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緊急大規模裁員”?
作者:郝圓,來源: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
如何看待知乎緊急大規模裁員?
這個標準的知乎體問題在知乎上你是搜不到的,但卻上了不少熱搜。
12月11日,多名認證為知乎員工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知乎裁員,并稱裁員比例或達20%,涉及人數達300人。被裁正式員工可以獲得N+1補償,其他沒有。
當知乎這趟以知識為名的列車越開越快,不少人或主動或被動的在中途下車了。
知乎內部調整,員工被“優化”
新聞報道里的前知乎員工們很委屈,有的程序員上午還在修改bug,下午就讓走人了,還有商業廣告部門的人說,當天談裁員,當天強制離開公司,一位被裁掉的技術員回憶當時的場景:“讓我離職的負責人找我,直接給我一張離職協議,上面已經寫好我的名字,告訴我今天就離職。我對負責人表示(這樣做)不合理,自己也算老員工,但負責人表示沒有辦法,因為調整,每個業務線都要裁員。”
知乎方面稱,大規模裁員是謠傳,只是年底的正常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結構優化”這個詞格外引人注目,有網友吐槽道,“公司總共2000人就調整了300號人,貴司對員工的成長要求也太高了吧。”當下市場中關于互聯網寒冬的消息越來越多,企業為了不被“敏感的”輿論影響到投資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市值,裁員開始有了各種很好聽的說法,比如內部調整,比如結構優化。
有人失去了知乎的工作,也有人收到了知乎的offer。據界面新聞消息,知乎將在本周末前后宣布新的CFO任命以及架構調整信息。新任CFO孫偉已經于 11 月到崗,此前在蜜芽擔任CFO一職。
一直盛傳知乎要上市的消息,或許即將成真。
資本不是用戶,他們更看重的是知乎能不能賺錢,開源節流,知乎需要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某獵頭在接受36氪采訪時分析,“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準備IPO,把流水、賬目、資產回報率做高一些。可能是股東對他們的要求,上市前要完成數據指標,由不得他們。現在公司能上市都盡量上,因為明年市場可能更差。”
知乎近幾年的改變很大,曾經被稱為“逼乎”的它如今越來越接地氣,熱搜榜長得跟微博熱搜幾乎一模一樣,廣告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全,怎么看都不像當時的知乎。“感覺知乎想要的東西太多了,著急往一個app里塞更多的東西想要滿足講資本故事的訴求,回答、推薦、推送、專欄文章、想法、招聘、知識付費、視頻,功能過于臃腫自然會分散用戶的流量。非常簡單的一點就是主業時間流里被產品化的分割成關注、推薦、熱榜和視頻四塊,這是非常糟糕的產品邏輯,想滿足所有人,但卻什么都沒抓住,”用戶驚云在評論中寫道。
看廣告,上知乎?
知乎的slogan曾經是“有問題,上知乎”,但隨著知乎商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廣告越來越多,有網友吐槽說現在基本上是“看廣告,上知乎”。
知乎從2017年開始商業化,形成了廣告和知識服務兩個收入模式。一開始知乎對于廣告的態度是很謹慎的,“去年我還在知乎的時候,對廣告還是比較克制的,廣告審核標準很嚴格,因為知道用戶都是比較嚴謹的人,剛開始的審核標準比廣告法嚴多了,比如在文案中寫了優勢劣勢,而文字只體現優勢,是過不了審核的,標點、字體,他們都要求符合知乎的書寫習慣,”一位已經離職的知乎商業部員工小宇告訴藍鯨記者。
但商業化的開啟就好比開弓沒有回頭箭,“一開始領導不愿意接游戲和金融行業的廣告,后來是銷售很努力的爭取,才放行的。領導又要賺錢,又要廣告質量高,其實挺矛盾的無法調和,我們之前有接到自考本科的廣告,領導就一直吐槽太low。”
雖然嘴里喊著low,但知乎里面的廣告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這些廣告不僅混在問答信息流里,甚至還偽裝成回答出現在了具體的問答下方。廣告越來越多,小宇的同事也越來越多,“擴張期整個商業部門都在進人,業務量越來越大,一開始他們是按照代理分工,剛開始簽的都是全國性的代理商,后來忙不過來,增加了區域代理,代理商公司多了,對接人也多了”,小宇告訴藍鯨記者,另一位前知乎華東地區的策劃人員接受藍鯨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入職時整個部門加上銷售不到十個人,但是一年后已經擴張至五六十人,更換了新的辦公地點,“我們早期面試很嚴格,但是后來商業化擴張很快,很需要人才,我后來很多同事應該對知乎也沒有那么了解,不是那么深度的用戶。”
知乎商業化進程顯著,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廣告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40%,知識服務產品“知乎大學”已提供超過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泛濫的廣告帶來了糟糕的用戶體驗,知乎營收直線上升的同時,好評直線下降。
知乎奔向五環外,老用戶紛紛出走
“不用知乎好久了,你看看現在每天推的都是什么東西,‘早戀都是怎么被發現的’,‘一個人是不是靠譜,看這幾條就夠了’,我覺得這種內容和今日頭條推給我的也差不多,再也不是我喜歡的知乎了,”一位資深知乎用戶告訴藍鯨記者。
提起知乎,不少人腦海里都會浮現出這樣的答題句式,“謝邀,利益相關,匿了。先說一下本人吧,985(c9)畢業,年薪100w+,目前一線城市工作,有車有房…關于這次xxx,我認為xx…先說到這吧,有人看就再寫一點……”雖然調侃居多,但從側面來看也代表了知乎的定位——精英群體的內容消費。打著中國版quora的旗號,知乎在早期吸引了大量不同領域內的專業人士入駐,恰好與自身問答社區的定位十分貼合,因此持續有優質內容產出,憑借著這些優質內容的出圈,知乎的口碑也打了出來。當越來越多的用戶涌入,知乎反而有些“迷失”了。
產品的受眾規模擴大,原本的游戲規則難以維系。作為精英內容的生產社區,知乎有自己的圈子屬性,而只要是圈子都是排外的。新用戶水平不一一擁而上的答題拉低了原本社區的問答水平,“表達”本身超越了“思維碰撞”,原本理性的社區氛圍也開始充斥著各種情緒化的表達與商業氣息濃重的營銷內容。
或許內容下沉并非知乎本意,但受眾的擴大必然帶來品牌調性被破壞的風險,頭部用戶決定平臺的高度,底層用戶決定平臺的活躍度,市場永遠是這樣——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知乎究竟要留哪個呢?這個問題恐怕比如何“進行結構優化”還要棘手……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ID: lanjingcj)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