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awom回憶錄:從視頻開始、先做同事
Verawom從視頻開始
很多朋友看過我們的作品,但未必知道是Verawom出品,也少有人知道其中創作者、傳播者和貢獻者是誰,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
《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者張擇端生世并不清楚,除了這張曠世名作外也沒有其他作品流傳,但有《清明上河圖》就足以讓后人記住他千年,同樣對創意、傳播、營銷類公司而言,一個可以出圈的牛逼作品,一個現象級的作品可以吃好幾年的紅利。
對于Verawom,在過去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里特別高產好作品和好案例,這是被大家記住的主要原因,至于其中的人是在作品之后逐漸累積和構建了認知。
激情能夠燃燒和好作品是互為因果關系的,有激情可以激發好作品,可以更大膽,更敢于突破和嘗試,而有了好作品的不斷正向回饋,激情可以持久,且得到不斷的升華。
我電腦里保存了Verawom絕大部分歷史以來的作品和公司運營、傳播、團隊等方面的資料,今天下午我開車從杭州回到上海的辦公室,用了一些時間按照品牌行業和具體品牌大致的看了一遍,確實太多太多了。
距離那段日子好幾年了,我也一只腳踏出了那個圈子,所以看這些作品既有一種抽離感,也有一種代入感,畢竟很多作品親歷過全過程,經歷過伙伴們為此付出和煎熬的那些日夜。
看這些作品,情緒很豐富,感受很復雜,有些依然激情澎湃,放到當下依然是大膽的、創新的和不拘俗套的,有些看來顯得幼稚了,有些看完很想笑,有些作品聯想到當時拍攝的畫面和一些場景細節,我們的作品風格太多了,多到如果讓你們看到之后很難用一個詞匯定義我們。
有些作品有機會給大家再看的時候會驚詫于我們的勇敢,當然還有一些作品是羞于再拿出來給大家看的,有的低俗了,有的low了,有的能清晰的感受到當時條件之艱苦。
《花露水的前世今生》、《致匠心》、《愛木之心》和《更好的日常》是外界認識我們的入口,這幾支作品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也是Verawom的代表作,但不是全部。
很多個風格、人物類型、制作預算、表現形式、承載信息和傳播目的差異巨大的作品,從接地氣到有逼格,從非常Social到非常傳統廣告,從動畫到實拍,從拍明星、有爭議性的人到拍普通人,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Verawom”的公眾號,在歷史信息里有過去那些年發布的作品,基本上每一條更新都是我編輯的,那時候我對排版挺不講究的,或者說當時的我們對公司自我宣傳的要求并不精致,認為作品好就是王道,其他的都不是很重要。
Verawom沒有專門的PR,所有的對外宣傳基本上就是我通過公眾號發布案例,在數英網上更新案例,有時候同一時間段發布的作品特別多,一次更新就變成了案例合集,沒時間給每一個作品專門寫一篇。
我用在PR上的時間很有限,可以說是很少的,后來就直接把寫案例文章的任務給了各項目團隊的負責人,所以基本上團隊負責人的風格決定了你看到的案例介紹的風格,有的圖片極其多,有的文字豐富,有的文字非常直接。
今天你看到的都是具體的內容,案例視覺排版上以我今天還不算太高的審美要求來看就非常原始了。
Verawom特別實在,特別務實,不浪費時間,不做花哨功夫,不做無產出的事情,有一種就是論事的風格。
如果有同行把2010-2016年稱為Social Marketing或Social Agency的黃金時代應該是沒錯的,至少從我們那幾年每年銷售和利潤增長曲線上能看出來,所以這或許也是我們無暇分心去做PR專注賺錢做生意的一個原因。
最家喻戶曉的作品由我直接參與的是《六神花露水的前世今生》,《致匠心》是Ewong負責的客戶項目,紅星美凱龍的兩支作品是Matt負責的作品,創意都出自于蔡萌和他帶領的年輕人。
我沒有直接負責的項目,或多或少也會記住伙伴們前前后后努力的片段,雖然不如當事者知道的完整,或者體會的那么深。
之后會和大家說到的一些作品中的主角,比如一路成長為業務合伙人的實習生,在客戶部負責微博文案創作到項目負責人,之后成轉型策略,最后成長為創意合伙人,比如能夠持續不斷的挖掘出優質自媒體資源讓好作品能快速破圈的媒介策劃和采購團隊,在任何一個項目中內容和傳播是不可或缺的。
關于我們傳播思維的變化,對營銷的理解和品牌戰役的策劃方法的變遷和迭代這會有專門一次更新聊這個話題。
這些高光的作品是努力、運氣、才華、協作和金錢共同加持的結果,為什么Verawom的視頻標簽是最耀眼的?
在微博出現的頭兩年,有一類短視頻叫病毒視頻,在大多數時候和傳統TVC相比,制作簡單和粗糙,成本低,拍攝簡單,但會有話題性,會激發討論、吐槽和轉發,正反效果都會有,如果被品牌所借助,可以發揮正面效果,所以病毒視頻往往會成為“花小錢辦大事”的代名詞,甚至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病毒視頻變成了“病毒”,這個詞已經成為了某種共識,包含了品牌主希望可以擴散速度快、話題性強甚至實現破圈傳播好效果的美好愿望和期待。
剛創業的我們如何養活自己?如何拿到客戶的預算?如何在沒有關系加持的比稿中讓客戶對我們產生印象?如何讓客戶對我們有一定的清晰認知?基于我們的能力、實力和財力,兩條腿走路是我們最開始的策略。
一是強化病毒視頻的標簽
我們沒能力做TVC,沒有拍大制作視頻經驗和專業知識,沒有財力去提前周轉大投入的項目,但我們有從基于之前兩年多論壇口碑營銷打下的認知基礎,我們有五個人多樣的興趣熱愛,有一些熟悉的客戶愿意給小投入去嘗試,更重要的是因為無路可退,只有往前沖,只有孤注一擲的提出各種現在看起來奇葩、奇怪和略顯粗糙制作但又會讓客戶們覺得好像有點意思、有點有趣的想法才能讓客戶記住我們,之后的更新里會將那些封存多年到今天依然看起來有意思、有些啟發或者可以讓你們能感受到創業團隊初期的種種不容易的視頻作品分享給你們。
二是光有標簽也不夠
有趣、有冒險性的視頻并不能穩定的養活我們,所以那些網絡口碑營銷的基礎業務,比如網絡社區里的內容創作和發布、論壇活動策劃,比如幫助品牌運營微博官方賬號(當時我手機的微博app上最多同時綁定了超過十個品牌官方賬號),比如網絡的輿情監測服務等等,這些工作看起來枯燥、不性感、不美好或者無案例可以呈現,但是可以賺錢,可以養活團隊,可以讓我們更有勇氣去嘗試視頻的想法。
《潛伏》里謝若林說過的臺詞我記憶深刻,大意是“兩根金條放在一起,你能分辨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齷齪的么?”
先活著,也不要丟掉夢想。
有眼前和茍且,也有詩和遠方。
之后的更新會有很多維度,比如按照Verawom歷史以來的作品差異性維度,可以看出一個品牌的認知變化,我們與品牌的信任程度,或者按照有趣的合作伙伴維度,或者按照作品的風格(紀錄片、劇情、搞笑、動畫等等)的維度。
當然還有基于創業公司的成長和管理這條主線,對人、對錢、對團隊、對預期、對模式、對危機、對合作伙伴等等,這可能只對在創業路上的人有價值。
太多了,容我一一和大家慢慢說來。
Verawom先做同事
昨晚和小伙伴吃飯聊天,席間他問了我一些問題,有一個問題大概是這樣的:“在Verawom如果你偏愛的下屬工作能力和工作不行,該如何決策和平衡”?
作為公司和團隊的管理者讓所有人清晰地知道規則,并且在規則之下保證足夠的公平性很重要。
在那些年里來來去去很多人,究竟有多少人在Verawom停留過無法統計,在這里待的時間足夠久,或在這里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人會被記住。
毋庸置疑一定有我喜歡的、偏愛的人,也一定有我不太愛交流,想回避交流的人,甚至有他見到我就煩,我見他也煩的人,每個人有各自鮮明的性格、表達方式和溝通方法,這非常正常。
一個人加入一家公司最根本的需求是以自己的付出獲得相對公允的物質回報,而在這家公司有可能獲得的機會、資源和見識是為下一個工作角色而準備的,無論下一個工作角色在Verawom還是在其他公司。
下一個更高、更重要的職位對應的是更好的物質回報,以及在那個職位上獲得的機會、資源和見識。
于我而言,無論是在Verawom還是在現在創業的公司里,衡量一個伙伴好或不好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標準是他有沒有干好活,他的產出是否對得起這份薪水,而不是他的性格是不是我喜歡的,或是他會不會哄老板和拍老板馬屁。
對Verawom的創始人、后來陸續加入合伙人和我們提拔的年輕合伙人對于這一點的認知共識是基本要求,也因為有共識,對很多事情的決策和判斷就不會有很大的偏差,這是我們可以走到一起管理公司和分享生意成果的前提。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有一個觀點:在一個公司里最高標準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或許你們會認為這應該是最低標準,我以為這個觀點是錯的。
面對面遇到的時候當作陌生人視而不見我是完全能接受,不必和我吃飯喝咖啡開玩笑,只要做好工作,客戶滿意他,對團隊沒有根本性的負面影響,公司承諾的回報一分不少、一天不晚的給他,這種關系反而是最純粹的、最簡單的、最不浪費時間的關系,我也最輕松。
放到現實中來,如果工作不靠譜哪怕是我偏愛的、喜歡聊天開玩笑的那種伙伴,會在發現他不夠靠譜的時候讓他離開,或者他自己會受不了壓力主動離開。
剩下來的人或許未必天賦異稟,但一定首先是做事情靠譜,交代給他的事情是比較放心的,至于說最后是不是都能夠100%滿意,作為管理者不能強求,而且一個管理者也要做好時刻補位頂上的準備,因為總有一些想不到的主客觀情況發生。
做好自己的事,做事靠譜是最高標準,這里包含了幾層意思,有擔當,敢于負責,有能力完成不同角色和不同分工,比如有不錯的創意、媒體資源或策劃方案交付,讓客戶滿意,或讓與你配合的團隊同事滿意,能夠做到這些如果領導還不滿意,那就是領導的問題了。
當然放到現實中,我偏愛的伙伴會有一些機會和優勢么?當然有,主要是在機會上,會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但同樣這需要建立在做事靠譜這個前提上,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是白扯。
關于人的配置上,在Verawom的那些年有過很多非常靈活的、非常規的基于目的為導向的調整,都是為了讓做事靠譜的人放到更適合的位置或團隊里,不要輕易的流失,那對創業團隊是很傷的。
有年輕人在客戶團隊歷練后積累了深厚的方案功底,說話和呈現的方案都有很強的邏輯思維,于是之后成為了策略團隊的一員,支持全公司重要項目的大策略。
有最初在客戶部里不善于口頭表達和溝通的年輕人,但做事扎實,也展露出一定的文案功底,也有想法,于是先成為了策略團隊一員,最后成為創意團隊的一員。
曾經在前端服務客戶的同事在離開公司又回來的時候,讓她建立和帶領媒介策劃團隊去支持客戶團隊,參與比稿,拿下項目,并且在執行階段深度的參與傳播,因為她有豐富的前端客戶溝通經驗,知道什么是客戶要的,讓我們的媒介傳播成為牛逼創意之外另一個獲勝的壓艙石。
還有很多個在不同客戶項目組之間的人員調整的例子,我們四個負責業務端的創始人有自己風格、性格和帶團隊的方法,有一定的差異性,我們各自服務的項目品牌差異也很大(有汽車、母嬰、奢侈品、美妝、快速消費品、互聯網、服飾等等等等),基于對團隊成員比較統一的、有共識的評判標準——做事是不是靠譜,一定會有人和某個創始人脾氣性格上不太對付,也會因為某個事情導致的誤會和誤解,只要做事靠譜,就會盡可能的去做一些調整,避免這些無謂的、可惜的人員流失帶來損失,對人珍惜和重視,就是對公司負責,對公司負責,就必須對人重視。
實際上,很多次調整的結果是好的,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沒有了項目上的直接交集,反而關系也會變得融洽了,我們無法絕對的解決人來人往,讓值得珍惜的人在對的位置上盡可能的久一點,這是管理最樸素的目標和價值。
“我們之間先做同事,再做朋友”。
我并不想刻意的和團隊下屬保持距離,但實際上我很清楚團隊領導(尤其是公司創始人)和團隊成員一定有一道天然的鴻溝,哪怕努力的想和他們成為朋友,但往往會把關系變得復雜,并且在做各種決策時參雜了其他因素,反噬了同事的關系。
做好同事就是最高要求,也非常難,互相有承諾和責任,也互為依靠和支撐,真的成為工作上值得信賴的同事,成為朋友并不難,只是成為朋友未必在當時當刻,可能會在離開或者不在一個團隊后。
把事做好是服務客戶的最高要求,客戶買我們的服務,好的關系固然是加分的,但這不是根本,不是基礎分,事情要做好是第一位的,幫助到對方的企業和品牌,也幫助對方在企業里獲得成長和褒獎。
同樣我們在選擇第三方合作伙伴時也是一樣的標準,不在乎他們是不是請我們吃飯喝咖啡,不在乎他們是不是說話很甜會做關系,活好不好,費用是不是合理,人看起來是不是靠譜,這些是根本。
我是這么理解同事和朋友關系的,大部分的朋友只是朋友,真朋友、無話不說的朋友不必奢望,甚至沒有也很正常,很多關系單純一點更好。
曾經的Verawom是強悍的、有夢想的、有激情的、嗷嗷叫的團隊,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團隊,是最好的團隊。
我們大多數人不必成為口頭上和字面上的朋友或兄弟,曾經在Verawom一起并肩戰斗創造傳奇,能夠成為同事,很知足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