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一位新晉頂級填詞人,生活的真相都被她說透了
啊啊啊,怎么又到周一了?著名翻譯家朱生豪說過“到周一,靈魂就像是一片白霧。”本打工人只想在上班路上插著耳機,播著音樂,腦袋空空。
但,聽歌路上,也不妨礙找選題靈感(打工人打工魂),我碰巧挖到一位寶藏作詞人——唐恬。
關于她的介紹,網友是這么寫的:
唐恬,生于1983年,湖南常德市,中國內地作詞人。從2005年的《筆記》開始,到超級女聲的《唱得響亮》,到《你一定要幸福》,再到《如愿》,到《人世間》,也許你不知道她是誰,但你一定聽過她的歌。尤其是近幾年,更是熱歌不斷,隱隱成為當今最頂級的作詞人之一。
眼尖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了,今年春晚那首唱哭無數老中青的《是媽媽是女兒》,正是她寫的詞,母女之間的牽掛與糾結寫得絲絲入扣,聽完只想說“把我頭上的攝像頭拆了,懂?”。
21年作為“兒歌”出圈的《孤勇者》也是她的作品,她在十年前患癌時寫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偶像陳奕迅能唱自己寫的歌,結果十年后愿望成真,病情也逐漸好轉。這首歌雖說可以和小朋友對線,但實話實講,隨便嚎兩句,還是很提氣的。
我發現自己大半個歌單的詞都出自她手,重點是每次聽完,感覺自己又可以了。換個角度想,每周一都是新的開始,相當于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此時來聽唐恬寫的歌,再合適不過了。
有人說,她寫的詞樸實且有力量。我從歌單中摘取了一些她的詞,看能不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力量和勇氣,也許還會冒出新的創作靈感。(搭配BGM聽,更有感覺哦~)
先來一首《蘭花草》,原版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為浪姐改編后:
當代女性獨立與自由的樣貌,躍然紙上,氣象瞬間不一樣了,很貼合當年浪姐2的初衷。
一、 她寫普通人
1.《無名的人》
2.《孤勇者》
3.《不熄的光》
4.《人是_》
二、她說愛情
5.《追光者》
6.《和宇宙的溫柔關聯》
7.《體面》
8《花開忘憂》
三、她說親情
9.《是媽媽是女兒》
10.《牽一雙手》
11.《人世間》
四、她說心情
12.《行走的魚》
13.《云還在唱歌》
14.《海底》(改編版)
五、她寫長大
15.《是你想成為的大人嗎》
16.《我決定喜歡我自己》
17.《云山》
看下來,明明都是常見的文字,到了唐恬筆下,畫面感十足,還直戳人心。仿佛她把生活的真相都琢磨透了,然后把從中咂摸出的人生余味熨貼平整,輕柔地告訴你“痛苦沒什么大不了”。
所以在感嘆人類才華天花板的同時,我也總結了幾點從唐恬作詞中獲得的啟發,給大家一些寫文案的靈感:
1. 細節從生活里走出來。她要說牽掛,卻寫“吃飯了嗎?按時睡覺了嗎?”;她想說遺憾,卻寫夕陽下的操場和那日的對話。這些都是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細節,當被具體地描述出來時,每個人都能腦補出自己的生活畫面,如平地驚雷,情緒瞬間滿上了。
2. 切換“我”和“你”的視角。前者“我”的視角是不評判不討好,只是單純地表示我和你一樣;后者是制造對話感,用平和的姿態去鼓勵和支持,比如“你問我路會通往哪里,路通往我等你”,在“我”和“你”之間有了聯系,給人感覺就是“她好愛我”。
3. 保持詞語的新鮮感和陌生感。當一些常見的詞語表達用多了,就會產生“磨損”,一眼是驚艷,再看就是普通,多看幾次便是乏味了。但讀唐恬的詞,總是能在直白的描述中突然跑出一兩個詞匯,讓人咯噔一下。比如“撿到的小貓取名為蒼狗”,在微觀敘事下呈現出時空的交疊感,畫面瞬間變得余味悠長。
“用所有人都能聽得懂的句子,去唱平凡角落里的真實人生”,這是唐恬一直的作詞原則,其實做廣告和寫詞一樣,都需要回歸生活本身,去發掘那些常見的卻還沒說出口的真相。當這些真相被樸實地記下來,尋找到恰當的排列組合方式,文案也就此變得豐饒而敏銳。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啦,你是從哪首歌中認識唐恬的呢?可以來評論區嘮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