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心疼的“丫丫”,讓國貨品牌卷了起來?
作者:蘇子秋,來源:互聯網品牌官
原標題:全網心疼的“丫丫”,遭國貨瘋搶?
像老母親盼望著在外打拼的游子回家一樣,最近中國人都揪心地等待著遠在美國的大熊貓丫丫回到祖國的懷抱。
作為20年前被租借到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動物園“打工”的國寶,丫丫骨瘦如柴的現狀實在讓人擔憂,再也不是那個健康漂亮的高顏值熊貓寶寶。
圖源:微博
而當時和丫丫一起到美國的樂樂在今年2月份突然離世,更讓人憤怒,也更擔心丫丫的健康狀況。
樂樂和丫丫在美國到底遭遇了怎樣的虐待,真相早晚浮出水面。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迎接丫丫回國,給她最好的照顧。
這不,一些良心國貨品牌已經表示想要領養丫丫。
只不過,在這場守護國寶的行動中,有的品牌引發了網友野性消費,有的品牌卻招來了罵聲一片。
01
國貨爭搶“丫丫”
一次社會熱點,有品牌看的是熱鬧,有品牌看到了熱度。
當丫丫刷屏熱搜榜、被網友牽腸掛肚時,國貨品牌蜂花率先發出了聲音:怎么能早點把我們丫丫接回來,我蜂花愿意贊助。
圖源:抖音
果然,在國家需要時,率先站出來的依然是國貨品牌。
蜂花可不是蹭熱度的口嗨,而是已經在積極了解認養和捐贈程序了。如此果斷的行動力,得到了全網一致好評。
“蜂花養丫丫,我們養蜂花”,“這輩子再也不用其他洗發水了”、“以后一定大力支持我們國貨之光蜂花”……
圖源:抖音
輿論發酵時,正值3.8婦女節期間,不少消費者涌入蜂花直播間開啟野性消費模式。
面對主播“理性消費”的呼吁,網友的購買熱情根本減不下來,表示“我們想給丫丫捐竹子,建議開個丫丫套餐”。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一個品牌不一味地割韭菜,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時,消費者也會選擇“用錢包投票”。
不過,如此“穩賺不賠”的公益回報率,卻是接下來宣布要認養丫丫的品牌沒有遇到的待遇。
在“蜂花認養丫丫”的消息被廣泛報道后,匯源姍姍來遲地發布了“認養丫丫征集令”,表示“匯源也愿意為丫丫回家出一份力。”而另一家醫療用品品牌海氏海諾,則邁著比匯源更遲的步伐,宣布加入認養丫丫的隊伍中。
圖源:匯源果汁/海氏海諾官微
品牌爭著認養丫丫自然是好事,但是在蜂花提出認養意愿已經10多天后,匯源、海氏海諾才表示要加入其中,難免被質疑有“蹭熱度”、“搶功勞”的嫌疑。
更何況,在這兩個品牌的官方聲明中,都表達出了向網友征集認養或捐贈丫丫相關程序的態度,而不是像蜂花一樣主動去溝通聯系,相對被動的執行力也被不少網友吐槽。
02
蜂花“用真心”出圈
在認養丫丫之前,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蜂花恐怕只是一個“聽說過沒用過”或者“奶奶媽媽輩用的”日化品牌。
畢竟,在不少國貨品牌煥新形象、走年輕化路線時,1984年創立于上海的蜂花,固執得像椰樹椰汁一樣,一直堅守著品牌最初的樣子。
相比那些大牌日化,蜂花的價格是低廉的,包裝是土味的,客群是中老年人,一度給人“窮”、“快破產”的印象。
圖源:黑科技大揭秘
2021年,當大眾對國貨品牌的消費熱情空前高漲時,蜂花曾進入過年輕人的視野。
當時,有人給蜂花提議可以升級包裝,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品牌,蜂花回復的“這個要花錢吧”讓不少人破防。
圖源:抖音
同時,蜂花作為良心國貨的更多面也被網友扒出。
有人發現在物價飛漲的當下,蜂花10年內僅漲了2元,而且創建36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一條處罰記錄。
不搞浮夸營銷,本本分分做品牌,當時的蜂花同樣引發過一波野性消費,一天內賣出了平時一個月的銷量。
重要的是,通過“哭窮”,蜂花打響了在年輕人中間的知名度,也把品牌“窮”的人設立起來了,并為此次蜂花認養丫丫的話題引爆奠定了基礎。
畢竟,認養一只大熊貓,一年要10萬元,終身領養要100萬元。
過去認養過大熊貓的,要么是成龍、王思聰這樣的名人,要么是奧利奧、肯德基、浦發銀行等財大氣粗的品牌。而面對在外受苦的丫丫,舍不得花錢做營銷的蜂花,卻舍得拿出真金白銀給我們的國寶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慷慨解囊。
對自己摳摳搜搜,把錢花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和事,蜂花的做法符合我們對“好人好事”的普遍價值認同,再加上是第一個為丫丫發聲的品牌,蜂花引發全網刷屏討論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情懷消費”拯救國貨?
如果把“蜂花認養丫丫”這件事上升一個高度,那就是“國貨”守護“國寶”,這是蜂花被全民討論的另一層原因所在,它調動起的是消費者內心的愛國情感,是對國貨的普遍情懷。
大眾對國貨的消費情懷或許可以從2021年3月的“新疆棉”事件說起。
優衣庫、宜家、耐克、阿迪達斯等國外品牌對“新疆棉”毫無道理的抵制,讓對這些品牌倍加推崇的中國消費者寒了心,引發了大規模抵制浪潮。以此為契機,中國消費者開始轉而關注更多良心的國貨品牌,李寧、安踏等國產運動品牌的市場份額更是一路狂飆。
2021年7月爆發的河南水災,則間接為國貨品牌口碑的提升助了一把力。
特別是鴻星爾克壕捐5000萬物資的舉動,讓人們看到了國貨企業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責任心。被擠爆的直播間,成交上億元的銷量,是國人的真誠回應。
圖源:鴻星爾克官微
從鴻星爾克開始,不時有良心國貨品牌被野性消費。
“土坑酸菜”被3.15曝光后,白象一句“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強勢火出圈,銷量暴漲。
作為臺企的旺旺,因公開諷刺竄訪臺灣的美國政客,直播間被買爆。
前段時間,天府可樂僅僅因破產清算的新聞登上熱搜,同樣掀起了一波消費拯救國貨的大潮,日銷暴漲17倍。結果天府可樂回應新聞是“烏龍”事件。
圖源:天府可樂天貓旗艦店
中國消費者對國貨高漲的情懷,確實可以拯救一個搖搖欲墜的本土品牌,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比如鴻星爾克、白象、蜂花。
但其隱藏的輿論反噬,也可能是致命的。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李寧。
“新疆棉”事件中好感拉滿的李寧,卻因很快官宣了爭議藝人肖戰擔任代言人,口碑大跌。其后北京冬奧會贊助韓國運動員劉少林、劉少昂,以及去年的“鬼子服”事件,使其“愛國”人設徹底崩塌,形象大不如前。
圖源:李寧官微
其實,消費者的追捧,往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更像是懸在品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不是萬能解藥。
歸根結底,產品是1,營銷是0。
國貨要自強,還是要在產品質量、服務品質上下功夫,而不是嘗到了消費者的一點甜頭,就開始砸錢營銷,瘋狂溢價,收割韭菜。
這樣的急功近利,只會把消費者勸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編排:又耳
審核:free
作者公眾號:互聯網品牌官(ID:szwanb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