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被擠爆,是時候重新審視「佛系營銷」
作者: yummy,首發:休克文案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90后選擇了上香。
雍和宮限流,靈隱寺限購,很多寺廟的門口都排起了長隊。
寺廟,正成為這屆年輕人游覽觀光的「必去」C位。
當然,不只是報復性旅游的垂青,也不限于尋求庇佑的祈福,寺廟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關鍵在于一份情感剛需,禪意擊中了人們心底的柔軟之處。
往內去看,寺廟「佛系營銷」的秘訣,很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體會。
一、極致反差感
IP文化巡禮的雙向奔赴
扎堆去寺廟,是因為看破紅塵么?并不,寺廟的吸引力正在于,看準了人們本質對生活正「愛得深沉」。
如果說過去寺廟是憑借「紅墻黃瓦、綠樹蔭翳」而成為拍照打卡圣地,那么如今寺廟的火熱,則在于其為游客們提供的是一整套「文化巡禮」的價值感。
何為文化巡禮?即以IP為中心的創造性發散,不僅是單一的游覽觀光、祈福上香,更能從多角度為游客提供一套解決方案。
有趣,是吸引年輕人的第一要義。在IP延展的創新表達上,現在的寺廟「卷」起來可謂不遺余力。
「寺廟咖啡」,就是一個寺廟「佛系營銷」的經典出圈案例。杭州永福寺、臺州龍興寺、廈門的南普陀寺、上海的玉佛寺等寺廟,都在過去一年開出咖啡館。
一個是中式符號,一個是西方味覺,當寺廟與咖啡碰撞,其中美妙的「反差感」,支撐起得天獨厚的情感空間。
當下的咖啡,已經成為都市人的社交貨幣,而寺廟獨特禪意文化的「加持」,把這份社交「能量」加倍了。
比如,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成為現象級爆款,甚至躋身為杭州市熱門打卡地。不同于刻板認知中的「景點咖啡」,慈杯等新生代寺廟咖啡,走胃也更走心,顛覆消費者觀念的同時,又以文化賦能帶來令人喜出望外的驚喜。
動人心處在于細節。
慈杯,與出家人的「慈悲」諧音,僅此一詞的輕巧,便以千鈞之力將寺廟咖啡的定位站穩。
再看產品,詩書氣息滿滿,美式叫「滌煩」、拿鐵叫「停雪」,更佛系的一款產品叫「隨緣」,所見即所得,盲盒體驗,禪意也被拉滿。
寺廟更是提供了一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合甚好的「第三空間」,為渴望寧靜的心靈創造了一個休憩角落。
同質化營銷流行的當下,寺廟咖啡就像一股「清流」,以反差感刷新認知,以空靈感蕩滌身心。
「佛系營銷」的創意文化表達,可以很多樣。
載體不僅可以是守正出奇的咖啡,形式而言不限于茶咖、文創、法物,都對人們的嘗鮮心理、祈福心情、社交需求「一擊即中」。
比如五臺山等寺廟的文創雪糕,「不被定義」地將寺廟IP演繹得生動精彩。外形上以蓮座托起寺廟的佛韻集錦,氣韻感十足。
更創意驚喜的,在于吃掉雪糕后展露出的雪糕簽,「祈福盲盒簽」,更是將寺廟的禪意價值具象化。
清涼雪糕是第一重滿足,雪糕高顏值打卡拍照是第二重滿足,雪糕簽美好祈福的吉祥寓意是第三重滿足。豐富多維的寺廟創意,給文創插上了想象力翅膀。
還有各類顏值與祝愿兼具的法物與文創周邊,無論是傳統的祈福手串,還是工藝擺件,或是香囊、書簽這樣的有趣小玩意,都提供了多維度的滿足,以寓意取勝,以創意出圈。
不僅是文化表達層,寺廟業務層的延展也相當熟練。喝咖啡、祈福之外,福至心靈的年輕人還可以在寺廟收獲獨一無二的體驗經歷,比如一些寺廟接受法律咨詢、心理輔導,甚至各類禪意培訓課程。
功能性而言,寺廟早已不再只能燒香拜佛,而真正進化成為「全知全能」的復合型公共場所。
寺廟的意趣得天獨厚,將差異性放大,形成反差感;互動之中,強調體驗至上,又能很好將體驗營銷做到極致。
于是,這場禪文化的IP巡禮,就成為寺廟與人們的一場雙向奔赴。
二、創意盡頭是慰藉
禪意的心靈避風港
如果說文化巡禮的旅途,是創意的有形落地,那么貫穿「佛系營銷」的內核,則是「禪意」滿滿的人生態度。
禪是很神奇的,難以名狀,卻又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是很多參透人生的質樸道理,能在不經意間就讓人醍醐灌頂。
寺廟「佛系營銷」的吸引,穿巡于細膩流淌的文案里。
比如法喜寺的文創帆布包上的文案,「我佛盡該喜歡你」,「工資獎金木牢牢」、「脫單天注定」,這樣的文案戲謔而不失靈動,更融合了祈福漲薪、姻緣的系列傳統利益點,結合生活的向上態度,雅俗共賞。
不止是「入世」的美好祝愿,寺廟「出世」文案的哲思,更參透了人生的歡愉與低落,帶來一種超凡脫俗的體驗。
比如日本寺廟的布告欄標語大賞,哲思文案的沖擊,帶來了觀察生活的另一個角度。
「雖然怎么打磨都沒發光,但至少鍛煉到了手臂的力量。」
「離開無法讓你開花的土壤。」
「人生除了死亡以外,其他都是擦傷。」
語句雖短,卻字字珠璣。生活箴言,又滲透著多少耐人尋味的人生智慧?
學會釋然與放下,抓住希望與美好,寺廟總能提供一種柳暗花明的頓悟力量。
感召之中,也引發出了人們的自發創作,在共鳴中完成「共創」。
比如人們根據慈杯咖啡包裝,引申出了「今天你是中悲、大悲,還是超大悲」的趣味梗。
自嘲之中,又何嘗不是與生活的艱澀和解?
關于對寺廟的這份鐘意,年輕人也以同樣飽含哲思的態度,寫出了受眾視角的「寺廟文案」: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90后選擇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00后選擇了求佛。」
「在作為和作用之間,你選擇了作法。」
「在關系和體系之間,我選擇了佛系。」
諧音與對比,夢想與現實,這份戲謔調侃的趣味之中,又有一種希望生活變好的認真。
或許這也是年輕人喜歡寺廟的本意,不會急迫地被期待,可以放下焦慮情緒,重拾久違的安逸。
寺廟的禪意,為人們漂泊的心靈提供了一個溫柔的避風港。創意盡頭,能深度引發共情的,是一種寬厚的慰藉。
三、練好營銷「慢功夫」
品牌也要返璞歸真
無論是以反差感吸粉的文化巡禮,還是以情動人的心靈文案,道與術之間關于情緒價值的表達,令人醍醐灌頂。
與其說當下寺廟的火爆,是人們渴望返璞歸真的意念投射,不如說渴望靈魂撫慰的思潮,推動出一場追求禪意的暗涌。
捱過三年考驗韌性的日子,或許我們都經歷了太多挫折與無奈、穿越了太多相聚與離別。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交織之中,內心積淀的,是一種閱盡千帆的釋然,是一種更珍視當下生活的滿足。
在「躺平」與「內卷」之間,更多人選擇以一種更平和、更活在當下的姿態,憧憬著明天的到來。
「佛系營銷」就此便因時而生。寺廟IP的祈愿原力,無法復制,但對品牌們來說,流行內核的這份「情緒價值」,是可以用來借鑒共振的。
營銷本質是一種價值傳遞。品牌們向寺廟學習的,可以是一種至深的消費洞察:剝去浮華外衣,回歸生活本真,更專注產品價值對美好生活的促進作用。
這需要品牌在營銷打法上有的放矢,做好情緒拿捏與平衡,小心翼翼地探尋那個「最大公約數」。
畢竟,潮起潮落,流量的邏輯也在起變化。曝光之外,內容與情緒的交響共鳴作用更大。表達品牌態度的同時,撫慰人心,鼓舞人心,也是一種向善力量。
品牌們需要形成一種從「心」出發的價值感,不同于單向度的低落喪情緒、斗志打雞血,應該以真正柔和的敘事方式與傾聽姿態,在淡泊中,塑造返璞歸真的「品牌原力」。
無關宏大敘事,要關注個人生活的具體而微。從每一個生活的細碎角落,來觸及心底的柔軟。讓品牌態度,更熨帖人們心中深深淺淺的溝壑。
給生活以寬慰,給靈魂以陪伴。練好營銷「慢功夫」,品牌也可以擁有這份禪意,將悉心雕刻的美好與希望,傳遞到更多地方。
作者公眾號:休克文案(ID:SHOCKCW)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