風,宜家的公眾號也是一種彩色的凌亂美,像品牌色透露出的性格一樣,積極活潑、富有活力。
總結一下:
公眾號如何做沉浸式轉化?
首先產品植入方式要自然、多變,給用戶新鮮感。宜家的三種方式是:清單種草、線上樣板間、自制改造系列節目。做到產品即內容。
其次,標題字不用多,感召力一定要有!六個方法,淺淺學一下。
最后,排版要有氛圍感,不拘泥顏色限制,更多考慮與產品場景、品牌個性形成呼應。(小tip:要是不懂配色,可以先選取產品顏色,再降低純度和明度。)
以上是本人的觀察,今天的公眾號分析就到這里,各位還想看哪家(品牌/行業)的分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