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復眼SEEMENT
原標題:復眼對話:永創設計,從M Stand看品牌空間的更多可能
復眼報道:
近幾年,不少品牌都以富有沖擊力的平面設計手法介入商業空間,力求出圈,將傳播需求放在首位。
從超級植物,通過文案和字體排版構成購物袋等線下物料的視覺系統,到廣蓮申,以不同的主題海報豐富店內,再到趁熱集合,將品牌的超級符號在每個角落強化,這些品牌將店鋪空間作為平面廣告內容的三維媒介,為品牌擴大聲場。
但這種方式也并非適用于所有品牌,在工期快、成本低、方便拍照傳播的平面物料構成的強烈視覺沖擊之外,通過空間構成、材質肌理和色彩打造立體的五感體驗,也是讓人感受到品牌和空間氛圍的表達方式。
從永創設計近期為M Stand打造的6家線下門店中,或許可見一斑。
永創設計|M stand
受訪人:永創設計團隊
01
從純平面到肌理,以真實性介入
Black warmth in the space
咖啡品牌M Stand曾以極簡冷淡的空間出圈,水泥風、工業風、高級感等標簽與它畫上等號。
回顧這次的空間設計歷程,起初團隊也有糾結過,要不要保留這種風格,一番思考后沒有做二選一,而是將材料肌理作為切入點去做不同的嘗試,在真實的觸感里呈現原本的黑色基調,在長沙、深圳、廣州,以三家門店打造“黑色三部曲”,傳遞「黑色溫度」的概念。
長沙 M Stand IFS
深圳 M Stand 仁恒夢中心
廣州 M Stand 星河灣大樓總部
品牌DNA中的黑白風格基調,高冷不親和,和溫度感相排斥。而永創團隊在材質上做巧思,達到高級感和溫度感的平衡。
在長沙店,選用小黑磚大面積鋪成墻面和地板形成馬賽克背景,原木制作的棕黃色“M”標志與黑色色塊背景形成對比,凸顯品牌符號的溫暖;深圳店外立面則將花紋多樣的黑色木材經過手工處理拼接,呈現柔和質感;而廣州店面招牌采用黑色火燒木。
長沙 M Stand IFS 馬賽克黑磚細節
永創以原始材料立體地通過嗅覺、觸感和視覺,傳達團隊所理解的M stand——黑色不等于冷冰冰,將黑色揉捏進空間物體表面的紋路里,綜合交錯、粗糙平滑的紋理變化之上,傳遞給人平靜而又溫柔的細膩質感。
廣州 M Stand 星河灣店細節
「黑色溫度」主題與以往主題店的區別,是在原本的品牌基調上增加了關鍵詞“溫度感”。
這種加法源自于團隊對生活的觀察,永創發現以往令M stand出圈的風格與當下消費者需要安心、輕松快樂的新心理需求有一點距離,人們停留的意愿偏弱,飲用完畢,打卡即走。
而永創設計的出發點在于,品牌在不同階段會有各異的向外溝通目的,M Stand曾經需要態度的個性表達,而現在更需要貼合時代情緒需求,營造“留住人”的空間,讓空間成為人們可以放空和社交的舒適場所,提供開放氛圍、慢慢交談的可能性。
02
用材料的自然觸感
聚焦松弛體驗
Material as experience
福州 M Stand 選取了本地建筑中常用到的青磚
當設計師思考品牌,美感之外,好的品牌理念、設計師觀點與市場策略都需要考慮。
因此,商業思考來自于對于人的需求和觀察,下一步才是將設計作為解決方案。而永創本次溫度感的思考來自于項目啟動時的背景。
社會處于后疫情的集體創傷中,經濟低迷、氛圍消極,人們格外關注真實的人,追求穩定的人際關系和真實感。而團隊在與品牌方的溝通過程中也逐步發現品牌方在對于設計以及空間呈現的形式上包容性強、限制少,因而達成共識,認為如果空間能創造讓人愿意靠近的氛圍,提供輕松的體驗感,就會換來消費者高頻次造訪的可能性。
福州 M Stand 將空間重新調整、改造
深圳布吉M Stand店以大塊臻木拼接形成整個外立面,這種天然質樸的材料,作為經受過時間沉淀的自然產物,出現在鋼筋水泥之中就已經是與快節奏的一種對抗和療愈。
深圳 M Stand 空間內的木頭材質
Q:好奇永創這種原材料的回收、處理的周期長嗎?出現過因為材料難以處理而趕不上節點的情況嗎?
A:“過程中最不可控的,其實是疫情期間的隨時封控。”
使用特殊材料其實對于項目落地來說是增加了難度的,但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提前預判可能發生的問題。
例如我們會在方案階段就開始咨詢回收老木的工廠,了解材料特性,判斷可行性后后提前和客戶溝通,再到工廠現場排版確認,最后需要預留足夠的時間給工廠對老木進行清洗、刷漆封閉。其實期間最不可控的是疫情期間的隨時封控,在正常情況下通常都是可以按計劃推進的。
Q:了解到你們在做空間時會把部分形式感讓位給材料,具體是怎樣做的?
例如花更多時間設計材料,還是說在布局上就更多從材料出發去構思整個空間。
A:“我們相信并呈現材料本身的力量。”
我們會根據現場條件的特性進行多方面思考,比如在布吉這個空間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兩個完全分開的空間,需要做到整體統一致只能從外立面著手,這是最開始的出發點。我們相信,當一個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足夠獨特時,那么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會是豐富的、能夠打動人的。
Before
After
03
抽象的“舒適”
也能是一種風格
Cozy could be a kind of style
深圳 M Stand 空間細節
對于設計團隊而言,前期的溝通、調研、大量資料搜集無疑是費時費力的。
永創在項目的前期調研以及現場的勘查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其中就包括了城市文化氛圍、選址周邊客群受眾、項目落地后的后續應用等。
而這些努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永創在設計過程中的考量,他們注重空間的氛圍如何更符合周邊消費者的感受。
福州 M Stand 空間細節
永創認為空間設計中應該體現品牌的展示以及這個空間后續的應用,因此空間內的個人體驗以及這個空間的日常運作模式都是團隊日常會思考的事情。
而設計師的責任或許就是結合品牌和消費者的多方需求,將抽象的感受具體地進行表達。
從M Stand項目中,永創在努力傳達他們對品牌的理解,舒適宜人是他們的答案。
Q:寵物友好、人文氣息等都是很抽象的想法和愿景,具體實施的時候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A:“可能就是識別需求吧,我們作為設計師更愿意看到大家在空間中找到屬于個人的樂趣。”
現在的線下店鋪本身就是多維度的復合社交場所,很多消費行為及功能的使用都是非常個性化的,具有不確定性,也不能輕易概括。
作為設計師更愿意看到大家在空間中找到一種松弛感,真正按照個人喜好的方式待在這里,所以例如“寵物友好”這個點,在發現這個普遍需求之后,我們只需要在設計里留出最基礎的寵物關懷設施便足矣。
Q:當下有很多從使用者體驗出發的設計在落地之后卻變成空中樓閣,你們如何保證能夠以空間傳達出人們真的能感知到的舒適體驗?
A:“在設計師身份之前,設計師就是敏感又專業的消費者。“
其實設計師在成為設計師之前,他就是一名消費者。并且從很多方面來說會是更加專業的消費者,會對空間中的尺度、材質、色彩等帶來的感受更敏感。
所以我們首先會用自身來體驗設計的適用性。當進行新的材料或功能形態開發時,都會盡可能做1:1的打樣,團隊成員都參與測試,再按大家的反饋繼續優化和迭代。
Q:國內的新消費空間經過了一系列審美的變遷,這種變遷有影響到你們嗎?作為空間設計團隊,如何看待這些流行變化?
A:“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風潮為什么來,又為什么走。”
???????????會有影響,不僅僅是我們,業主同樣也會受到這種審美的影響,反向要求我們做類似的設計風格,會有存在這樣的情況。
但其實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熱度是會過去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個風潮會火起來的原因。
打個比方,可能對商業空間來說,我們需要去辨別那是消費者喜歡的還是大家都在追捧的,還是因為背后給品牌帶來了很多流量或者是幫品牌掙到錢了。那在風潮背后,是有一個設計的取向問題的。業主也會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為品牌做一些判斷和取舍。我們會從更專業的角度看待風潮的變化規律,從而可以通過設計視角給到業主意見,而不需要一味地追求設計審美變化和風潮了。
可能因為永創的團隊算是比較年輕,以90-95后為主,我們自己親身體驗過新消費品牌和商業空間在設計風格上的變化。
我們的一個觀察是,希望打年輕市場的品牌大都有過強調酷感、高級感,強調個性的表達。但隨著年輕人們的視野更加豐富,喜好變得多元,并且在疫情和城市生活高壓的影響下,很多品牌更愿意關注人的身體感受和情感需求了。風格其實不只是外觀的,消費者在空間中獲得的整體氛圍感,會需要設計師以更細膩的方式去打磨。
誠然,一個強視覺沖擊力的空間可以迅速地在社交媒體上形成傳播,但「美的空間」并不等于「美好的空間」。從結果來看,錨定效率出發往往帶來短暫的消費與火爆周期。因為單純的美在提供打卡之后,很難有人還愿意常帶朋友來,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和復購。
而在我們看來,永創團隊對于空間的打造、材料的選取與打磨,在滿足形式美的基本要求之外,放大了時間的厚度和魅力。材料在經過長期的磨合處理后,置于空間里自帶一種生命力。
正如永創設計在采訪過程中引用到:
“空間承載著生活,設計也不再必須與美有關,而是更多的去關乎人性,重建人與物的美好關系,構建與心一致的生活狀態。”
他們關注品牌與人性、生活方式的共同點,并通過原生態材料實現真誠、立體的轉譯,希望與其中的人發生交互、溝通。或許這樣,品牌空間的周期方能再長一點,在快節奏的時代以本真的人情味取勝。
主編:Mona
執行主編:荔枝
撰稿:Leechy、永創設計團隊
品牌名稱:M Stand
項目設計師:黃冠州 陳玫潔 沈建強 許汝天 rain 吳佰璋 羅聰 許安琪
圖片來源:永創設計WING DESIGN團隊提供
校對:恒塵
作者公眾號:復眼SEEMENT(ID:seemen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